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病毒e抗原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学琴 王平 +2 位作者 闫国立 牛乐 申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2-464,共3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的影响。方法根据系统评价的原则制定检索策略,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并应用RevMan 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9篇...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的影响。方法根据系统评价的原则制定检索策略,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并应用RevMan 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9篇文献,质量均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干扰素组的血清HBsAg阴转指标的相对危险度(RR)值为1.63[95%CI(1.04,2.55)],血清HBeAg阴转指标的RR值为1.37[95%CI(1.14,1.64)],与干扰素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阴转血清HBsAg和HBeAg这两个指标来看,中药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干扰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中药 干扰素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E抗原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融合表面抗原SA-28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2
作者 袁汉英 潘辉 +5 位作者 刘 婷 胡宝龙 李育阳 惠静毅 李光地 汪垣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7年第10期35-39,共5页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先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preSI融合基因SA-28置于酵母杂合启动子ADH2-SUC2的控制下,然后将SA-28基因的表达单元插入高稳定质粒PHCll的BamHI位点,构建成表达质粒YFD150和YFD150-o,并将其转化酿酒酵母Y19。对转...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先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preSI融合基因SA-28置于酵母杂合启动子ADH2-SUC2的控制下,然后将SA-28基因的表达单元插入高稳定质粒PHCll的BamHI位点,构建成表达质粒YFD150和YFD150-o,并将其转化酿酒酵母Y19。对转化子表达SA-28基因的研究表明:表达受葡萄糖浓度调控;表达产物具有S和preS1双重抗原性,并形成密度为1.20—1.229/ml的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融合启动子 乙肝病毒 融合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提高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达量和免疫原性为目的的番茄果实特异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祁瑜 贺竹梅 +1 位作者 郑诺燕 徐茵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78,共4页
为了提高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在番茄果实中的表达量和免疫原性,采用克隆的E8番茄果实特异表达启动子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M蛋白基因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ES2,及只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蛋白的表达载体pBIES,并将它们分别导入根癌农杆菌L... 为了提高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在番茄果实中的表达量和免疫原性,采用克隆的E8番茄果实特异表达启动子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M蛋白基因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ES2,及只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蛋白的表达载体pBIES,并将它们分别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最后对该载体的优越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8启动子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植物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合启动子控制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A-28融合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
4
作者 夏杰 陆兵 徐殿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4-357,共4页
在杂合启动子 ADH2 - GAPDH控制下于酿酒酵母中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SA- 2 8融合基因的过程研究中 ,确定系统表达的有效阻遏条件为在 1 0 .0 g/ L的葡萄糖浓度下进行细胞的预培养 ,采用稀释操作和碳源饥饿培养等较彻底的去阻遏方式以... 在杂合启动子 ADH2 - GAPDH控制下于酿酒酵母中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SA- 2 8融合基因的过程研究中 ,确定系统表达的有效阻遏条件为在 1 0 .0 g/ L的葡萄糖浓度下进行细胞的预培养 ,采用稀释操作和碳源饥饿培养等较彻底的去阻遏方式以克服葡萄糖酵解产物阻遏对表达的影响。实验还显示了溶解氧浓度对表达的影响和乙醇流加方式对表达期酵母生长与表达的调节作用。实验获得主培养 4 5h后湿菌体浓度为 1 86 g/ L,细胞内 pre S1效价为 80 0 0 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杂合启动子 基因表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含前S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重组CHO细胞株的建立和特性检测
5
作者 刘新琼 颜华 王德彬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0-393,共4页
