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正义视角下乡村权的概念框架与比较研究
1
作者 戴燕归 周恺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14-1323,共10页
“乡村权”概念是近年空间正义研究在乡村地域进行理论延伸与实践检验的新领域,其通过揭示以土地为空间媒介的乡村权利剥夺现象,批判性分析乡村空间资源分配和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非正义问题。延续激进地理学视角,文章聚焦“乡村土地... “乡村权”概念是近年空间正义研究在乡村地域进行理论延伸与实践检验的新领域,其通过揭示以土地为空间媒介的乡村权利剥夺现象,批判性分析乡村空间资源分配和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非正义问题。延续激进地理学视角,文章聚焦“乡村土地”与“村民身份”两大问题,基于突尼斯、印度、黎巴嫩等南方国家,以及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北方国家的案例,揭示村民在生产、生活及意识层面所处的非正义境况(即“被迫非农化”),并探寻村民为寻求空间正义所采取的个人或集体抗争方式(即“自发再农化”)。通过案例比较发现:1)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乡村案例表现出的被迫非农化现象具有共性,其本质都是资本剥削导致的乡村土地和村民身份被剥夺;2)南方和北方国家的自发再农化手段存在差异,南方国家的村民主要采取法律途径或极端方式,北方国家则依托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保障与自下而上的地方能力建设。进而,归纳出乡村权三大内涵,即“占有权(拥有农地并进行农业生产)”“定居权(以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乡村)”“参与权(自主决定是否非农化)”。最后,建议在中国乡村振兴中,通过科学知识共享、社区学习与合作等方式提升村民自身能力,实现村民在乡村空间占有、定居、参与的权利和自由,回应国家提升“农民主体地位”的号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乡村权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地位 被迫非农化 自发再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乡空间同构取向的后发地区乡村振兴——以内蒙古和林格尔为例
2
作者 任凯 阳建强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后发地区乡村振兴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后发地区乡村振兴是城乡双向流动及互馈驱动下的城乡空间关系重构过程。试图提供一个基于后发语境的乡村振兴困局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上以城乡空间同构为价值取... 后发地区乡村振兴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后发地区乡村振兴是城乡双向流动及互馈驱动下的城乡空间关系重构过程。试图提供一个基于后发语境的乡村振兴困局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上以城乡空间同构为价值取向,结合和林格尔案例提出后发地区农村振兴的可能路径。首先,基于欠发地区农村相对城市的权属定位和职能划分,提出城乡互馈空间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次,以乡村为目标对象,提出空间异质化建构和权利公平维度提升两条基本性策略;最后,以柔性纳入城市体系为目的,从城乡社会网络共生优势和乡村多层面赋权步骤解释城乡空间同构模式破解乡村困局的实现可能。研究为复杂变迁情境中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语境 双向互馈 空间同构 利同构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执法权下沉的乡镇赋权困境及其逻辑
3
作者 卢青青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6,共10页
伴随着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乡镇面临权力弱化、责任泛化的权责失衡困境。在此背景下,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通过行政执法权的下沉将事权、资源和人员下放到乡镇,旨在破解乡镇权责失衡困境。但是下沉的行政执法权在与乡土社会和基层治理的碰撞... 伴随着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乡镇面临权力弱化、责任泛化的权责失衡困境。在此背景下,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通过行政执法权的下沉将事权、资源和人员下放到乡镇,旨在破解乡镇权责失衡困境。但是下沉的行政执法权在与乡土社会和基层治理的碰撞中面临权力用不到、不好用、不敢用的困境,导致其不仅难以有效实现乡镇赋权,反而加剧乡镇权责失衡。这一悖论的产生根源于有限的专项性事权并未增强基层总体性治理权力,也没有改变条块权力的失衡结构。基于此,基层放权赋能改革的核心是增强基层治权,平衡好国家基础权力和基层治理权力的关系,同时也要立足不变体制变机制的改革思维,通过机制的创新激活基层治理权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应对权责失衡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执法下沉 责失衡 乡镇赋 条块关系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权与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被引量:30
4
作者 杨华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61,共11页
