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设计:构建三生空间乡村意象体系
1
作者 陈俊杰 朱思武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6期52-55,60,共5页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政策,乡村设计便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成为一种新的设计范式。目前乡村设计相对于城市设计发展滞后,缺少理论支撑,设计框架还尚未成熟。该文首先梳理乡村设计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政策,乡村设计便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成为一种新的设计范式。目前乡村设计相对于城市设计发展滞后,缺少理论支撑,设计框架还尚未成熟。该文首先梳理乡村设计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后以乡村意象为基础,提出以三生空间为基底的乡村意象体系,涵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要素,积极探索乡村设计框架体系,为乡村设计学科及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设计 乡村意象 三生空间 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臧克家笔下的乡村意象
2
作者 孙基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30,共4页
在诗人臧克家半个多世纪诗歌历史绘就的图景中,或许再也没有比他笔下的乡村意象更为质感和亮丽的生命景色了.这不仅构成了他情感和生存所系的家园世界,更成了诗人生命存在的本原和基本形态.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一个诗人把他全灵魂注入的... 在诗人臧克家半个多世纪诗歌历史绘就的图景中,或许再也没有比他笔下的乡村意象更为质感和亮丽的生命景色了.这不仅构成了他情感和生存所系的家园世界,更成了诗人生命存在的本原和基本形态.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一个诗人把他全灵魂注入的诗,才能成为好诗,一个作品一经用生命铸造成功,它也便与生命一起成为了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臧克家 乡村意象 文学研究 现代诗歌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村民感知的江南乡村意象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朱鹏程 李红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5期2979-2982,2990,共5页
以江南乡村居民的空间感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的乡村意象,基于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学历进行乡村意象感知差异分析,并从认知地图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群体的差异进行分析。寻求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意象要素进行合理的保护,保留... 以江南乡村居民的空间感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的乡村意象,基于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学历进行乡村意象感知差异分析,并从认知地图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群体的差异进行分析。寻求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意象要素进行合理的保护,保留并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为乡村的开发与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意象 村民感知 江南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意象认知框架构建--以闽南乡村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培洪 邢志鹏 陈祖建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文章旨在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构建乡村意象认知框架。通过词云分析、LDA主题模型分析、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闽南乡村意象的关注重点、主题结构和情感评价,再借助新浪微博数据,对闽南乡村意象认知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闽南... 文章旨在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构建乡村意象认知框架。通过词云分析、LDA主题模型分析、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闽南乡村意象的关注重点、主题结构和情感评价,再借助新浪微博数据,对闽南乡村意象认知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闽南乡村具有建筑、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缺失与乡村意象同质差异有待优化等问题。以此验证了乡村意象认知框架具有一定适用性与科学性,为乡村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意象 大数据 深度学习 乡村情感结构 闽南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意象和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思考——以大庄村整治规划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合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340-4343,共4页
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创造具有中国乡村景观意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相关探索。
关键词 乡村景观意象 新农村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诞寓言与悲悯藩篱:乡村意象的影像解码 被引量:1
6
作者 顾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93-96,共4页
意象是文化话语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形而上术语;乡村意象作为人类的原初源头,有着不言而喻的潜性归宿性与隐性精神引力牵系。现代影视作品中的乡村意象视境有着宏观与微观兼顾的由物象化更进一步的语境与意境的意象化,而这即是现代影视作... 意象是文化话语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形而上术语;乡村意象作为人类的原初源头,有着不言而喻的潜性归宿性与隐性精神引力牵系。现代影视作品中的乡村意象视境有着宏观与微观兼顾的由物象化更进一步的语境与意境的意象化,而这即是现代影视作品中乡村意象的核心。乡村既是人类原初共同衍生的源头,又是悠久历史进程见证下,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怡情悦目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意象 物质文化遗产 解码 影像 悲悯 寓言 荒诞 影视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永昌【乡村意象油画作品】
7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0-280,共1页
李永昌(1978-)男,汉,山东青州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文学(美术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关键词 油画作品 乡村意象 李永昌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设计学院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与城市:对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对空间意象的考察 被引量:6
8
作者 仲红卫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2-179,共8页
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对意象。乡村意象中的怨刺型意象源起于《诗经》,理想型意象源起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对于乡村意象,城市意象迟至唐代才基本定型。总体而言,乡村意象表现出对乡村价值的肯定,而城市意象则带有明... 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对意象。乡村意象中的怨刺型意象源起于《诗经》,理想型意象源起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对于乡村意象,城市意象迟至唐代才基本定型。总体而言,乡村意象表现出对乡村价值的肯定,而城市意象则带有明显的反城市倾向。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中所包含的价值倾向,不应该简单地从诗歌是否反映了现实的角度去认识,而应该视作传统士人以求"道"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借助于诗歌这一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学体裁而进行的面向公众的"话语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意象 城市意象 士人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环境意象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四川成都“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区为例 被引量:26
9
作者 许文炜 黄建云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39,共4页
乡村环境意象在景观与人文两方面具有不同于城市意象的丰富内涵。在进行乡村环境景观设计时,需因地制宜,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人文特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乡土品牌。
