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习得性废用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危昔均 韦亦茜 +5 位作者 周萍 秦萍 李海 禤春宇 余天赐 李赛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7期701-707,共7页
目的调查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出院后习得性废用发展情况,分析习得性废用与患者人口学因素、临床特点及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预备出院的卒中偏瘫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 目的调查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出院后习得性废用发展情况,分析习得性废用与患者人口学因素、临床特点及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预备出院的卒中偏瘫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并在出院后4周、8周和12周用运动活动记录表(motor activity log,MAL)评估患者的习得性废用情况,在出院前3 d,出院后4周、8周和12周用改良Ashworth指数测试肘腕屈肌群肌张力,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和箱块测试评价上肢功能,功能独立性评定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各随访时间点MAL与其他评估量表、人口学因素和临床特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完成随访患者47例,男性36例(76.6%),平均年龄58.74±11.08岁,平均发病时间48.00±28.38 d,其中缺血性卒中32例(68.1%),出血性卒中15例(31.9%)。MAL的患手使用频率/患者活动质量在出院后4周、8周和12周时分别为2.66(1.38~4.03)分/2.87(1.03~3.56)分、3.30(1.93~4.41)分/3.17(1.55~3.77)分和3.59(2.00~4.33)分/3.28(2.00~3.96)分,除8周与12周之间的患手使用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时间点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随访时间点患者肘屈肌群张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其余功能表现均显著恢复(均P<0.05)。出院后4周、8周和12周各时间点,MAL与年龄呈一般正相关(ρ=0.33~0.39),与发病时间呈一般负相关(ρ=-0.49^-0.33),与肘腕部屈肌张力呈一般至中等负相关(ρ=-0.58^-0.38),与日常生活能力呈一般至中等正相关(ρ=0.30~0.60),与上肢运动功能呈一般至强正相关(ρ=0.49~0.76)。结论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出院后患肢仍然可以保持显著的功能恢复,但依然面临习得性废用的挑战,且习得性废用与年龄、发病时间、腕肘屈肌群张力、日常生活生活能力和上肢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 习得性废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毕胜 瓮长水 +3 位作者 秦茵 霍春暖 张雅静 朱春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3期144-145,共2页
目的定量评价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中的康复效果。方法 9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健侧手 ,患侧手进行每日 6小时康复训练 ,共 2周 ;在治疗前 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Carrol上肢功能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 目的定量评价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中的康复效果。方法 9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健侧手 ,患侧手进行每日 6小时康复训练 ,共 2周 ;在治疗前 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Carrol上肢功能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及基线相比 ,两种评价方法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功能有显著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外伤 习得性废用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康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嫱 朱玉连 白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6-280,共5页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之一,其机制主要是建立在大脑功能重塑的基础上。CIMT通过限制健侧肢体的运动,同时集中对患侧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和日常生活相关...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之一,其机制主要是建立在大脑功能重塑的基础上。CIMT通过限制健侧肢体的运动,同时集中对患侧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训练,并逐渐增加难度以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CIMT可通过克服患肢的“习得性废用(1earnednon—use)”,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 临床研究 日常生活活动 康复治疗技术 神经功能恢复 脑功能重塑 习得性废用 活动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在脑瘫患儿上肢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璐 李庆雯 黄力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88,共5页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eonstraim-indueedmovement therapy,CIMT)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发展较快的康复疗法。其理论基础源于动物实验,即“习得性废用”及与之相应的“塑形”技术=19世纪60年代,Taub等通过外科手术对猴子前肢去感觉传入...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eonstraim-indueedmovement therapy,CIMT)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发展较快的康复疗法。其理论基础源于动物实验,即“习得性废用”及与之相应的“塑形”技术=19世纪60年代,Taub等通过外科手术对猴子前肢去感觉传入神经,术后猴子便不会在自然环境中使用该侧肢体,而学会用健侧肢体进行补偿失去的功能,出现了阳性强化过程,当神经系统的抑制解除及神经系统的功能开始恢复后,猴子试网使用患侧肢体,但出现笨拙,无效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运动训练 上肢康复 脑瘫患儿 神经系统 习得性废用 侧肢体 康复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邢春燕 孙克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08-811,共4页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 therapy,CI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源于动物实验,习得性废用(1earned nonuse)及相应的“塑形”技术(shaping technique)。研究显示,切断猴子...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 therapy,CI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源于动物实验,习得性废用(1earned nonuse)及相应的“塑形”技术(shaping technique)。研究显示,切断猴子一侧前肢传入神经,会导致其不能有效使用该肢体.但是猴子能用其他肢体适应环境.反复强化使用健肢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儿童 习得性废用 治疗方法 动物实验 传入神经 适应环境 有效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4
6
作者 韩小燕 刘春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3-309,共7页
手功能受损是脑瘫患儿主要的功能障碍,患儿通常会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使用健侧活动,从而导致“习得性废用”现象[1-2].为了解决这一现象,Taub等[3]提出了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其治疗原... 手功能受损是脑瘫患儿主要的功能障碍,患儿通常会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使用健侧活动,从而导致“习得性废用”现象[1-2].为了解决这一现象,Taub等[3]提出了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其治疗原则包括三个方面:限制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患儿使用患侧肢体;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肢,即重复性训练(repetitive task practice,RTP);把训练内容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即适应性训练(adaptive task practice,ATP)或塑形技术(shaping);其中集中、强化训练患肢是治疗方案中最主要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脑性瘫痪患儿 上肢功能 系统 改良 强化训练 治疗方案 习得性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