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勇 叶应嘉 +4 位作者 鲍先议 周龑丽 许荣 彭婷婷 曾志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4-657,共4页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在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46例(46眼),其...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在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46例(46眼),其中研究组行同轴微小切口(2.2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26例(26眼),对照1组行标准切口(3.0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20例(20眼),另设对照2组为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行2.2mm同轴微小切口Phaco50例(50眼)。所有病例均采用扭动模式行超声乳化术,记录术前白内障核分级,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术中累积消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和灌注液消耗量(estimated fluids used,EFU),同时记录术后1d、7d、30d的BCVA、IOP、角膜水肿程度及术后30d的ECC值等。结果各组白内障均以3级核为主,术眼生物学参数分析显示,研究组的ACD值与AL值均小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研究组的LT值则略高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研究组术中CED及EFU均低于对照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BCVA分析,术后1d≥0.5的眼数,研究组占38.5%,高于对照1组的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对术后角膜水肿程度分析发现,术后1d,研究组以1级水肿为主,对照1组则以2级水肿为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30d,各组ECC值均显著低于术前,研究组与对照1组分别较术前减少38.9%和52.5%,对照2组减少9.8%,其中研究组与对照1组的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前房稳定性好,可以显著减少超声能量,缩短超声乳化时间,减少术中灌注液的用量,降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促进视力的迅速恢复,适用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摘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术 同轴微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8
2
作者 庄鹏 林映竑 +1 位作者 刘明玉 黄连珠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3期204-205,共2页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方法 ,研究早期手术并发症。方法 经过理论学习 ,动物实验和充当助手 ,选择病例 ,完成最初连续 96例 10 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应用球周麻醉 ,角巩膜缘隧道切口 ,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 ,水分离...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方法 ,研究早期手术并发症。方法 经过理论学习 ,动物实验和充当助手 ,选择病例 ,完成最初连续 96例 10 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应用球周麻醉 ,角巩膜缘隧道切口 ,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 ,水分离或水分层 ,单或双手法乳化晶状体核 ,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在手术的前后两阶段 ,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分别为 38%和 74 % ,主要并发症后囊破裂发生率分别为30 %和 12 % .5 3眼 (5 3% )术后矫正视力达 0 .5以上。结论 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正规训练 ,严格掌握适应证 ,正确处理并发症等有利于早期超声乳化术达到囊外摘出术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术 学习曲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针头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效率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帅飞 陈彬川 雷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91,共4页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以其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和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良好等诸多优点受到白内障手术医师的青睐,但是超声能量在碎核的同时对眼内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超声乳化针头全堵时超声能量使用效率最高,而全堵解除后产生前房涌...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以其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和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良好等诸多优点受到白内障手术医师的青睐,但是超声能量在碎核的同时对眼内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超声乳化针头全堵时超声能量使用效率最高,而全堵解除后产生前房涌动易损伤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后囊膜,核块脱落可延长手术时间。超声乳化针头的物理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超声能量和抽吸作用,其良好设计和轻微改进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现就超声乳化针头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针头 超声乳化吸出术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视力恢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田妮 郭海科 +3 位作者 金海鹰 郭月珍 陈开恩 李慧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1-182,185,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380例(380眼)手术顺利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排除术前有眼内手术史、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青光眼、角膜白斑者,以...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380例(380眼)手术顺利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排除术前有眼内手术史、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青光眼、角膜白斑者,以及术后出现严重角膜水肿、葡萄膜炎、前房出血、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患者,分为研究组190例(190眼)和对照组190例(190眼)。研究组术后立即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1.5g,每天3次,连续服用2周,对照组患者不服用,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视力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均值分别为0.45、0.62、0.78、0.81、0.83、0.86,明显高于对照组0.25、0.37、0.43、0.52、0.61、0.66,研究组各时间点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研究组术后7d矫正视力均值为0.62,对照组术后6个月视力均值为0.61,研究组矫正视力恢复到较好水平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能改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视神经视网膜缺血和缺氧状态,具有提高视力、较快恢复良好视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栓通胶囊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松涛 谢莉娜 刘庆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9-311,321,共4页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各个损伤因素在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中所占的比率。方法:14只家猫28眼分为4组,处理因素为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摘除或不摘除晶体,以不同的能量摘除晶体。手术前后分别测量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不摘除...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各个损伤因素在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中所占的比率。方法:14只家猫28眼分为4组,处理因素为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摘除或不摘除晶体,以不同的能量摘除晶体。