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画理论教学与高等院校审美教育互动考察
1
作者 王菡薇 陈馨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0-193,共4页
研习书画理论对书画专业人士有着重要影响,而高等院校为非书画专业学生开设的书画理论公共课程则以普适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对大学生审美与思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而,高校书画理论工作者在做好专业书画理论研究的同时,... 研习书画理论对书画专业人士有着重要影响,而高等院校为非书画专业学生开设的书画理论公共课程则以普适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对大学生审美与思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而,高校书画理论工作者在做好专业书画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应当将书画理论教学进行合理转型,将书画理论课程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在普通高等教育中逐步展开,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与艺术思维的提升,以此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书画理论 书画教学 高等学校审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怀瓘书画理论与“逸品”、“逸格”观念的发生
2
作者 王汝虎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2年第11期59-61,共3页
唐人张怀瓘首先在绘画理论上提出了"逸品"观念,实开后世"逸品"、"逸格"理论的先河,而且在张怀的书论中也多次使用"逸"字进行审美品评。但与后世文人书画所追求的"逸"的审美风格所不同的是,张怀在对"逸"的使用中凸显出的是... 唐人张怀瓘首先在绘画理论上提出了"逸品"观念,实开后世"逸品"、"逸格"理论的先河,而且在张怀的书论中也多次使用"逸"字进行审美品评。但与后世文人书画所追求的"逸"的审美风格所不同的是,张怀在对"逸"的使用中凸显出的是对"雄逸"的力量感和丰腴开阔之美的欣赏,这来源于盛唐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理论 “逸格” 逸品 审美风格 绘画理论 艺术精神 书论 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其昌“生熟”书画理论简评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坤坤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9-70,111,共3页
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需熟后生,画需熟外熟"的书画理论,不仅阐释了他本人对书画实践的认识,也影响了晚明乃至清初的书画家,反映了同时代艺术家的书画创作标准。
关键词 董其昌 生熟观 书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庭坚书画理论对宋代蜀学的贡献——从苏黄对比谈起
4
作者 邱世鸿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0,共3页
黄庭坚为蜀学学派中的重要人物,在书画理论方面继承了苏轼的“尚意”传统,发展为“尚韵”的审美观念,克服了苏轼书画理论中的不足,完善了蜀学的理论体系,代表了宋学的主体精神,为蜀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 蜀学 尚意尚韵 胸次 书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艺术类高校书画理论教学可行性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钱乃婧 《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126-126,共1页
笔者从非艺术类高校开展书画理论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讨论在重视通识教育背景下普及书画理论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大环境下推进艺术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书画理论 艺术教育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寿田书画理论文集(全五册)
6
作者 姜寿田 《大学书法》 2020年第1期159-159,共1页
出版发行:上海书画出版社姜寿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姜寿田是书画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青年学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书画评论的写作... 出版发行:上海书画出版社姜寿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姜寿田是书画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青年学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书画评论的写作,先后出版了《中国书法理论史》《现代书法家批评》《现代画家批评》《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等一系列有分量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寿田 书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书画理论在西方(1827–2022)
7
作者 周建增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12期57-73,I0006,I0007,共19页
西方对中国书画理论的译介历经了四个历史阶段:一是1827年至1929年,以英国为中心的早期译介聚焦绘画批评文献,呈现出重整体内容概述而轻具体文本翻译的草创特征;二是1930年至1959年,译介重心发生了由欧洲大陆国家向美国的历史性转移,华... 西方对中国书画理论的译介历经了四个历史阶段:一是1827年至1929年,以英国为中心的早期译介聚焦绘画批评文献,呈现出重整体内容概述而轻具体文本翻译的草创特征;二是1930年至1959年,译介重心发生了由欧洲大陆国家向美国的历史性转移,华人学者作为新学术群体有力推动了中国书画理论的海外传播;三是1960年至1989年,美国学界引领学术潮流,在文献编译、体系建构、概念阐释、个案探究和专题剖析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形成了海外中国艺术理论译介的井喷现象;四是1990年以来,译介主体趋于多国化,人们以承继式、深度化和整体性译介等方式,构建起了纵深化、综合化的新译介格局。西方对中国书画理论近两百年的译介呈现出中国艺术理论在异域被发现、认识和再生产的整体情形,既彰显了中国传统知识的现代性和世界性意义,也隐含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努力方向和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画理论 译介 西方 百年 海外中国艺术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盛唐前后的书画理论与宋代文人画论的关系
