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肝病毒核心相关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及临床检测 被引量:4
1
作者 马家秀 卢卉双 +4 位作者 张津 李亚兰 杜薇 安娅欣 蔡雪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98-804,共7页
目的:研发一种检测乙肝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并评价其性能。方法:通过研究原材料抗体、优化制备工艺和调整反应体系建立HBcrAg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组装成试剂盒后利用重组HBcrA... 目的:研发一种检测乙肝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并评价其性能。方法:通过研究原材料抗体、优化制备工艺和调整反应体系建立HBcrAg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组装成试剂盒后利用重组HBcrAg和临床血清进行检测性能评估,数据处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结果:该试剂盒标准曲线为y=143.37x+344.91,R^(2)=0.9998;检测灵敏度为1.43 pg/mL;健康人参考区间≤25.595 pg/mL;检测2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所有(18/18)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10^(8)~10^(4)IU/mL血清HBcrAg检出值都在这个临界值以上;92.31%(24/26)HBV DNA10^(3)~10^(2)IU/mL血清HBcrAg检出阳性;44.51%(73/164)HBV DNA低于检出限血清HBcrAg检出阳性。结论:本试剂盒能较好地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crAg水平,在辅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监测和正确判断治疗终点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核心相关抗原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试剂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重组变应原Fel d 1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裴业春 安晓荣 +5 位作者 侯健 陈永福 闫凤祥 关宏 韦双双 王大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26-2833,共8页
为将猫重组变应原Fel d 1蛋白展示在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病毒样颗粒的表面,本试验将编码Fel d 1蛋白的两个基因chain1和chain2拼接在一起形成重组Fel d 1(rFel d 1),然后插入到HBcAg的c/e1loop区,取代HBcAg c/e1loop区的D78与E83之... 为将猫重组变应原Fel d 1蛋白展示在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病毒样颗粒的表面,本试验将编码Fel d 1蛋白的两个基因chain1和chain2拼接在一起形成重组Fel d 1(rFel d 1),然后插入到HBcAg的c/e1loop区,取代HBcAg c/e1loop区的D78与E83之间的氨基酸。经密码子优化后进行全基因合成,成功构建了pET28aHBcAg-rFel d 1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原核诱导表达与Ni-NTA亲和层析纯化,并进行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ting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表达了HBcAg-r Fel d 1融合蛋白,并利用镍柱纯化得到了较纯的HBcAg-rFel d 1融合蛋白,进一步利用负染法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到HBcAgrFel d 1融合蛋白呈现病毒样颗粒结构。HBcAg-rFel d 1融合蛋白能自发形成病毒样颗粒结构,为猫过敏症的预防与治疗性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变应原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FEL d 1 病毒样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类血管活性肠肽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融合基因的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施振旦 黄运茂 +1 位作者 曹永长 毕英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0-63,共4页
:在制备以禽类血管活性肠肽 (VIP)为基础的基因工程疫苗工作中 ,选择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HBcAg)作为载体来提高鹅VIP的免疫原性 .首先将克隆于鹅VIPcDNA和HBc基因第 1至 435bp的序列片段先后插入到质粒pRSETA的BamHI\EcoRI和NheI\BamHI... :在制备以禽类血管活性肠肽 (VIP)为基础的基因工程疫苗工作中 ,选择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HBcAg)作为载体来提高鹅VIP的免疫原性 .首先将克隆于鹅VIPcDNA和HBc基因第 1至 435bp的序列片段先后插入到质粒pRSETA的BamHI\EcoRI和NheI\BamHI克隆位点之间 ,构建成VIP序列位于HBc序列之后的VIP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pHBc -VIP .其次将HBc第 1至 2 2 5bp序列的扩增片段和HBc第 2 44bp之后包括VIP的序列经扩增、EcoRI酶切、连接、再扩增的片段先后插入到质粒pBSKS + / -的BamHI\PstI和PstI\HindIII克隆位点 ,构建成VIP插入到HBc基因中间 (HBcAg的第 75和 82位氨基酸之间 )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pVIP HB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肽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融合基因 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GF受体结合域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融合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武湘兵 李进 王彩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5期525-530,共6页
