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导入番茄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
1
作者 于源华 何秀霞 +3 位作者 郭中满 陆一鸣 李彦舫 果洪宇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75,共4页
 以丽春番茄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以农杆菌菌株EHA105(包含质粒pBin438S)为载体,将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导入番茄组织中.基本培养基采用MS+6-BA1 0mg/L+IAA0 2mg/L,在共培养时加入乙酰香酮100μmol/L作为诱导剂,经过组织培养得到...  以丽春番茄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以农杆菌菌株EHA105(包含质粒pBin438S)为载体,将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导入番茄组织中.基本培养基采用MS+6-BA1 0mg/L+IAA0 2mg/L,在共培养时加入乙酰香酮100μmol/L作为诱导剂,经过组织培养得到转基因植株.对转化植株基因组进行的分子学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有可能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该转基因遗传体系的建立为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乙肝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春番茄 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在转基因苹果中表达 被引量:10
2
作者 娄晓鸣 章镇 +4 位作者 姚泉洪 熊爱生 王化坤 彭日荷 李贤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1-605,共5页
构建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PRS-S1S2S的表达载体pYF9616,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该基因导入苹果品种红爱佳中,得到了抗卡那霉素的GUS阳性转化植株。随机取3株GUS染色阳性的转基因苹果植株经PCR扩增及RT-PCR检测证实该基因已整合... 构建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PRS-S1S2S的表达载体pYF9616,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该基因导入苹果品种红爱佳中,得到了抗卡那霉素的GUS阳性转化植株。随机取3株GUS染色阳性的转基因苹果植株经PCR扩增及RT-PCR检测证实该基因已整合入转基因苹果的基因组,并在转录水平得到了表达,ELISA检测证明在苹果植株中正确表达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 ss1s2s基因 基因苹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S_2S基因在蓝藻Synechococcus sp. PCC7942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天圣 章军 +3 位作者 徐虹 周克夫 刘仁海 楼士林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8期28-32,共5页
用PCR法将乙肝表面抗原基因S2 S片段从乙肝病毒中扩增得到 ,将其插入到蓝藻热休克表达载体 pEUTMT1中 ,构建成表达重组质粒 pES2ST1。将蓝藻Synechococ cussp .PCC794 2的总染色体与质粒 pES2ST1同时进行EcoRI和SacI双酶切 ,再连接构建... 用PCR法将乙肝表面抗原基因S2 S片段从乙肝病毒中扩增得到 ,将其插入到蓝藻热休克表达载体 pEUTMT1中 ,构建成表达重组质粒 pES2ST1。将蓝藻Synechococ cussp .PCC794 2的总染色体与质粒 pES2ST1同时进行EcoRI和SacI双酶切 ,再连接构建成为系列含有蓝藻染色体DNA同源片段的供体表达质粒。经转化筛选得到蓝藻Synechococcussp .PCC794 2转化藻株。PCR和Southern杂交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转化藻通过热诱导后 ,Northern blot结果呈阳性 ,用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到微量目的蛋白的表达 ,检测含量约为 0 .78~ 0 .6 4ng/ml,目的蛋白约为可溶性蛋白的 1.1× 10 - 6 ~ 1.5× 10 -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synechococcus-sp.PCC7942 表达 PCR法 乙肝 表面抗原 s2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合启动子控制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A-28融合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
4
作者 夏杰 陆兵 徐殿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4-357,共4页
在杂合启动子 ADH2 - GAPDH控制下于酿酒酵母中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SA- 2 8融合基因的过程研究中 ,确定系统表达的有效阻遏条件为在 1 0 .0 g/ L的葡萄糖浓度下进行细胞的预培养 ,采用稀释操作和碳源饥饿培养等较彻底的去阻遏方式以... 在杂合启动子 ADH2 - GAPDH控制下于酿酒酵母中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SA- 2 8融合基因的过程研究中 ,确定系统表达的有效阻遏条件为在 1 0 .0 g/ L的葡萄糖浓度下进行细胞的预培养 ,采用稀释操作和碳源饥饿培养等较彻底的去阻遏方式以克服葡萄糖酵解产物阻遏对表达的影响。实验还显示了溶解氧浓度对表达的影响和乙醇流加方式对表达期酵母生长与表达的调节作用。实验获得主培养 4 5h后湿菌体浓度为 1 86 g/ L,细胞内 pre S1效价为 80 0 0 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杂合启动子 基因表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PreS1(20-47)的单链抗体在转基因烟草根分泌物中的初步表达
5
作者 甘强 金礼吉 +2 位作者 聂明珠 胡学军 安利佳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9期35-38,共4页
为探索利用植物根分泌表达重组蛋白的可行性,构建了含有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PreS1(20—47)单链抗体(ScFv)基因的表达载体。该ScFv基因转化烟草后在烟草根部细胞的细胞质和内质网中获得表达。实验结果表明,5’端融合ER导向信号肽的重组ScF... 为探索利用植物根分泌表达重组蛋白的可行性,构建了含有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PreS1(20—47)单链抗体(ScFv)基因的表达载体。该ScFv基因转化烟草后在烟草根部细胞的细胞质和内质网中获得表达。实验结果表明,5’端融合ER导向信号肽的重组ScFv可通过根分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PREs1 单链抗体 基因烟草 根分泌 表达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泡抑制素与乙肝表面抗原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28
