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振兴的地域模式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振 夏繁茂 +1 位作者 石峰 朱凌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280-282,共3页
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产教、科教“双融合”驱动乡村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生态文化创新人才。以枣庄职业学院农业职业教育为例,基于产教融合的适切度不够、“科教融汇”驱动的新动能不足、“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缺失等问题导向,... 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产教、科教“双融合”驱动乡村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生态文化创新人才。以枣庄职业学院农业职业教育为例,基于产教融合的适切度不够、“科教融汇”驱动的新动能不足、“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缺失等问题导向,构建了“产教融合、培养生态人才,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农业,文化嵌入、促进多元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从而打造了地域实践策略,如产教融合,促进生态文化振兴;科教融汇,创新农科育人模式;文化引领,协同赋能多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文化振兴 农业职业教育 地域模式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案例分析的乡村生态文化产品价值转化保障机制浅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任静 李福夺 尹昌斌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4年第11期57-61,共5页
加快乡村生态文化产品价值转化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献梳理,从生态文化价值挖掘、价值实现制度、价值核算方法和生态资源产品交易平台等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乡村生态... 加快乡村生态文化产品价值转化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献梳理,从生态文化价值挖掘、价值实现制度、价值核算方法和生态资源产品交易平台等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乡村生态文化价值转化的现状,针对当前乡村生态文化价值面临的转化意识淡薄、价值度量难、产品抵押难、产品交易难、价值变现难等突出问题,基于陕西、福建和四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分析,从调查监测机制、生态资源资本化运营机制、部门协同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四大方面探索乡村生态文化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文化产品 价值转化 生态价值 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 案例分析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刍议
3
作者 郑媛榕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108,共6页
生态文化在乡村经济社会经历了由强势到弱势的演变过程。现阶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环境治理、生态维护、文化繁荣、乡风塑造、绿色发展等问题,必须重塑生态文化主导地位。福建省乡村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先天优... 生态文化在乡村经济社会经历了由强势到弱势的演变过程。现阶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环境治理、生态维护、文化繁荣、乡风塑造、绿色发展等问题,必须重塑生态文化主导地位。福建省乡村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先天优势显著。文章从"为何要建设""谁是建设主体""如何建设"三个层面,对福建省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文化 生态经济 制度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小华 张伟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3-28,共6页
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生态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加快福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福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加强和完善乡村生态文化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倡... 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生态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加快福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福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加强和完善乡村生态文化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等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乡村生态文化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研究
5
作者 罗之前 王小红 王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3-41,共9页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更深厚的兴盛力量。乡村教师作为以乡村文化为依托的存在,其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教育理念、行动策略和文化根基,使乡村教师“向下扎...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更深厚的兴盛力量。乡村教师作为以乡村文化为依托的存在,其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教育理念、行动策略和文化根基,使乡村教师“向下扎根”,推进其身心的在地性、知识技能的在地性、环境过程与方法手段的在地性;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的在地化发展明确了乡村教师发展的话语权根基,接纳自己师者的身份并扎根于乡村,承担专业责任与公共责任,唤醒乡村学生和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理解,使乡村文化的形式、功能和意义不断得以诠释和演绎,继而促进乡村文化的维系和再造,实现“向上生长”。当前,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面临内容与方法耦合度不高、时间与空间耦合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欠佳等困境。实现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机耦合和交互式发展,需要基于“功能—结构—要素”三个层面,从价值维度为乡村文化赋权,激活融合机制;打造扎根当地的乡村文化生态,增强联动机制;优化内外调控系统,焕发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在地化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 耦合发展 乡村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涵养乡村文化生态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从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文化观论起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琼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9-196,共8页
新时代,涵养乡村文化生态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目前,乡村文化生态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过度同质化、生态生活环境的激变引发农民观念异化、文化生活服务体系的构建存在供需脱节三方面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 新时代,涵养乡村文化生态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目前,乡村文化生态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过度同质化、生态生活环境的激变引发农民观念异化、文化生活服务体系的构建存在供需脱节三方面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与生态的资源联结失活、生态与生活的协同意识模糊、文化与生活的载体建构分离。涵养乡村文化生态要基于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文化的政策方针,充分考虑文化、生态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文化与生态的有效联结提高乡村文化生态的发展能力,以生态与生活协同调适激发乡村文化生态的内生动力,以文化与生活创造性融合健全乡村文化生态的基础保障。同时,还要借助文化与生态的资源联结深化特色文化符号建设、结合生态观与生活观的协同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秩序,依托文化与生活载体建构优化公共文化的组织机制,从而涵养绿色、健康、高质量的乡村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生态 涵养 农民生活 乡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生态文化引领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以许家崖流域连片村庄规划建设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党东雨 余广超 +2 位作者 王清萍 樊宝敏 蹇令德 《中国城市林业》 2020年第2期101-105,共5页