化学合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域13肽基因,并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基因5′端融合,序列分析表明化学合成的13肽基因及融合后基因的阅读框架正确.将融合基因亚克隆于tac启动子控制的pET3a表达质粒中并于大肠杆菌中表... 化学合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域13肽基因,并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基因5′端融合,序列分析表明化学合成的13肽基因及融合后基因的阅读框架正确.将融合基因亚克隆于tac启动子控制的pET3a表达质粒中并于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产物经ELISA、WestrenBlot鉴定表明,融合蛋白已被表达,其单位分子量与推算值一致.电镜观察证明所表达的融合蛋白能形成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核心抗原 融合蛋白 PD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乙肝病毒核心基因DNA与表面抗原-抗体共免疫应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悦庆 王文逸 +3 位作者 应哲康 陈敏捷 瞿涤 闻玉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了解小鼠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免疫及与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HBsAg-抗HBs)联合免疫的应答。方法:用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N端144个氨基酸的重组质粒DNA(简称pHBc144)100μg及含1μgHBsAg的重组乙肝表面抗原-鼠抗体组... 目的:了解小鼠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免疫及与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HBsAg-抗HBs)联合免疫的应答。方法:用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N端144个氨基酸的重组质粒DNA(简称pHBc144)100μg及含1μgHBsAg的重组乙肝表面抗原-鼠抗体组建的复合物(简称sIC)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IgG和IgG1、IgG2a亚类的效价。用半定量PCR法分别检测鼠脾细胞IFN-γ及IL-4的mRNA。结果:pHBc144及sIC联合免疫鼠的抗HBs IgG、IgG1、IgG2a效价均显著高于sIC组(P<0.05)。同时小鼠还可产生抗HBc及由HBsAg、HBcAg特异诱生的IFN-γ及IL-4。但与sIC共免疫,小鼠对HBcAg诱生的IFN-γ mRNA有所降低。结论:可用HBcAg基因与sIC共免疫,以获得针对乙肝病毒2种结构蛋白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基因免疫 免疫原性复合物 乙型肝炎 DNA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DNA疫苗诱导小鼠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动态变化和动态分布
6
作者 张炜 董生福 +3 位作者 孙淑惠 汪垣 李光地 瞿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9-383,共5页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HBcAg)DNA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 :用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N端1 4 4个氨基酸的重组质粒DNA(简称pHBc1 4 4 ) 1 0 0 μg免疫C5 7BL 6小鼠 ,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检测小鼠体内抗原特异性CD8+ T细...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HBcAg)DNA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 :用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N端1 4 4个氨基酸的重组质粒DNA(简称pHBc1 4 4 ) 1 0 0 μg免疫C5 7BL 6小鼠 ,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检测小鼠体内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 :pHBc1 4 4免疫后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逐渐增多 ,在初次免疫的第 1 4天出现第一个免疫应答高峰 ,此后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逐渐下降进入免疫记忆期并在 1年内维持在稳定水平。加强免疫后在第 1 0天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达到高峰 ,约是初次免疫应答高峰的 2倍 ,此后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逐渐下降 ,但下降的速度比初次免疫应答减缓。结论 :pHBc1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DNA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度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水平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与肝细胞癌风险增加相关 被引量:2
7
作者 马苓 牛俊奇 +2 位作者 TSENG TC LIU CJ HSU CY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6-376,共1页
【据《Gastroenterology》2019 年8 月报道】题:在中度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高水平的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与肝细胞癌风险增加相关(作者Tseng TC 等)慢性HBV 感染是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血清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 【据《Gastroenterology》2019 年8 月报道】题:在中度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高水平的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与肝细胞癌风险增加相关(作者Tseng TC 等)慢性HBV 感染是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血清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水平与HBV 复制有关。来自国立台湾大学医院的Tseng 等调查了HBcrAg 水平是否与HCC 进展有关,特别是在不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病毒载量 台湾大学 危险因素 病毒治疗 H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表位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嵌合基因的构建及其表达产物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小娟 王永山 +3 位作者 欧阳伟 张海彬 王忠灿 唐雨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79-883,共5页
