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地域系统功能相互作用特征与协调优化
1
作者 胡光润 王宏卫 +3 位作者 李璇茜 郭瑞杰 董康宁 闫晓梅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62-69,80,共9页
为探究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间的相互作用特征,推动各功能协调发展,以天山北坡经济带26个县(含县级市)乡村地域为研究单元,围绕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4个子功能的水... 为探究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间的相互作用特征,推动各功能协调发展,以天山北坡经济带26个县(含县级市)乡村地域为研究单元,围绕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4个子功能的水平及其相互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功能两极分化减弱,区域差距缩小,中西部地区以农业、经济和生态功能为主,综合功能较好,发展速度较快;(2)2011—2021年功能间相互作用增强,平均关联度从0.65升至0.68,不同功能组合的相互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并且耦合协调水平向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转变;(3)依据优势、弱势功能实现乡村地域空间分区,分为3个一级区及13个二级区。综上,天山北坡经济带乡村地域发展态势向好,但仍面临协调水平待提升等问题,需针对性优化功能布局,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相互作用 协调优化 天山北坡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演化机制
2
作者 程明洋 田从争 张东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3-626,共14页
基于“人口–土地–产业”3个子系统,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机制,并利用平均趋势线划分了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乡村地域系统... 基于“人口–土地–产业”3个子系统,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机制,并利用平均趋势线划分了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及协调水平逐年升高,二者均呈现“东西高、中间低,高低值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逐渐发展成以汉中市北部县域、安康市汉滨区、丹江口库区周边县域为核心的高水平集聚区,并形成汉台区–汉滨区–邓州市横向发展轴。②乡村地域系统协调类型可划分为低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土地发展引领型、高协调水–产业发展引领型4种类型,土地和产业发展是促进乡村地域协调水平上升和空间格局分异的主要驱动力。③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初期水源区乡村地域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而在产业发展和区域政策的调控下,不断促使水源区人类活动、资源分配以及经济格局发生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业 乡村振兴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类型分析——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宇 宁静 +3 位作者 孙天成 王宁 王梦秋 马浩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104,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多体系统理论,构建宾县多维空间结构,为探索空间优化方案提供经验。研究方法:熵值-TOPSIS法、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分析等。研究结果:(1)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的“极—场—区—网”多维... 研究目的: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多体系统理论,构建宾县多维空间结构,为探索空间优化方案提供经验。研究方法:熵值-TOPSIS法、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分析等。研究结果:(1)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的“极—场—区—网”多维结构框架,识别并划分出宾县6个乡村振兴极、4个村镇空间场、10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互联网络;(2)乡村和村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高水平区形成了小范围集聚,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布局;(3)整体上宾县城乡基础网的空间要素聚集联系及区划特征表现出非均衡化,高引力值网络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城镇核心区周围,形成了明显的环城镇核心区向西部的极轴网络。研究结论:“极—场—区—网”多维结构框架可有效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的增长轴及发展极点,并可借助引力特征定位乡村地域系统最优综合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极—场—区—网 乡村类型识别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多情景模拟
4
作者 陈义勇 吕妍 +1 位作者 洪武扬 郭仁忠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30,共8页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在于探索未来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在梳理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和乡村地域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2021—2070年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乡...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在于探索未来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在梳理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和乡村地域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2021—2070年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乡村发展情景。结果表明:中国未来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人口、产业子系统得分增长速度快于土地子系统,土地子系统是决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继续当前的发展路径虽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和城镇化水平,但高经济增速会对耕地保护、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威胁,人-地-业协调发展面临挑战。可持续发展的SSP1路径是我国乡村地域系统走向高水平耦合协调的最佳选择。未来发展要积极提升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要推动乡村建设用地减量、劳均耕地面积指数型增长;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乡村人-地-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业 耦合协调度 多情景模拟 乡村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永生 施琳娜 刘彦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95-2503,共9页
