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书判拔萃科的设置、沿革及其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金滢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9,共13页
书判拔萃科是吏部继平判入等科之后设置的第二个科目,与平判入等科有明显的区别,起初是制举科目,大足元年以后吏部始设此科,虽不及博学鸿词科崇重,及第人数也不及平判入等科多。士人以拔萃科及第释褐,授官的高低、清浊并不看重此前的进... 书判拔萃科是吏部继平判入等科之后设置的第二个科目,与平判入等科有明显的区别,起初是制举科目,大足元年以后吏部始设此科,虽不及博学鸿词科崇重,及第人数也不及平判入等科多。士人以拔萃科及第释褐,授官的高低、清浊并不看重此前的进士、明经或者门荫等出身因素,主要看参加拔萃科考试的等第。但以拔萃科及第迁转时,所授官要看前任官的职望和品阶,以及拔萃科等第的高低,与其最初是否以进士、明经或门荫出身的关系不是很明显,进士兼拔萃科出身在士人迁转中优于明经兼拔萃科。不过,以制举、门荫兼拔萃科及第迁转中央官者,却要优于前进士、明经兼拔萃科出身者,多为京县尉、拾遗等最为清显的基层官和中层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吏部目选 书判拔萃科 铨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试判制度考述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勤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唐代"试判"主要用于铨选,过去在"科举与文学"语境下的相关研究,往往并不涉及;但从更宽广的"取士"概念上说,铨选亦在其中,故试判也是"取士文学"的重要文体。理论上说,唐人凡参与铨选者皆有过判文的制作,而所有参加"关试"者也... 唐代"试判"主要用于铨选,过去在"科举与文学"语境下的相关研究,往往并不涉及;但从更宽广的"取士"概念上说,铨选亦在其中,故试判也是"取士文学"的重要文体。理论上说,唐人凡参与铨选者皆有过判文的制作,而所有参加"关试"者也须试判,其总量之大可想而知;现存的判文也为数不少,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像唐代试判制度这样的基本问题,也由于诸多原因,现在还不甚详明。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就此作一简要梳理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判拔萃科 进士 冬集 关试 守选 宏词 授官 选授 道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