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金莲花乙酸乙酯部位抗炎作用机制
1
作者 陈乔 张鹏 +3 位作者 韩诗祺 石召华 田先翔 胡俊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19,共16页
目的通过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与二甲苯致小鼠耳廓体内急性炎症模型明确金莲花乙酸乙酯部位(ETCB)的抗炎作用,并利用UHPLC-Q-TOF-MS技术(LC-MS)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ETCB的成分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通过G... 目的通过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与二甲苯致小鼠耳廓体内急性炎症模型明确金莲花乙酸乙酯部位(ETCB)的抗炎作用,并利用UHPLC-Q-TOF-MS技术(LC-MS)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ETCB的成分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通过Griess实验评估金莲花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抗炎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TCB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ETCB对细胞中TNF-α、IL-6与iNOS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使用二甲苯诱导的耳廓炎症模型进一步验证抗炎活性,并检测了耳肿胀以及组织中IL-6和TNF-α的含量;利用LC-MS技术分析ETCB的成分组成;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金莲花发挥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靶点与作用通路,最后将核心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ETCB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生的NO的抑制效果最好,是金莲花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ETCB显著降低了炎性细胞中TNF-α和IL-6的含量(P<0.01),并抑制了TNF-α、IL-6与iNOS的mRNA表达水平;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炎症模型中,ETCB有效缓解了耳肿胀,并降低了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LC-MS分析出ETCB中的30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21个黄酮、7个有机酸、1个多糖和1个花苷类化合物;网络药理学预测与筛选获得的核心靶点为TNF、Akt1、PTGS2、EGFR、SRC和MMP9,抗炎活性成分主要为羟基芫花素、香叶木素、柳穿鱼黄素、高车前素、蓟黄素以及洋槐黄素;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结论ETCB在体内与体外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可以通过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为进一步探索金莲花的抗炎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莲花 乙酸乙酯部位 UHPLC-Q-TOF-MS 网络药理学 炎症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茄子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敏 池军 +2 位作者 张伟进 王智民 代丽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8-1536,共9页
采用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炎症模型导向研究天茄子(Ipomoea turbinata seeds)的抗炎活性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柱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对乙酸乙酯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与... 采用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炎症模型导向研究天茄子(Ipomoea turbinata seeds)的抗炎活性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柱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对乙酸乙酯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与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华佗豆甲碱(1)、华佗豆丙碱-4′-O-β-D-(6-O-反式香豆酰基)葡萄糖苷(2)、1,8,15,22-四氮杂环二十八烷-2,9,16,23-四酮(3)、1,8,15,22,29-五氮杂环三十五烷-2,9,16,23,30-五酮(4)、绿原酸甲酯(5)、绿原酸(6)、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7)、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8)、咖啡酸(9)、3,5-二羟基桂皮酸(10)、4-甲氧基肉桂酸(11)、6-氧-(E)-对羟基桂皮酰基-1-β-乙基-葡萄糖甙(12)、E-3-(3,4-二羟基苯亚甲基)-5-(3,4-二羟基苯基)二羟基呋喃-2-酮(13)、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和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15)。化合物3~8和10~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8个化合物(3~5、10~13和15)为首次从旋花科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咖啡酰奎宁酸类(5~8)和苯丙酸类成分(9~12)显示有较好的抑制NO释放活性,在50μmol/L浓度下抑制率为29.07%~4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茄子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生物碱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豆杉果乙酸乙酯部位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表型和炎症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雷黄伟 张斐 +2 位作者 周常恩 陈梅妹 杨朝阳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4-1077,1084,共5页