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源供给紧张、生产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污染与功能退化等问题。乡村污染治理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乡村污染物类型梳理与污染演变过程刻画,探讨了乡村地域... 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源供给紧张、生产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污染与功能退化等问题。乡村污染治理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乡村污染物类型梳理与污染演变过程刻画,探讨了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污染属性来看,乡村地域系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污染物从单项无机物逐渐演变为无机有机复合物,致使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从单一污染逐渐演变为复合污染和立体污染;在空间上,从城市近郊村、远郊村到一般农区的污染源与污染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乡村内部资源利用、生活和生产活动、污染治理体系,外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变化、信息化等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污染。未来应选择典型样带-样区-样点,研究不同乡村地域系统污染现状格局、驱动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模拟评价,推动乡村污染治理与政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振兴 资源利用 环境污染 乡村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村镇居民跨区域出行与乡村地域系统调查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鹏军 于昭 贾雨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8-508,共11页
村镇居民出行特征是反映乡村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是乡村地域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也是乡村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采用2016年住建部全国小城镇调查的村镇居民调查数据,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含港澳台地区数据)119个建制镇的村... 村镇居民出行特征是反映乡村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是乡村地域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也是乡村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采用2016年住建部全国小城镇调查的村镇居民调查数据,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含港澳台地区数据)119个建制镇的村镇居民的跨区域出行规律,揭示村、镇、县、市之间相互联系特征,并应用多水平有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Meologit),分析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小城镇服务设施供给、区位和对外交通便利性对村镇居民跨区域出行频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地区传统地域系统正在发生变化,虽然"村-镇-县"等级结构模式依然是主体,但"村-县"和"镇-市"的联系在增强;对村庄居民来说,县城一级服务地的服务和商品的重要性凸显;乡村居民跨区域出行特征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和西部大城市周边的村镇居民的出行频率高于中部地区,平原和丘陵地区居民出行频率高于山地、高原地区,地区间差异随出行目的地等级提高而更加明显;随着"村村通公路"的基本全覆盖,地理区位和交通设施条件不再是影响居民城乡联系的主要因素,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出行需求、收入增加和小汽车拥有率提升等因素对居民跨区域出行的影响在增强,通过"大修大建"乡村公路来促进城乡联系的传统做法需要进一步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居民 跨区域出行 乡村地域系统 多水平有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和功能的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及协调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磊 张盼盼 +3 位作者 张贵军 杨静园 胡丰 马立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106,130,共10页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是乡村空间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应对乡村地域空间发展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基础。该文基于系统论与认识论,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是乡村空间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应对乡村地域空间发展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基础。该文基于系统论与认识论,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水平,分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逐年上升,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态势,且负向集聚程度逐步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的差异增大;②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水平也呈现逐年升高的特征,中等韧性水平以上的区域范围逐渐扩大,且正向集聚程度逐渐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水平的差异减小;③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之间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上逐年提高,从拮抗阶段逐步过渡到磨合阶段为主,耦合协调度也不断向更高的稳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韧性 结构和功能 协调性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视角下乡村地域系统碳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千禧 曹智 王介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6-1274,共19页
乡村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减排增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乡村碳效应包括碳排放效应和碳汇效应,因核算范畴、方法、指标等不同,各研究结果间差异较大,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构建乡村碳循环体系... 乡村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减排增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乡村碳效应包括碳排放效应和碳汇效应,因核算范畴、方法、指标等不同,各研究结果间差异较大,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构建乡村碳循环体系,使用Meta分析方法综述乡村碳效应定量研究成果,以期为形成乡村空间碳效应的系统认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农业生产碳排放占乡村碳排放总量的20%,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碳排放分别占农业碳排放的30%和70%。少施1 t氮肥可减排9.526 t CO_(2),相当于节约9555 kWh电,可用于生产27 t大米;减少1%的牛羊数量可减少4.48%的养殖业碳排放。2)乡村居民生活碳排放占乡村碳排放总量的80%,其碳减排潜力高于农业生产;燃煤占直接碳排放的80%,若将1%煤炭消费替换为生物质能,乡村生活将减排3624.8万t CO_(2),节电3636 kWh。3)1990—2022年间,我国乡村净碳汇呈增长态势,乡村年均净碳汇50025.8万t,相当于节约7.36亿t标准煤,123亿元固碳成本。建议增加新型长效肥料研发投资,推广种养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加大低碳生活理念宣传力度,推进乡村数字化能源系统建设,以充分发挥乡村减排增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乡村地域系统 碳效应 碳排放 碳汇 碳减排 碳增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年县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格局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亚楠 黄安 +1 位作者 高阳 王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9-216,225,共9页
