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C图肿瘤全域纹理分析鉴别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被引量:7
1
作者 鞠烨 田士峰 +4 位作者 张楠 孙博 刘铁利 刘爱莲 张丽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肿瘤全域纹理分析鉴别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和DCIS-MI的女性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DWI序列扫描获得ADC图,利用Omni-Kinetics... 目的: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肿瘤全域纹理分析鉴别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和DCIS-MI的女性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DWI序列扫描获得ADC图,利用Omni-Kinetics软件分析肿瘤全域纹理参数,包括中位数、平均值、标准差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偏态分布)比较DCIS和DCIS-MI各纹理参数的差异,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纹理参数对DCIS和DCIS-MI的诊断效能。结果:DCIS组的标准差、熵、相关性、逆差距小于DCIS-MI组,均匀性、能量、惯性矩大于DCIS-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的最大径、年龄以及中位数、平均值、偏度、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准差、均匀性、能量、熵、惯性矩、相关性、逆差距鉴别2组病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0.99、0.86、0.94、0.74、0.74、0.84。结论:基于ADC图的肿瘤全域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DCIS和DCIS-MI,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其中的标准差、均匀性、能量、熵、逆差距是有效鉴别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纹理参数 表观弥散系数 纹理分析 乳腺导管原位 乳腺微浸润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被引量:8
2
作者 石群立 张荣 +3 位作者 马捷 孙桂勤 马恒辉 孟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乳头状 病理学检查 免疫表型 病理诊断 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高霞 钱晓龙 +2 位作者 李崖青 任美敬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25-528,538,共5页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方法: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果: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P=0.001),并与ER(r=0.319,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P=0.003)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乳头状 热休克蛋白27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超 范宇 +8 位作者 李伟东 李崖青 李帅 钱晓龙 林阳 刘芳芳 郎荣刚 谷峰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作为对照组。分析L1-CAM在IMP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L1-CAM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及间质中的脉管内皮细胞,在IMPC组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的相互连接面。L1-CAM在IMPC中的表达率(50.5%)显著高于IDC-NOS组(18.9%),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间质内脉管的L1-CAM表达及肿瘤细胞的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中L1-CAM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1-CAM可能在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IMPC预后预测的标志物及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乳头状 L1细胞粘附分子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2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宏亮 丁昂 +3 位作者 王富文 宋晖 孙建 殷初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9,56,共8页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cmvs.2.81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vs.7.5%,N3:27.6%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结论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乳头状(IMPC) 浸润性导管(IDC) 临床病理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明坤 王哲 +2 位作者 杨柳 侯兰 张聚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24-630,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预测乳腺IMPC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7月83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预测乳腺IMPC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7月83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IMPC患者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415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乳腺IMPC患者资料,并对中国和美国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进行单因素及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和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癌症特异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率。对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结果:对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是否为第一原发肿瘤、T分期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和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分期、M分期以及分子分型与乳腺IMPC预后相关(P<0.05),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OS和CS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OS和CSS模型中建模集C-index分别为0.85和0.79,验证集外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72和0.70,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81和0.74。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接近,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临床获益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列线图能准确预测中国及美国乳腺IMPC患者的预后,为临床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乳头状 SEER 数据库 预后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CD24^(-/low)和CD24^+表型细胞的研究
7
作者 李伟东 刘芳芳 +7 位作者 徐新生 刘冰冰 崔力方 位嘉 郎荣刚 范宇 谷峰 付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45-646,共2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细胞干性表型,从干细胞和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 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 背景与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细胞干性表型,从干细胞和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 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乳腺浸润乳头状 干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和结外浸润的高发生率及其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免疫组化比较
8
作者 郎志强 魏兵 +1 位作者 张红英 步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94-294,共1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外浸润 乳腺浸润性导管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极向部分倒置并伴淋巴管内肿瘤播散:可能是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谱系的一部分
9
作者 解建军 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4-564,共1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约占所有乳腺浸润性癌的1%~6%。作为一种侵袭性肿瘤,即使肿瘤内微乳头(MP)分化非常局灶,也时常伴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IMPC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簇状或大小相近的管状结构,被周...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约占所有乳腺浸润性癌的1%~6%。作为一种侵袭性肿瘤,即使肿瘤内微乳头(MP)分化非常局灶,也时常伴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IMPC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簇状或大小相近的管状结构,被周围的纤维分隔成透明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乳头状 乳腺浸润性导管 肿瘤播散 淋巴管内 细胞 谱系 倒置 侵袭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β1 integrin及Rac1和RhoA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霞 刘冰冰 +3 位作者 孟凡凡 李帅 谷峰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695-700,共6页
目的:探讨极性蛋白β1 integrin及Rac1和RhoA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89例乳腺IMPC患者组织中... 目的:探讨极性蛋白β1 integrin及Rac1和RhoA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89例乳腺IMPC患者组织中β1 integrin、Rac1及RhoA的表达,并选取该院同期诊断的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病例作为对照,分析3种蛋白间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IMPC组织中β1 integrin及Rac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78.7%(70/89)和76.4%(68/89),显著高于IDC-NOS组织的63.3%(57/90)和54.4%(49/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组织中RhoA阳性表达率为68.5%(61/89),显著高于IDC-NOS组织的44.4%(40/90),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PC组织中β1 integrin与Rac1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P=0.006);Rho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ER及PR呈正相关(P<0.05),但与β1 integrin及Rac1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极性蛋白β1integrin、Rac1及RhoA在乳腺IMPC组织中过表达,提示其可能均在IMPC的高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乳头状 转移 β1 INTEGRIN RAC1 RHO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解剖学
11
作者 马瑾瑜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 CSCD 2005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乳头状 病理学 DARPP-32 原始神经外胚瘤 不典型增生 临床病理意义 透明质酸酶 人精子细胞 钙黏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