目的:探讨南方红豆杉果乙酸乙酯部位对抑郁症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只雌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红豆杉果组和氟西汀组,每组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 目的:探讨南方红豆杉果乙酸乙酯部位对抑郁症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只雌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红豆杉果组和氟西汀组,每组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法4周制备抑郁症模型。造模后红豆杉果组给予南方红豆杉果乙酸乙酯提取物200 mg/(kg·d)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共给药4周。在造模结束后对对照组和模型组进行糖水实验和旷场实验,给药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糖水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8的含量。结果:在造模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糖水消耗率明显减少(P<0.01),活动距离明显降低(P<0.01)。实验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红豆杉果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的糖水消耗率明显增加(P<0.01),活动距离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β、IL-6、IL-18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豆杉果组和氟西汀组血清中IL-1β、IL-6、IL-18的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南方红豆杉果乙酸乙酯部位有抗抑郁的作用,同时有抗炎的作用,可能通过降低抑郁症大鼠炎症反应起到缓解大鼠抑郁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果实 乙酸乙酯部位 抑郁症 炎症反应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表型 炎症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梁胜男 丘海冰 +6 位作者 苏善美 陈俊其 尹优 何瑞坤 黄焕迪 戴庆玲 秦华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63,I0015,共6页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成分,探讨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并纯化...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成分,探讨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并纯化富集得到大高良姜和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浸膏;用灌服冰乙酸及4℃冰知母水煎液法复制胃溃疡寒证模型;通过HPLC法对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基于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优化确定大高良姜、红豆蔻含药血清处理方法,同时标识出10个空白模型大鼠含药血清共同入血成分,其中7个为原型入血成分;标识出12个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含药血清入血成分,其中8个为共同入血成分。结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相似的抗胃溃疡寒证作用机制,同时,初步推测出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芦丁、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桂皮酸可能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红豆蔻 乙酸乙酯部位 胃溃疡寒证 血清药物化学 物质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酒神菊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5
作者 梁勇 周小青 +6 位作者 唐琍萍 高雪梅 颜冬梅 陈笑天 徐典 李斌 刘宏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6-1913,共8页
目的对巴西酒神菊Baccharis trimera(Less.)DC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巴西酒神菊乙酸乙酯部位采用大孔树脂D101、Sephadex LH-20凝胶、硅胶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 目的对巴西酒神菊Baccharis trimera(Less.)DC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巴西酒神菊乙酸乙酯部位采用大孔树脂D101、Sephadex LH-20凝胶、硅胶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5,16-epoxy-15α-methoxy-ent-clerod-3-en-18-oicacid(1),13-epi-15,16-epoxy-15α-methoxy-ent-clerod-3-en-18-oic acid(2),methyltrineracetal(3),epimethyltrineracetal(4),trinerolide(5),15-epitrinerolide(6),18-methylmalonyl-7α-hydroxy-methyltrineracetal(7),18-methylmalonyl-7α-hydroxy-epimethyltriner-acetal(8),18-methylmalonyl-methyltrineracetal(9),18-methylmalonyl-epi-methyltrineracetal(10),methy 3,5-dicaffeoylquinate(11),8-dimetho-xyflavone(12),4′,7-dihydroxy-5-methoxyflavanone(13),4-(3′,4′-dihydroxycinnamoyl)-oxy-methylcinnamate(14),3′,7-dihydroxy-4′,6,8-trimethoxy-flavone(15),erigeroflavanone(16),nepetin(17),4,2′,4′,β-tetrahydroxy-6′-methoxy-α,β-dihydrochalcone(18),eugenyl-O-β-D-glucoside(19),7-hydroxyl-5,6,3′,4′-tetramethoxylflavone(20),phomoxanthone J(21),18-acetyl-7α-hydroxy-methyltrineracetal(22),18-acetyl-7α-hydroxy-epimethyltrineracetal(23)。结论化合物3~10,22~23为首次从巴西酒神菊中分离的差向异构体,化合物11~16,18~21为首次从酒神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酒神菊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6
