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九江地震看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设防 被引量:6
1
作者 郭永恒 周云 +2 位作者 吴从晓 汤统壁 聂一恒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33,共8页
在总结分析九江地震震害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等一些地区村镇房屋历史震害特点及抗震能力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能力薄弱的关键环节和普遍的震害规律,从工程防灾的角度论述了加强房屋抗震设... 在总结分析九江地震震害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等一些地区村镇房屋历史震害特点及抗震能力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能力薄弱的关键环节和普遍的震害规律,从工程防灾的角度论述了加强房屋抗震设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阐述了目前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设防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进一步指出了加强抗震设防建设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地震 震害特性 村镇房屋 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地震房屋震害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吴从晓 汤统壁 +1 位作者 聂一恒 周云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根据地震现场考察,介绍了江西九江5.7级地震造成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研究了房屋的震害特征,对房屋破坏原因作了初步分析,总结了防御和减轻震害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九江地震 房屋震害 震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地震台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鲍志诚 吴华武 +4 位作者 查小惠 赵影 范卫星 许志山 陈江贻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27,共6页
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中,地下水补给及循环过程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目前研究该过程的常用手段。通过对九江地震台2井地下水、大气降水及周边天花井水库水、马尾水高山泉水的样品进行氢氧同位素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中,地下水补给及循环过程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目前研究该过程的常用手段。通过对九江地震台2井地下水、大气降水及周边天花井水库水、马尾水高山泉水的样品进行氢氧同位素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降水相比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变化更为稳定。夏半年,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与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降水量效应;冬半年,与温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温度效应,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降水效应和温度效应。氢氧同位素及过量氘揭示地下水在下渗补给前经历了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并与围岩进行18O交换,δ18O与δD计算的补给高程分别约为647m、440m。九江台地下水总体属于大气成因型,循环过程为较稳定的裂隙水补给形成承压自流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地震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地下水 降水 补给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地震台异源流体力加卸载过程的应变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爱平 李传江 +1 位作者 周红艳 吴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67-71,共5页
对九江地震台大气降雨、浅层抽水和深层含水层应力释放对区域应变场影响的分析表明,九江台应变观测对局部应力应变场有较强的敏感性,有可能捕捉到强震的区域应力应变场变化过程,但目前要区分非地震因素和地震前兆孕育过程的影响还较为... 对九江地震台大气降雨、浅层抽水和深层含水层应力释放对区域应变场影响的分析表明,九江台应变观测对局部应力应变场有较强的敏感性,有可能捕捉到强震的区域应力应变场变化过程,但目前要区分非地震因素和地震前兆孕育过程的影响还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地震 水位 洞体应变 应变观测 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九江5.7级地震前后地表热动态初步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梅花 邓志辉 +2 位作者 王煜 廖志辉 祖金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7-626,共10页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前出现了显著的地表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二者在时间上相关,空间上相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表气温异常出现于2005年11月2日至13日,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南侧,呈NE向展布,与江西北部主要的构造带...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前出现了显著的地表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二者在时间上相关,空间上相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表气温异常出现于2005年11月2日至13日,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南侧,呈NE向展布,与江西北部主要的构造带走向一致。地表气温出现异常2d后,在震中地区及其北侧,沿构造带分布的大片水域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持续时间从11月4日至15日。2种异常的量值都超过了26a的平均值与1.5倍均方差之和,持续时间长,形态孤立,与地质构造相关,有别于气象因素导致的异常。震前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都是地震前地下的热量增加导致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水体分布较广的区域大多表现为潜热通量异常,而在水体较少的区域则表现为气温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地震 潜热通量 地表气温 热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5.7级地震建筑物安全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恩栋 孙柏涛 +6 位作者 王东明 刘如山 丁世文 胡进军 钟江荣 周折 杜晓霞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2-156,共5页
介绍了九江地震中瑞昌市和九江县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生命线系统、劳教所等各类公共建筑和重要建筑安全鉴定工作的基本情况。基于现场调查得到的资料,论述了九江地区建筑物地震破坏的原因,并对这次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进行... 介绍了九江地震中瑞昌市和九江县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生命线系统、劳教所等各类公共建筑和重要建筑安全鉴定工作的基本情况。基于现场调查得到的资料,论述了九江地区建筑物地震破坏的原因,并对这次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震后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地震应急工作,应予以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地震 建筑物安全鉴定 公共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56
7
作者 吕坚 郑勇 +1 位作者 倪四道 高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8-164,共7页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震构造 CAP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墩 肖和平 +2 位作者 姚运生 宋琛 李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06期15-20,共6页