为建立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细胞株,将笔者所在实验室构建的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CHO/dhfr-细胞,通过筛选,获得可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重组CHO细胞,然后进行亚克隆,用氨甲喋... 为建立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细胞株,将笔者所在实验室构建的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CHO/dhfr-细胞,通过筛选,获得可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重组CHO细胞,然后进行亚克隆,用氨甲喋呤(MTX)加压选择,以ELISA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量,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细胞株,并对其进行特性鉴定。最终获得了C10和A10两株稳定高表达含前S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仓鼠卵巢/dhfr-细胞 二氢叶酸还原酶 转染 G-418 氨甲喋呤 含前S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PreS1(20-47)的单链抗体在转基因烟草根分泌物中的初步表达
6
作者 甘强 金礼吉 +2 位作者 聂明珠 胡学军 安利佳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9期35-38,共4页
为探索利用植物根分泌表达重组蛋白的可行性,构建了含有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PreS1(20—47)单链抗体(ScFv)基因的表达载体。该ScFv基因转化烟草后在烟草根部细胞的细胞质和内质网中获得表达。实验结果表明,5’端融合ER导向信号肽的重组ScF... 为探索利用植物根分泌表达重组蛋白的可行性,构建了含有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PreS1(20—47)单链抗体(ScFv)基因的表达载体。该ScFv基因转化烟草后在烟草根部细胞的细胞质和内质网中获得表达。实验结果表明,5’端融合ER导向信号肽的重组ScFv可通过根分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PRES1 单链抗体 转基因烟草 根分泌 表达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Aβ37-42肽段的重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病毒样颗粒的制备
7
作者 蒋桂云 陈念华 +3 位作者 付远辉 焦月盈 徐青 何金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67-1071,共5页
目的采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携带Aβ37-42肽段的重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病毒样颗粒(VLPs)。方法将Aβ42分子的C末端6个氨基酸进行3个串联后,插入到HBsAg的113 aa与114 aa之间,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表达HBsAg Aβ3... 目的采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携带Aβ37-42肽段的重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病毒样颗粒(VLPs)。方法将Aβ42分子的C末端6个氨基酸进行3个串联后,插入到HBsAg的113 aa与114 aa之间,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表达HBsAg Aβ37-42的重组杆状病毒载体,转染Sf9细胞,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表达情况,用氯化铯(CsCl)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纯化,电镜观察VLPs的形态。结果制备并纯化出HBsAg VLPs和携带Aβ37-42肽段的HBsAg VLPs(HBsAgAβ37-42 VLPs)。结论制备携带Aβ抗原表位的重组HBsAg作为一种阿尔茨海默病(AD)疫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病毒样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乙肝病毒前表面抗原PreS1在家蚕培养细胞中的表达
8
作者 夏学春 陈健 张耀洲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6,共4页
人乙肝病毒前表面抗原PreS1诱导的免疫反应可以克服机体对乙肝病毒S蛋白的无反应状态。将人乙肝病毒adr前表面抗原preS1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preS1。用此转移载体与线性化病毒BmBacPAK6线性化... 人乙肝病毒前表面抗原PreS1诱导的免疫反应可以克服机体对乙肝病毒S蛋白的无反应状态。将人乙肝病毒adr前表面抗原preS1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preS1。用此转移载体与线性化病毒BmBacPAK6线性化基因组DNA共转染单层家蚕细胞(BmN),经细胞内同源重组和空白筛选,获得重组病毒。ELISA结果表明重组蛋白PreS1在家蚕培养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02pg/个细胞,Western印迹证实此蛋白大小约为14k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PreS1 家蚕培养细胞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患者乙肝病毒携带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冯莉娟 唐丽安 +1 位作者 陈凤英 陈爱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1期2423-2424,共2页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8月至10月我院胃镜检查的2574例病人中63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为24.63%(634/2574),男性占72...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8月至10月我院胃镜检查的2574例病人中63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为24.63%(634/2574),男性占72.24%(458/634),女性占27.76%(176/634)。溃疡患者HBsAg携带率为11.04%(70/634),非溃疡患者携带率为10.57%(205/1940)。男性溃疡患者HBsAg携带率12.66%(58/458),女性携带率6.82%(12/176)。HP感染率64.00%(64/100),HBsAg阳性患者HP感染率80.00%(8/10),HBsAg阴性患者HP感染率62.22%(56/90)。男性HP感染率69.44%(50/72),女性HP感染率50.00%(14/28)。快速尿素酶法、碳14呼气试验、组织学染色检测HP感染率分别为74.68%(177/237)、65.09%(110/169)、38.89%(70/180)。结论:行胃镜检查的患者HBsAg携带率在溃疡与非溃疡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溃疡HBsAg携带率男性高于女性。HBsAg阳性患者与HBsAg阴性患者溃疡的发生部位差异无显著性。HP感染率男、女无明显差异。碳14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较快速尿素酶法及组织染色法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幽门螺杆菌 HBsAg阴性患者 幽门螺杆菌感染 乙肝病毒携带 幽门螺杆菌(HP) HBSAG携带率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干扰RNA分子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焦京 曹虹 +2 位作者 周美娟 刘志华 丁振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5-467,共3页
