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互馈机理与区域调控 被引量:59
1
作者 陈坤秋 龙花楼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厘清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的互馈关系,为乡村发展转型的优化调控提供系统性思路,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乡村发展转型是乡村发展要素—结构—功能长期性、稳... 研究目的:厘清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的互馈关系,为乡村发展转型的优化调控提供系统性思路,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乡村发展转型是乡村发展要素—结构—功能长期性、稳定性质变,土地整治通过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调试乡村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2)土地整治以土地要素为核心带动,联动激活其他乡村发展要素,在优化乡村空间、经济与治理结构、促进乡村就业功能转型的同时,助推了乡村生产、生态与文化功能的优化与提升。乡村发展转型为土地整治提供了本底支撑与动力,驱动土地整治拓深扩面、提质增效转型。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需求失谐可能形成对乡村发展转型的负反馈。(3)基于城市郊区、丘陵山区与平原农区的地域类型特征、空间冲突形式有必要对土地整治进行差异化的区域调控。研究结论: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土地整治需要实现多制度整合协同发展,强化人地预警机制建设,动态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乡村发展转型 城乡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乡村地域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及转型发展效应
2
作者 佟伟铭 郑金辉 +1 位作者 郭加新 蒋语欣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8-589,共12页
乡村转型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地域人口迁移直接影响着乡村转型发展的进程。本文从乡村地域人口迁入、人口迁出和人口回流3种迁移类型建构乡村地域人口迁移与乡村转型发展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浙江省乡村地域人口迁移与... 乡村转型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地域人口迁移直接影响着乡村转型发展的进程。本文从乡村地域人口迁入、人口迁出和人口回流3种迁移类型建构乡村地域人口迁移与乡村转型发展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浙江省乡村地域人口迁移与乡村转型发展问卷调研,借助GIS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多元线性计量模型,探究乡村地域人口迁移空间特征及转型发展效应。研究发现:①浙江省乡村地域人口迁移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回流规模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呈现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阶梯式逐渐增强的空间格局。②浙江省乡村地域人口迁出和人口回流均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存在高值集聚或低值集聚现象,环杭州湾城市群出现乡村地域人口迁移高值聚类区域,而浙西南的边缘地带出现乡村地域人口迁移低值聚类区域。③乡村地域迁移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迁移特征、迁移目的以及对乡村转型发展的贡献与促进作用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口迁入、人口迁出和人口回流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乡村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 人口迁移 乡村转型发展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农业驱动下乡村转型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河南省石桥镇为例
3
作者 李亚婷 范梦阳 潘少奇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1期151-156,共6页
明晰欠发达农区乡村转型过程与驱动机制,对探寻乡村转型发展路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石桥镇为例,融合遥感影像、调研访谈资料等多源数据,探究欠发达农区特色农业驱动下的农户生计和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驱动机... 明晰欠发达农区乡村转型过程与驱动机制,对探寻乡村转型发展路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石桥镇为例,融合遥感影像、调研访谈资料等多源数据,探究欠发达农区特色农业驱动下的农户生计和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石桥镇农户生计方式呈现“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务工—特色农业+务工+旅游—务工+特色农业”的组合方式;伴随酥梨种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石桥镇土地利用在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上趋向复杂化;在石桥镇转型发展过程中,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是基础支撑力,能人效应和农户理性行为是内在驱动力,政府政策引导是方向调控力,市场需求是外源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业 乡村转型发展 生计转型 土地利用 石桥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微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斌 刘晓 +2 位作者 宋小青 马晓涵 金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江苏省贾汪区、沛县和山东省滕州市、微山县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测度乡村转型发展的同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全面考察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特色村庄整治等内容,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等核心要素,对乡村转型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不同转型维度的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表现为人居环境转型(0.370)>土地利用转型(0.276)>人口转型(0.048)>产业发展转型(0.006);(3)从不同类型农户视角来看,兼业型农户下作用效应最强,搬迁型农户其次,传统型农户较差。研究结论:全面发挥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效应,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乡村转型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 人口—土地—产业—人居 双重差分模型 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大城市周边乡村转型过程与动力机制——以浙江省仙潭村为例
5
作者 周小平 姬林 +2 位作者 谷晓坤 申端帅 刘博研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7,共7页
大城市周边乡村作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地区,剖析其转型过程与动力机制将有助于深化对乡村发展规律的认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浙江省仙潭村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系统剖析大城市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及动力机制。结果表... 大城市周边乡村作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地区,剖析其转型过程与动力机制将有助于深化对乡村发展规律的认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浙江省仙潭村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系统剖析大城市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仙潭村历经“生产性乡村—消费性乡村—多功能乡村”的转型过程。县镇两级政府、村委、民宿业主、村民等人类行动者和房屋、景观等非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的仙潭村转型行动者网络经历了构建与转换两个阶段。(2)乡村转型的核心行动者从以外来价值发现者、乡贤精英和本地农家乐老板组成的民宿业主向地方政府与民宿业主合作更替;强制通行点(OPP)从“发展民宿经济,建立面向城市居民的消费性乡村”转向“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乡村”。(3)在行动者网络的基础上,行动者协同参与、行动者主导力量与行动策略组合构成乡村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框架。未来,大城市周边乡村需要结合自身禀赋和历史基础,注重多元主体的吸纳,统筹推动乡村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周边乡村 乡村转型发展 动力机制 行动者网络理论 浙江省仙潭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关系视角下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介《城乡关系演变的制度逻辑和实践过程》
