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高等学校书籍循环利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浅析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刘婵
张嫚
-
机构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出处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9-181,187,共4页
-
基金
"2007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微观实施机制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
文摘
书籍循环利用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合理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书籍循环利用制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在我国尚未全面展开,目前我国尚无一所高校实行大规模的书籍循环利用制度。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书籍的循环利用?文章通过介绍我国高等学校书籍循环利用的现状和问题,重点分析了阻碍书籍循环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如何在不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做到书籍利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即既要从源头上合理规划书籍的供给,又要对现有的书籍进行循环利用,构建行之有效的书籍循环利用体系。
-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书籍循环
制约因素
减量化
再使用
-
Keywords
university
book recycling
restraint factors
reduce
reuse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F062.2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西方书籍史视野下的社会秩序变迁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余富强
-
机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
出处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75,共6页
-
文摘
本文以罗伯特·达恩顿提出的书籍循环交流模型为引子,评述了书籍与社会秩序变迁之关系。对地下书籍对于旧制度秩序的解构而言,达恩顿在书籍流通环节忽略了对于书报检查制度内部复杂性的分析,而在书籍阅读环节缺少对地下书籍的“去合法性”具体机制的剖析。秩序解构只是书籍社会功能的可能性负面后果,建构秩序更是书籍生产和传播的主要目的。解读书籍的秩序建构,需要分析读者、作者、文本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中的动态互构,进而理解个体的阅读实践如何走向个体或群体行动。同时,地下书籍的出版及传播,存在批判和政治安全阀等正向功能,而非天然指向秩序解构。因此,可以从建立和完善阅读控制体系、舆情应对机制、安全阀功能等层面入手,实现既有秩序的正面重塑与优化。
-
关键词
书籍循环交流模型
社会秩序
建构
解构
合法性
-
分类号
C912.3
[经济管理]
G239.29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