6
作者 茆达干 杨利国 +2 位作者 曹少先 张志杰 何晓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75-778,共4页
目的 :构建高免疫原性的抑制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通过PCR扩增pCMV S基因中的S基因片段 ,然后将抑制素α(1 32 )片段与S的融合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13.1( ) :酶切、测序鉴定后 ,采用脂质体包裹法将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 ,用SDS... 目的 :构建高免疫原性的抑制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通过PCR扩增pCMV S基因中的S基因片段 ,然后将抑制素α(1 32 )片段与S的融合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13.1( ) :酶切、测序鉴定后 ,采用脂质体包裹法将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 ,用SDS PAGE和ELISA对其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用抑制素融合表达质粒免疫大白鼠 ,ELISA检测血中抗抑制素抗体水平。结果 :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表明 ,融合基因的表达质粒pClS构建成功。表达质粒在HeLa细胞中获得了表达 ,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 2 9kD ,融合蛋白具有抑制素免疫原性。重组质粒免疫使大白鼠产生了抗抑制素抗体。结论 :高免疫原性的抑制素表达质粒的构建为利用抑制素基因免疫技术诱导单胎动物生多胎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抑制素 乙肝表面抗原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表达质粒 真核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转化番茄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英 林顺权 +3 位作者 高毅 张军 吕柳新 夏宁邵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3-227,共5页
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基因与 Ca MV3 5 s启动子及 nos终止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 p1 3 0 1 HBs,直接法转入根癌农杆菌 EHA1 0 5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以该菌株介导叶盘法转化番茄 ,得到抗潮霉素的再生植株 .抗性苗总 DNA经... 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基因与 Ca MV3 5 s启动子及 nos终止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 p1 3 0 1 HBs,直接法转入根癌农杆菌 EHA1 0 5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以该菌株介导叶盘法转化番茄 ,得到抗潮霉素的再生植株 .抗性苗总 DNA经 PCR、Southern斑点杂交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 ,EILSA检测证明在番茄中正确表达了乙肝表面抗原蛋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乙肝表面抗原 遗传转化 乙肝表面抗原基因 基因工程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对番茄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番茄植株的获得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逸群 李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8-83,共6页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转入番茄,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染色、PCR扩增以及PCR-Southern检测,证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已转入番茄基因组中.这为番茄乙肝口服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基因 转化 基因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表面抗原SAG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莎丽 覃珊珊 +5 位作者 张玉英 李娟兰 金小宝 朱家勇 江钢锋 汪琦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2-565,共4页
目的克隆表达弓形虫RH株SAG3基因,为深入研究其结构及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编码SAG3基因的片段,相应酶切后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pET-SAG3重组质粒。将pET30-SAG3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 目的克隆表达弓形虫RH株SAG3基因,为深入研究其结构及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编码SAG3基因的片段,相应酶切后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pET-SAG3重组质粒。将pET30-SAG3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EcoRⅠ、Hind III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体外扩增的SAG3基因片段与目的片段大小相符约1 155bp,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0-SAG3,SDS-PAGE、Western blot显示SAG3-His融合蛋白的分子量大小约为50kd。结论弓形虫表面抗原SAG3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SAG3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表面抗原sAG3 基因克隆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对烟草的转化(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田 王逸群 陆兆华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0-465,共6页
