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壁材对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的影响
1
作者 郑舒文 冯红霞 +2 位作者 常云鹤 马立志 刘晓燕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8,共5页
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所制得的乳化相为芯材,分别以明胶-阿拉伯胶、明胶-海藻酸钠、乳清蛋白-阿拉伯胶、乳清蛋白-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4种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并分析4种微胶囊的性质。结果表明:在4种微胶囊中,以明胶-海藻酸钠为壁材... 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所制得的乳化相为芯材,分别以明胶-阿拉伯胶、明胶-海藻酸钠、乳清蛋白-阿拉伯胶、乳清蛋白-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4种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并分析4种微胶囊的性质。结果表明:在4种微胶囊中,以明胶-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的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高达93.96%;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的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具有最小的平均粒径,更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可以制备出具有更好性能的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乳化相 壁材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两相乳化液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胡志华 刘磊 +1 位作者 周芳德 杨燕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4-316,共3页
对垂直上升管内油水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指出油包水流型向水包油流型发生转变的界限点在含水率w=0.3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压力降来计算油水两相乳化液粘度的新模型.结果表明,这种计算油水乳化液粘... 对垂直上升管内油水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指出油包水流型向水包油流型发生转变的界限点在含水率w=0.3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压力降来计算油水两相乳化液粘度的新模型.结果表明,这种计算油水乳化液粘度的方法较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乳化 流动特性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相乳化法制备乙烯基酯树脂炭纤维上浆剂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建叶 陈娟 +2 位作者 柳华实 王冬至 葛曷一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2-86,92,共6页
以乙烯基酯树脂与端环氧基反应型液态丁腈橡胶为主浆料,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乳液型炭纤维上浆剂。探讨乳化剂种类、质量比、乳化温度、搅拌速率和溶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铵与蓖麻油聚氧乙烯醚质量... 以乙烯基酯树脂与端环氧基反应型液态丁腈橡胶为主浆料,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乳液型炭纤维上浆剂。探讨乳化剂种类、质量比、乳化温度、搅拌速率和溶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铵与蓖麻油聚氧乙烯醚质量比为3∶1,乳化剂质量分数为主浆料的10%、乳化温度为50℃、搅拌速率为10000r/min、苯乙烯质量分数为主浆料的50%时,乳液稳定性最高,平均粒径0.068μm。离心沉淀分数为8.67%,Zeta电位为53.24mV,表面张力为32mN.m-1。电导率在转相时突增,转相后电导率趋于平稳,体系发生完全相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 上浆剂乳液 乙烯基酯树脂 乳化 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相乳化法微乳液的制备及物理模拟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文涛 王建刚 +1 位作者 赵庆韬 于林超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13,共3页
用D相乳化法 ,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醇醚硫酸钠、多元醇、甲苯等制备了微乳液 ,以正交实验考察了各种组分质量比对所得溶液界面张力的影响 ,最佳配方为 :5 0 g质量分数为 2 0 %的多元醇溶液 ,7g甲苯 ,31g表面活性剂混和溶液。微乳液的... 用D相乳化法 ,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醇醚硫酸钠、多元醇、甲苯等制备了微乳液 ,以正交实验考察了各种组分质量比对所得溶液界面张力的影响 ,最佳配方为 :5 0 g质量分数为 2 0 %的多元醇溶液 ,7g甲苯 ,31g表面活性剂混和溶液。微乳液的界面张力为 3.70mN/m ,微乳液澄清、透明 ,热力学稳定 ,久置不分层。以此微乳液复配了驱油剂并进行了驱替试验 ,结果表明 ,可提高采油率 18.0 6 % ,提高剩余油采收率 2 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乳化 微乳液 制备 物理模拟 驱油剂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相乳化法制备D_4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孙鹏飞 邓卫星 彭锦雯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3,共3页