为提高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多表位基因5epis的免疫效力,本研究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的231位~232位核苷酸(77位~78位氨基酸残基)之间插入BamH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构建基于HBcAg修饰基因(mHBc)... 为提高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多表位基因5epis的免疫效力,本研究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的231位~232位核苷酸(77位~78位氨基酸残基)之间插入BamH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构建基于HBcAg修饰基因(mHBc)的抗原表位嵌合体基因分子载体pET-mHBc。将编码IBDV多表位基因5epis定向插入到pET-mHBc的mHBc基因中,获得嵌合体基因mHBc-5epis表达重组质粒pET-mHBc-5epis,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经SDS-PAGE分析,重组嵌合体蛋白的分子量约29 ku,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7.6%;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嵌合体蛋白可与IBDV抗体反应形成1条特异性蛋白带;重组嵌合体蛋白呈病毒样颗粒(VLP),直径约100 nm~120 nm;用IBDV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抗原效价达到1∶200。本实验成功构建了5epis与HBcAg嵌合体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具有IBDV抗原反应性的重组病毒样颗粒嵌合体蛋白,为研究其表位型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抗原表位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 嵌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BCoV抗原表位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郭晓旭 张帅 +5 位作者 刘莹 赵云环 王传文 李妍 范京惠 左玉柱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8-184,共7页
为了制备可用于牛冠状病毒(BCoV)亚单位疫苗的含BCoV S蛋白抗原表位的病毒样颗粒(VLP),本研究将BCoV S1和S2蛋白中含B细胞表位的aa351~aa403(159 bp)和aa771~aa784(42 bp)对应的密码子按大肠杆菌偏好性原则优化后插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 为了制备可用于牛冠状病毒(BCoV)亚单位疫苗的含BCoV S蛋白抗原表位的病毒样颗粒(VLP),本研究将BCoV S1和S2蛋白中含B细胞表位的aa351~aa403(159 bp)和aa771~aa784(42 bp)对应的密码子按大肠杆菌偏好性原则优化后插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主要免疫显性区域(MIR),合成该重组基因后克隆至pET-32a(+),经酶切鉴定显示正确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a(+)-HBcAg-BCoV S1+S2。将该重组质粒分别转化E.coli BL21(DE3)和伴侣感受态细胞BL21(DE3)(含pG-KJE8分子伴侣质粒),经诱导表达后采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两种不同表达形式的重组蛋白,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效果,结果显示两种表达系统均正确表达了重组蛋白,分别命名为VLP-A、VLP-B,前者为包涵体表达,后者为可溶性表达。纯化后浓度分别为0.9 mg/mL、1.4 mg/mL。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纯化后的两种重组蛋白是否形成VLP,结果显示二者均形成VLP,且可溶性表达的重组蛋白形成的VLP产量略高。将两种VLP乳化后以50μg/只分别免疫小鼠,于免疫后7 d、14 d、21 d、28 d、35 d和42 d采血制备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BCoV IgG特异性抗体水平及细胞因子IFN-γ、IL-4,结果显示,将两种VLP乳化后免疫小鼠产生的BCoV IgG抗体(P<0.01)和两种细胞因子水平(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可溶性表达的VLP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水平更高。本研究首次制备了含BCoV S蛋白抗原表位的VLP,两种不同表达形式的重组蛋白均形成VLP,且在小鼠体内均能够产生免疫应答,为BCoV亚单位疫苗及相关生物制品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牛冠状病毒 病毒样颗粒 分子伴侣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核心相关抗原对PEG-IFN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效果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晴 许志强 +3 位作者 刘瑞霞 傅涓涓 李丽 潘修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79-1883,共5页
目的评价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α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PEG-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9例,疗程48周,疗程结束后随访至... 目的评价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α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PEG-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9例,疗程48周,疗程结束后随访至少24周。分别检测治疗前以及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crAg、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以及ALT水平。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完全应答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HBcrAg对实现完全应答的预测价值。结果 79例接受PEG-IFNα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35例实现了完全应答。应答组相较于非应答组具有更低的基线HBsAg水平(P=0.008)、HBeAg水平(P<0.001)以及HBcrAg水平(P=0.002)。基线HBcrAg与HBV DNA(r=0.325,P=0.003)、HBsAg水平(r=0.468,P<0.001)、HBeAg水平(r=0.695,P<0.001)均呈正相关,与ALT水平无相关性。血清HBcrAg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应答组HBcrAg水平在治疗12周下降幅度大于非应答组(Z=-2.653,P=0.008)。治疗12周时HBcrAg水平为完全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5.510,95%可信区间:1.656~18.326,P<0.05)。血清HBcrAg的最佳截断值为6.45 log10U/ml,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结论PEG-IFNα抗病毒治疗前HBcrAg与HBsAg、HBeAg、HBV DNA有较好的相关性。治疗12周时血清HBcrAg水平对PEG-IFNα治疗后实现完全应答具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x和CEA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凯歌 许刚柱 +5 位作者 姚杨 兀威 李亚军 任婷婷 徐光华 叶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0-412,共3页