目的筛选特异高效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小干扰RNA分子(siRNA),评价其干扰效果。方法在HepG2.2.15细胞内导入筛选的3条特异抗HBV的siRNA分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干扰后HBV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上清中乙肝表... 目的筛选特异高效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小干扰RNA分子(siRNA),评价其干扰效果。方法在HepG2.2.15细胞内导入筛选的3条特异抗HBV的siRNA分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干扰后HBV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上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分析siRNA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导入特异siRNA分子细胞中HBV的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上清中HBsAg含量显著减少。阴性对照细胞中HBV的mRNA含量和上清中HBsAg含量基本不变(P>0.05)。结论所筛选的siRNA分子能特异性抑制HBV的mRNA和蛋白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NA RNA干扰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榄胚轴中一个新生物碱及其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志勇 曲彩红 +2 位作者 卢静 程刚 高程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6-239,共4页
木榄为红树科木榄属植物,其在广西沿海地区有用作食物的传统,同时有消炎、治疟疾和清热解毒等功效。该研究以采自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胚轴为对象,应用现代色谱方法(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及... 木榄为红树科木榄属植物,其在广西沿海地区有用作食物的传统,同时有消炎、治疟疾和清热解毒等功效。该研究以采自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胚轴为对象,应用现代色谱方法(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及制备薄层色谱等),从中分离获得1个生物碱类单体化合物。运用光谱分析技术(HRMS、~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HSQC、HMBC)鉴定其化学结构,发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Gymnorrhizin A。运用MTT法,发现该化合物在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50%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4.37 mmol·L^(-1)和4.89 mmol·L^(-1),治疗指数(TI)分别为2.68和2.40。通过对红树木榄胚轴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阐明其中抗乙肝病毒活性物质基础,为相关新药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研究 生物碱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治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的水平及与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6
12
作者 朱义玲 甘建和 +2 位作者 赵卫峰 孙蔚 陈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的水平及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滴度的相关性。方法使用Beckman Coulter公司Epics XL4C流式仪器检测38例CHB患者、30例乙肝性肝硬化(LC)患者和20名健康人外周血...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的水平及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滴度的相关性。方法使用Beckman Coulter公司Epics XL4C流式仪器检测38例CHB患者、30例乙肝性肝硬化(LC)患者和20名健康人外周血Treg、Th17细胞的水平,并比较差异。经罗氏cobas e 411检测所得HBsAg滴度,并分析其与CHB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的相关性。数据经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发现CHB患者外周血Treg、Th17百分率及其比值均较健康人升高[Treg百分率的中位数:5.08%(3.03%,6.66%)对3.42%(2.31%,5.04%)(P<0.01),Th17百分率的中位数:1.05%(0.40%,1.30%)对0.53%(0.38%,1.25%)(P<0.01),Treg/Th17比值的中位数:4.98(2.85,12.92)对3.12(2.05,4.9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B组与LC组比较,Treg、Th17百分率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Treg/Th17比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外周血HBsAg 647.88(185.81,1009.85)IU/mL,HBsAg与Treg百分率具有正相关性(r=0.73,P<0.05),而与Th17百分率无明显相关性(r=-0.16,P=0.3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Treg百分率、Th17百分率、Treg/Th17比值均较健康人升高,且Treg百分率的升高可能不利于HBsAg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调节性T细胞 TH17细胞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屠宰猪肝脏中人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被引量:6
13