跟踪观察了D相法乳化过程电导率与乳液状态的变化,测定乳液的粒径和稳定性,对D相法乳化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解释.考察了助乳化剂(丙三醇)、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水用量等因素对乳液... 跟踪观察了D相法乳化过程电导率与乳液状态的变化,测定乳液的粒径和稳定性,对D相法乳化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解释.考察了助乳化剂(丙三醇)、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水用量等因素对乳液性能与乳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丙三醇0.4 g、SDBS 0.4 g、OP-10 0.4 g、D4 40 g、水20 g时,可以制备稳定性能优异的D4乳液.水的用量对体系电导率及稳定性的影响符合斯泰恩双电层模型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乳化 乳液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_4预乳化方法对预乳液及聚硅氧烷乳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孙鹏飞 邓卫星 彭锦雯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0,共3页
低表面张力的特性使有机硅单体在乳液聚合方面区别于一般单体,单体的预乳化效果决定聚合物乳液的质量.通过跟踪研究转相法及D相法应用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单体预乳化的过程,考察了预乳化过程中电导率及粒径的变化、预乳液稳定性.结... 低表面张力的特性使有机硅单体在乳液聚合方面区别于一般单体,单体的预乳化效果决定聚合物乳液的质量.通过跟踪研究转相法及D相法应用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单体预乳化的过程,考察了预乳化过程中电导率及粒径的变化、预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D相法可制备粒径小于900 nm、室温存储达到10 d以上的D4单体预乳液,而聚合后的乳液粒径可控制在100 nm之内,室温稳定存储时间超过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乳化 乳化 乳化 聚二甲基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Geldart A类加重质流化床的床层膨胀特性研究
7
作者 于大伟 邵明 +5 位作者 王宾 蔚文朋 宋俊 姜坤坤 李志强 董良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为了预测Geldart A类加重质的膨胀特征,通过床层塌落试验,研究了床层流化过程中的气泡相和乳化相的组成与操作因素之间的关联,构建了操作气速、静止床高以及床层膨胀高度的数据集,进行了数据统计分布和相关性分析,利用具有最佳超参数的G... 为了预测Geldart A类加重质的膨胀特征,通过床层塌落试验,研究了床层流化过程中的气泡相和乳化相的组成与操作因素之间的关联,构建了操作气速、静止床高以及床层膨胀高度的数据集,进行了数据统计分布和相关性分析,利用具有最佳超参数的GBDT模型成功模拟了膨胀高度和影响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分析了特征变量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气速的逐渐增加,乳化相与气泡相的膨胀呈现先增加并略有减小的规律。对于不同的初始床高与床层膨胀高度,气泡相组成不受其变化的影响且组成比例相对稳定。操作气速的重要性得分是0.68,是膨胀高度最敏感的变量。而静止床高的重要得分仅为0.32,表明此变量对床层膨胀的影响较小。此外,由部分相关性分析可知,床层的膨胀高度对操作气速的依赖性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重质 机器学习 流化床 床层膨胀 气泡 乳化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湍流床再生器内设置格栅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江波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10年第4期33-36,共4页
从再生器湍流密相床内传质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烧焦能力的因素,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再生器内格栅的结构形式对强化传质的效果。结果表明,密相床内设置格栅可以充分破碎气泡,从而强化氧气从气相到乳化相的传递,有效地增加再生器密相床单位体积... 从再生器湍流密相床内传质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烧焦能力的因素,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再生器内格栅的结构形式对强化传质的效果。结果表明,密相床内设置格栅可以充分破碎气泡,从而强化氧气从气相到乳化相的传递,有效地增加再生器密相床单位体积内的烧焦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床再生器 格栅 乳化相 烧焦强度 催化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床内温度分布的模拟
9
作者 柏基业 王校铮 +1 位作者 田洲 冯连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84-989,共6页
针对Unipol聚乙烯工艺的流化床反应器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问题,建立了全混流(CSTRs)串联模型、乳化相NCSTRs串联模型和乳化相全混流模型。与工业装置所测温度分布比较表明,乳化相全混流模型最适用于描述流化床层的温度分布。采用调整气泡... 针对Unipol聚乙烯工艺的流化床反应器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问题,建立了全混流(CSTRs)串联模型、乳化相NCSTRs串联模型和乳化相全混流模型。与工业装置所测温度分布比较表明,乳化相全混流模型最适用于描述流化床层的温度分布。采用调整气泡相分区以及串联CSTR个数的方法确定乳化相全混流模型参数为乳化相为1个CSTR,气泡相为26个串联的CSTRs;该模型可准确描述流化床层的温度分布,催化剂进料口附近的床层温升较快(7℃),反应器上部区域温度梯度较小(小于2℃);结合聚合反应动力学,该模型可预测工业乙烯聚合过程的聚合产量和产品密度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聚合 流化床反应器 乳化相 气泡 温度分布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花精油微乳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9