8
作者 邵军 《书画世界》 2016年第1期30-32,共3页
宋代书画理论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在文人画思潮和文人画理论方面取得了全面发展和成就。宋代文人画理论不但在宋代书画理论中首屈一指,在整个中国书画理论史上,也可谓百代标程,其影响和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唐宋之间在书画理论上的发... 宋代书画理论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在文人画思潮和文人画理论方面取得了全面发展和成就。宋代文人画理论不但在宋代书画理论中首屈一指,在整个中国书画理论史上,也可谓百代标程,其影响和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唐宋之间在书画理论上的发展和承续关系,是讨论中国画论史时不能回避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理论 宋代文人 中国画论 盛唐 全面发展 文人画 成就 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宾虹书画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相互作用
9
作者 朱萍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1年第11期46-48,共3页
目前黄宾虹专题研究中研究的多是其在绘画领域的杰出成就,但是对他的书画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探讨尚有局限。为了进一步拓展黄宾虹专题研究的维度,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黄宾虹书画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进行分... 目前黄宾虹专题研究中研究的多是其在绘画领域的杰出成就,但是对他的书画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探讨尚有局限。为了进一步拓展黄宾虹专题研究的维度,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黄宾虹书画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彼此影响相得益彰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宾虹 书画理论研究 创作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与“思”——关于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关系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振濂 《书画艺术》 2008年第1期30-32,共3页
关于“研究著述”之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书画界争执不清的话题。许多专门从事书画创作的艺术家,认为要从事书画理论研究,必须要会书画实践——没有实践经验,是无法从事理论研究的。从一般的认识论原理上说,这样的见解... 关于“研究著述”之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书画界争执不清的话题。许多专门从事书画创作的艺术家,认为要从事书画理论研究,必须要会书画实践——没有实践经验,是无法从事理论研究的。从一般的认识论原理上说,这样的见解自有它合理的一面。但如果认可它,那么理论研究便成了创作实践(技法、形式)的附庸,并无独立性可言了。而许多证据表明:一些最优秀的、尖端前沿的、有明确独立研究意识的学术著作,恰恰是重实践的书画家们不关心、没有阅读热情,甚至大呼读不懂,还有认定读了后于书画创作也没有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于是,也才会出现在当下书画界常见的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关系 创作实践 “思” “象” 书画创作 认识论原理 书画理论 实践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孟頫书画艺术批评探究
11
作者 陈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4-236,共3页
赵孟頫是元朝著名的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在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对赵孟頫书画艺术批评历来不一,本文对其中代表性批评进行分析,总结出赵孟頫书画艺术的成就。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赵孟頫 书法 绘画 批评 书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出机杼,技意并举——何良俊书画思想探析
12
作者 翟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10期67-68,共2页
作为明代著名的美学家,何良俊在遍览三吴著名藏家藏品的基础上,提出贵自然的美学思想,并且,把书画作品上升到与诗文等正统文学同样的高度。除此之外,何良俊借用戏曲中"利家"、"行家"之分,把自古以来的书画大家分为... 作为明代著名的美学家,何良俊在遍览三吴著名藏家藏品的基础上,提出贵自然的美学思想,并且,把书画作品上升到与诗文等正统文学同样的高度。除此之外,何良俊借用戏曲中"利家"、"行家"之分,把自古以来的书画大家分为两类,对以后的书画理论发展,尤其是稍后的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作品 美学思想 书画理论 美学家 董其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书画同源”意趣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晓娟 《美术大观》 2009年第2期177-177,共1页
一、“书画同源”的历史根源 在我国,自唐人王维提出“封因于画,画始生书”,书法和绘画间的密切关系就逐渐被人们关注和探讨。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画论》首次明确提出“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直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正式启... 一、“书画同源”的历史根源 在我国,自唐人王维提出“封因于画,画始生书”,书法和绘画间的密切关系就逐渐被人们关注和探讨。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画论》首次明确提出“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直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正式启用“书画同源”这一理论观点,“书画同源”也成为后人对书画理论的重要研究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同源” 《历代名画记》 意趣 历史根源 书画理论 张彦远 绘画 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宝平书画论
14
作者 葛路 《艺术广角》 2006年第3期39-40,共2页