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RSAg,该载体具有完整的植物表达元件,CaMV35S启动子、农杆菌T-DNA左右边界、植物报告基因gus和植物选择标记基因hpt,适用于农杆菌的转化;通过冻融法将重组质粒pBRSAg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 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RSAg,该载体具有完整的植物表达元件,CaMV35S启动子、农杆菌T-DNA左右边界、植物报告基因gus和植物选择标记基因hpt,适用于农杆菌的转化;通过冻融法将重组质粒pBRSAg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叶盘,经筛选培养获得烟草植株。抗性植株经GUS染色和PCR检测为阳性,初步表明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在烟草中得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基因 表达载体 烟草 植物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柯克斯体表面抗原基因p1与hspB的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青凤 牛东升 +2 位作者 温博海 邱玲 陈梅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41-744,共4页
目的 将贝氏柯克斯体 (Coxiellaburnetii)表面抗原P1蛋白基因与热休克蛋白B(HspB)基因片段融合 ,并使该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 ,产生P1 HspB融合蛋白。 方法 采用PCR方法 ,从贝氏柯克斯体新桥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1蛋白基因 (p1)... 目的 将贝氏柯克斯体 (Coxiellaburnetii)表面抗原P1蛋白基因与热休克蛋白B(HspB)基因片段融合 ,并使该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 ,产生P1 HspB融合蛋白。 方法 采用PCR方法 ,从贝氏柯克斯体新桥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1蛋白基因 (p1)和HspB蛋白基因 (hspB)片段 ,将两基因片段分别与原核表达载体 pQE30连接 ,分别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QE30 / p1和pQE30 /hspB。用BamHI和SacIDNA内切酶将 p1基因片段从 pQE30 /p1切下并与 pQE30 /hspB的hspB连接 ,构建重组质粒 pQE30 / p1 hspB。用IPTG诱导pQE30 / p1 hspB转化的大肠杆菌表达融合基因 p1 hspB。 结果 SDS PAGE分析发现 pQE30 /p1 hspB转化的大肠杆菌表达一 83kDa融合蛋白 ;经薄层扫描分析 ,该融合蛋白约占到全菌体蛋白的 12 .1% ;免疫印迹分析发现该融合蛋白能被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小鼠血清所识别。结论 构建的 p1 hspB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有效表达 ,表达的P1 HspB融合蛋白能与抗贝氏柯克斯体抗体特异反应 ,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表面抗原 基因重组 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成功导入苹果植株
12
《中国果业信息》 2005年第6X期43-43,共1页
据2005年第6期《果树学报》报道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一七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选取耐贮、味美价廉的大众化水果——苹果作为受体植物.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乙肝表面抗... 据2005年第6期《果树学报》报道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一七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选取耐贮、味美价廉的大众化水果——苹果作为受体植物.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PRS—SJS2S导入苹果品种红爱佳中.得到了抗卡那霉素的GUS阳性转化植株,对具有更高免疫原性编码L蛋白的转基因苹果作为乙肝口服疫苗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 蛋白基因 苹果品种 转化植株 导入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南京农业大学 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含前S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重组CHO细胞株的建立和特性检测
13
作者 刘新琼 颜华 王德彬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0-393,共4页
为建立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细胞株,将笔者所在实验室构建的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CHO/dhfr-细胞,通过筛选,获得可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重组CHO细胞,然后进行亚克隆,用氨甲喋... 为建立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细胞株,将笔者所在实验室构建的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CHO/dhfr-细胞,通过筛选,获得可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重组CHO细胞,然后进行亚克隆,用氨甲喋呤(MTX)加压选择,以ELISA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量,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细胞株,并对其进行特性鉴定。最终获得了C10和A10两株稳定高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仓鼠卵巢/dhfr-细胞 二氢叶酸还原酶 转染 G-418 氨甲喋呤 含前s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57BL/6J-HBV转基因小鼠随增龄乙肝表面抗原表达及转氨酶水平变化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迪 田枫 +2 位作者 康爱君 王学文 郑振辉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C57BL/6J-HBV乙肝转基因小鼠随增龄表面抗原表达及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方法经血清表面抗原检测,根据S/C.O值将乙肝转基因小鼠分为两组,两组小鼠在4~10周龄每隔一周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表面抗原水平;各组小鼠在5~11周龄每... 