手术前后分别测量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不摘除晶体而单纯释放超声能量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摘除晶体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下降,且所使用能量的越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程度越大。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晶体核碎片引起角膜内皮损伤是首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在正常的手术过程中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术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孙洪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76-778,共3页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72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7例(49眼)...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72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7例(49眼)行2.0 mm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照组35例(41眼)行3.0 mm标准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超声能量及术中前房稳定性,于术后1 d、7 d观察角膜水肿、视力情况,同时于术前、术后7 d观察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散光。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6.43±1.03)s、(6.54±1.25)s,超声能量分别为(16.52±2.35)%、(15.94±3.53)%,两组间超声乳化时间和超声能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角膜水肿均以1级为主,术后1 d、7 d两组角膜水肿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d、7 d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术前角膜散光为(0.52±0.28)D,术后7 d为(0.56±0.3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角膜散光为(0.49±0.31)D,术后7 d为(0.72±0.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低于术前(均为P<0.01);术后7 d试验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具有术中前房稳定性好,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促进视力迅速恢复,安全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术 同轴微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陈耀琴 李卫红 关山越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7期533-534,537,共3页
目的研究前房内注射利多卡因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散瞳和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10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常规组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术。记录2组患者术中瞳孔直径、麻醉效果及术后1d视力、瞳孔直径,术后1周角膜内... 目的研究前房内注射利多卡因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散瞳和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10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常规组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术。记录2组患者术中瞳孔直径、麻醉效果及术后1d视力、瞳孔直径,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利多卡因组和常规组术中瞳孔直径分别为(7.25±0.45)mm及(7.44±0.58)mm,术后1d瞳孔直径分别为(2.58±0.60)mm及(2.55±0.56)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d视力均>0.5(利多卡因组:0.5~0.7者12眼,0.7~1.0者31眼,>1.0者7眼;常规组:0.5~0.7者13眼,0.7~1.0者29眼,>1.0者8眼),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5.92±1.48)%和(5.47±1.25)%,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利多卡因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前房内注射不含防腐剂的体积分数1%利多卡因0.3~0.5mL,有扩瞳作用,不必术前常规散瞳,且麻醉效果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术 利多卡因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8
作者 覃淑华 洪斌 高巍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6期428-429,共2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19眼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1wk视力≥ 0 .5者 11例 (5 7.9% ) ,≥ 1.0者 3例 (15 .8% ) ,术后 1mo视力≥ 0 .5者...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19眼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1wk视力≥ 0 .5者 11例 (5 7.9% ) ,≥ 1.0者 3例 (15 .8% ) ,术后 1mo视力≥ 0 .5者 15例 (78.9% ) ,≥ 1.0者 4例 (2 1.0 % )。结论 在具备良好的手术条件、熟练的操作技术下 ,根据外伤性白内障的不同情况 ,采用相应的超声乳化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白内障 白内障摘出 超声乳化吸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房维持器和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左慧懿 梁皓 +3 位作者 罗霄 杨钊 何剑 谭少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目的对比前房维持器和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对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早期影响。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25眼采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B组25眼为对照组,行黏弹剂维持前房下超声乳化。采用非接触式... 目的对比前房维持器和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对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早期影响。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25眼采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B组25眼为对照组,行黏弹剂维持前房下超声乳化。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随访观察,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A组术后1周(24.02±18.38)%、术后1个月(28.01±16.00)%;B组术后1周(22.80±21.83)%、术后1个月(27.84±19.33)%;术后1周及1个月A、B两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32、0.973)。两组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的比较:A组术后1周(41.39±3.57)%及术后1个月(37.18±5.89)%均高于术前(36.80±5.75)%,B组术后1周(41.64±7.68)%及术后1个月(38.21±6.67)%均高于术前(36.92±5.57)%。两组不同时间中央角膜厚度:A组术后1周(525.92±39.69)μm及术后1个月(514.96±37.73)μm均高于术前(511.44±34.07)μm,B组术后1周(520.68±35.80)μm及术后1个月(504.96±32.28)μm均高于术前(497.00±30.43)μm。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中前房维持器持续维持前房并未加重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说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使用前房维持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前房维持器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路漫 雷方 +2 位作者 陈彬川 徐一帆 李帅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的风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的风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连续病例8365例,纳入7283例(9100眼),统计CRAO例数7例(即CRAO组),利用随机数列法,以1∶8比例在纳入病例中随机选取56例(56眼)作为对照组,若入选者为CRAO患者则剔除,继续选择。统计白内障核硬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麻醉方式、术中后囊膜破裂情况、全身疾病等,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CRAO的风险因素。