作者 谢安琪 池军 +2 位作者 张伟进 王智民 代丽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9-1349,共11页
研究半夏(Pinelliae Rhizom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MCI、ODS、Toyopearl HW-40C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半夏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 研究半夏(Pinelliae Rhizom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MCI、ODS、Toyopearl HW-40C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半夏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分别为环-(L-脯-8-羟基-D-异亮)二肽(1)、环-(L-脯-L-亮)二肽(2)、环-(L-脯-L-苯丙)二肽(3)、环-(L-脯-L-缬)二肽(4)、腺苷(5)、5′-硫甲基-5′-硫代腺(6)、2′-O-甲基腺苷(7)、腺嘌呤(8)、1,8,15-三氮杂环二十一烷-2,9,16-三酮(9)、1,8,15,22-四氮杂环二十八烷-2,9,16,23-四酮(10)、1,8,15,22,29-五氮杂环三十五烷-2,9,16,23,30-五酮(11)、壬二酸二甘油酯(12)、棕榈酸单甘油酯(13)、亚油酸甘油酯(14)、9,12-十八烷二烯基N-羟乙基(15)、亚麻酸2-丁氧基乙酯(16)、(2 S)-1-O-(9 Z,12 Z-十八烷二烯基)-3-O-β-半乳糖基甘油(17)、胡萝卜苷-6′-O-棕榈酸酯(1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9)、落叶松脂素(20)、落叶松脂醇-9-O-β-吡喃葡萄糖苷(21)、(+)-表松脂素-4′-O-β-吡喃葡萄糖苷(22)、(+)-异落叶松脂素-9′-O-β-吡喃葡萄糖苷(23)、(+)-异落叶松脂素-9-O-β-吡喃葡萄糖苷(24)、香草酸(25)、对羟基肉桂醇(26)。其中,化合物1、3、4、8~12、15、16、19、22和23为首次从半夏中分离得到。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模型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2、3、11、16和21具有抑制NO释放作用,其中化合物16的NO抑制作用较强,其IC 50值为10.47±0.89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桑枝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葡萄糖摄取活性研究
7
作者 周永科 张亦婷 +3 位作者 高薇 亢诗雯 庞克坚 杨新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16-3323,共8页
目的研究黑桑枝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葡萄糖摄取活性。方法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L6细胞评价葡萄糖摄取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 目的研究黑桑枝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葡萄糖摄取活性。方法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L6细胞评价葡萄糖摄取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2-(3,4-dihydroxyphenyl)-3,5,9-trihydroxy-8,8-dimethyl-9,10-dihydropyranochromone(1)、moracin C(2)、nigranol C(3)、nigragenon E(4)、8-prenylquercetin(5)、nigrasin I(6)、sinopodophylline B(7)、kuwanon C(8)、gancaonin O(9)、albanin A(10)、6-O-methyl-moracin M(11)、wittifuran W(12)、8-hydroxy-2,2-dimethyl-2 H,5 H-pyrano[3,2-c]chromen-5-one(13)、norartocarpanone(14)、norartocarpetin(15)、nigrasin D(16)。化合物4、13的葡萄糖摄取量分别为空白组的1.97、2.78倍。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5、7、9、12、13、15为首次从黑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3可显著促进L6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具有较强的降血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桑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葡萄糖摄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莲子草乙酸乙酯部位体内外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廖思雨 郑新 +4 位作者 戴琪 许诗怡 张天旭 张秀桥 桂春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9-769,共11页
[目的]探究空心莲子草乙酸乙酯部位(ethyl acetate extract from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AETAC)体内外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subtype 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H9N2)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ETA... [目的]探究空心莲子草乙酸乙酯部位(ethyl acetate extract from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AETAC)体内外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subtype 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H9N2)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ETAC作用不同时间对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抑制作用,通过预防感染、影响复制、阻止吸附及直接杀灭4种方式作用后检测AETAC对DF-1细胞的毒性,选择体外最佳抗AIV-H9N2作用方式。尿囊腔接种不同浓度AETAC确定其对鸡胚的最大安全浓度;将AETAC以3种不同给药方式作用于AIV-H9N2感染后鸡胚,选择体内最佳给药方式。经尿囊腔同时接种AETAC和AIV-H9N2,统计各组鸡胚存活数,测定血凝效价,并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和鸡胚法氏囊病理组织变化。