6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城乡关系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作用下,城乡之间通过要素流动而形成的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联系[1]。城乡关系产生的根源是城镇和乡村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呈现出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的阶段... 城乡关系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作用下,城乡之间通过要素流动而形成的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联系[1]。城乡关系产生的根源是城镇和乡村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呈现出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特征[2]。2023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2%,依据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规律,正处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我国不同地域和发展阶段的乡村将面临快速转型发展的趋势,城乡关系也将发生质的改变[3-4]。科学认知城乡关系演变规律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和优化城乡格局具有重要意义[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要素流动 制度逻辑 科学认知 关系演变 乡村转型发展 城镇化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乡村振兴的淘宝村发展转型及其现代化治理框架探索 被引量:14
7
作者 林元城 杨忍 杨帆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45,共12页
基于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及治理要素,分析了广州市城郊典型淘宝村的演变过程、驱动机制及其乡村治理逻辑,构建起面向乡村振兴并与淘宝村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框架。研究发现:(1)经济社会的多重效应对淘宝村的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包... 基于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及治理要素,分析了广州市城郊典型淘宝村的演变过程、驱动机制及其乡村治理逻辑,构建起面向乡村振兴并与淘宝村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框架。研究发现:(1)经济社会的多重效应对淘宝村的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包括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基础设施配套的规模效应、行业协会的组织效应以及专业群体的人才效应等。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淘宝村凭借自身产业基础与地方商业氛围开始从传统电商向直播电商转变。(2)大源淘宝村先后经历了治理失序、初步整治和重点整治3个过程,并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跨地方文化融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治理逻辑下实现乡村地域的有效治理。(3)面向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治理框架是地方经济发展与治理逻辑的契合,在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对象全面化、治理方式规制化、治理过程理性化、组织结构体系化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乡村多要素的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转型 现代化治理 乡村数字化 淘宝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乡村性及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56
8
作者 周华 王炳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8-55,共8页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发现,76.9%地区受困于农村居民点管理,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最主要阻碍力;江苏乡村地区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不均衡发展模式,农村人口的转移是目前主要目标,乡村转型发展首先实现了生产空间的转移,而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于农村地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源于我国独特的"三元"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乡村转型发展 耦合机制 三元结构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县域乡村类型划分及格局特征——基于乡村发展水平和转型评价 被引量:16
9
作者 郑祖艺 廖和平 +1 位作者 杨伟 赵振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12,共9页
2005年以来,我国乡村进入迅速发展并逐步转型阶段,为明确重庆市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乡村转型发展类型、刻画乡村转型空间格局,通过建立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转型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裂法、系统聚类法等方法,将重庆市乡村聚类为6个... 2005年以来,我国乡村进入迅速发展并逐步转型阶段,为明确重庆市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乡村转型发展类型、刻画乡村转型空间格局,通过建立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转型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裂法、系统聚类法等方法,将重庆市乡村聚类为6个乡村转型综合类型区.结果显示,2004-2015年重庆市总体乡村发展差异明显,两极化较严重,但统筹城乡等措施已初见成效,乡村自身发展动力得到明显增长;类型区呈现出一定空间分异规律:乡村发展水平由都市区至"两翼"地区逐步降低,都市区外围区县发展迅速;转型类型由距都市区向外呈圈层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以城带乡-城乡协调-以城带乡转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分析其发展特征和转型路径,提出乡村发展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水平 乡村转型发展 类型划分 空间格局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人口迁移对乡村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8
10
作者 佟伟铭 郭加新 +1 位作者 苏飞 徐维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2-669,共8页
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已经进入乡村转型发展的快速转型阶段,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分化与趋势。科学认知国内外人口迁移对乡村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城乡人口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 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已经进入乡村转型发展的快速转型阶段,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分化与趋势。科学认知国内外人口迁移对乡村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城乡人口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城乡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视角基础上,从农村劳动力迁出与回流、逆城市化视角阐述了人口迁移对乡村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最后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提出了人口迁移与乡村转型发展关系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口迁移 乡村转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泾口村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贵鹏 戈大专 +1 位作者 龙花楼 曲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3-129,共7页
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基于江苏省盐城市泾口村案例地发展状况,揭示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的互动作用路径为“初始动力-正负效应-状态塑造-正负响应”,... 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基于江苏省盐城市泾口村案例地发展状况,揭示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的互动作用路径为“初始动力-正负效应-状态塑造-正负响应”,“外援动力-本底支撑-效应呈现”是影响旅游开发驱动力分向异化的关键因素。旅游开发对乡村转型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相互渗透并反映于“空间-经济-社会”三维度,对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转型发展的作用也是正负两面相交融的。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存在良性与恶性互动的交织统一,两类互动力在博弈中共同决定乡村转型发展的最终格局。泾口村旅游开发总体表现不佳,凭借现有旅游开发路径难以获得可靠的乡村转型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多维影响 正负作用 互动机制 盐城市泾口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哈尚辰 阿里木江.卡斯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282-287,共6页