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需科学认知乡村韧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在系统归纳乡村韧性和乡村地域系统演化框架的基础上,从生产资本、公共资本、文化资本和生态资本4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2018年... 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需科学认知乡村韧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在系统归纳乡村韧性和乡村地域系统演化框架的基础上,从生产资本、公共资本、文化资本和生态资本4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2018年万年县乡村韧性水平,并利用ArcGIS 10.5可视化了其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乡村韧性水平高低是乡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表征,乡村韧性包含村域资源禀赋状况和乡村人文社会条件,表现为村域生产资本、公共资本、文化资本和生态资本的集合。(2)万年县乡村生产资本水平、公共资本水平、文化资本水平和生态资本水平空间分异明显。(3)万年县乡村韧性水平整体不高,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区域差异显著”的空间格局特征。(4)根据万年县乡村各项资本水平差异,围绕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地—业),提出增强乡村韧性差异化建议。提升乡村资本水平、增强乡村资本多样性是增强乡村韧性、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韧性评价 乡村资本 差异化发展路径 江西省万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协调水平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程明洋 田从争 张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66,共7页
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选取河南省158个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工具,探究2000—2020年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 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选取河南省158个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工具,探究2000—2020年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度及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显著,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逐渐升高,存在高值集聚现象,且指数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强,中高水平区逐渐向黄淮海平原集聚。(3)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始终以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为主导。未来可依托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以期实现乡村地域系统的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振兴 可持续发展 耦合协调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研究——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潘卓 廖和平 +1 位作者 刘愿理 朱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共13页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时空立方体—新兴时空热点分析”的时空演化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显示:(1)镇沅县2013-2021年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时序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差异波动演化(2013-2015年)—快速演化(2016-2019年)—增长滞缓趋稳(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2)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模式以连续热点模式为主,加强的热点模式呈零星分布,表征2013-2021年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整体上经历了较快且连续稳定的减贫演化过程,是减贫政策普惠作用在时空演化模式上的具体表现;连续冷点模式和持续冷点模式呈现出县域东西两端集聚分布态势.(3)多维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者东镇、振太镇的部分村域,相关村域脱贫稳定性相对较差、返贫风险较高.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结果,深入刻画分析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与特征,对于科学推动脱贫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贫困地域系统 时空演化格局 西南山区 镇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的杨家沟建设规划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晓丹 白钰 周庆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8-365,共8页
以杨家沟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乡村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缺等特征,长期面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评估框架,诊断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发展水平及问题... 以杨家沟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乡村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缺等特征,长期面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评估框架,诊断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发展水平及问题,结果表明: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呈两极化发展水平,虽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紧缺、遗产保护要求约束的影响下,该村农业和旅游业难以充分发展,导致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经济发展缓慢,进一步加剧遗址维护人员及资金短缺、遗址保护管理不善等问题.对此,规划提出“红色文化+X”的发展模式,形成文化遗产带动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反哺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并采用“枝状网络分形”的空间布局,解决遗址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的潜在用地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保护 乡村地域系统 分形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变化与耦合协调测度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尹婧博 李红 +1 位作者 王冬艳 霍子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3-73,共11页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明晰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2009—2018年吉林...