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诱导剂对乳白耙齿菌产MnP活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 1
-
-
作者
何平
张健
池玉杰
-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
出处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8-994,共7页
-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2016006)~~
-
文摘
为显著提高白腐菌(Irpex lacteus)产锰过氧化物酶(MnP)的活性。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12种诱导剂对乳白耙齿菌MnP活性的诱导效果。其中化学诱导剂包括愈创木酚、苯酚、香兰素、藜芦醇、苯甲酸、没食子酸、酪氨酸、二甲苯、苯胺蓝和ABTS,生物诱导剂包括麦麸和木屑。乳白耙齿菌在28℃下分别加入12种诱导剂进行培养,得到了不同时间的培养液,然后检测培养液中Mn P活性,从而得到乳白耙齿菌产MnP活性与诱导剂之间的关系。在初始培养基中加入0.2 mmol/L Mn^(2+)的培养条件下,诱导剂麦麸和ABTS对Mn P的诱导效果极为明显,二者在添加量分别为1.5%和0.2 mmol/L时,MnP活力分别为104.2 U/L和145.2 U/L,是初始产酶培养基酶活的8.6倍和11倍;而两种诱导剂组合,即同时添加1.5%麦麸与0.2 mmol/L ABTS,MnP活力为203.2 U/L,是初始培养条件MnP活性的21.9倍,实验表明诱导剂麦麸和ABTS能大幅度地提高白腐菌产MnP的活性。
-
关键词
白腐菌
乳白耙齿菌
诱导剂
锰过氧化物酶
酶活检测
-
Keywords
white-rot fungi
Irpex lacteus
inducer
manganese peroxidase
enzyme activity detection
-
分类号
S718.81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乳白耙齿菌菌株CB1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条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石亚攀
池玉杰
于存
韩树英
-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贵州大学林学院
-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5-121,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1700)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572015AA32)
-
文摘
【目的】对从自然界得到的1株乳白耙齿菌菌株CB1(简称Il-CB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与鉴定,并研究其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条件,以期为乳白耙齿菌在染料废水脱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克隆菌株Il-CB1的ITS序列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单因素方法检测p H值、刚果红浓度、染料加入时间对Il-CB1脱色率的影响;基于正交试验检测碳源浓度、氮源浓度、Cu2+浓度、Mn2+浓度、接种量5个因素对Il-CB1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菌株I1-CB1的ITS序列与其他不同来源的24个乳白耙齿菌的ITS序列归为一类,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鉴定其为乳白耙齿菌。p H值对Il-CB1脱色刚果红的影响:脱色率随p H值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 H=3和8时脱色率均较低,其脱色刚果红的最适p H=6.0。刚果红浓度对Il-CB1脱色的影响:在液体条件下的脱色率随刚果红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100 mg·L-1的刚果红脱色率最高,当继续升高染料浓度为250 mg·L-1时,脱色率明显下降,表明较低浓度的刚果红促进Il-CB1对其脱色,而高浓度的刚果红对Il-CB1脱色产生抑制。正交试验表明,Il-CB1对刚果红脱色的最优因素组合为:葡萄糖10 g·L-1、蛋白胨3 g·L-1、Cu2+和Mn2+的添加浓度均为0.2 mmol·L-1、在250 m L三角瓶中装液量为100 m L的条件下接种量为7 m L菌丝母液,在以上条件下第5天时染料脱色率高达99.60%。在上述所有培养条件优化的基础上,染料加入时间对Il-CB1脱色刚果红的影响:与0 h加入刚果红染料相比,在菌株培养3天后加入刚果红染料,其脱色时间明显缩短,初始脱色率就处于较高水平,在菌株培养3天时加入刚果红染料处理5天后的脱色率高达99.99%。【结论】菌株Il-CB1为乳白耙齿菌,其可有效降解刚果红染料,在染料废水降解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能。
-
关键词
乳白耙齿菌菌株CB1
ITS序列
刚果红
脱色
-
Keywords
Irpex lacteus CB1
ITS sequence
congo red
decolorization
-
分类号
S782.33
[农业科学—木材科学与技术]
-
-
题名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 3
-
-
作者
范鹏珍
池玉杰
惠非琼
王允磊
薛俊杰
丁德山
-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
-
出处
《中国林副特产》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671700)
-
文摘
采用LNAS培养基在4种不同培养液中,对白腐菌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在28℃下进行静止培养,得到了不同时间内的培养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了在470 nm处对于2,6-DMP的氧化作用后光密度值的变化情况,作为锰过氧化物酶(MnP)产生和活性大小的依据,从而获得了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锰过氧化物酶与培养基的成分和酶作用底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均可产生MnP,对比4种成分不同的培养基酶活力测定结果,在培养液内添加酶的底物木屑和2,6-DMP后可提高MnP的分泌量。以前的研究认为:Mn2+是MnP产生的必要因子。而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n2+并不是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产生MnP所必需的。论文为进一步利用这两种真菌产木质素降解酶,以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两种真菌MnP对木质素及其它异生物质降解的作用机理提供基础的酶学研究。
-
关键词
白腐菌
杏鲍菇
乳白耙齿菌
锰过氧化物酶
酶活检测
-
Keywords
White rot fungi
Pleurotus eryngii
Irpex lacteus
Manganese peroxidase
Enzyme activity detection
-
分类号
S792.39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