[目的]对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新疆喀什市近20a来的乡村转型发展进行研究,评价当地的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及土地利用变化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方法]构建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两个评价体系,利用TOPSIS法量化喀什市1995—2015年乡村转型... [目的]对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新疆喀什市近20a来的乡村转型发展进行研究,评价当地的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及土地利用变化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方法]构建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两个评价体系,利用TOPSIS法量化喀什市1995—2015年乡村转型发展变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得出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程度的因子。[结果]喀什市乡村转型度在整体上处于上升态势,速率较慢,年际变化率为0.55%/a,城乡协调度在整体上处于微弱下降态势,年际变化率为-0.06%/a,近20a来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经历了低速—协调、中速—较协调、中速—不协调、高速—不协调、中速—协调5个阶段,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增率为0.31%/a,影响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因子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乡村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劳动率及乡村污染物处理率。[结论]农业人口比重在数量上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786,农业人口比重在质量上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559,乡村人均GDP比重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877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比重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641,喀什市的乡村转型发展与人口转型、经济转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的一致性较高,属于良性的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 TOPSIS 喀什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转型视角下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与分区 被引量:4
13
作者 廖仕梅 刘卫平 +1 位作者 谢德体 倪九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1-188,共8页
乡村发展转型下,结合地理空间差异探讨农地规模经营,对厘清山地丘陵区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及经营模式分区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为研究区,并以乡村转型发展为研究视角,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村域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 乡村发展转型下,结合地理空间差异探讨农地规模经营,对厘清山地丘陵区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及经营模式分区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为研究区,并以乡村转型发展为研究视角,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村域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探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农地规模经营条件进行评价及分区。结果表明:水田面积比重、流转租金、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灌溉保证率、道路网密度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著正相关,地块细碎化程度、坡度及距城镇距离等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著负相关;农地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显著,可分为规模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拓展区、山地农业特色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因此,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应全面考量经营条件并引导经营模式分区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转型 山地丘陵区 农地规模经营 影响因素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
14
作者 辛佳琳 吴顺辉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厘清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路径,是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研究的有益探索,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产业—人口—政策”视角剖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与实施... 厘清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路径,是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研究的有益探索,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产业—人口—政策”视角剖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表明:乡村发展与振兴过程中,产业、人口、政策等要素的转型驱动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深化,而土地利用转型则是适应乡村转型发展与全面振兴的结果;基于“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的逻辑机制,土地利用转型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因此,应调整土地数量与空间结构的土地利用显性形态与优化土地产权、质量、投入产出、功能等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通过管控土地利用转型以达到助推乡村转型发展与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形态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整治的内涵重构与系统特征 被引量:46
15
作者 乔陆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8-65,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提出的长远战略部署,目标导向十分明确,关键在于选择可行路径。农村土地整治是地方主体对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能动响应,其本质在于协调乡村人地关系,核心内容是调整土地权属和组织土地利用,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提出的长远战略部署,目标导向十分明确,关键在于选择可行路径。农村土地整治是地方主体对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能动响应,其本质在于协调乡村人地关系,核心内容是调整土地权属和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聚焦土地利用问题,以土地整治为切入点,注重激活与整合乡村人口、土地、产业、政策等关键要素,形成"土地利用转型→农村土地整治→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的逻辑机制链,可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技术路径。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被赋予新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实践中需重视土地权属调整和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土地整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外界持续输入物质要素才能正常运行,客观上要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加强配套制度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乡村振兴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人地关系 土地权属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