[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AETAC浓度升高或作用时间延长,AETAC对DF-1细胞的抑制率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种抗AIV-H9N2作用方式下,病毒对照组和药物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病毒对照组相比,AETAC浓度为5~30μg/mL时,4种抗AIV-H9N2作用方式下,药物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0.05)。4种作用方式下,DF-1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15%~64.96%(预防感染)、8.56%~83.83%(影响复制)、1.82%~5.90%(阻止吸附)和6.90%~40.12%(直接杀灭)。AETAC对鸡胚的最大安全浓度为16.41 mg/mL,对感染鸡胚的最佳给药方式为AETAC和病毒混合后接种。以最佳体内作用方式给药后,AETAC中、低浓度组鸡胚存活率为40%~60%,高浓度组鸡胚全部存活,胚胎喙部发育明显,鸡胚法氏囊淋巴滤泡发育完整,滤泡大小和数量正常,充血量少,组织病理状态改善。[结论]AETAC在体内外对AIV-H9N2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主要与影响病毒复制作用方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乙酸乙酯部位(AETAC)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9N2) DF-1细胞 鸡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柄菊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贵钧 张崇禧 +4 位作者 吴志军 李霞 杨颖博 孙连娜 郑水庆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肿柄菊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肿柄菊地上部分80%的乙醇渗漉提取,通过萃取、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MCI柱层析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应用质谱、核磁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得到10个化合... 目的肿柄菊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肿柄菊地上部分80%的乙醇渗漉提取,通过萃取、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MCI柱层析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应用质谱、核磁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得到10个化合物,鉴定为香草醛(1)、麦角甾醇(2)、过氧化麦角甾醇(3)、3-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4)、对羟基苯甲醛(5)、异东莨菪内酯(6)、5-羟甲基糠醛(7)、尼泊尔黄酮(8)、二十二烷酸单甘油酯(9)和13-羟基泽兰烯(10)。结论香草醛、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3-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对羟基苯甲醛、异东莨菪内酯、5-羟甲基糠醛、二十二烷酸单甘油酯和13-羟基泽兰烯均为首次从肿柄菊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柄菊 化学成分 乙酸乙酯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梗豨莶草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凤清 刘金旗 +2 位作者 刘丛彬 周娟 徐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451-2454,共4页
目的研究腺梗豨莶草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该部位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RP-18以及HPLC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1H-NMR、13C-NMR结合报道文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7个化合物,分别... 目的研究腺梗豨莶草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该部位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RP-18以及HPLC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1H-NMR、13C-NMR结合报道文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7个化合物,分别为16βH-17-羟基-贝壳杉烷-19-羧酸(1)、对映-16βH,17,18-二羟基-贝壳杉烷-19-羧酸(2)、对映-16β,17-二羟基-贝壳杉烷-19-羧酸(3)、18-乙酰基-豨莶酸(4)、3,7-二甲氧基槲皮素(5)、3-甲氧基槲皮素(6)和奇壬醇(7)。结论化合物1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里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梗豨莶草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前子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HPLC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继孝 朱玉野 +7 位作者 曾金祥 董丽华 吴波 胡生福 黄碧涛 罗光明 王劭华 王晓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079-12081,12085,共4页
[目的]建立车前子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为车前子的质量控制及品种鉴定提供依据。[方法]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的乙酸水溶液,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采用梯度... [目的]建立车前子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为车前子的质量控制及品种鉴定提供依据。[方法]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的乙酸水溶液,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采用梯度洗脱。[结果]江西道地产区10批车前子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共检出12个分离度良好的共有峰。不同品种车前子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相似度相差很大。