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江—瑞昌M_S5.7地震地磁异常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50
1
作者 顾左文 张毅 +5 位作者 姚同起 高金田 刘欣 陈斌 詹志佳 顾春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1-621,共11页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显示,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而该异常在“1970.0中国...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显示,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而该异常在“1970.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中并不存在.2005年12月在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21个测点上进行了地磁重复测量,并建立了“局部修订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该模型显示,震后“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明显减弱.因此认为,“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是地震地磁前兆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曲面样条模型 地磁异常 九江-瑞昌ms5.7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破裂参数及余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俊 孙业君 +3 位作者 詹小艳 霍祝青 阮祥 郑江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8,共7页
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多台波谱参数推算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得到主震的破裂方位角φ0≈319.6,°破裂速度约为2.3 km/s,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关系数极值约为0.80。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主震在4.8级... 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多台波谱参数推算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得到主震的破裂方位角φ0≈319.6,°破裂速度约为2.3 km/s,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关系数极值约为0.80。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主震在4.8级强余震的两个节面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量,结果显示:主震在4.8级余震节面Ⅰ、Ⅱ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均为正值,分别为0.48 MPa和0.02 MPa。主震在节面Ⅰ、Ⅱ上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的变化十分接近。应力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主震断层的右侧,应力减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震中南部。统计显示:绝大部分余震均发生在静态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内,尤其是在节面Ⅰ上,表明主震破裂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4.8级余震的发生有重要的触发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多数余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ms5.7地震 震源破裂参数 静态库仑应力 余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5.7级地震定点潮汐形变的异常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卫华 李胜乐 陈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8,共5页
采用形态法、矢量图和潮汐分析方法,利用EIS2000软件,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距震中200km范围内的黄梅、麻城地震台2003~2005年的倾斜、应变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上述台站的倾斜、应变资料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 采用形态法、矢量图和潮汐分析方法,利用EIS2000软件,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距震中200km范围内的黄梅、麻城地震台2003~2005年的倾斜、应变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上述台站的倾斜、应变资料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ms5.7地震 倾斜 应变 潮汐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5.7级地震余震的S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汤兰荣 石玉涛 +3 位作者 曾新福 郑斌 赵博 吕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9-187,共9页
利用在九江-瑞昌MS5.7地震震中附近架设的丁家山台(DJS)、狮子洞台(SZD)和武蛟台(WUJ)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余震进行了S波分裂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较小、台站附近断层分布复杂的丁家山台(DJS)的慢波时间延迟相... 利用在九江-瑞昌MS5.7地震震中附近架设的丁家山台(DJS)、狮子洞台(SZD)和武蛟台(WUJ)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余震进行了S波分裂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较小、台站附近断层分布复杂的丁家山台(DJS)的慢波时间延迟相对较大,快波偏振方向不太集中。台站附近断裂分布单一的武蛟台(WUJ)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角度相差约35°,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也不一致。台站附近无断层通过的狮子洞台(SZD)快波偏振优势方向接近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慢波时间延迟大小与震源深度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S波分裂 主压应力方向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墩 肖和平 +2 位作者 姚运生 宋琛 李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06期15-20,共6页
通过遥感、余震分布、现场考察等各种手段证实瑞昌北部存在一组至少切穿上地壳的北北西向断裂——武山隐伏断裂,并认为九江-瑞昌地震是北东向瑞昌-武宁断裂与武山隐伏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具体地说,主震由瑞昌-武宁断裂控制,余震受武... 通过遥感、余震分布、现场考察等各种手段证实瑞昌北部存在一组至少切穿上地壳的北北西向断裂——武山隐伏断裂,并认为九江-瑞昌地震是北东向瑞昌-武宁断裂与武山隐伏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具体地说,主震由瑞昌-武宁断裂控制,余震受武山隐伏断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武山隐伏断裂 瑞昌-武宁断裂 地震序列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36
6
作者 吕坚 倪四道 +2 位作者 沈小七 高建华 曾新福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4,共9页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S方向上平均为0.40km,竖直方向上平均为0.48km,故而得到了更加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像。此次地震序列在NNW-NW向呈现优势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又以10~12km最具优势。主震的震源位置大致为北纬29.69°,东经115.74°,震源深度约10.8km。结合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NW向断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推测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条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发震断层的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主事件地震定位法 震源机制解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汤兰荣 吕坚 +3 位作者 曾新福 杨雅琼 曾文敬 段莉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1-795,827,共6页
