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中国“象”思维演进的三阶段及《书》象的呈现方式
1
作者 赵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在古代中国的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之中,象最具代表性。古代象思维的发展可划分成三个阶段:纯象阶段、象辞结合阶段和纯辞(言象、例象)阶段。自然垂示(天垂象、天事必象、祥瑞灾异等)、圣人制象(龟占蓍卜、卦象等)、文辞例象因象关联起来,... 在古代中国的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之中,象最具代表性。古代象思维的发展可划分成三个阶段:纯象阶段、象辞结合阶段和纯辞(言象、例象)阶段。自然垂示(天垂象、天事必象、祥瑞灾异等)、圣人制象(龟占蓍卜、卦象等)、文辞例象因象关联起来,组合出了一套早期中国以象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早期象理论以显道、明道、用道为目标,以系统性文字出现、天子失官等为分化节点,以三阶段为呈现形态,构建了传统中国独特的宇宙论模型。在此三阶段说的基础上讨论《书》象的呈现方式,能够深入开掘并立体呈现《书》象的内蕴与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 《春秋》化 六艺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言象意之辩”中的感觉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贡华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阳相感的“象”表达“意”,并以感、体作为基本方法论。《庄子》“书语意之辩”揭示视觉性的“书”与听觉性的“语”“言”之表达缺陷,而归止于“得心应手”,并以“体道”“卮言”示之。王弼“言象意之辩”自觉区分“然”与“所以然”两个层次,同时区分了两个层次的“体”,又将“心神”之“体”提升为通达“所以然”的思想方法。“体”的展开,自觉消弭与对象的距离、与对象交融,以对象充实自身,通过自身呈现对象,这正是味觉性思想方法。超越视觉、听觉,归止于味觉乃“书言象意之辩”展开的感觉逻辑,体现出中国思想史方法论的高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之辩 视觉性语词 听觉性语词 味觉性语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