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体视域下当代中国乡村政治生态的稳定性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亓光 魏凌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90,共9页
稳定性问题是影响我国乡村政治生态的重要问题。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条件下,乡村发展中的稳定问题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突出表现为从控制型稳定向自主型稳定的历史转变。在当前减贫战略与工作体系步入转型的时代... 稳定性问题是影响我国乡村政治生态的重要问题。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条件下,乡村发展中的稳定问题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突出表现为从控制型稳定向自主型稳定的历史转变。在当前减贫战略与工作体系步入转型的时代节点,乡村发展日益增长的“活力”需求,使人们愈加认识到当前乡村治理体系尚存在内部治理的孤立化、统筹发展内容的离散化、目标制定的漂浮化以及协调机制微弱化等“僵化”问题。针对整体性治理缺失,有必要从解决我国乡村政治生态存在的内部孤立、内外阻塞、目标悬浮、表达不畅的问题出发,构建基于互动互联的稳定政治生态。为此,就要树立互联、互通,包含消解与自愈的整体性思维,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改革,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多元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真正构建起多方联动、系统整合的稳定性乡村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政治生态 稳定性 僵化性 整体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民自治过程中的乡村政治生态研究
2
作者 贾金荣 《农村科学实验》 2019年第31期106-107,共2页
村民自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保障,也反复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深化村民自治需更加重视营造良好的乡村政治生态。村民自治中出现的政治生态现象,受农民自治主体、制度及其他因素影响,要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程度,重塑民主意识... 村民自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保障,也反复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深化村民自治需更加重视营造良好的乡村政治生态。村民自治中出现的政治生态现象,受农民自治主体、制度及其他因素影响,要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程度,重塑民主意识,发挥新乡贤作用,激发农民的参政热情,强化监督执纪,完善监督机制,构建风清气正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好“自治、法治”关系,严明纪律和底线,进而营造村民自治过程中良好的乡村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四个民主 乡村政治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治合一”打造乡村治理新体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蝴蝶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77,共2页
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需要建立健全"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夯实自治的基础、守好法治的底线,构建德治的支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村干部工作方式;推动农村社区协商,提升村民自治效果;全面推进依法治村、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需要建立健全"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夯实自治的基础、守好法治的底线,构建德治的支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村干部工作方式;推动农村社区协商,提升村民自治效果;全面推进依法治村、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探索"以德治村"模式,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构建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三治合一” 乡村政治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场域中技术赋权的“双刃剑”效应与优化治理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利平 黄鹂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38-41,共4页
乡村场域内的数字治理正不断发展,技术给乡村居民带来了政治参与权、话语权等,但其影响是正负两方面的。技术赋权打破了地方政府"话语独白"的局面与行政权力专断,促进了村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公共对话,多向信息互动催生了乡村... 乡村场域内的数字治理正不断发展,技术给乡村居民带来了政治参与权、话语权等,但其影响是正负两方面的。技术赋权打破了地方政府"话语独白"的局面与行政权力专断,促进了村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公共对话,多向信息互动催生了乡村政治多元主体博弈。同时,技术赋权也引发了乡村政治生态风险,比如意识形态无序引发的政治风险、数字鸿沟扩大引发的分化风险、公共话语混乱引发的决策风险、基层政府失信引发的信任风险等。基于此,应从多层面对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技术赋权进行完善与治理。在治理理念维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在治理制度维度,要强化制度机制设计,充分保障村民权益;在治理平台维度,要打造便民数字平台,建立良好沟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技术赋权 “双刃剑”效应 乡村政治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干部腐败新特征及民主治理路径 被引量:17
5
作者 陈朋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2,共6页
村干部虽然不是"官",但却是最贴近基层的治理力量,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其腐败问题不容小觑。较高的发展态势、涉"地"腐败占主体、个体腐败多样化与集体贪腐并存、"小官巨贪"式腐败不断显露、村庄... 村干部虽然不是"官",但却是最贴近基层的治理力量,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其腐败问题不容小觑。较高的发展态势、涉"地"腐败占主体、个体腐败多样化与集体贪腐并存、"小官巨贪"式腐败不断显露、村庄"一把手"涉腐增多是村干部腐败的新特征。乡村治理结构失衡、基层民主相对滞后、有效的监督制约缺位、不良的乡村政治生态是产生村干部腐败的深层次因素。这些问题同"四个民主"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直接相关。因此,破解村干部腐败难题,重要之维就是从"四个民主"的角度寻求有效突破。即:要优化基层民主选举程序,筑牢预防村干部腐败的第一道防线;打造科学合理的民主决策系统,构筑预防村干部腐败的堡垒;修复基层民主管理漏洞,拓展预防村干部腐败的载体;建立上下并举的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对村干部权力使用的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干部腐败 乡村治理 政治生态 “四个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