结果球后麻醉(风险比3.307,P=0.012)、后囊膜破裂(风险比4.287,P=0.034)是术后CRAO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患者CRAO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是危险因素。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1)、高度近视、青光眼病史、糖尿病病史等差异对于CRAO发生并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球后麻醉及后囊膜破裂均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CRAO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超声乳化吸出术后非手术眼房水及血清中TNF-α、IL-1β表达变化与该眼角膜知觉敏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瑞波 于笛 +2 位作者 牟芃玥 刘雪梅 赵少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01-805,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出术后不同时间点兔非手术眼房水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变化与该眼角膜知觉敏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白兔...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出术后不同时间点兔非手术眼房水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变化与该眼角膜知觉敏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白兔分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实验组25只,空白对照组15只。实验组:一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根据术后取材时间分为术后1 d、3 d、7 d、14 d、21 d共5组,每组5只动物。空白对照组:按照对应取材时间也分为5组,每组3只动物。术后观察并记录各组兔双眼的结膜充血、角膜混浊及前房炎症反应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兔血清TNF-αmRNA和IL-1β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房水中TNF-α、IL-1β蛋白浓度,角膜知觉计测量角膜知觉敏感度。结果实验组非手术眼与空白对照组双眼在不同时间点,结膜充血、角膜混浊及前房炎症反应级别均为0级。术后1 d、3 d、7 d、14 d,实验组兔血清TNF-αmRNA和IL-1βmRNA表达水平均较基线值升高,术后7 d达高峰(TNF-αmRNA相对表达量为14.95±0.89,IL-1βmRNA相对表达量为7.56±0.46),之后逐渐下降,术后21 d降至术前水平。实验组各相邻取材时间点两两比较,血清TNF-αmRNA和IL-1β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3 d、7 d、14 d,非手术眼房水TNF-α和IL-1β蛋白浓度均较基线值升高,其中峰值出现于术后7 d[TNF-α蛋白浓度为(162.34±5.71)ng·L^-1,IL-1β蛋白浓度为(16.68±0.74)ng·L^-1],之后逐渐下降,术后21 d降至术前水平。实验组相邻取材时间点两两比较,非手术眼房水TNF-α和IL-1β蛋白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3 d、7 d、14 d,非手术眼角膜知觉敏感度较基线值升高,于术后7 d角膜知觉敏感度最高;之后角膜知觉敏感度逐渐下降,术后21 d基本恢复至基线水平。实验组非手术眼相邻时间点两两比较,角膜知觉敏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实验兔第一眼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早期,非手术眼角膜知觉敏感度升高,该变化可能与该眼房水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表达的动态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知觉敏感度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痛觉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红深 王丽晶 +1 位作者 林松 柳绪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临床应用体会大连市三院眼科黄红深,王丽晶,林松,柳绪玲白内障超声乳比吸出术的突出优点是切口小及并发症少,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眼科已普遍采用,国内限于条件设备,尚未能够推广应用,1995年5月美国候根博...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临床应用体会大连市三院眼科黄红深,王丽晶,林松,柳绪玲白内障超声乳比吸出术的突出优点是切口小及并发症少,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眼科已普遍采用,国内限于条件设备,尚未能够推广应用,1995年5月美国候根博士一行3人来我院施行白内障超声乳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乳化吸出术 超声波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P-VEP与黄斑OCT的变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肖 周珺 +3 位作者 吴晓璇 高敬 刘瑞芬 赵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2-575,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术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34眼)年龄40~71岁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术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34眼)年龄40~71岁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1 d及术后1个月行P-VEP、黄斑部OCT检查,观察低空间频率及高空间频率下P100波的振幅、潜时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术后1个月低空间频率P100波振幅为(8.94±4.65)μV,潜时为(108.25±16.65)ms,与术前1 d的振幅(5.66±4.02)μV和潜时(117.85±15.85)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高空间频率P100波振幅为(7.99±2.82)μV,潜时为(106.05±16.05)ms,与术前1 d的振幅(6.41±4.06)μV和潜时(110.45±19.95)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88.00±77.00)μm,与术前1 d的(183.00±82.00)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P-VEP的P100波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术前比较,低空间频率及高空间频率的振幅升高、潜时缩短;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增加。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8
14
作者 周晓芳 付汛安 李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4-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入选20例(20眼),行超...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入选20例(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对照组入选20例(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共观察12周。观察的指标包括眼压、视力、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2周,试验组眼压从(28.7±6.9)mmHg(1 kPa=7.5 mmHg)降至(11.3±2.5)mmHg,对照组从(29.1±7.1)mmHg降至(12.0±2.5)mmHg,两组病例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但在术后1 d、1周、4周时,试验组眼压较对照组更低(均为P<0.05)。至术后12周时,试验组手术完全成功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眼出现引流器管口阻塞;对照组术后低眼压3眼、前房出血3眼、非功能性滤过泡2眼、恶性青光眼1眼。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安全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引流器 小梁切除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79-780,783,共3页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2例(52眼)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眼压...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2例(52眼)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为(14.38±4.37)mmHg(1kPa=7.5mmHg),较术前平均下降10.75mmHg;矫正视力≥0.5者28眼;功能性滤过泡41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1眼。术中2眼后囊膜破裂,术后早期11眼角膜水肿、5眼浅前房,术后晚期4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视力恢复快,降压效果好,适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吸出术 小梁切除 青光眼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京芬 赵桂秋 +2 位作者 王青 林静 康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疗效及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的白内障患者72例(80眼),其中单纯白内障患...