关键词 乡村环境意象 景观设计 新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情视角的闽南乡村景观意象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培洪 李可润 吴小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4,共8页
为构建乡村景观意象评估模式以理解乡村景观消逝的症结,基于乡情构建景观意象评估的初步体系,使用模糊德尔菲筛选评估因子,并以闽南乡村为例,通过问卷评测各因子,再采用多准则折衷评估法评估闽南乡村景观意象。结果表明,在视觉认知方面... 为构建乡村景观意象评估模式以理解乡村景观消逝的症结,基于乡情构建景观意象评估的初步体系,使用模糊德尔菲筛选评估因子,并以闽南乡村为例,通过问卷评测各因子,再采用多准则折衷评估法评估闽南乡村景观意象。结果表明,在视觉认知方面,自然性与生动性是闽南乡村最重要的景观要素;在乡村情感方面,依赖感与归属感是最需改善的目标。实证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估模式能明晰景观现状的优劣势,可为延续乡村景观意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意象 乡情 人文景观 视觉评估 闽南乡村 地方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晶晶 《农村科学实验》 2018年第10X期89-89,95,共2页
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了发达的工业,有了世界尖端的科学技术.同时我国乡村建设也是更加完善,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设计也是我国整体发展重要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即可以保护环境,也可... 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了发达的工业,有了世界尖端的科学技术.同时我国乡村建设也是更加完善,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设计也是我国整体发展重要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即可以保护环境,也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一些方法来解决.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对这些问题设计出完整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意象 生态农庄 旅游景观与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 被引量:188
12
作者 尤海涛 马波 陈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8-162,共5页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文献分析,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乡村性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受损,过度强化经济功能的乡村旅游则可...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文献分析,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乡村性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受损,过度强化经济功能的乡村旅游则可能加剧这一趋势。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并逐渐背离了自身发展的宗旨,呈现出不可持续性。因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性的保护,明确城乡规划中资源特色型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其未来用地发展方向,保护乡村居民参与旅游与分享旅游的权益,转变政府角色,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的乡村意象的塑造,以使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 乡村意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的异化及本质回归 被引量:8
13
作者 耿选珍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4-85,共2页
乡村旅游是我国多层次旅游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对改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些因素促进了... 乡村旅游是我国多层次旅游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对改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些因素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的非"乡村性"上。本文试图对这种异化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异化 本质回归 乡村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休闲理念下的乡村旅游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洪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18-23,共6页
休闲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功能,乡村旅游不能与现行的大众旅游以同样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和运作。本文对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提出了批评意见,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旅游资源、利益主体及规模、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和当地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休闲理念... 休闲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功能,乡村旅游不能与现行的大众旅游以同样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和运作。本文对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提出了批评意见,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旅游资源、利益主体及规模、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和当地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休闲理念下的乡村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聚落 乡村意象 休闲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4期17262-17263,17290,共3页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新世纪乡村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主题之一。乡村景观规划是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的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景观规划 乡村旅游 乡村意象 乡村旅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土记忆视角的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以台州为例
16
作者 安亚琴 《黑龙江粮食》 2021年第7期62-63,共2页
作为乡愁的重要载体的乡土文化,由各种乡村意象构成,形成人们心目中独有的“乡土记忆”,对其重视、挖掘和利用好,能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能。但乡土文化意象,却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险,需要以“... 作为乡愁的重要载体的乡土文化,由各种乡村意象构成,形成人们心目中独有的“乡土记忆”,对其重视、挖掘和利用好,能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能。但乡土文化意象,却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险,需要以“乡土记忆”为抓手,汇聚乡愁记忆碎片,通过打造乡土记忆,助推乡村振兴。本文以台州市为例,用文化的眼光看乡村,立足乡村意象基于乡土记忆视角研究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其独有的文化动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记忆 乡村意象 乡村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词文本价值路径下川西平原乡村景观意境图景构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岩 李朝阳 黄艳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1,共6页
川西地区乡村文明发源于古蜀时期,繁富兴盛富甲一方,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被誉为天府之国。该地区大量的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勾勒出一幅有序、完整、原真、诗意栖居的乡村意境图景。本研究将以唐代川西地区山水田园诗词文本为载... 川西地区乡村文明发源于古蜀时期,繁富兴盛富甲一方,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被誉为天府之国。该地区大量的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勾勒出一幅有序、完整、原真、诗意栖居的乡村意境图景。本研究将以唐代川西地区山水田园诗词文本为载体,探究乡村景观意象结构范式和景观意境构型机制为目标。文章将使用解释性混合方法研究,在定量阶段,搜集了近200首山水田园诗词文本作为定量数据,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从中分析了以“竹居林盘”“百花潭水”“江川胜览”为典型的乡村意象,并试图验证了景观意象生成机制,即包含乡村景观意象感知对象、乡村景观意象格局、乡村景观感知路径、乡村景观意象感知特征组合的结构范式。定性阶段利用立意抽样的定性数据来解释定量结果,进一步验证川西地区乡村景观意境认知的整体图景。该研究以见微知著的视角提炼出宏观的乡村景观意境构型框架,为乡村人居环境场所精神的可持续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文本 乡村景观意象 乡村景观意境 混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