作者 许江城 佘锐萍 +6 位作者 林剑波 王彩虹 呼格吉乐图 王传武 刘玉如 彭开松 胡艳欣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屠宰猪 人乙型肝炎病毒 阳性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肝脏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C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2基因变异与肝病进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姚佩君 张志波 高建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191-2192,共2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前 S2区全长165 bp,编码前S2蛋白的55个氨基酸。前S2和S基因共同编码中蛋白,前S1、前S2和S基因共同编码大蛋白。有前S/S基因变异的HBV感染者,HBV DNA复制与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前 S2区全长165 bp,编码前S2蛋白的55个氨基酸。前S2和S基因共同编码中蛋白,前S1、前S2和S基因共同编码大蛋白。有前S/S基因变异的HBV感染者,HBV DNA复制与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分泌似乎是分离的[1],临床上检测前S2抗原可弥补因病毒变异和其他原因造成的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阴性的“误寻”,尤其在隐匿性HBV感染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S2基因变异 S S基因变异 HBV感染者 前S2蛋白 乙肝表面抗原 DNA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表面抗原阳性怎么办
15
作者 黄燕 《农村新技术》 2001年第8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表面抗原阳性 肝功能 乙肝病毒携带者 肝硬化 治疗标准 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HBsAg含量与T、B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关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聂琳 杨丽莎 +2 位作者 彭德珍 张敏 王君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不全状态(非活动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含量与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免疫不全状态(非活动期)者34例、健康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B...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不全状态(非活动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含量与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免疫不全状态(非活动期)者34例、健康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实时荧光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s Ag的含量。结果 HBs Ag的含量与B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性(P<0.05),高HBs Ag含量组的B淋巴细胞高于健康组与低HBs Ag含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无相关性。结论在慢性HBV感染免疫不全状态(非活动期)的人群中,HBs Ag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患者的免疫状态,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检测对于了解患者免疫状态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含量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免疫不全状态(非活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核酸疫苗诱导BALB/C小鼠的CTL免疫应答
17
作者 刘丹 盛军 杨贵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 :研究携带HBsAg基因的载体质粒pcDHBs诱导小鼠CTL应答效果。方法 :将HBsAg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 1上 ,构建成载体质粒pcDHBs。将纯化后的质粒pcDHBs和pcDNA 3 1肌肉注射免疫小鼠 ,眼眶采血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用质粒pcD... 目的 :研究携带HBsAg基因的载体质粒pcDHBs诱导小鼠CTL应答效果。方法 :将HBsAg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 1上 ,构建成载体质粒pcDHBs。将纯化后的质粒pcDHBs和pcDNA 3 1肌肉注射免疫小鼠 ,眼眶采血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用质粒pcDHBs转染P815细胞制备乙肝疫苗诱导BALB/C小鼠CTL活性检测的靶细胞。免疫后 ,取脾细胞 ,按效靶比为 10∶1、2 5∶1、5 0∶1进行CTL杀伤检测。结果 :免疫pcDHBs疫苗后 ,检测到小鼠血清中的HBsAb。用pcDHBs进行转染的P815细胞能够检测到HBsAg基因片段和蛋白质抗原的表达。用pcDHBs免疫组小鼠的CTL杀伤率均明显高于pcDNA 3 1免疫组。结论 :质粒pcDHBs作为核酸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和CTL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核酸疫苗 CTL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过表达慢病毒稳转细胞系构建及其对HBsAg、HBeAg、HBV-DNA表达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潘正兰 管世鹤 +6 位作者 陈礼文 杨凯 张浩 段元丽 王兆飞 王秀 侯舒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4-599,604,共7页
目的构建白介素-6(IL-6)过表达慢病毒稳转细胞系,探讨其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DNA(HBV-D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Huh7细胞g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获得IL-6片段并克隆到pMIGR1载体上,测序鉴定正确后,分别... 目的构建白介素-6(IL-6)过表达慢病毒稳转细胞系,探讨其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DNA(HBV-D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Huh7细胞g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获得IL-6片段并克隆到pMIGR1载体上,测序鉴定正确后,分别用pMIGR1质粒和pMIGR1-IL-6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pCL-10A1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重组慢病毒颗粒,分别感染Huh7细胞,嘌呤霉素筛选出成功表达目的质粒的阳性细胞,分别命名为Huh7/con和Huh7/IL-6,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表达水平;qRT-PCR技术检测细胞中IL-6 mRNA表达水平;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HBsAg、HBeAg表达水平,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DNA表达水平。