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疗效及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的白内障患者72例(80眼),其中单纯白内障患者40例(44眼),合并AMD患者32例(36眼);于我院门诊就诊确诊近期不行手术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30例(3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4周、3个月检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组织变化情况,并作比较。结果单纯白内障组和合并AMD组分别有43眼(97.73%)和25眼(69.44%)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AMD未手术组12眼(37.50%)视力有不同程度下降,未发现视力提高者。单纯白内障组和合并AMD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加,但仅在术后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P=0.012;t=3.076,P=0.003),且与单纯白内障组相比,合并AMD组术后4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4,P=0.044);AMD未手术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白内障组有5眼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1眼于术后4周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合并AMD组有8眼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2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产生者;AMD未手术组观察期内未发现黄斑区明显改变者。结论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视力可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本身并不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产生。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对于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眼分析
17
作者 袁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06-807,共2页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人工品状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 mm透明角膜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盼盼 管宇 +4 位作者 陈诵惟 孙荪 吴坚 黄晓波 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比较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 aspiration,PEA)与双切口PEA对角膜的影响。方法连续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医院行2. 4 mm透明角膜单切口PEA联合人工... 目的比较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 aspiration,PEA)与双切口PEA对角膜的影响。方法连续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医院行2. 4 mm透明角膜单切口PEA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患者(100眼)(单切口组),并选择此时间段内与之眼轴、前房深度、晶状体核混浊等眼部和全身情况相匹配的行透明角膜双切口PEA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00眼)(双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总超声时间、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DVA)及矫正远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10 mm范围内角膜体积(10 mmcorneal volume,10 mm-CV),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形态等参数。结果单切口组术中总超声时间、CDE分别为(27. 84±19. 61) s、5. 15±3. 70,双切口组分别为(23. 62±16. 55) s、4. 77±3. 6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术后1周,单切口组的UDVA和CDVA均高于双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术后1周,单切口组10 mm-CV及CCT均小于双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单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 82±3. 39)%、(7. 05±4. 22)%、(7. 06±4. 37)%,双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8. 08±3. 31)%、(8. 28±4. 28)%、(8. 37±4. 8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结论早期ARC患者行单切口PEA对角膜的创伤程度较双切口PEA轻,术后恢复快,早期可拥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角膜体积 角膜厚度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分期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刚 陈彬川 +1 位作者 于兰 张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8-290,共3页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ectomy,NPT)分期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行NPT分期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IOL植入术的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ectomy,NPT)分期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行NPT分期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IOL植入术的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28眼)(A组),总结分析患者的视力、眼压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与行小梁切除分期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IOL植入术的相同病因患者26例(32眼)(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滤过术后7d、超声乳化术后7d、1个月及3个月眼压平均值分别为(13.95±4.46)mmHg(1kPa=7.5mmHg)、(14.25±3.86)mmHg、(14.98±3.12)mmHg和(16.34±3.60)mmHg,均低于术前水平(27.68±4.34)mmHg。A组超声乳化术后7d、14d、1个月及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15眼、18眼、23眼、24眼,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3眼滤过术中小梁网descemet膜穿破,6眼超声乳化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2组术后均形成滤过泡,其中功能性滤过泡A组22眼,B组27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T分期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IOL植入术能有效降低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比较 被引量:26
20
作者 姚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548-55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2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B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2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B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视力、术后散光度数、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术后3天后B组的视力均要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视力对比,A组的视力均要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与术前视力相比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2)A、B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散光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3)A、B两组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33%(11/60),23.33%(14/6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其效果与超声乳化吸出术接近,且手术费用低、操作简便、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适合于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 高龄白内障 视力 散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