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言意之辩”及其对写作的影响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会恩
-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1990年第4期3-10,共8页
-
文摘
一、“言意之辩”的由来和 发展 “言意” 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直接有关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提出,并受到了“名辨”之学的推动和影响。 远在《易传·系辞上》就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晚年整理《易传》是可信的,
-
关键词
言不尽意
“言”
“意”
言意之辩
得意忘言
王弼
庄子
刘勰
圣人
书不尽言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多写点让更多人看的文章
- 2
-
-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7-57,共1页
-
文摘
《光明日报》(94年5月2日)发表白寿彝的《多研究点中国历史的特点,多写点让更多人看的文章》,其中谈到.问题研究,出了成果,就须有所表述.古语说得好:“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把自己所了解的都表述出来,并不容易.第一,了解得不透彻,就表述不出来.第二,在文字表述上缺乏训练,即使了解得透彻了,也表述不好.这二者,都是功力上的问题,只要认识到了,加上不断的努力,是可以不断克服的.现在我想说的是第三种情况,这是由于作者没有为读者设想,没有尽可能使用为更多人所能接受的语言文字,以致减少了阅读群众.抱有这种见解的人,往往有两种认识上的问题.第一,认为文史是两途,治史就不必在文字上下工夫.其实,只要写成文宇,就是要让人阅读的,能让更多的人阅读,
-
关键词
言不尽意
书不尽言
史学工作
中国历史
研究点
社会效益
问题研究
语言文字
个人作品
光明日报
-
分类号
I20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 3
-
-
作者
孙雍长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30-32,共3页
-
文摘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孙雍长语言是我们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这是一种颇为微妙的交际工具。说微妙,是因为一方面“言以足志,文以足言”,〔1〕它能够充分承担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任务;但另一方面,人们却又往往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2〕虽不能...
-
关键词
言不尽意
《广雅·释草》
书不尽言
《经义述闻》
《管锥编》
立象以尽意
修辞手法
字面意义
范子计然
庄子
-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