[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作为车前子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品种鉴定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前子(SEMEN PLANTAGINIS) 指纹图谱 质量控制 品种鉴定 乙酸乙酯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痹合剂乙酸乙酯部位调节活化T细胞双信号分子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林凯 陈光星 +5 位作者 刘丽娟 彭麟钧 谭选江 廖黔华 蒋川 彭明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明确通痹合剂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的活性部位,研究其对T细胞双信号分子的影响,阐明通痹合剂免疫调控作用的机制。方法:分离大鼠淋巴细胞,加入通痹合剂不同提取部位,ConA刺激48 h,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阳性细胞表达CD71;加入不同浓... 目的:明确通痹合剂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的活性部位,研究其对T细胞双信号分子的影响,阐明通痹合剂免疫调控作用的机制。方法:分离大鼠淋巴细胞,加入通痹合剂不同提取部位,ConA刺激48 h,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阳性细胞表达CD71;加入不同浓度通痹合剂乙酸乙酯部位和甲氨蝶呤(MTX),ConA刺激48 h,FCM检测T细胞表达TCR、CD28和ICOS。结果:ConA刺激后CD3阳性细胞表达CD71显著上调至69.7%,通痹合剂乙酸乙酯部位(TBHJ)可抑制CD3+CD71+表达(32.5%);ConA刺激T细胞表达TCR、CD28和ICOS明显升高,与阴性对照组(Contro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TBHJ可明显抑制T细胞表达TCR、CD28和ICOS,尤其抑制ICOS作用较强,呈浓度依赖效应;MTX可明显抑制T细胞表达TCR、CD71。结论:TBHJ可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其对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分子途径均有下调作用,尤其以抑制ICOS明显,提示TBHJ可通过阻断CD28-ICOS第二信号途径,诱导免疫耐受。本研究为通痹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痹合剂乙酸乙酯部位 T淋巴细胞 T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良姜等五味山姜属中药乙酸乙酯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 被引量:5
13
作者 秦华珍 李明芳 +5 位作者 谭喜梅 翁铭钻 黄燕琼 谢鹏 龙小琴 罗君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60-1067,共8页
以95%乙醇作为提取的溶媒,将加热回流提取得到的提取液水浴挥干得到浸膏,并用甲醇配制成1 mg·m L^(-1)供试液。采用phenomenex-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 以95%乙醇作为提取的溶媒,将加热回流提取得到的提取液水浴挥干得到浸膏,并用甲醇配制成1 mg·m L^(-1)供试液。采用phenomenex-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60 nm HPLC色谱法测定,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立了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均较好的5味山姜属中药乙酸乙酯部位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9个共有峰,6个强峰;其中高良姜、大高良姜含有5个共有峰,高良姜和草豆蔻含有3个共有峰,大高良姜和红豆蔻含有2个共有峰,高良姜和益智含有3个共有峰。对5味山姜属中药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相似度分析,得出其相似度分别为0.955、0.805、0.371、0.794、0.345。所建立的5味山姜属中药乙酸乙酯部位的指纹图谱方法稳定、简便、可靠,其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的相似性不尽相同,高良姜、大高良姜、草豆蔻的相似性较大,红豆蔻、益智的相似性较小,说明同基原中药之间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结果为探讨山姜属中药亲缘关系与化学成分相关性提供了思路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姜属 中药 乙酸乙酯部位 HPLC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花树叶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对大鼠皮肤抗氧化与抗衰老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晓冬 蔡建秀 +2 位作者 戴聪杰 张阿婷 董文云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6-544,共9页
萃取法获得桐花树叶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醇沉),从中筛选出多酚与总黄酮含量均较高、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的乙酸乙酯部位作为辅料试配成膏状体,并通过对SD大鼠背部皮肤进行连续外涂实验,测定... 萃取法获得桐花树叶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醇沉),从中筛选出多酚与总黄酮含量均较高、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的乙酸乙酯部位作为辅料试配成膏状体,并通过对SD大鼠背部皮肤进行连续外涂实验,测定其皮肤组织匀浆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丙二醛(MDA)含量、羟脯氨酸(HYP)和胶原蛋白含量。结果表明:2.0%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膏状体处理组的皮肤组织T-SOD活性、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HYP和胶原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但MDA含量极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仅含化妆品基质的膏状体)、阳性对照组(2.0%熊果苷膏状体)与1.0%、0.5%乙酸乙酯部位膏状体处理组(P<0.01)。说明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是一种潜在的抗氧化或抗衰老化妆品辅料,2.0%乙酸乙酯部位含量是试配该化妆品的有效添加剂量。增强T-SOD活性、提高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MDA含量、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可能是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预防或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叶 乙酸乙酯部位 膏状体 抗氧化 抗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贝母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峰 向梅先 +1 位作者 胡亚京 刘新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3-566,574,共5页