目的探讨C57BL/6J-HBV乙肝转基因小鼠随增龄表面抗原表达及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方法经血清表面抗原检测,根据S/C.O值将乙肝转基因小鼠分为两组,两组小鼠在4~10周龄每隔一周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表面抗原水平;各组小鼠在5~11周龄每隔一周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结果实验1组HBV乙肝转基因小鼠表面抗原表达6周龄与4周龄相比显著增高,6周龄至10周龄趋于稳定;实验2组的雄性小鼠表面抗原表达6周龄与4周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而雌性小鼠在4周龄至10周龄表面抗原表达相对稳定。实验1组的雄性小鼠ALT水平9周龄与7周龄比较显著下降(P<0.05),其余小鼠在5周龄至11周龄呈现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实验1组的雄性小鼠AST水平11周龄与7周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乙肝表面抗原S/C.O值不同的转基因小鼠表面抗原表达随增龄变化趋势不同;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在5~11周龄变化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基因小鼠 表面抗原 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tatin启动子驱动的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在马铃薯中的表达 被引量:9
15
作者 宋东光 王光清 汪训明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8-20,共3页
按常规分子克隆方法将马铃薯中高表达的patatin启动子和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分别插入双元质粒pBI101成为植物表达载体pPHG9,由前者驱动后者表达;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并获得再生植株;用ELISA方法检测经PCR鉴定的... 按常规分子克隆方法将马铃薯中高表达的patatin启动子和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分别插入双元质粒pBI101成为植物表达载体pPHG9,由前者驱动后者表达;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并获得再生植株;用ELISA方法检测经PCR鉴定的转基因植株中乙肝表面抗原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乙肝 表面抗原基因 基因表达 基因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可作为疫苗佐剂 被引量:4
16
作者 庞云 龚立 朱乃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24-1029,共6页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HBsAg binding protein,SBP)是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可以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结合的人源蛋白,该蛋白已经被证实具有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获得了能够分泌表达SBP的毕...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HBsAg binding protein,SBP)是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可以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结合的人源蛋白,该蛋白已经被证实具有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获得了能够分泌表达SBP的毕赤酵母表达菌株.本研究通过对上述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超滤和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一定量的高纯度重组SBP蛋白,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F)法分别对重组SBP进行了体内外生物学活性的初步检测,证实其具有与HBsAg结合的能力,并求得了二者之间的亲和常数.将重组SBP作为乙肝疫苗增效剂与乙肝疫苗共同免疫小鼠,SBP增效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HBsAg抗体显著升高,表明SBP在体液免疫方面对乙肝疫苗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上述结果表明,SBP有望作为乙肝疫苗的免疫佐剂,在乙型肝炎防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 乙肝疫苗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的红色荧光示踪分子的表达纯化和功能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顾晨曦 朱乃硕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3-189,共7页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HBsAg binding protein,SBP)是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可以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结合的人源蛋白,已被证实具有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DsRed—Monomer是来源于DsRed的人工突变体,作为蛋白表达的报告基...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HBsAg binding protein,SBP)是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可以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结合的人源蛋白,已被证实具有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DsRed—Monomer是来源于DsRed的人工突变体,作为蛋白表达的报告基因在真核细胞中使用。为探究SBP的作用机理,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该基因与DsRed—Monomer基因连接,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带有红色荧光的融合蛋白,该蛋白通过荧光激发检测显示荧光强度与蛋白量成正比例关系。同时该融合蛋白经过ELlSA方法检测可以与HBsAg特异性结合,使用常规方法和荧光量检测两种方法测定得到的该蛋白与HBsAg的亲和常数相似。首次证实了DsRed—Monomer在原核表达中可作为报告基因进行研究和使用,建立了利用荧光量检测蛋白的方法,与常规ELISA方法比较证明,大大缩短了试验时间和步骤,可以更方便的应用于分子示踪及其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 红色荧光蛋白 乙肝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和HBsAb双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基因型与S区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蕾 刘华 +2 位作者 宁小晓 庄瑜 高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26-1230,共5页