目的:探讨HBx和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HBx及CEACAM1的表达情况,分析HBx和CEACAM1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Western... 目的:探讨HBx和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HBx及CEACAM1的表达情况,分析HBx和CEACAM1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Western blot检测人正常肝细胞系QZG、肝癌细胞HepG2及稳定转染HBx的肝癌细胞HepG2(HepG2-X)中CEACAM1的表达。结果: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HBx表达阳性率为74.07%(60/81),CEACAM1表达阳性率为71.60%(58/81),二者与门静脉侵袭、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存在显著相关,HBx与CEACAM1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10,P<0.01);在HepG2-X中,CEACAM1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HepG2及人正常肝细胞系QZG相比显著降低。结论:HBx的高表达和CEACAM1的低表达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HBx有可能通过抑制CEACAM1的表达而诱导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侵袭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X蛋白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乙肝相关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牛轮状病毒VP6的嵌合型HBcAg颗粒抗原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12
作者 邢亚茹 张增贤 +4 位作者 顾文源 郭禹 彭志豪 左玉柱 范京惠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84,共6页
本研究将编码牛轮状病毒VP6蛋白的部分基因插入到HBcAg的免疫显性区的基因中,构建了pET32a-HBcAg-VP6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表达。重组蛋白经纯化和Western blot鉴定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重组蛋白HBc-VP6是否形成... 本研究将编码牛轮状病毒VP6蛋白的部分基因插入到HBcAg的免疫显性区的基因中,构建了pET32a-HBcAg-VP6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表达。重组蛋白经纯化和Western blot鉴定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重组蛋白HBc-VP6是否形成病毒样颗粒。以重组蛋白HBc-VP6皮下注射BALB/c小鼠,对免疫原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重组蛋白HBc-VP6在BL21中主要以沉淀的形式表达,经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HBc-VP6能够自我折叠装配成病毒样颗粒结构,能够与BR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重组蛋白HBc-VP6能够刺激小鼠产生抗BRV特异性抗体,同时可以产生相关的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试验结果证实,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含VP6和HBcAg的重组蛋白HBc-VP6,并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评价了其免疫原性,为今后牛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轮状病毒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病毒样颗粒 VP6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表达水平与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诗琬 陈星 +2 位作者 刘娇 赵敏 梅小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UC)后循环血清中HBV前基因组RNA(pgRNA)以及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的表达水平,分析停药后CHB患者循环血中不同时段HBV pgRNA、HBcrAg水平与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UC)后循环血清中HBV前基因组RNA(pgRNA)以及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的表达水平,分析停药后CHB患者循环血中不同时段HBV pgRNA、HBcrAg水平与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7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者中抗HBV治疗至少5年到达完全应答并满足2017年版欧洲肝病学会指南停药标准的CHB患者108例,根据停药时间分为停药后4、12、24周组;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HB患者循环血清中HBV pgRNA水平,运用ELISA检测研究对象静脉血中HBcrAg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高精度检测HBV DNA载量。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循环血中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CHB患者停药后在随访4~12周时复发率17.1%,24周后累积复发率达到29.3%,其中单独HBV DNA复阳者各占64.3%、60.0%,HBeAg单独复阳者各占28.6%、20.0%,HBV DNA、HBeAg同时复阳者各占7.1%、20.0%。