采用薄层色谱、正相硅胶柱、反向硅胶柱、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柱对植物药藤贝母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7-hydroxy-6-methoxy coumarin)(1),表儿茶素(epi... 采用薄层色谱、正相硅胶柱、反向硅胶柱、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柱对植物药藤贝母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7-hydroxy-6-methoxy coumarin)(1),表儿茶素(epicatechin)(2),儿茶素(catechin)(3),(E)-N-(4-羟基苯乙基)-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E)-N-hydroxy phenyl ethyl-3-(4-hydroxy-3-methoxy phenyl)acrylamide](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5),(Z)-3-O-咖啡酰基-4-O-甲基奎宁酸甲酯[(Z)-3-O-Coffee acyl-4-O-methyl quinic acid methyl ester](6),绿原酸甲酯(methyl chlorogenate)(7),3-O-[β-D-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半乳糖]-5,7,4′-三羟基黄酮(3-O-[beta-D-pyran rhamnose-(1-6)-beta-D-pyran galactose]-5,7,4′-three hydroxy flavone)(8).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贝母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蹄地上部分乙酸乙酯部位的抗炎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诚 吴纯洁 +1 位作者 冉东 何祖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42-2045,共4页
目的研究羊蹄地上部分乙酸乙酯部位(EFR)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提取获得羊蹄地上部分乙酸乙酯部位,HPLC法检测其主要成分为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小鼠腹部血管通透性... 目的研究羊蹄地上部分乙酸乙酯部位(EFR)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提取获得羊蹄地上部分乙酸乙酯部位,HPLC法检测其主要成分为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小鼠腹部血管通透性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研究EFR的抗炎作用,并采用脂多糖(LPS)所致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过度表达模型,研究EFR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EFR各剂量(50、100、200 mg/m L)均能够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中、高剂量(100、200 mg/m L)能够显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细胞实验表明,EFR在各个剂量(50、100、200 mg/m L)下均能够显著抑制TNF-α和IL-6两个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结论 EFR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与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蹄地上部分 乙酸乙酯部位 抗炎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梗豨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华 靳永亮 +3 位作者 张纪越 朱伶俐 盛天露 刘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99-1705,共7页
毛梗豨莶草(Siegesbeckia glabresce)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显著的抑制细胞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的活性。为明确毛梗豨莶草的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谱(二氯甲烷∶甲醇20∶1~0∶1)、反相ODS柱色谱(30%~100%甲醇)、Sephad... 毛梗豨莶草(Siegesbeckia glabresce)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显著的抑制细胞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的活性。为明确毛梗豨莶草的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谱(二氯甲烷∶甲醇20∶1~0∶1)、反相ODS柱色谱(30%~100%甲醇)、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毛梗豨莶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毛梗豨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3,7-二甲氧基槲皮素(1)、芹菜素(2)、奥卡宁(3)、okanin-4’-O-β-D-6″-trans-p-coumaroylglucoside(4)、1H-Indole-3-carbaldehyde(5)、对羟基苯甲醛(6)、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7)、3,4-divanillyltetrahydrofuran(8)、buddlenol D(9)。除化合物1和化合物6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豨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梗豨莶草 乙酸乙酯部位 提取分离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IRS-1、Akt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佳琪 魏颖 +4 位作者 屈玲霞 刘永巧 刘一冰 徐暾海 刘铜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5期768-773,共6页