通过遥感、余震分布、现场考察等各种手段证实瑞昌北部存在一组至少切穿上地壳的北北西向断裂——武山隐伏断裂,并认为九江-瑞昌地震是北东向瑞昌-武宁断裂与武山隐伏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具体地说,主震由瑞昌-武宁断裂控制,余震受武... 通过遥感、余震分布、现场考察等各种手段证实瑞昌北部存在一组至少切穿上地壳的北北西向断裂——武山隐伏断裂,并认为九江-瑞昌地震是北东向瑞昌-武宁断裂与武山隐伏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具体地说,主震由瑞昌-武宁断裂控制,余震受武山隐伏断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武山隐伏断裂 瑞昌-武宁断裂 地震序列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M_S5.7地震地磁异常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50
9
作者 顾左文 张毅 +5 位作者 姚同起 高金田 刘欣 陈斌 詹志佳 顾春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1-621,共11页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显示,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而该异常在“1970.0中国...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显示,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而该异常在“1970.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中并不存在.2005年12月在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21个测点上进行了地磁重复测量,并建立了“局部修订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该模型显示,震后“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明显减弱.因此认为,“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是地震地磁前兆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曲面样条模型 地磁异常 九江-瑞昌Ms5.7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36
10
作者 吕坚 倪四道 +2 位作者 沈小七 高建华 曾新福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4,共9页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S方向上平均为0.40km,竖直方向上平均为0.48km,故而得到了更加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像。此次地震序列在NNW-NW向呈现优势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又以10~12km最具优势。主震的震源位置大致为北纬29.69°,东经115.74°,震源深度约10.8km。结合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NW向断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推测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条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发震断层的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主事件地震定位法 震源机制解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5.7级地震定点潮汐形变的异常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卫华 李胜乐 陈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8,共5页
采用形态法、矢量图和潮汐分析方法,利用EIS2000软件,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距震中200km范围内的黄梅、麻城地震台2003~2005年的倾斜、应变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上述台站的倾斜、应变资料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 采用形态法、矢量图和潮汐分析方法,利用EIS2000软件,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距震中200km范围内的黄梅、麻城地震台2003~2005年的倾斜、应变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上述台站的倾斜、应变资料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Ms5.7地震 倾斜 应变 潮汐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破裂参数及余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俊 孙业君 +3 位作者 詹小艳 霍祝青 阮祥 郑江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8,共7页
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多台波谱参数推算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得到主震的破裂方位角φ0≈319.6,°破裂速度约为2.3 km/s,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关系数极值约为0.80。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主震在4.8级... 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多台波谱参数推算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得到主震的破裂方位角φ0≈319.6,°破裂速度约为2.3 km/s,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关系数极值约为0.80。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主震在4.8级强余震的两个节面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量,结果显示:主震在4.8级余震节面Ⅰ、Ⅱ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均为正值,分别为0.48 MPa和0.02 MPa。主震在节面Ⅰ、Ⅱ上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的变化十分接近。应力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主震断层的右侧,应力减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震中南部。统计显示:绝大部分余震均发生在静态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内,尤其是在节面Ⅰ上,表明主震破裂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4.8级余震的发生有重要的触发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多数余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Ms5.7地震 震源破裂参数 静态库仑应力 余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瑞昌M5.7地震房屋震害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葛学礼 贾抒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年第1期1-4,9,共5页
本文介绍了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中房屋建筑的破坏情况,对典型的震害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经验教训。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房屋建筑 震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灾区抗震设防参数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俞言祥 高孟潭 +1 位作者 卢福水 吕红山 《震灾防御技术》 2006年第1期56-62,共7页
在对江西九江-瑞昌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调整,按第4代区划图的方法重新计算了九江-瑞昌地震灾区的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该地区仍属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分区,该地区一般... 在对江西九江-瑞昌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调整,按第4代区划图的方法重新计算了九江-瑞昌地震灾区的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该地区仍属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分区,该地区一般建筑的抗震设防参数取为0.05g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抗震设防参数 峰值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地震场地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红山 卢福水 +2 位作者 王建荣 李俊福 俞言祥 《震灾防御技术》 2006年第1期63-69,共7页