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明晰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2009—2018年吉林省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协调测度。研究结果:(1)吉林省乡村地域生产功能明显弱化,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提升;(2)乡村地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空间集聚程度均有所提高,生产功能高值区向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中部集聚,生活功能高值区和低值区自西向东呈条带状分布,生态功能呈“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将乡村地域多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划分为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中级协调型、良好协调型和优质协调型5种,研究期内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耦合协调度下降但整体为初级协调型,空间上呈“中部上升,东西下降”的变化特征。研究结论:吉林省亟需在乡村地域功能优化升级的同时促进多功能良性协调发展,针对不同的耦合协调类型区提出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对于遏制乡村地域功能退化、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度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村地域核心系统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路径设计
14
作者 曹宗龙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9期195-198,202,共5页
为探索与农村地域核心系统相适应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路径,以郎溪县80个行政村为实证对象,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维度构建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热点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的方法识别了不同行政村的整治潜力及村域核心... 为探索与农村地域核心系统相适应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路径,以郎溪县80个行政村为实证对象,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维度构建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热点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的方法识别了不同行政村的整治潜力及村域核心系统结构特征,并基于各村域系统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特点构建了整治路径。结果表明:整治潜力较高的行政村自然、经济、社会适宜性不突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为此,建议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建设用地复垦;整治潜力居中的行政村土地利用状况较好、土地粮食产量较高,自然资源禀赋突出,可充分挖掘村庄内部低效建设用地潜力,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为抓手促进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识别及其发展路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彦随 杨林朋 郭远智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53,共15页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作为人地关系负向演化的结果,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以经济欠发达为主要内容的相对地理概念,由此决定了对欠发达地区的识别宜采取“1+N”的方案。(2) 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的边境地区以及苏-浙-闽沿海地区,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包括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3)基于主导因素识别的部门欠发达县域包括交通欠发达县域、教育欠发达县域、城镇化欠发达县域和工业化欠发达县域,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4)经济欠发达县域主要分布在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可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制约因素将其划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教育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多要素相对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和多要素严格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5类,不同类型欠发达县域的常态化帮扶策略应立足其主导制约因素的组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 “1+N”方案 经济欠发达县域 欠发达地区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空间重构的理论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构建 被引量:20
16
作者 金利霞 文志敏 +1 位作者 范建红 杜志威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5-774,共10页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后生产主义"语境下,乡村空间研究开始出现消费转向、社会-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多功能、全球化乡村转型与空间重...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后生产主义"语境下,乡村空间研究开始出现消费转向、社会-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多功能、全球化乡村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成为西方乡村空间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主要基于乡村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展开乡村空间重构过程—机理—调控研究以及微观视角下农户经济空间行为研究;当前,中国乡村空间重构呈现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学转型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组织与政府、企业、个人等其他主体之间的空间-权力关系成为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政治经济地理学及"社会-空间"二元辩证法为乡村空间重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应系统整合空间生产、主体能动性、土地资本化、社会关系网络、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农户地理等政治经济学、地理学理论,强化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响应机制研究,重点开展多要素多维度的乡村空间格局形成及演变规律研究、乡村社会空间再生产研究、能动性视角下乡村劳动力空间生产研究、政府政策制度与城乡空间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政治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 被引量:238
17