赵宝平先生是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开始艺术生涯的,距今已经20多年了。这期间的中国艺术,无论是出自本土的还是源于西方的,都面临着再度审视何去何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何在继承遗产的基础上创新,如何汲取外来艺术营养... 赵宝平先生是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开始艺术生涯的,距今已经20多年了。这期间的中国艺术,无论是出自本土的还是源于西方的,都面临着再度审视何去何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何在继承遗产的基础上创新,如何汲取外来艺术营养为我所用。面临这一艺术思潮,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难免徘徊于歧路。从宝平的书画理论及实践来看,他持有自己的主见。他重视传统,又不为传统所拘泥;他思想开放,又不随波逐流,这是难能可贵的。现就他的书法、山水、人物依序谈谈我的读后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论 鲁迅美术学院 艺术生涯 70年代 中国艺术 继承遗产 艺术思潮 书画理论 思想开放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画同源说
15
作者 钟马林 《剧影月报》 2006年第6期105-105,共1页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规律。早期文字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和广泛...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规律。早期文字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和广泛表现范围,对人自身的表现、男女老幼、五官、手足、人的活动、人际、环境、服饰、器用等的表现,继尔发展到表现抽象概念,方位、数字、对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反映了人的绘画意识的发展。抽象是中国书法最精彩一笔,“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宇宙自然之万物、万象、万态,二维视觉的刻划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同源 绘画意识 中国文字 抽象概念 中国书法 书画理论 中国传统 人的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画怡情寿而康
16
作者 单丹 《中国农垦》 1999年第2期47-47,共1页
老友黄濠,1930生于广东潮阳,在广州农垦工作多年,曾任农场场长、市局办公室主任等职。1990年离休后,他一面到老年干部大学攻读书画课程,一面坚持练笔,刻苦临摹,不断提高书画艺术水平。“不经一番风霜苦,怎得梅花扑鼻香... 老友黄濠,1930生于广东潮阳,在广州农垦工作多年,曾任农场场长、市局办公室主任等职。1990年离休后,他一面到老年干部大学攻读书画课程,一面坚持练笔,刻苦临摹,不断提高书画艺术水平。“不经一番风霜苦,怎得梅花扑鼻香”。黄濠学书画肯花时间,肯出银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怡情 牡丹 老年干部 书画理论 农垦工作 主要矛盾 广东潮阳 书画艺术 办公室主任 书画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其峰先生艺术管窥
17
作者 唐云来 《大学书法》 2024年第3期14-18,共5页
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在孙先生门下学艺,没有能够在天津美术学院读书,但我曾经作为一个业余书画爱好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没少聆听孙先生的教导,也没少读孙先生的美术论著。我到天津书法家协会工作后,因工作关系,接触孙先生的机会就更... 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在孙先生门下学艺,没有能够在天津美术学院读书,但我曾经作为一个业余书画爱好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没少聆听孙先生的教导,也没少读孙先生的美术论著。我到天津书法家协会工作后,因工作关系,接触孙先生的机会就更多了。每次讲座,每次我们的谈话,他都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书画技巧、书画理论。他在讲座时,每每是边讲边画,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讲话时,滔滔不绝;示范中,挥毫不断。听他讲课,不但能知其然,而且可知其所以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美术学院 书法家协会 孙其峰 书画爱好者 孙先生 循循善诱 艺术管窥 书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板桥的治艺与论艺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鸿鑫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7-91,共5页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在书画艺术的创作和理论上,都有独特的认识和警辟的见解.本文则从其治艺和论艺两个方面加以研判.
关键词 郑板桥 书画艺术 书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笪重光《书筏》中的“势”论研究(上)
19
作者 崔树强 廖丹 《书画艺术》 2013年第5期28-30,共3页
笪重光(1623年-1692年)是清代著名的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字在辛,号江上外史,后改名蟾光,号郁冈居士,原籍江苏句容茅庄。他30岁考中进士,33岁被任命为江西监察御史。次年即因得罪权臣李嘉献,被免宫回乡。从康熙六年(1667年)... 笪重光(1623年-1692年)是清代著名的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字在辛,号江上外史,后改名蟾光,号郁冈居士,原籍江苏句容茅庄。他30岁考中进士,33岁被任命为江西监察御史。次年即因得罪权臣李嘉献,被免宫回乡。从康熙六年(1667年)开始,笪重光即隐居于江苏旬容的茅山,潜心修道,研究志史,并致力于书画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势” 书画理论 监察御史 理论 鉴赏家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骨法用笔”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桂英 《美术大观》 1998年第2期57-58,共2页
以线条为基础的中国书画历来都讲究骨法用笔,它是衡量一个书画家优劣的重要条件之一。关于骨法用笔,历代书画理论家都极为重视。唐张彦远《论画》中载"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又云:"夫象物必在... 以线条为基础的中国书画历来都讲究骨法用笔,它是衡量一个书画家优劣的重要条件之一。关于骨法用笔,历代书画理论家都极为重视。唐张彦远《论画》中载"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又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唐孙过庭《书谱》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法用笔 中国书画 中锋用笔 重要条件 孙过庭 书画理论 气韵生动 线条 形似 书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