文章论述了乡村生态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并以山东省费县许家崖流域19个连片村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分析了许家崖流域乡村生态文化的资源类型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生态文化结构入手研究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和建设实践,以推动乡村振... 文章论述了乡村生态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并以山东省费县许家崖流域19个连片村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分析了许家崖流域乡村生态文化的资源类型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生态文化结构入手研究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和建设实践,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文化 景观规划 许家崖流域 美丽乡村 山东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化生态的现代转型及重建之道 被引量:24
8
作者 聂永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61,I0003,共10页
乡村文化生态包括嵌入型和内生型两种样态,前者呈现为共时性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尽管其逐渐占据主导,但其实践过程陷入了“内卷化”;后者表现为历时性的乡土文化,其在变迁过程中不断发生衰变,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的存续难题。在乡... 乡村文化生态包括嵌入型和内生型两种样态,前者呈现为共时性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尽管其逐渐占据主导,但其实践过程陷入了“内卷化”;后者表现为历时性的乡土文化,其在变迁过程中不断发生衰变,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的存续难题。在乡村文化生态的历史转型过程中,尽管历史趋势不可逆转,但乡土文化依然具有新的时代空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也亟待优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应寻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土文化的互补与创新,在外部生态支持系统的保障下,寻求重建乡村文化生态的融合发展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生态 乡土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及现代治理转型 被引量:27
9
作者 张晓琴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80-86,共7页
乡村文化生态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变迁,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却陷入了治理的错位,从而出现了外在的繁荣和内在的凋敝。为了实现稳健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乡村为本位进行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塑,这就需要国家、集体与农民多方力量... 乡村文化生态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变迁,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却陷入了治理的错位,从而出现了外在的繁荣和内在的凋敝。为了实现稳健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乡村为本位进行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塑,这就需要国家、集体与农民多方力量的全面参与,只有重塑国家介入与文化组织建设对接的文化发展新模式,以社区为治理单元的文化生态才能全面建立起来,乡村文化才有可能成功实现全方位的现代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生态 现代性转型 历史变迁 发展主义 组织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20世纪初我国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乡村文化生态危机 被引量:6
10
作者 邓运山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44,共5页
在传统社会,我国乡村地区一直存在一个与封建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由乡村士绅、私塾或族学、宗族文化以及民间娱乐等要素构成的、相对质朴而又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但是,自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的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这种传... 在传统社会,我国乡村地区一直存在一个与封建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由乡村士绅、私塾或族学、宗族文化以及民间娱乐等要素构成的、相对质朴而又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但是,自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的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这种传统的乡村文化生态开始出现了危机。其主要表现是:士绅精英的离乡进城使乡村社会失去了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播主体,乡村教育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旧学难除,新学难布"的两难局面,传统社会凝聚人心的宗族文化遭到乡民的漠视,乡村社会日常娱乐活动的减少使乡民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 近代教育转型 乡村文化生态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目标与进路 被引量:12
11
作者 钟世华 邓军彪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122,共3页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生存灵魂,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生态建设的激活,并据此形成凝聚力,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通过文化生态重塑来保障乡村文化多样性,既是有序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护村落特色文化的基础,能够保证本土文化健康、...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生存灵魂,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生态建设的激活,并据此形成凝聚力,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通过文化生态重塑来保障乡村文化多样性,既是有序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护村落特色文化的基础,能够保证本土文化健康、创新地持续发展,甚至还能够有效融合外来文化,体现文化生态系统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生态 文化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4
12
作者 孔华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14期46-49,共4页
“非遗”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这种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非遗”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非遗”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非遗”与乡村文化生态重塑3个方面。鉴于当前我国乡村社会“非遗”传承面临的文... “非遗”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这种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非遗”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非遗”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非遗”与乡村文化生态重塑3个方面。鉴于当前我国乡村社会“非遗”传承面临的文化内核遭遇弱化、传承载体较为单一、治理价值不够彰显等困境,需要进一步突出“非遗”原真性文化内涵以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拓宽“非遗”传承载体以赋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彰显“非遗”治理价值以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如此,“非遗”传承与发展方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振兴 乡土文化 乡村公共文化 乡村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信铸魂 乡村焕发新貌
13
作者 葛祥瑞 《村委主任》 2025年第10期68-70,共3页
文化是国家、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沉淀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中,通过乡村文化主体性建构强化文化认同,将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融入乡村文化生态分析框架,使文化自信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 乡村建设 文化自信 全面振兴 文化认同 乡村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