税费改革后国家强化了部门组织和权力下乡,但是并没有因此实现乡村治理秩序,反而引发了乡村治理困局,原因就在于弱化了乡村组织和乡村治权,以部门为载体的国家基础性权力无法转化为基层治理能力。由于乡村社会的广泛存在,尚有大量乡村... 税费改革后国家强化了部门组织和权力下乡,但是并没有因此实现乡村治理秩序,反而引发了乡村治理困局,原因就在于弱化了乡村组织和乡村治权,以部门为载体的国家基础性权力无法转化为基层治理能力。由于乡村社会的广泛存在,尚有大量乡村治理事务无法通过部门及其基础权力来完成。乡村治权的配置性、灵活性、系统性及全能性恰好与乡村社会的不规整性和乡村治理事务的综合性整体性相耦合,因而能够应对系统性的乡村治理事务。要通过推动职能部门及其基础权力下乡,完善乡村组织和乡村治权建设,加强乡村组织与职能部门的协同作业等路径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基础 基层治理能力 国家政建设 科层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夺取乡村治理主导权:中共对抗日根据地乡村普通会社的改造 被引量:1
5
作者 于亚龙 冯小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9-215,共7页
全面抗战时期,涉县云平地区14个自然村共有普通会社47家。其中,宗教性会社26家,家族性会社16家,娱乐性会社5家。这些普通会社在本质上是当地“乡绅”利用族权和神权以及由其派生出的部分公权力,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方位管控农民... 全面抗战时期,涉县云平地区14个自然村共有普通会社47家。其中,宗教性会社26家,家族性会社16家,娱乐性会社5家。这些普通会社在本质上是当地“乡绅”利用族权和神权以及由其派生出的部分公权力,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方位管控农民进而管控乡村社会的起主导作用的媒介组织。由于普通会社对中共推行新政策形成阻碍,或者说它们的存在对中共扶持的农救会等新组织的发展和治权构成威胁,中共对其进行了彻底改造,摧毁了普通会社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处理了部分贪污的社(香)首。在改造普通会社的过程中,中共实现了经济、组织和思想上的一系列目标,尤其是在政治上彻底摧毁了“乡绅”主导的旧的统治秩序,实现了乡村治理主导权向中共领导的民选政权、群众组织和武装组织的彻底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会社 治理 乡村治理主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理解税费改革后乡村治理困境的一个框架 被引量:111
6
作者 杨华 王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41-49,共9页
从农村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年乡村出现新一轮的治理困境,主要根源于国家通过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脱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治理责任是指农村基层组织凝聚、配置资源进行乡村治理的动力、意愿和职责。在国家集中了绝大部分政治、经济... 从农村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年乡村出现新一轮的治理困境,主要根源于国家通过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脱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治理责任是指农村基层组织凝聚、配置资源进行乡村治理的动力、意愿和职责。在国家集中了绝大部分政治、经济与合法性资源,以及乡村治权具有配置性特点的条件下,国家下达至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任务就十分关键,有上级的治理压力就有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它就能配置资源形成乡村治权,进行乡村治理。而没有国家的治理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就不会主动进行乡村治理。因此,为了扭转乡村治理困局,国家应该重塑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治理责任 税费改革 乡村治理困境 上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 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 被引量:429
7
作者 陈锋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120,共26页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资源的不断输入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新的契机。然而,资源输入乡村社会,基层组织却无法有效承接,并遭遇官民不合作的困境。基层组织主要呈现出两种样态:消极作为与难以作为,以及富人和灰黑势力主政后的摆平式&...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资源的不断输入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新的契机。然而,资源输入乡村社会,基层组织却无法有效承接,并遭遇官民不合作的困境。基层组织主要呈现出两种样态:消极作为与难以作为,以及富人和灰黑势力主政后的摆平式"积极"治理。两种治理形态皆导致国家公共资源的耗损,基层组织的权威与合法性进一步下降。在资源不断输送的利益链条中,权力寻租者、地方富人与灰黑社会势力、谋利型的机会主义农民等几个行动主体相赖相生,形成分利秩序,普通民众被排除在外,乡村治理出现内卷化。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家在压力型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产生的张力,并在推动乡村社会从整体性支配向技术治理转型中产生的结果。这一转向试图建立新的公共规则,却使得乡村治权弱化,缺乏公共规则实践的强制力保证,造成国家、基层组织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与责任的连带制衡关系发生断裂,乡村治理陷入新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分利秩序 内卷化 乡村 技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政治研究的变迁及理论拓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韩鹏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3-141,共9页