作者 刘彦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21-1234,共14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提出30 a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深入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诠释了现代人地系统的类型与环境,提出了"人地...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提出30 a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深入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诠释了现代人地系统的类型与环境,提出了"人地圈"与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前沿领域。初步研究表明:①现代人地系统具有复杂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特征,人-地交互作用过程、格局及其综合效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地球表层人地系统成为现代地学综合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主题。②科学认知和有效协调人地关系,亟需深入探究人地系统耦合格局与机理,探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依据城乡关系将人地关系地域类型划分为城市地域系统、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乡村地域系统可细分为农业系统、村庄系统、乡域系统、城镇系统等子系统,分别对应于作土关系、人居关系、居业关系、产城关系。③现代人类活动强烈地作用于地球表层人地系统,形成了人地系统耦合与交互作用的地表圈层-"人地圈",其实质是现代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相互联系、耦合渗透而形成的自然–经济–技术综合体或人地协同体。④人地系统科学或人地科学是研究人地系统耦合机理、演变过程及其复杂交互效应的新型交叉学科。它是现代地理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聚焦,以现代人地圈系统为对象,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改造和影响地表环境系统的状态,以及人地系统交互作用与耦合规律、人地协同体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核心。传承创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发展人地系统科学,更能凸显地球表层人类的主体性、人地协同的过程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为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耦合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乡村人地关系演化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李玉恒 黄惠倩 宋传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6-104,共9页
研究目的:揭示京津冀地区乡村人地关系演化的时空过程及特征,提出协调乡村人地关系为导向的调控措施,为科学认知乡村系统,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利用空间热点分析、人地关系弹性系数模型等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地区... 研究目的:揭示京津冀地区乡村人地关系演化的时空过程及特征,提出协调乡村人地关系为导向的调控措施,为科学认知乡村系统,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利用空间热点分析、人地关系弹性系数模型等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地区乡村建设用地、耕地与乡村常住人口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乡村常住人口经历了由增长至减少的过程,与此同时,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以居民点用地为主的建设用地快速扩张。(2)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乡村人地关系演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与区域差异性特征。乡村“建设用地—人口”的耦合关系由“人地同增”向“人减地增”转变,建设用地扩张由以工业与交通用地为主转向以居民点用地为主;“耕地—人口”的耦合关系由“人增地减”转向“人地同减”。研究结论:200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乡村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趋势凸显,影响到乡村系统的稳定性,制约了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调控措施包括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着力保护优质耕地资源,积极开展村庄土地整治,推进村镇化建设,保障欠发达地区建设用地指标供给,壮大县域综合实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演化 乡村地域系统 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规律的浙江探索 被引量:18
19
作者 马仁锋 金邑霞 赵一然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19,共7页
乡村振兴是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发展而产生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全球性议题。文章回顾浙江省2000年以来以乡村人居补短板、文化传承、村务自治为主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特征、重大举措,诠释浙江省从"千万工程"到"... 乡村振兴是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发展而产生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全球性议题。文章回顾浙江省2000年以来以乡村人居补短板、文化传承、村务自治为主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特征、重大举措,诠释浙江省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经验,审视浙江乡村复兴的科学规律实践。研究发现:开展乡村生态环境整治与增强生态环境服务设施供给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前提与主线;以美丽人居为基础,衍生美丽产业,全面提升乡村复兴的经济资本与环境资本,进而振兴文化社会资本,科学诠释了乡村复兴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以"美丽乡村"为标靶的乡村振兴,既践行了中国梦的乡村指南,又重在统筹规划与构建因地制宜的乡村复兴标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空间规划 绿色发展 社会文化适应性 乡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县域乡村韧性测度及时空演变 被引量:66
20
作者 胡霄 李红波 +1 位作者 李智 张小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96,共8页
目前中国城乡变化剧烈,乡村地区面临的风险加剧,如何有效提升乡村韧性,成为亟须探索的重要议题。通过构建乡村韧性分析框架,对1996-2016年河北省县域乡村韧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县域乡村综合韧性... 目前中国城乡变化剧烈,乡村地区面临的风险加剧,如何有效提升乡村韧性,成为亟须探索的重要议题。通过构建乡村韧性分析框架,对1996-2016年河北省县域乡村韧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县域乡村综合韧性经历了从小幅提升到明显增强的演化过程,且县域间乡村综合韧性差距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主导因素影响下,县域乡村综合韧性总体呈现以“阜平县—平泉市”一线为界,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2)县域乡村综合韧性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先弱后强的变化态势;县域乡村综合韧性正向集聚程度呈现先强后弱的趋势,邻域单元韧性的差距则有所扩大。该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乡村韧性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乡村韧性的测度方法,弥补现有研究尺度的不足,并为明确乡村的发展优势和薄弱环节、提升乡村地域系统的韧性潜力、推动乡村治理路径的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韧性 乡村地域系统 时空演变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