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符号消费视域下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的困境与解构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博 徐泽帅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是影响农村人才回流的重要因素,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消费行为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建立社会关系的手段,其蕴含的符号价值成为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的主要维度。以符号消... 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是影响农村人才回流的重要因素,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消费行为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建立社会关系的手段,其蕴含的符号价值成为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的主要维度。以符号消费理论为视角,分析得出当前农村大学生面临着理性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冲突、精准符码和文化识盲的冲突、个性行为和保守理念的冲突等乡土文化认同困境,并从引导主体回归与培育消费理性、推动异质整合与消融符号边界、塑造行动场域与厚植集体记忆等方面提出解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消费 农村大学生 乡土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城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及其影响机制——基于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桂金 刘小敏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1-136,共16页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八城市社会融合数据,文章分析了影响乡城移民乡土文化认同的三种机制:市民化、社会排斥与乡土联结。结果表明,总体上,三种作用机制共同影响了乡城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其中市民化机制降低了移民的乡土文...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八城市社会融合数据,文章分析了影响乡城移民乡土文化认同的三种机制:市民化、社会排斥与乡土联结。结果表明,总体上,三种作用机制共同影响了乡城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其中市民化机制降低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而社会排斥机制则提高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与家乡的互动联系也提高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市民化能力的移民,其乡土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认同 市民化 社会排斥 乡土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庞咏曦 李文佳 +2 位作者 赵艳佳 杨银 德纯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第16期59-61,共3页
提升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现状,通过对湖南省某乡的农村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乡土... 提升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现状,通过对湖南省某乡的农村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乡土文化价值观,促进乡土文化的赓续传承,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合力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生 文化认同 乡土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价值、优势与路径 被引量:15
4
作者 付光槐 严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1期42-47,共6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乡土社会的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动力优势,实现文化、科技、教育的有效联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是:凸显乡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激发乡村教师学习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动性,增加本土化教育经验;增强乡村教师的互动性,使其厚植教育情怀;把握乡村教师的职业敏感性,重塑其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 乡土文化认同 教育经验 教育情怀 教师职业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AI为翼 打造艺术设计新农人
5
作者 杨扬 《村委主任》 2025年第9期230-232,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乡土文化认同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然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课程体系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实践教学多为虚拟课题,学生难以应对乡村复杂场景;环境教育停留在表层,缺乏生态伦理... 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乡土文化认同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然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课程体系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实践教学多为虚拟课题,学生难以应对乡村复杂场景;环境教育停留在表层,缺乏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系统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受限,作品同质化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艺术设计+AI”双驱融合培养模式,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重构“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三阶段项目驱动教学及校地协同实践平台建设的措施,系统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设计效率与乡村服务能力,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教育革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体系 AI 艺术设计 实践能力 乡土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