利用九江-瑞昌5.7级地震后震区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noke发展的基于P波、SV波、SH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分两个时段反演得到176个M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MS5.7主震发震断层是在近EW向的区域应力场... 利用九江-瑞昌5.7级地震后震区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noke发展的基于P波、SV波、SH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分两个时段反演得到176个M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MS5.7主震发震断层是在近EW向的区域应力场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带有逆断性质的左旋走滑断层,余震也以走滑型运动为主,NW向洋鸡山-武山-通江岭隐伏断裂为主震的发震构造。地震节面走向主要集中在NEE和NWW两个方向,与余震分布优势方向、震区构造大体一致。两个时段的震源机制解P轴优势方向均为近EW向,与主震P轴方向接近,也与江西北部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相一致。应力场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参数统计结果整体一致,表现为近EW向挤压和近NS向拉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Snoke方法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ato模型研究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Q_c值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吕坚 朱新运 +3 位作者 高建华 肖建华 汤兰荣 谢彩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36,共5页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九江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九江-瑞昌地震序列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c(f)=19.63±4.81f1.1838±0.0945。以2005年12月3日ML3.9地震为分隔点,序列早期时段地震的Q0值随时...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九江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九江-瑞昌地震序列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c(f)=19.63±4.81f1.1838±0.0945。以2005年12月3日ML3.9地震为分隔点,序列早期时段地震的Q0值随时间的变化起伏较大,平均值相对较高,余震活动水平也较高;而序列后期时段地震的Q0值随时间的变化相对稳定,平均值相对较低,余震活动水平也较低,这种特征有可能意味着九江-瑞昌地震序列将逐渐转入平静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O模型 QC值 九江-瑞昌地区 地震活动性 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罗丽 吕坚 +1 位作者 曾文敬 汤兰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2-351,共10页
选取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2005年11月26日至2006年6月30日228次ML≥1.0的地震,利用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Hypodd定位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获得224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水平方向上为0.5km左右,... 选取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2005年11月26日至2006年6月30日228次ML≥1.0的地震,利用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Hypodd定位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获得224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水平方向上为0.5km左右,垂直方向上〈2km。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震中在NW和NE 2个方向展布,其中又以NW向条带地震居多。结合几个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展布方向和震区的构造背景,我们推断NW向断裂错动产生了MS5.7主震,在右旋兼逆推过程中触发NE向断裂,产生了MS4.8最大余震。NE向断裂的地震活动经过短时间应力调整后进入相对平静期,之后则是NW向断裂在长时间的应力释放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余震。MS5.7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W向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隐伏断裂,而MS4.8最大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E向的刘家-范家铺-城门山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Hypodd方法 波形互相关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灾区抗震设防参数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俞言祥 高孟潭 +1 位作者 卢福水 吕红山 《震灾防御技术》 2006年第1期56-62,共7页
在对江西九江-瑞昌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调整,按第4代区划图的方法重新计算了九江-瑞昌地震灾区的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该地区仍属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分区,该地区一般... 在对江西九江-瑞昌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调整,按第4代区划图的方法重新计算了九江-瑞昌地震灾区的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该地区仍属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分区,该地区一般建筑的抗震设防参数取为0.05g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抗震设防参数 峰值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地震场地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红山 卢福水 +2 位作者 王建荣 李俊福 俞言祥 《震灾防御技术》 2006年第1期63-69,共7页
分析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地震震害与当地工程场地条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水平向变化大,软土发育,存在溶洞,是此次地震灾害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灾后重建应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抗震设防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场地条件 地震小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区显著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
12
作者 董非非 袁丽文 +4 位作者 邓辉 汤兰荣 郭雨帆 查小惠 罗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4-501,共8页
为了探究九江—瑞昌地区内的地震活动是否存在动态应力触发关系,本文选用多层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2005年九江—瑞昌M_S5.7地震和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九江—瑞昌M_S5.7地震产生的动态库... 为了探究九江—瑞昌地区内的地震活动是否存在动态应力触发关系,本文选用多层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2005年九江—瑞昌M_S5.7地震和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九江—瑞昌M_S5.7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能触发其北东方向的53次地震;瑞昌—阳新M_S4.6地震发生后15天内,小震活动增强区及九江—瑞昌M_S5.7地震震源区的多次地震活动,可能与其动态应力触发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m_s5.7地震 瑞昌—阳新m_S4.6地震 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