10
作者 邵明辉 王雪青 +3 位作者 宋文军 王素英 赵国强 付庆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3,109,共7页
本文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板栗花精油微乳,并通过伪三元相图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Km值)和油相对微乳形成的影响,以确定板栗花精油微乳的最优制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板栗花精油微乳的最佳工艺为... 本文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板栗花精油微乳,并通过伪三元相图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Km值)和油相对微乳形成的影响,以确定板栗花精油微乳的最优制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板栗花精油微乳的最佳工艺为: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5(HS-15)为表面活性剂,甘油为助表面活性剂,Km为2,油酸乙酯(EO)与精油等比例混合为油相,所制备的板栗花精油微乳为O/W型。以最佳微乳配方中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比例7∶3为试样,微乳的特性参数电导率、黏度和p H分别为180.2μs/cm,44.7 m Pa·s和6.66。此研究为板栗花精油微乳的制备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 板栗花精油 微乳 伪三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油乳剂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大川 刘丽 +1 位作者 李江平 李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1-45,共5页
研究了高稳定性紫苏油乳剂的制备工艺。采用浊度法对乳化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了紫苏油乳化适宜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8.8。通过对样品液滴大小和稳定性的测定,确定制备紫苏油乳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橙汁中加入3%紫苏油,0.25%复合乳化剂... 研究了高稳定性紫苏油乳剂的制备工艺。采用浊度法对乳化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了紫苏油乳化适宜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8.8。通过对样品液滴大小和稳定性的测定,确定制备紫苏油乳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橙汁中加入3%紫苏油,0.25%复合乳化剂(Span60∶Tween80为3∶2),0.25%稳定剂(黄原胶∶海藻酸钠为3∶1),于60℃下进行转相乳化,然后进行均质,均质温度70℃,压力25 MPa,均质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油 乳化 均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组织工程多孔支架材料性质及制备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景梅 吴若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7-20,共4页
多孔性生物可降解支架的选择和制备是组织工程技术成功运用的关键。从骨架的材料要求、常用的骨架材料、骨架的制备技术等几个方面对组织工程和生物降解支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多孔性生物可降解支架 制备 骨架材料 骨组织工程 纤维粘结法 天然生物材料 人工合成材料 溶液浇铸/粒子沥滤 分离/乳化 气体发泡 三维印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W法制备甲基膦酸二甲酯微胶囊 被引量:8
13
作者 奚平 林苗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59,共4页
以水溶性有机膦甲基膦酸二甲酯作为芯材,以聚乙烯醇与戊二醛反应所得缩醛为壁材,应用相中相乳化法合成DMMP微胶囊。并对影响微胶囊合成的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DSC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囊芯物磷的定性检测等测试方法表征了甲基磷酸二甲... 以水溶性有机膦甲基膦酸二甲酯作为芯材,以聚乙烯醇与戊二醛反应所得缩醛为壁材,应用相中相乳化法合成DMMP微胶囊。并对影响微胶囊合成的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DSC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囊芯物磷的定性检测等测试方法表征了甲基磷酸二甲酯微胶囊的壁材与囊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乳化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粉末油脂中试生产工艺实践
14
作者 缪福俊 王洋 +4 位作者 耿树香 肖良俊 张艳丽 李勇杰 宁德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9-141,共3页
