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乡村社会变迁反观熟人社会的性质 被引量:31
1
作者 陈柏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9-102,共4页
熟人社会,是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描绘中国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光阴荏苒,四分之三个世纪过去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还能否为理解当下中国农村社会提供学术注解,继续闪耀其理论光... 熟人社会,是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描绘中国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光阴荏苒,四分之三个世纪过去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还能否为理解当下中国农村社会提供学术注解,继续闪耀其理论光芒,将是一个有待检证的理论命题和研究视域。本期刊发三篇有关熟人社会研究的笔谈文章,以期能重温这一经典概念的学术魅力并以中国农村社会的历时性发展检视、反思和重塑这一概念。陈柏峰从“熟悉”和“亲密”程度的降低、地方性共识的丧失、乡土逻辑的变异三个方面概要展示了当下中国乡村社会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及证据,并在此过程中对熟人社会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和建构。王德福从人性的角度对熟人社会中“人”的内涵与意义、自我实现的方式与实践机制进行了深入阐释,为理解中国农民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另一逻辑起点,进而为社会变迁和变迁中人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框架。赵晓峰通过对农民公私观念四重属性及彼此之间的关联机制的阐述,展现了乡土中国社会里的农民行为逻辑与熟人社会的秩序形成机制,并对村庄里的政治社会生态与政权建设的地方实践形态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变迁 熟人社会 《乡土中国》 行为逻辑 性质 反观 社会人际关系 中国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变迁与转型性矛盾纠纷及其演化态势 被引量:27
2
作者 陆益龙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103,共7页
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不必然并存,社会转型及改革发展不一定导致社会矛盾纠纷的增多。对社会转型与矛盾纠纷关系的认识,需要转换新视角。分析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矛盾纠纷特征及演化态势,是要加深对社会转型和矛盾纠纷的理解。当前... 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不必然并存,社会转型及改革发展不一定导致社会矛盾纠纷的增多。对社会转型与矛盾纠纷关系的认识,需要转换新视角。分析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矛盾纠纷特征及演化态势,是要加深对社会转型和矛盾纠纷的理解。当前乡村社会矛盾纠纷总体上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大体可分为生活性矛盾纠纷和结构性矛盾纠纷;各种矛盾纠纷显现出发生率较低及规模有限的态势,表明当前乡村社会并未出现矛盾凸显的特征。针对当前矛盾纠纷特征及态势,乡村社会在纠纷管理或治理策略方面,对生活性矛盾纠纷需采取"基层-调解-化解"的管理策略,对结构性矛盾纠纷则要采用"顶层-调整-解决"的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变迁 转型性矛盾纠纷 生活性矛盾纠纷 结构性矛盾纠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变迁 被引量:4
3
作者 秦燕 李慧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0,共6页
中国乡村是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社会实践场域,中国化、大众化与近代乡村变迁处于复杂的互动关系之中,中共领导群体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和动员以及广大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影响,共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乡村是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社会实践场域,中国化、大众化与近代乡村变迁处于复杂的互动关系之中,中共领导群体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和动员以及广大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影响,共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正是这一双向的互动过程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特征,深刻影响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样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逐渐展开的,只有通过对实际历史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阐释,才可能形成新的分析概念,拓展新的研究内容,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大众化 近代乡村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发展、乡村秩序与乡村社会变迁——基于十省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乐章 涂丽 《西北人口》 CSSCI 2015年第4期96-101,108,共7页
乡村发展状况和乡村秩序构建是观察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指标。文章以全国十省28个行政村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近年来乡村社会总体变化。研究发现,乡村社会变迁急剧,乡村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民增收与福利方... 乡村发展状况和乡村秩序构建是观察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指标。文章以全国十省28个行政村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近年来乡村社会总体变化。研究发现,乡村社会变迁急剧,乡村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民增收与福利方面,成效显著;乡村失序现象严重,村民关系急剧恶化;乡村发展主要受到村庄区域因素的影响,乡村失序由村民个体和村庄区域共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变迁 乡村发展 乡村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结构”:一个本土化的乡村社会变迁史分析模型——以1927至1937年江西乡村革命、改良冲击为例证 被引量:2
5
作者 万振凡 张开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3,共7页
"弹性结构"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要害,革命、改良是乡村社会变迁的两种基本动力,传统乡村社会变迁过程,实质上就是革命、改良与弹性结构互动的过程,在革命、改良的冲击之下,传统乡村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不易改变的"弹... "弹性结构"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要害,革命、改良是乡村社会变迁的两种基本动力,传统乡村社会变迁过程,实质上就是革命、改良与弹性结构互动的过程,在革命、改良的冲击之下,传统乡村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不易改变的"弹性"特点。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乡村社会存在着不易改变的"弹性结构",这种结构就像一张巨型的弹性之网,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消减革命与改良的绩效。"弹性结构"关乎乡村社会变迁的全局,它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弹性结构"分析模型是一个本土化的有效的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变迁史的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结构 乡村社会变迁 江西 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移民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多学科解读——《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评述
6
