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学的乡村渗透:以宋至清山西乡村文庙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郝平 魏春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6,F0003,共13页
作为儒学的象征,县级以上文庙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文庙很少受到关注。宋至清山西乡村社会创建有大量文庙,这与“有学必有庙”的传统、政府的崇文重教、禁毁三教堂、程子乡校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文庙最初选择在大村巨镇创建,明... 作为儒学的象征,县级以上文庙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文庙很少受到关注。宋至清山西乡村社会创建有大量文庙,这与“有学必有庙”的传统、政府的崇文重教、禁毁三教堂、程子乡校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文庙最初选择在大村巨镇创建,明清以后常有和乡间祠庙杂居的现象。其选址渐趋多元,且受堪舆学之影响。地方官员在创修过程中多扮演倡导鼓励的角色,而富家大族是实际的主导者。普通乡民不乏热心创修乡村文庙之举,更有甚者出现合村乡民共同参与的迹象,然其如若自发创修,往往举步维艰。在历史变迁中,乡村文庙除自然衰颓残毁外,也有因民间神祠挤占而衰亡,或被乡村书院而取代,此外还遭遇到文昌、魁(奎)星庙宇的强力挑战,整体上呈现出衰落之势。山西乡村文庙的历史变迁表明:儒学外在形式的乡村渗透虽是有选择性的,且在不断地在地化与简约化,但亦难逃衰落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庙 儒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