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节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及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神经元的改变 被引量:6
1
作者 林中 袁园 +3 位作者 李小玲 程晓雯 张诚 郑清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5-1189,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胃肠动力障碍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节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及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阳性神经元的改变。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与SAP组,用逆行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作大鼠SAP... 目的探讨伴有胃肠动力障碍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节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及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阳性神经元的改变。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与SAP组,用逆行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作大鼠SAP模型。24 h后,测定假手术组与SAP组小肠推进比、结肠蠕动频率、粪便含水量、胰腺病理评分及结肠蠕动频率与NOS、ChAT表达比例相关性分析。制备结肠黏膜下神经节全层标本,运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两组黏膜下神经节,NOS阳性神经元及ChAT阳性神经元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AP组结肠蠕动频率减慢(P<0.01)、小肠推进比减少(P<0.01)、粪便含水量降低(P<0.01),胰腺病理评分增高(P<0.01),其结肠黏膜下神经节中ChAT阳性神经元表达下调(43.85%±13.58%vs 16.27%±6.97%,P<0.05),但NOS阳性神经元无明显改变(22.49%±5.14%vs 24.36%±4.79%,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hAT阳性神经元与结肠蠕动频率呈正相关(r=0.738,P<0.01)。结论 SAP伴有胃肠动力障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ChAT阳性神经元或其他神经元的重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黏膜下神经 一氧化氮合阳性神经元 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隔核胆碱能神经元维持慢性炎性痛的神经通路机制
2
作者 Jiang 刘风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1-521,共1页
内侧隔核(medial septum,MS)属于脑内重要的胆碱能系统。已有文献报道,不管是抑制还是兴奋胆碱能系统都能缓解疼痛。本研究从神经通路的角度,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阐明MS在慢性炎症痛维持中的作用。研究发现:①采用小鼠足底注射完全弗氏... 内侧隔核(medial septum,MS)属于脑内重要的胆碱能系统。已有文献报道,不管是抑制还是兴奋胆碱能系统都能缓解疼痛。本研究从神经通路的角度,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阐明MS在慢性炎症痛维持中的作用。研究发现:①采用小鼠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制作慢性炎症痛模型,小鼠出现明显的触诱发痛、热痛敏和痛情绪。在CFA慢性炎性痛小鼠,MS胆碱能神经元兴奋性增加。②在胆碱能神经元特异的转基因小鼠ChAT-Cre(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乙酰胆碱转移酶),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抑制MS胆碱能神经元,可以缓解CFA小鼠的痛感觉和痛情绪。另外,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激活MS胆碱能神经元后,也可以缓解CFA小鼠的痛感觉和痛情绪,结果与抑制MS胆碱能神经元类似。这些结果说明,MS胆碱能神经元在维持慢性炎性痛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激活或抑制MS胆碱能神经元会使突触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增多或减少,所以,研究者将目标放在了MS胆碱能神经元投射的下游脑区—皮层和海马,从神经通路的角度探讨MS胆碱能神经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核胆碱神经元 慢性炎症 神经通路 内侧隔核 炎性痛 乙酰胆碱转移 转基因小鼠 神经元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ChAT^+神经元促进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建平 鲁争芳 +6 位作者 付晓杰 张帝 余列 高宇峰 殷椿茂 柯俊吉 刘贤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0-884,共5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VZ)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ChAT^+)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脑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阿托品组。采用电凝法夹闭大脑中动脉制备脑...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VZ)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ChAT^+)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脑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阿托品组。采用电凝法夹闭大脑中动脉制备脑梗死模型。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2(VEGFR2)及其下游分子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表达VEGFR2和5-溴脱氧尿嘧啶(BrdU)/CD31的细胞数量变化。结果:脑梗术后14 d,脑梗死组SVZ区ChAT/AChE较假手术组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组鼠的梗死周围区VEGF、VEGFR2、pERK表达量以及VEGFR2、BrdU/CD3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阿托品组的上述指标含量减少(P<0.05)。结论:脑梗死后,SVZ区ChAT^+神经元活性相对增强,胆碱能系统效应增强,其可通过上调VEGF-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脑梗死周围区的血管新生,促进脑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室管膜下区 胆碱乙酰基转移阳性神经元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肺癌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与肺癌分型及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尚文军 李军 +2 位作者 周耀洪 吴功志 吴亦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1272-1274,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不同血清学肺癌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与肺癌病理分型及有无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2例肺癌患者术前进行放免法测定血清细胞角质片段抗原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不同血清学肺癌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与肺癌病理分型及有无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2例肺癌患者术前进行放免法测定血清细胞角质片段抗原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物的浓度,施行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切片诊断病理分型及有无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统计分析术前肺癌患者不同血清学肺癌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之间的差异与肺癌病理分型及有无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YFRA21-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中阳性率高于小细胞肺癌(SCLC)组(P<0.01),在NSCLC组中病理学证明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P-N2)比病理学未证明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P-N0-1)的CYFRA21-1阳性表达率高(P<0.05);NSE在SCLC组中阳性率高于NSCLC(P<0.01),在SCLC组中P-N2比P-N0-1的NSE阳性表达率高(P<0.05);ACTH样物的阳性表达率在NSCLC和SCLC及P-N2和P-N0-1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YFRA21-1阳性表达多提示病理分型为NSCLS,易发生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若同时NSE亦为阳性表达,则可进一步确定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存在;NSE阳性表达多提示病理分型为SCLC,更易发生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ACTH样物的阳性表达对肺癌的病理分型及有无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无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转移 阳性表达率 肺癌标志物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SE) 同侧 CYFRA21-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分析研究 小细胞肺癌(SCLC)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病理分型 肺癌患者 细胞角质片段 病理切片诊断 ACTH 放免法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