作者 姚伟钧 霍晓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新史学”思潮为传统史学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史学新气象,影响着研究者以新角度分析史学问题。受当代日常生活史、环境史等史学思潮以及民族史理论、方法的影响,杨洪林博士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新史学”思潮为传统史学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史学新气象,影响着研究者以新角度分析史学问题。受当代日常生活史、环境史等史学思潮以及民族史理论、方法的影响,杨洪林博士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在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明清移民和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并就移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微观展示。该书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移民史的理论研究,对当代中国移民问题也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乡村社会变迁 移民史 明清 社会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多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移民的微观考察——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7
作者 霍晓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新史学思潮为史学注入新动力,开辟了史学新气象。受当代日常生活史、环境史等史学思潮以及民族史理论、方法的影响,杨洪林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在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新史学思潮为史学注入新动力,开辟了史学新气象。受当代日常生活史、环境史等史学思潮以及民族史理论、方法的影响,杨洪林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在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明清移民和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微观考察,并就移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微观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乡村社会变迁 移民 明清 微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新史学思潮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乡村社会变迁看乡村全面振兴——对社旗县李店镇发展变迁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向楠 《河南农业》 2023年第4期60-61,63,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本文旨在摸清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农业农村发展变革情况,为乡村振兴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本文旨在摸清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农业农村发展变革情况,为乡村振兴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一、基本情况李店镇位于社旗县城南25 km处,与唐河县接壤,是社旗县的南大门,镇域面积102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发展 全面振兴 社旗县 乡村社会变迁 南大门 李店 调查与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平亮《近代政治变革与江西乡村社会变迁》出版
9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6-46,共1页
由江西师范大学李平亮教授撰写的《近代政治变革与江西乡村社会变迁》一书,全书28万字,2021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以江西为考察中心,展示了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以团练、地方自治和议会制为特征的政治变革,赋... 由江西师范大学李平亮教授撰写的《近代政治变革与江西乡村社会变迁》一书,全书28万字,2021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以江西为考察中心,展示了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以团练、地方自治和议会制为特征的政治变革,赋予宗族组织、神庙系统、会社等乡村社会文化传统不同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变革 乡村社会变迁 江西师范大学 社会文化传统 宗族组织 议会制 团练 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变迁与乡村社区政治发展——农村政治的一种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军 程贵铭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42-47,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乡村社区政治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农民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转变,还表现在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政治制度中。这种变化源于中国社会1978年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变迁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分化。
关键词 乡村社区 社会分化 社会学分析 国家行政权力 暴力活动 乡村社会变迁 精英人物 农村经济 农民流动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与变革乡村社会秩序的革命。这场革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与变革乡村社会秩序的革命。这场革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使得乡村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乡村社会每天都在改造进步之中,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当时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土地改革运动 中国乡村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商会研究的新成果——《直隶商会与乡村社会经济(1903—1937)》评介
12
作者 朱文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7-257,共1页
张学军、孙炳芳教授所著《直隶商会与乡村社会经济(1903-1937)》作为人民出版社“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丛书”之一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部关于商会与乡村社会研究的学术专著,也是中国近代商会研究的又一新成果。
关键词 乡村社会变迁 直隶商会 社会经济 成果 近代 评介 人民出版社 出版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后”小说叙事学动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迅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6年第5期62-74,共13页
70后作家是新世纪崛起的重要文学创作群体。十多年来的创作表明,这个群体已逐渐走出了左顾右盼找寻门径的初创期,开始琢磨属于自己的叙事道路。近期中短篇小说中,70后作家以其对现实的深度介入和对形式的执著探索引人注目,长篇小说创作... 70后作家是新世纪崛起的重要文学创作群体。十多年来的创作表明,这个群体已逐渐走出了左顾右盼找寻门径的初创期,开始琢磨属于自己的叙事道路。近期中短篇小说中,70后作家以其对现实的深度介入和对形式的执著探索引人注目,长篇小说创作逼近精神向度,或在自我拷问中见深度,或于乡村社会变迁的描绘中进行现代性反省,或在人世沧桑中展露某种和解的人生姿态。本文从文体学、代际学和叙事学等多重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创作 小说史 小说叙事 中短篇小说 人世沧桑 乡村社会变迁 代际 精神向度 文体学 女性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族记忆重构下的祖先认同与关系实践——以河南N村Z氏为例
14
作者 台文泽 赵玉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2期136-143,156,共9页
围绕宗族记忆对宗族关系认同作用的讨论主要表现为对其促进作用的肯定。通过考察河南Z姓宗族近期举行的一次旨在整合全族关系的祖茔立碑活动,揭示了该活动以祖先为中心的谱系记忆重构之于宗族关系的整合作用是十分表面化、短暂性的,其... 围绕宗族记忆对宗族关系认同作用的讨论主要表现为对其促进作用的肯定。通过考察河南Z姓宗族近期举行的一次旨在整合全族关系的祖茔立碑活动,揭示了该活动以祖先为中心的谱系记忆重构之于宗族关系的整合作用是十分表面化、短暂性的,其实际效应与其说是拉近了当下日益疏远的族人关系,还不如说在既有的现实背景下会让族人对彼此关系的距离有了更清晰的感知和认识,而无论是宗族记忆重构在关系整合实践中所显现的血缘距离局限与非血缘因素制约,还是在长远意义上反映出的寻求关系整合的动力不足、文化自觉的欠缺,都高度印证了当代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差序格局理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变迁 宗族记忆重构 祖先崇拜:差序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