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乡村文学的疼痛叙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羽华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2-107,共6页
新世纪文学叙事的乡村,不再是被启蒙的基地,也不是被政治教化的场所,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守卫之地。这个时期作家已由过度关注乡村伦理秩序和乡村地方文化等精神层面转移到乡村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的根本问题,由刻画人物外在形象转移到挖... 新世纪文学叙事的乡村,不再是被启蒙的基地,也不是被政治教化的场所,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守卫之地。这个时期作家已由过度关注乡村伦理秩序和乡村地方文化等精神层面转移到乡村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的根本问题,由刻画人物外在形象转移到挖掘人物内在生存欲望和心理世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地把握住了乡村农民生存的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伦理 政治教化 文学叙事 新世纪 乡村文学 现实生活 外在形象 刻画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学的殉道者——赵树理创作行为的道德意义与历史功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非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9-153,共5页
道德关怀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他来说,小说创作首先是一种伦理行为,是一种讨论乡村生活的方式,是一个拯救乡村道德的平台,是一种试图为农民进行艺术"解困"的实践与探索。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他的道德关怀被... 道德关怀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他来说,小说创作首先是一种伦理行为,是一种讨论乡村生活的方式,是一个拯救乡村道德的平台,是一种试图为农民进行艺术"解困"的实践与探索。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他的道德关怀被批评家成功地转换为政治关怀。赵树理虽然因此而放弃了文学的全面继承与创造、人物形象的现代建构、文学语言应有的优美,但却肩负起比审美建构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升华出超越在审美之上的道德意义、献身精神和人格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乡村文学 道德意义 历史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学别“悬浮”于城市
3
作者 段祟轩 《农村农业农民》 2007年第5期55-55,共1页
当前农村几乎面临无文学可读的窘境。这并非夸张之词,就笔者了解的晋北农村,农民的文学生活不仅远不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同上世纪八十年代也不能相比。在中老年读者那里,我们还可看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古典小说,... 当前农村几乎面临无文学可读的窘境。这并非夸张之词,就笔者了解的晋北农村,农民的文学生活不仅远不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同上世纪八十年代也不能相比。在中老年读者那里,我们还可看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古典小说,以及《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革命题材小说。而在青年农民那里,顶多偶尔浏览一些时尚生活、科技文化读物,文学刊物却没人买,没人看。城市里热炒的各种“争奇斗艳”的“新作”和“力作”更是与他们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学 农民 劳动者 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乡土 如何选择——从作家对乡土文学的观念视角谈起 被引量:12
4
作者 丁帆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3,共8页
首先,我得把我为什么要沿用“乡土文学”,而不是“乡村文学”这个名词做一个解释。除去近百年前鲁迅、茅盾等五四之子们所定义的概念有其合理性,以及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其社会形态的描述有其巨大的历史内涵外,关键的问题... 首先,我得把我为什么要沿用“乡土文学”,而不是“乡村文学”这个名词做一个解释。除去近百年前鲁迅、茅盾等五四之子们所定义的概念有其合理性,以及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其社会形态的描述有其巨大的历史内涵外,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乡土”对应文学描写来说,更有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和逻辑的自洽性。“乡土”两个字拆分开来,包含着两层意思:“乡”既是指一个具象性意味的家乡处所,同时又是一个基层政府意象和组织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文学描写 乡村文学 《乡土中国》 具象性 自洽性 历史内涵 茅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小说中的“民俗”之变 被引量:3
5
作者 韩春燕 刘宏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作为乡村小说审美标准的“三画”之一,民俗书写与中国乡村小说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相伴。作为时代风貌的见证,民俗的书写也为不同阶段乡村小说的变化提供了具有时代性的特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与民俗的对接,到左翼文学时期的多... 作为乡村小说审美标准的“三画”之一,民俗书写与中国乡村小说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相伴。作为时代风貌的见证,民俗的书写也为不同阶段乡村小说的变化提供了具有时代性的特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与民俗的对接,到左翼文学时期的多声部交响,中国乡村小说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时代走向紧密结合。40年代解放区文学至十七年文学时期,民俗与政治的互动更为灵活,实现了民俗书写为政治服务的时代目标。新时期以后,在民间文化全面复苏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以更加多元的面貌呈现出来,体现出传统文化在长期政治话语规约下重新生长的强劲生命力,民俗书写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学 民俗 乡村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乡村叙事中的“差异性”表达
6
作者 韩文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3-136,共4页
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文学的乡村叙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质,即作家在现实经验与文学经验之间找到了一种差异性表达的叙事策略,这使作家获得了一种叙事张力,也使作品获得了艺术创新的动力。新世纪乡村叙事差异性表... 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文学的乡村叙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质,即作家在现实经验与文学经验之间找到了一种差异性表达的叙事策略,这使作家获得了一种叙事张力,也使作品获得了艺术创新的动力。新世纪乡村叙事差异性表达的叙事策略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作家对破碎现实的反抗性表达呈现为文学的乡村建史立传的努力书写;二是在现实乡村祛魅的时代浪潮下,作家依然坚守着"文学还乡"的永恒家园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乡村叙事 差异性 乡村建史” 祛魅 文学还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被引量:7
7
作者 代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1-96,共6页
来自俄国的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内在联系,是长期被我们忽略的重大理论问题。乡村文学压倒城市文学,大众文学压倒精英文学,工农大众压倒知识分子,是现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重要特点,集中表达了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诉求。
关键词 俄国民粹主义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城市文学 乡村文学 工农大众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曹军庆的城市写作
8
作者 吴佳燕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5-181,共7页
对于大多数写作者和青年而言,城市是一个相当熟悉与切身的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城市具有现代性,其开放的端口更能接入诸多外在元素。它的内部也同样繁复压抑并充满变数。由乡村流入的人口与城市的原住民杂居... 对于大多数写作者和青年而言,城市是一个相当熟悉与切身的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城市具有现代性,其开放的端口更能接入诸多外在元素。它的内部也同样繁复压抑并充满变数。由乡村流入的人口与城市的原住民杂居融汇一起,涌现不断变化交融的万千景象。城市在这个时代成为膨胀的实体,膨胀的切片就像鱼身上的鳞,几乎可以触摸。但是城市也有虚幻性,五光炫惑令人捉摸不定。它又是一个文学不得不进入的现实场域,辽阔、博大。文学面对城市生活的缺席或至少是与城市现实不那么匹配——成为部分作家的写作焦虑。在当下的文学现场,乡村文学经验一直是我们的主流文学。如何表达新的现实,如何进入城市,越来越成为某些作家试图大展拳脚的新的文学路径。城市文学因此将随之不断生长壮大,它面向不可知或可期许的未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文学 乡村文学 文学现场 写作焦虑 虚幻性 城市写作 曹军庆 原住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