分析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地震震害与当地工程场地条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水平向变化大,软土发育,存在溶洞,是此次地震灾害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灾后重建应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抗震设防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场地条件 地震小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5.7级地震余震的S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汤兰荣 石玉涛 +3 位作者 曾新福 郑斌 赵博 吕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9-187,共9页
利用在九江-瑞昌MS5.7地震震中附近架设的丁家山台(DJS)、狮子洞台(SZD)和武蛟台(WUJ)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余震进行了S波分裂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较小、台站附近断层分布复杂的丁家山台(DJS)的慢波时间延迟相... 利用在九江-瑞昌MS5.7地震震中附近架设的丁家山台(DJS)、狮子洞台(SZD)和武蛟台(WUJ)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余震进行了S波分裂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较小、台站附近断层分布复杂的丁家山台(DJS)的慢波时间延迟相对较大,快波偏振方向不太集中。台站附近断裂分布单一的武蛟台(WUJ)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角度相差约35°,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也不一致。台站附近无断层通过的狮子洞台(SZD)快波偏振优势方向接近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慢波时间延迟大小与震源深度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S波分裂 主压应力方向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汤兰荣 吕坚 +3 位作者 曾新福 杨雅琼 曾文敬 段莉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1-795,827,共6页
利用九江-瑞昌5.7级地震后震区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noke发展的基于P波、SV波、SH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分两个时段反演得到176个M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MS5.7主震发震断层是在近EW向的区域应力场... 利用九江-瑞昌5.7级地震后震区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noke发展的基于P波、SV波、SH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分两个时段反演得到176个M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MS5.7主震发震断层是在近EW向的区域应力场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带有逆断性质的左旋走滑断层,余震也以走滑型运动为主,NW向洋鸡山-武山-通江岭隐伏断裂为主震的发震构造。地震节面走向主要集中在NEE和NWW两个方向,与余震分布优势方向、震区构造大体一致。两个时段的震源机制解P轴优势方向均为近EW向,与主震P轴方向接近,也与江西北部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相一致。应力场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参数统计结果整体一致,表现为近EW向挤压和近NS向拉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Snoke方法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丽 吕坚 +1 位作者 曾文敬 汤兰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2-351,共10页
选取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2005年11月26日至2006年6月30日228次ML≥1.0的地震,利用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Hypodd定位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获得224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水平方向上为0.5km左右,... 选取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2005年11月26日至2006年6月30日228次ML≥1.0的地震,利用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Hypodd定位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获得224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水平方向上为0.5km左右,垂直方向上〈2km。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震中在NW和NE 2个方向展布,其中又以NW向条带地震居多。结合几个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展布方向和震区的构造背景,我们推断NW向断裂错动产生了MS5.7主震,在右旋兼逆推过程中触发NE向断裂,产生了MS4.8最大余震。NE向断裂的地震活动经过短时间应力调整后进入相对平静期,之后则是NW向断裂在长时间的应力释放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余震。MS5.7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W向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隐伏断裂,而MS4.8最大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E向的刘家-范家铺-城门山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Hypodd方法 波形互相关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区显著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
19
作者 董非非 袁丽文 +4 位作者 邓辉 汤兰荣 郭雨帆 查小惠 罗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4-501,共8页
为了探究九江—瑞昌地区内的地震活动是否存在动态应力触发关系,本文选用多层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2005年九江—瑞昌M_S5.7地震和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九江—瑞昌M_S5.7地震产生的动态库... 为了探究九江—瑞昌地区内的地震活动是否存在动态应力触发关系,本文选用多层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2005年九江—瑞昌M_S5.7地震和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九江—瑞昌M_S5.7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能触发其北东方向的53次地震;瑞昌—阳新M_S4.6地震发生后15天内,小震活动增强区及九江—瑞昌M_S5.7地震震源区的多次地震活动,可能与其动态应力触发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M_S5.7地震 瑞昌—阳新M_S4.6地震 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活动参数约简的因子分析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炜 林命週 +1 位作者 赵利飞 马钦忠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3-308,共6页
目前地震活动性分析有许多指标参量,各参量在不同时段变化各异,预报效果不理想。由于各参量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选择地震频次N(ML≥3.0)、b值、η值、A(b)值、Mf值、Ac值、C值和D值8个参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反映地震活动时... 目前地震活动性分析有许多指标参量,各参量在不同时段变化各异,预报效果不理想。由于各参量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选择地震频次N(ML≥3.0)、b值、η值、A(b)值、Mf值、Ac值、C值和D值8个参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反映地震活动时、空、强异常特征的综合指标Wfa。结果表明Wfa在2005年江西九江5.7级地震和华北14次5.7级以上地震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地震活动时、空、强异常特征。还对因子分析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参数 因子分析 特征向量 贡献率 九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