目的探讨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HBsAg+/HBsAb+)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基因型与S区氨基酸序列突变的关系。方法将43例HBsAg+/HBsAb+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35例HBsAg+/HBsAb-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血清中HBV DNA S区基因序列... 目的探讨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HBsAg+/HBsAb+)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基因型与S区氨基酸序列突变的关系。方法将43例HBsAg+/HBsAb+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35例HBsAg+/HBsAb-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血清中HBV DNA S区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对患者的基因型进行分型并对S区氨基酸序列突变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实验组中B基因型8例、C基因型35例,对照组中B基因型9例、C基因型26例。实验组C基因型患者的年龄[(50.2±16.3)岁]明显大于B基因型[(34.4±13.4)岁](P=0.015);实验组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S区氨基酸突变率分别为0.77%和1.64%(P=0.005);而对照组的B、C两种基因型的突变率分别为0.59%和0.49%(P=0.597)。同样为C基因型的两组患者,实验组S区氨基酸突变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0),而且实验组S区氨基酸突变大多分布在主要亲水结构区域(MHR)α决定簇的第一个环状结构区内;而B基因型只有少数患者有α决定簇内的突变。结论 HBsAg+/HbsAb+的乙肝患者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易发生突变;且C基因型患者的氨基酸突变大多发生于S区的α决定簇内,可能正是由于此种突变使HbsAg的抗原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 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突变谱的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申红玉 张宏宇 +3 位作者 陈敏 郑国军 朱珉之 杭双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HBV DNA水平与乙肝基因突变位点的相关性,确定耐药突变是否会影响HBsAg水平。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843例患者。所有患者首先分为突变组和非突变组,然后根据突变位点将突变组分为M204I/V、L180M...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HBV DNA水平与乙肝基因突变位点的相关性,确定耐药突变是否会影响HBsAg水平。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843例患者。所有患者首先分为突变组和非突变组,然后根据突变位点将突变组分为M204I/V、L180M+M204V、L180M+M204I、A181T、N236T、A181T+N236T等组别。同时收集患者HBsAg、HBV DNA、肝功能和HBV基因分型等资料,采用t检验对正态分布数据进行组间比较,χ2检验用于分类数据的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耐药突变组与非突变组间HBV 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5,P<0.001)。非突变组和各突变组血清HBsAg滴度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非突变组:r=0.413,P<0.001;rtM204I/V:r=0.380,P<0.001;L180M+M204V:r=0.300,P<0.001;rtA181V:r=0.258,P=0.008;rtN236T:r=0.369,P=0.004),但rtL180M+rtM204I突变组和rtA181V+rtN236T突变组血清HBsAg滴度与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L180M+M204I突变组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M204I/V和L180M+M204V突变组(t=-4.362,P<0.001;t=-3.763,P<0.001)。rtA181T+rtN236T突变组血清HBsAg滴度明显低于N236T单位点突变组(t=2.005,P=0.038)。结论HBV RT区不同变异影响HBsAg水平及其和HBV DNA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基因突变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V DNA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DNA介导的体液免疫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心亮 李文辉 +1 位作者 蒋琳 应莲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6-189,共4页
用PCR技术从纯化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中扩增出preS2-S基因,并将其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构建成带有完整的乙肝表面前S2抗原基因和S基因的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酶切及部分序列分析鉴定后,瞬时... 用PCR技术从纯化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中扩增出preS2-S基因,并将其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构建成带有完整的乙肝表面前S2抗原基因和S基因的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酶切及部分序列分析鉴定后,瞬时转染小鼠L细胞,ELISA法检测到培养上清液有HBsAg表达.用纯化的重组质粒静脉、肌肉和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首次接种质粒DNA3周后,血清抗体开始出现,再次加强2周后,阳性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免疫 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体液免疫 基因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