结果通过测序验证成功构建pMIGR1-IL-6质粒;通过慢病毒介导成功筛选出Huh7/con和Huh7/IL-6细胞系;电化学发光法及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Huh7/con细胞系比较,Huh7/IL-6细胞系培养上清液IL-6水平及细胞中IL-6 mRNA水平显著升高;pcDNA1.3质粒转染Huh7、HepG2、Huh7/IL-6细胞6、12、24、48 h后上清液中IL-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20 ng/ml IL-6处理pcDNA1.3质粒转染后的Huh7和HepG2细胞6、12、24、48 h后上清液中HBsAg、HBeAg、HBV-D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cDNA1.3质粒转染Huh7/IL-6细胞6、12、24、48 h后上清液中HBsAg、HBeAg、HBV-D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成功构建IL-6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建立稳定过表达IL-6的Huh7细胞系;pcDNA1.3质粒转染可使IL-6表达上调;IL-6可使HBsAg、HBeAg、HBV-DNA表达水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6 病毒表达载体 稳定转染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E抗原 乙肝病毒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评估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毒应答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心怡 张国梁 张广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241-2247,共7页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血清水平评估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毒应答(HBV-DN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中度肝硬化合并原发性...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血清水平评估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毒应答(HBV-DN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中度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Ⅱa期患者,根据治疗的第8周时是否发生病毒学应答分为应答组47例和未应答组33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sAg、HBeAg水平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血清HBsAg、HBeAg水平对病毒应答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1年生存率。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清HBsAg、HBeAg水平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患者治疗第8、12、24、36、48周时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48周时,血清HBsAg水平预测病毒应答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18(95%CI:0.709~0.965),最佳截点为(40.63±10.28)ng/mL,灵敏度为91.34%,特异度为71.93%;治疗第8周时,血清HBeAg水平预测病毒应答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01(95%CI:0.673~0.979),最佳截点为(53.38±9.86)NCU/mL,灵敏度为88.52%,特异度为83.4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应答组1年生存率为87.31%高于未应答组6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与病毒应答存在相关性,定量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评估患者病毒应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E抗原 病毒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疫苗接种者和隐性HBV感染者血清中和效应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何小敏 邢益平 +6 位作者 陈仁芳 林燕 韩亚萍 刘婷 刘雁雁 李军 黄祖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35-838,851,共5页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者和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体外阻断HBV感染作用的差异。方法:雅培ELISA定量测定乙肝疫苗接种应答者和隐性HBV感染康复者血清乙肝表面抗体,再调整到相同含量,分别和HBV预孵育1 h后感染Hep G2细胞,24 h后巢式PCR检测He...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者和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体外阻断HBV感染作用的差异。方法:雅培ELISA定量测定乙肝疫苗接种应答者和隐性HBV感染康复者血清乙肝表面抗体,再调整到相同含量,分别和HBV预孵育1 h后感染Hep G2细胞,24 h后巢式PCR检测Hep G2细胞中HBV-DNA,评估其阻断效应。结果:同等浓度下,隐性感染康复者和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野生株HBV感染阻断作用无差异,但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变异株无阻断效应,隐性感染康复者对变异株仍有阻断作用,其作用明显弱于野生株。结论: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对野生株和变异株HBV均有阻断作用,而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变异株无阻断效应,提示新型乙肝疫苗应包含更多抗原成分如前S1/S2抗原,以对HBV变异株产生中和效应,应用多种成分的抗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肝移植后变异株HBV再感染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效应 HEP G2细胞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前S1/S2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a”决定簇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