传统的粉末油脂生产工艺中水相配制时由配制罐中的搅拌器加速溶解,而壁材加入水中后漂浮于水面上,壁材溶解速度较慢、易结团、极易形成气泡导致乳化效果不佳。为此,以核桃油为试验材料,对核桃粉末油脂中试生产线进行工艺优化和实践,通... 传统的粉末油脂生产工艺中水相配制时由配制罐中的搅拌器加速溶解,而壁材加入水中后漂浮于水面上,壁材溶解速度较慢、易结团、极易形成气泡导致乳化效果不佳。为此,以核桃油为试验材料,对核桃粉末油脂中试生产线进行工艺优化和实践,通过在配制罐底部设置胶体磨和循环管道,实现了壁材的快速溶解。所生产的核桃粉末油脂色泽为乳白色,含油率为22.15%,包埋率为92.87%,溶解度高达99.35%,可直接添加至速溶产品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粉末油脂 乳化 工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ubrizol推出新型清洁柴油燃料
15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3年第5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Lubrizol公司 清洁柴油燃料 Lubrizol添加剂 调合 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小口径金刚石钻进用泥浆冲洗液配方
16
作者 李德成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年第1期186-186,共1页
复杂地层的护壁堵漏是岩心钻探中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难题。随着我国小口径金刚石钻探的发展,解决好复杂地层的护孔和钻进减阻,仍然是关键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我国相继研究和使用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新型泥浆,随着小口径金刚石钻探的发展,... 复杂地层的护壁堵漏是岩心钻探中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难题。随着我国小口径金刚石钻探的发展,解决好复杂地层的护孔和钻进减阻,仍然是关键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我国相继研究和使用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新型泥浆,随着小口径金刚石钻探的发展,又试用了各种低固相乳化泥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结合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介绍了一种小口径金刚石钻进用泥浆冲洗液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径金刚石钻进 护壁堵漏 泥浆类型 冲洗液配方 低固乳化泡沫泥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邦生态涂料通过鉴定
17
《山东建材》 2004年第3期71-71,共1页
关键词 大连市振邦氟涂料股份有限公司 生态涂料 乳液聚合法 乳化 水性氟树脂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erse Microemulsio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d-Ag Bimetallic Alloy Catalysts Supported on Al_2O_3 for Acetylene Hydrogenation 被引量:4
18
作者 Wei Guobin Dai Wei +2 位作者 Li Qian Cao Weiliang Zhang Jingcha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2年第3期59-67,共9页
Pd-Ag bimetallic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reverse microemulsion method, and then deposited on A1203 to form the supported catalyst. The nanoparticles of Pd-Ag and Pd-Ag/AI203 samples were characteri... Pd-Ag bimetallic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reverse microemulsion method, and then deposited on A1203 to form the supported catalyst. The nanoparticles of Pd-Ag and Pd-Ag/AI203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V/ Vis, HRTEM, EDX, XRD, and XPS.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d-Ag bimetallic alloy nanoparticles with a size of about 2 nm and a face-centered cubic (fcc) structure were formed in the measured area of microemulsion. The growth of nanopar- ticles was effectively limited within the droplet of micoremulsion. TEM image exhibited that the Pd-Ag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well-dispersed on the A1203 support.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various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acetylene showed that a higher acetylene conversion and selectivity to ethylene upon acetylene hydrogenation was achieved on a nano-sized Pd-Ag bimetallic catalyst with a Pd/Ag alloy supported molar ratio of 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erse microemulsion Pd-Ag bimetallic catalyst NANOPARTICLE acetylene hydroge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