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韩吉珍 梁妍姣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37,共5页
乡村振兴,教育要先行。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乡村教育能否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 乡村振兴,教育要先行。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乡村教育能否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表明,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婚姻、学历、教龄、职称、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感,需要减轻乡村女性教师的工作压力;给予乡村未婚教师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才能;多渠道开展乡村教师培训;采取适合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的办法;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增强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教育良好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小规模学校 教师职业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多维测算与分解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涛 黄少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6,共15页
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框架,借鉴“AF”双界限法计算原理,对我国中西部五省乡村教... 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框架,借鉴“AF”双界限法计算原理,对我国中西部五省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进行测算,并根据城乡、省份、学校类型以及教师个体特征对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总体较为乐观,但判定值超过0.6后,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开始大幅下降,表明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教学要求、学生/家长要求、专业发展、组织支持四项维度对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贡献率最高,而家庭要求、环境资源、晋升资源维度贡献率最低;城乡、区域和群体间(按学校规模、教师学历、教师教龄、教师职称和乡村经历分组)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农村低于城市,中部地区低于其他地区,小规模学校低于非小规模学校,本科学历及以上低于专科及以下,11—30年教龄最低,二级教师最低,有乡村经历低于无乡村经历。鉴此,亟待使评估方式从单维转向多维,亟待采取分层分步策略提升吸引力,亟待重点关注吸引力城乡差距和“中部塌陷”现象,亟待精准强化“两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AF”双界限法 测算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肖星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50-53,共4页
教师职业认同不仅影响乡村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还影响工作中角色冲突的缓解状况与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当前我国乡村教师职业认同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较低,遭遇其他教育主体的"忽视"... 教师职业认同不仅影响乡村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还影响工作中角色冲突的缓解状况与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当前我国乡村教师职业认同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较低,遭遇其他教育主体的"忽视";具有保守性惯习,资本竞争意识淡薄;自我定位迷茫;缺乏经费保障。因此,须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获得其他教育主体的重视;提升乡村教师制度性认可,培养服务乡村社会的能力;加强自我统整培训,使乡村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完善教师补助经费机制,保障乡村教师基础性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师职业认同 角色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陶行知的教师职业素质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炳生 《高校教育管理》 1996年第1期58-62,共5页
关键词 陶行知 教师职业素质 乡村教师 提高教师素质 创造精神 晓庄师范 献身教育 热爱学生 表达能力 生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使命感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培育 被引量:12
5
作者 植凤英 王璐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46-50,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使命感就是指乡村教师能合理认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使命,并表现出对自身角色身份的认同和热爱,愿意为之无私付出,并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乡村教师使命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精神动力,体现出专业性与公...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使命感就是指乡村教师能合理认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使命,并表现出对自身角色身份的认同和热爱,愿意为之无私付出,并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乡村教师使命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精神动力,体现出专业性与公共性、内在性与外显性、自我价值实现与利他奉献、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点,包括一般教育使命感和乡村社会使命感两个层面。它既是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乡村教师获得感的基石,更是构建乡村社会智库的支撑。促进乡村教师使命感的培育,需要厘清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地位,完善乡村教师激励机制,加强乡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基点促进乡村教师使命感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教师使命感 一般教育使命感 乡村社会使命感 乡村教师激励机制 乡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职业角色脱域的社会心理机制与空间认同重构
6
作者 郭海洋 赵子璇 《教学与管理》 2025年第27期11-17,共7页
乡村教师职业角色脱域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涉及教师职业认同的模糊、乡土情感的淡化及教育环境的不适应等多方面因素。职业角色的模糊定位,使得乡村教师在面对城乡教育差距、职业发展困境时,易产生职业倦怠与迷茫,进而影响其... 乡村教师职业角色脱域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涉及教师职业认同的模糊、乡土情感的淡化及教育环境的不适应等多方面因素。职业角色的模糊定位,使得乡村教师在面对城乡教育差距、职业发展困境时,易产生职业倦怠与迷茫,进而影响其教学热情与乡土情感的维系。同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乡土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传统价值观与教育观念受到冲击,乡村教师在文化认同与角色定位上遭遇挑战。为实现乡村教师空间认同的重构,需从政策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及教师个人素养提升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乡村教育的生态系统。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职业发展路径、强化乡土文化教育等措施,激发乡村教师的职业热情与归属感,促进其与乡土社会、教育环境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职业角色 乡村教师 角色认同 脱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价值、优势与路径 被引量:15
7
作者 付光槐 严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1期42-47,共6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乡土社会的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动力优势,实现文化、科技、教育的有效联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是:凸显乡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激发乡村教师学习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动性,增加本土化教育经验;增强乡村教师的互动性,使其厚植教育情怀;把握乡村教师的职业敏感性,重塑其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 乡土文化认同 教育经验 教育情怀 教师职业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