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延异与救赎——1990年代乡土诗歌回眸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冷满冰
-
机构
宜宾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5-189,共5页
-
文摘
20世纪90年代乡土诗歌是在80年代先锋艺术“去政治化”、“去意象化”的背景下涌现出的,其自身也经历一个由陌生化逐渐到亲切化的言说过程。90年代乡土诗歌有几个明晰的特点:从90年代初的家园回望血亲指认,9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地域性抒情史诗的谱系和意象体系的建构,由此拉开了地域特色、异域情调的序幕;90年代乡土诗歌还有一种致力于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审美追求,以“隐现”的艺术方法加入隐含寄寓,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最后,从90年代中期到后期,乡土真实时弊的一面浮现出来,乡土不再缄默,乡土诗人终于找到了自我的角色定位,以愤怒和挣扎抒写乡土的真实境遇,完成了乡土诗歌厚重悲凉的美学风格,也完成了乡土诗歌的自我救赎。
-
关键词
乡土诗歌
血亲指认
地域特色
“隐现”
悲凉
延异
救赎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耿翔乡土诗歌艺术论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周建军
-
机构
四川宜宾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118-120,共3页
-
-
关键词
乡土诗歌
艺术论
第三代诗歌
审美价值观念
诗歌创作
语言特色
艺术观念
审美风格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B83-06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守望或突围——乡土诗歌的现代性困境焦雨虹
被引量:3
- 3
-
-
作者
焦雨虹
-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5年第3期20-22,共3页
-
-
关键词
乡土诗歌
中国文学
意象体系
隐喻意义
“中国形象”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在诗歌里爱着,痛着——余秀华诗歌讨论
被引量:18
- 4
-
-
作者
王泽龙
杨柳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6-142,共7页
-
文摘
湖北钟祥横店村的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的诗歌,近来在诗坛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人的生存境况相互隐喻的农村日常生活描写,构成了作为乡土诗人余秀华诗歌特有的乡土场域;余秀华的乡村体验传达的是一份苦涩心境所葆有的诗性温情。她对生活的观察与生命体验均带有女性或母亲特有的丰满、绵软的气质;她的写作视野大多驻足在爱情婚姻、个人情绪与生活的范畴,她能够将女性的欲望书写得本色直白而又浪漫纯洁。余秀华诗歌的女性书写是与身体书写互为一体的,对身体的书写,有的是从欲望视角对当代农村女性的生成状态的悲悯,有的表达的是身体残缺的自我心理舒放与人性渴望。与当代诗歌口语化、大众化潮流不同,余秀华的诗歌语言具有很强的诗性特质,语言的本色与力度呈现出她对外界敏锐的感受力和面对痛苦时的审美姿态。
-
关键词
新诗
余秀华
乡土诗歌
身体意识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一路风景一路歌——读江堤《山间庭院》
- 5
-
-
作者
许久文
-
机构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64,共1页
-
文摘
认识江堤是十数年前的事了,那时,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介书生。作为新乡土诗派的代表,他发起中国新乡土诗歌运动,屡有新作。几年后,他突然“人间蒸发”了,原来是隐居于一座山间庭院,过着陶渊明那样的纯粹生活,“离文化很近,离世俗很远”,诗人的痴气一发真是了不得。这座山间庭院便是岳麓书院。
-
关键词
《山间庭院》
江堤
岳麓书院
诗歌评论
乡土诗歌
-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