停药24周时,CHB患者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HBV DNA表达水平较停药时及停药后4周时明显高表达,不同时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复发组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HBV DNA水平较未复发组显著高表达(t值分别2.549、8.654、27.429,P值均<0.05);对复发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2~24周时复发组患者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与HBV DNA水平较4~12周时高表达(P值均<0.05)。复发组停药时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的表达水平较未复发组停药时显著高表达(t值分别为18.561、6.152,P值均<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HB患者停药后复发组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与HBV DN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66,P值均<0.001);未复发组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与HBV DNA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4、0.04,P值均>0.05)。结论停药时复发组HBV pgRNA、HBcrAg水平较未复发组高表达,提示未复发组在停药时的HBV pgRNA、HBcrAg水平可能作为CHB患者可安全停药的参考临界值指标,HBV pgRNA、HBcrAg水平检测可能是未来抗HBV治疗终点选择的潜在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BV前基因组RNA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L2蛋白的病毒样颗粒疫苗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蓉 李军强 +3 位作者 杨鸣鸣 朱涛 宇学锋 邵忠琦(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6-371,共6页
目的:构建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与人乳头瘤病毒(HPV)L2抗原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形成病毒样颗粒结构;通过小鼠模型检测HBc-L2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并研究免疫后获得的小鼠血清对HPV假病毒的中和效力。方法:通过DNA合成构... 目的:构建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与人乳头瘤病毒(HPV)L2抗原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形成病毒样颗粒结构;通过小鼠模型检测HBc-L2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并研究免疫后获得的小鼠血清对HPV假病毒的中和效力。方法:通过DNA合成构建16型人乳头瘤病毒L2基因片段与HBcAg基因的融合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9a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HBc-L2融合蛋白表达;将经纯化、鉴定后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针对L2抗原的抗体效价,并分别研究小鼠血清对16型和18型HPV假病毒的中和效力。结果:HBc-L2融合基因经大肠杆菌系统表达形成可溶性蛋白,经硫酸铵沉淀和CL-4B凝胶分离纯化后获得纯度>80%的HBc-L2蛋白;分子筛高效液相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SEC-MALS)联用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析结果表明,HBc-L2融合蛋白在表达过程中自动组装形成稳定的病毒样颗粒;将纯化后的HBc-L2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可获得针对L2抗原的高滴度抗体,且小鼠血清具有中和16和18型两种假病毒的中和抗体活性。结论:HBc-L2病毒样颗粒可以有效地增强L2抗原的免疫原性,并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多型HPV的免疫保护力,是一个具有潜力的新型广谱HPV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L2抗原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病毒样颗粒 免疫原性 中和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进程及预判肝纤维化逆转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15
作者 孙超 常秀娟 +1 位作者 李晓东 杨永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8-333,共6页
目的评价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及逆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CHB患者,其中HBeAg阳性69例、HBeAg阴性69... 目的评价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及逆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CHB患者,其中HBeAg阳性69例、HBeAg阴性69例。109例Ishak评分≥3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72周。收集基线及72周治疗后两次肝活组织标本和血清,检测组织病理及HBcrAg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BcrAg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血清HBcrAg水平与肝纤维化进程呈负相关(r=-0. 342,P=0. 004);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血清HBcrAg水平与肝纤维化进程及炎症改变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439、0. 437,P值均<0. 001)。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crAg预测晚期肝纤维和肝硬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05、0. 701(P值均<0. 05),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crAg预测轻微肝纤维化、明显肝纤维化、晚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15、0.815、0.726、0. 675(P值均<0. 05)。经抗病毒治疗后,基线血清HBcrAg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更易发生肝纤维化逆转(53. 7%vs 32. 7%,X^2=4. 888,P=0. 027)。肝纤维化逆转患者血清HBcrAg下降差值高于未逆转患者[1. 5(0. 4~3. 2) log IU/ml vs 0. 8(0. 1~1. 8) log IU/ml,Z=-1. 724,P=0. 042]。