政治学与乡村问题的碰撞触发了乡村政治研究的热潮。从历时流变的过程来看,乡政村治研究逐步过渡到乡域政治研究;从分析范式转换来看,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逐步过渡到国家与社会的分析范式。当下乡村政治研究中有关国家政权建设方向的争... 政治学与乡村问题的碰撞触发了乡村政治研究的热潮。从历时流变的过程来看,乡政村治研究逐步过渡到乡域政治研究;从分析范式转换来看,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逐步过渡到国家与社会的分析范式。当下乡村政治研究中有关国家政权建设方向的争议一直存在,不同思潮需要在沟通和对话中寻求理论的突围。通过全方位的检视,可以深入发掘乡村政治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脉络,并期许新一轮研究热潮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政治研究 村民自治 国家政建设 国家基础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漫游权制度及其在国家公园中的适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振威 赵智聪 杨锐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共5页
英国的法定漫游权及其制度是乡村政策的重点领域,也是国家公园公益性的重要载体。溯源乡村漫游问题产生的土地制度与法律传统,介绍了英国漫游权立法的历史进程及现行的漫游权内容。从利益机制、适用空间、权利取得方式、法定图则4个方... 英国的法定漫游权及其制度是乡村政策的重点领域,也是国家公园公益性的重要载体。溯源乡村漫游问题产生的土地制度与法律传统,介绍了英国漫游权立法的历史进程及现行的漫游权内容。从利益机制、适用空间、权利取得方式、法定图则4个方面论述漫游权制度机制。分析国家公园围绕资源保护与促进游憩对漫游权制度进行的调整。最终,根据英国经验提出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3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漫游 乡村进入 开放乡村 可进入土地 国家公园 公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融合背景下乡村“大喇叭”的重建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雪霖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2期87-97,共11页
近年来,传统乡村“大喇叭”以“村村响”应急广播的形式全面复兴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新现象。研究以湖南省X县Y街道为代表性个案,基于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乡村“大喇叭”重建的过程、逻辑与机制做了分析与解释。研... 近年来,传统乡村“大喇叭”以“村村响”应急广播的形式全面复兴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新现象。研究以湖南省X县Y街道为代表性个案,基于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乡村“大喇叭”重建的过程、逻辑与机制做了分析与解释。研究发现,面对城市中心主义的大媒介的信息供给与乡村社会需求的脱节现状,乡村大喇叭成为乡村自我管理、针对本土诉求治理的小媒介。因此,以村庄为基本单元的大喇叭成为扎根乡土的适宜媒介和基层治理的政治信息传播工具。乡村大喇叭的重建回应了强国家转型与对农民生活现代化改造的需求,再造了乡村治理权威,提升了乡村治权和基层治理能力。因此,国家政策的宣传需要根据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差异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与机制。那么,县级媒体融合发展,应强化乡村大喇叭的信息传播功能,以构建适合乡村发展的适宜媒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喇叭 应急广播 媒介融合 国家治理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柔性治理能力的情境透视、培育机制与建构路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卫卫 张国磊 唐伟杰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2-359,共8页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统筹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乡村柔性治理是新时代背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面向,也是提升公共行政有效性的重要举措。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在科学界定柔性治理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统筹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乡村柔性治理是新时代背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面向,也是提升公共行政有效性的重要举措。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在科学界定柔性治理能力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基础存在的合法性和结构形态的非线性、程序运行的规范性与手段使用的柔和性、目标归旨的统合性和多元互动的共振性是乡村柔性治理能力的基本特征。从政社互动视角尝试建构“情境-机制-路径”的逻辑分析框架,认为国家基础性权力和乡村治权的耦合形塑乡村柔性治理能力的制度情境。依据软法、利益与联动的三维视角从内源发展的软法机制、利益表达的话语机制和文化重塑的联动机制等方面阐释乡村柔性治理能力的培育机制。最后,从重构多元主体合作的共治能力、提升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能力、强化社会公众心理的疏导能力和增进村民民主参与的表达能力等方面提出乡村柔性治理能力的建构路径,以期推进乡村善治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治理能力 政社互动 乡村 基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