目的:研究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胰岛素关键信号IRS-1、Akt的基因、蛋白的影响。方法:以CCK-8法检测HepG2细胞活性;采用人肝癌HepG2细胞,并用高浓度胰岛素(10^(-6)mol·L^(-1))培养HepG2细胞36 h,建立胰岛素... 目的:研究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胰岛素关键信号IRS-1、Akt的基因、蛋白的影响。方法:以CCK-8法检测HepG2细胞活性;采用人肝癌HepG2细胞,并用高浓度胰岛素(10^(-6)mol·L^(-1))培养HepG2细胞36 h,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根据CCK-8法结果分为正常组(Control组)、模型组(IR组)、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IR+50μg·mL^(-1)组、IR+500μg·mL^(-1)组及二甲双胍组,以葡萄糖试剂盒检测葡萄糖消耗量。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给药6 h后RT-PCR检测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IRS-1、Akt基因表达;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给药6 h后,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Akt的蛋白表达。结果: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浓度为500μg·mL^(-1)时,存活率达到95%。浓度高于500μg·mL^(-1)时,存活率下降;与IR组比较,IR+50μg·mL^(-1)组与IR+500μg·mL^(-1)组促进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的消耗量,但其作用不及盐酸二甲双胍组。给药6 h后与IR组比较,IR+50μg·mL^(-1)组与IR+500μg·mL^(-1)组的RT-PCR检测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IRS-1、Akt的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给药6 h后与IR组比较,IR+50μg·mL^(-1)组与IR+500μg·mL^(-1)组的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Akt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上调HepG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靶点IRS-1、Akt基因表达,以及IRS-1、Akt蛋白表达从而可能是其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 HEPG2细胞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血藤总黄酮乙酸乙酯部位对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免疫细胞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海兰 蒙西南 +3 位作者 赵尉丹 付远妨 韦雅妮 胡庭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4-156,162,共4页
通过观察鸡血藤总黄酮乙酸乙酯部位(FEA)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所致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其抗应激活性。试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LPS+阳性药物组(维生素C)、LPS+不同浓度FEA组(25、50、100... 通过观察鸡血藤总黄酮乙酸乙酯部位(FEA)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所致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其抗应激活性。试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LPS+阳性药物组(维生素C)、LPS+不同浓度FEA组(25、50、100、200μg/m L)。试验1的细胞先用药物预处理12 h,再用LPS进行刺激;试验2则先用LPS刺激2 h后,再用药物进行处理。分别采用Griess法和荧光探针法检测NO分泌和活性氧(ROS)水平。结果发现,FEA预处理和后处理均能显著抑制LPS刺激引起的NO和ROS水平的升高(P<0.05),且后处理效果更明显。因此,FEA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应激活性,且作为治疗药物比作为预防药物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血藤总黄酮 乙酸乙酯部位 脂多糖 氧化应激 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褐孔菌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泽华 程文明 +2 位作者 张致勇 缪忆如 李春如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57-1761,共5页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初步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用制备型高效液相、大孔树脂HPD100、Sephadex LH-20凝胶、小孔树脂MCI、硅胶等柱层析方法对桦褐孔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综合应用光谱法(1HNMR...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初步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用制备型高效液相、大孔树脂HPD100、Sephadex LH-20凝胶、小孔树脂MCI、硅胶等柱层析方法对桦褐孔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综合应用光谱法(1HNMR、13CNMR、HRMS)鉴定结构。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肝癌HepG2及神经胶质瘤U-87细胞,不同浓度(12. 5、25、50、100、200μmol/L)单体化合物刺激后,MTT法观察各单体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12个成分(酚类、羊毛脂烷型三萜和甾醇),分别为:原儿茶醛(1)、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2)、大黄酚(3)、Coelarthenol(4)、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buty ester(5)、栓菌酸(6)、柠檬酸三乙酯(7)、(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Aquilarin A(9)、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1-butyl-4-(2-methylpropyl) ester(10)、3β-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11)、(24S)-Ergost-7-en-3-ol (12)。结论化合物2、6、8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中化合物2、9首次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乙酸乙酯部位 抗肿瘤 酚类 羊毛脂烷型三萜 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