结论血清HBcrAg可作为预测CHB肝纤维化分级和判定肝纤维化逆转的一项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 生物学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前途的新型HBV血清标志物——HBcrAg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恩强 唐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59-2162,共4页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是HBV新的血清标志物,由HBV前C/C区基因编码的几种抗原共同组成,包括HBcAg、HBeAg和P22cr前体蛋白。HBcrAg与HBsAg定量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一般,彼此不能互相取代。血清中HBcrAg水平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是HBV新的血清标志物,由HBV前C/C区基因编码的几种抗原共同组成,包括HBcAg、HBeAg和P22cr前体蛋白。HBcrAg与HBsAg定量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一般,彼此不能互相取代。血清中HBcrAg水平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cccDNA的含量及转录活性,也可能反映整合HBVDNA的转录活性。此外,HBcrAg可用于评价核苷(酸)类似物和PEG-IFN的抗病毒效果,预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患者停药后的复发风险、肝细胞癌的发展和术后复发风险。据此,目前认为HBcrAg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型HBV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 DNA 环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赤酵母分泌表达嵌合HEV表位的HBcAg颗粒
17
作者 章建楠 李少伟 +7 位作者 杨坤宇 何芳萍 唐明 顾颖 王颖彬 杜海莲 张军 夏宁邵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在毕赤酵母分泌表达嵌合有HEV受体相关表位12A10的HBcAg蛋白,经甲醇诱导后的培养液上清通过切向流浓缩、更换缓冲液后,进行疏水层析纯化.CsCl等密度梯度离心测得分泌的重组颗粒的密度为1.32 g/mL.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纯化的重组颗粒为均... 在毕赤酵母分泌表达嵌合有HEV受体相关表位12A10的HBcAg蛋白,经甲醇诱导后的培养液上清通过切向流浓缩、更换缓冲液后,进行疏水层析纯化.CsCl等密度梯度离心测得分泌的重组颗粒的密度为1.32 g/mL.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纯化的重组颗粒为均一的直径30 nm左右的空心颗粒.小鼠免疫实验表明,纯化颗粒免疫8周后鼠血清中的特异性12A10抗体滴度可达到1.6×105,并且重组颗粒较好地呈递了HEV受体相关的非免疫优势表位.本文的结果为毕赤酵母胞外分泌表达其它大尺度的重组蛋白颗粒提供了参考,为研究携带表位多肽的疫苗载体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融合蛋白 毕赤酵母 分泌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pgRNA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低HBeAg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清除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忠伟 刘明 +2 位作者 龚红梅 伍艺 毛青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1,共7页
目的评价血清前基因组RNA(pgRNA)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alfa,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HBeAg转阴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本科门诊就诊的25例HBeA... 目的评价血清前基因组RNA(pgRNA)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alfa,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HBeAg转阴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本科门诊就诊的25例HBeAg阳性且定量<50 S/CO的CHB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PEG-IFN-α单药或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PEG-IFN-α进行治疗,计划疗程48~96周。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以治疗或随访过程中HBeAg是否转阴将患者分为HBeAg转阴组(HBeAg定量<1.00 COI)和HBeAg未转阴组(HBeAg≥1.00 COI)。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及治疗过程中各病毒学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病毒学标志物对HBeAg转阴的预测能力。结果达治疗终点时共有13例(13/25,52.00%)患者实现HBeAg转阴,基线时两组患者血清pgRNA、HBcrAg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pgRNA与HBcrAg(r=0.575,P=0.003)、HBeAg(r=0.496,P=0.012)具有显著相关性;基线HBcrAg与HBeAg(r=0.888,P<0.001)及HBsAg(r=0.423,P=0.035)具有显著相关性;PEG-IFN-α治疗过程中,25例患者HBeAg整体水平较之基线水平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点转阴组HBeAg水平下降幅度均高于未转阴组(P<0.05),基线至12周,pgRNA、HBsAg水平下降明显,其中转阴组pgRNA下降幅度高于未转阴组(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HBcrAg水平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仅在12~24周时转阴组表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P<0.05),其他时间点均未见明显变化;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pgRNA、HBcrAg是预测HBeAg清除的较好指标,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pgRNA水平是治疗后HBe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AUC为0.763,cut off值为2.42 log_(10) copies/mL,灵敏度为69.23%,特异度为53.85%。结论治疗前血清pgRNA在PEG-IFN-α治疗低HBeAg阳性CHB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基因组RNA 乙肝核心相关抗原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