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乙肝抗病毒的个体化治疗 被引量:4
1
作者 池肇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8,共5页
目前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分两大类,即核苷类和核苷类似物(NUCs)及干扰素(IFN)共计7种药,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a-2a,派罗欣)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 目前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分两大类,即核苷类和核苷类似物(NUCs)及干扰素(IFN)共计7种药,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a-2a,派罗欣)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佩乐能)。两大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抑制HBV复制,达到抗病毒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抗病毒 个体化治疗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IFNΑ-2B 核苷类似物 普通干扰素 病毒治疗 阿德福韦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蹄金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 被引量:16
2
作者 邱净英 黄正明 +2 位作者 潘卫东 曹佩雪 梁光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0-394,共5页
以化合物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0个马蹄金素衍生物,所有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以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载体,对合成的马蹄金素衍生物... 以化合物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0个马蹄金素衍生物,所有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以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载体,对合成的马蹄金素衍生物进行了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化合物5e(IC50:10.67μmol/L,SI:47.26)、4c(IC50:11.09μmol/L,SI:15.03)、4b(IC50:19.75μmol/L,SI:4.74)、5b(IC50:59.55μmol/L,SI:3.00)和5a(IC50:77.69μmol/L,SI:5.81)对乙肝病毒DNA复制的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物拉米夫定(IC50:82.42μmol/L,SI:41.59)。其中,化合物5e(IC50:10.67μmol/L,SI:47.26)的抑制活性最强,选择指数较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金素 衍生物 合成 乙肝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蹄金素杂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梁光平 胡占兴 +4 位作者 刘青川 黄正明 张建新 梁光义 徐必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53-2359,共7页
以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6个杂环取代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其结构经NMR,ESI-MS和元素分析确证.以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HBV)载体,对合成的马蹄金素衍生物进行了... 以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6个杂环取代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其结构经NMR,ESI-MS和元素分析确证.以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HBV)载体,对合成的马蹄金素衍生物进行了抗HBV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化合物5b(IC50=8.20μg/L,SI=10.26),5g(IC50=5.58μg/L,SI=22.78)和5i(IC50=5.07μg/L,SI=16.67)的抗HBV活性较强;在8μg/mL的浓度下,其抑制率分别为56.57%,67.06%和66.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金素 衍生物 杂环 乙肝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乙肝病毒药物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长恭 渠桂荣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6期81-87,共7页
对近年来抗乙肝病毒的化学成分 ,药理机制 ,活性评估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植物中抗乙肝病毒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开发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 乙肝病毒药物 植物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虎杖方体内外抗乙肝病毒的活性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云 鞠建明 +4 位作者 李振华 刘克冕 汪露露 彭蕴茹 刘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研究复方虎杖方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采用CCK-8染色法检测复方虎杖方水提物、醇提物对HepG2.2.15细胞株的抗增殖活性,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HBsAg、HBeAg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含量;体内... 目的研究复方虎杖方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采用CCK-8染色法检测复方虎杖方水提物、醇提物对HepG2.2.15细胞株的抗增殖活性,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HBsAg、HBeAg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含量;体内实验采用血清斑点杂交法(Dot blot)测定给药5、10 d后及停药3 d后鸭血清中的DHBV-DNA含量。结果体外结果显示,复方虎杖方水提物、醇提物能有效抑制HepG2.2.15细胞增殖活性,IC 50分别为51.28 mg/mL和46.78 mg/mL;复方虎杖方能有效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醇提物对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水提物;复方虎杖方醇提物能有效抑制HepG2.2.15细胞HBV-DNA复制,但水提物效果不明显。体内结果显示,复方虎杖方能有效抑制鸭血清中DHBV-DNA复制,且能显著抑制停药后的病毒反跳。结论复方虎杖方体内和体外均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为该方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虎杖方 HEPG2.2.15细胞 鸭乙型肝炎病毒 HBsAg HBEAG 乙肝病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干扰素诱导蛋白MxA筛选抗乙肝病毒活性肽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慧 史婉婷 +3 位作者 杨杰杰 王彬 侯琳 李宁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39-748,共10页
黏病毒抗性蛋白A(myxovirus resistance protein A,MxA)是由干扰素诱导的具有重要抗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功能的蛋白质,我们前期工作发现,MxA主要依赖其中心互作结构域(central interactive domain,CID)与病毒直接相互作用... 黏病毒抗性蛋白A(myxovirus resistance protein A,MxA)是由干扰素诱导的具有重要抗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功能的蛋白质,我们前期工作发现,MxA主要依赖其中心互作结构域(central interactive domain,CID)与病毒直接相互作用发挥功能,但其具体的抗病毒功能区以及功能区是否具有独立的抗病毒活性仍不清楚。本研究拟鉴定MxA蛋白上的抗乙肝病毒活性肽。首先从全长MxA构建缺失突变体ΔCID和截短体CID,以HepG2.2.15细胞为病毒模型,分别转染空载质粒、MxA、ΔCID和CID,免疫荧光法检测转染效率,Western印迹法检测质粒表达,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的量及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乙肝病毒DNA的量,评估CID段的抗乙肝病毒活性。根据CID段的晶体结构,缩短肽段长度,构建α1、α2、α3等9段肽段质粒,鉴定各段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和细胞毒性(MTT法)。运用计算生物学手段——分子对接法预测MxA蛋白与病毒相互作用的模式和位点。结果显示,ΔCID、CID和9段肽段质粒的序列及表达正确,9段肽段的表达量未见显著性差异,无显著的细胞毒性。CID组和黏病毒抗性蛋白A组较对照组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显著降低,CID组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及乙肝病毒DNA的量分别减少了55.57%±8.48%、68.37%±6.24%、66.67%±6.40%,P<0.01;MxA组的3个指标分别减少了61.63%±3.11%、70.77%±7.25%、73.73%±6.18%,P<0.01;ΔCID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9段肽段中α1组较对照组HBsAg、HBeAg及乙肝病毒DNA的量有显著下降,分别减少了48.33%±1.70%、70.67%±3.30%、68.95%±2.55%,P<0.001,表明α1对乙肝病毒具有强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384~408位氨基酸是MxA蛋白与病毒互作的关键位点,该区域落在α1肽段上,验证了α1是MxA蛋白抗乙肝病毒及与乙肝病毒相互作用中的关键区段。本研究筛选并鉴定出人干扰素诱导蛋白MxA上最有效的抗乙肝病毒活性肽α1,研究结果为抗乙肝病毒多肽类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病毒性蛋白A 乙肝病毒 干扰素 多肽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芳杂环取代的马蹄金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邱净英 胡占兴 +4 位作者 徐必学 潘卫东 黄正明 刘昌孝 梁光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1-646,共6页
以马蹄金素(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1个新的含芳杂环取代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采用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载体,评价目标化合物的抗HBV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a[IC_(50)=2.94μmol/L,选择指数(SI)=14... 以马蹄金素(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1个新的含芳杂环取代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采用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载体,评价目标化合物的抗HBV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a[IC_(50)=2.94μmol/L,选择指数(SI)=146.39]和9a(IC_(50)=2.21μmol/L,SI>250)对HBV DNA复制的抑制活性高于先导化合物MTS(IC_(50)=11.16μmol/L,SI=10.78),且具有更高的SI,提示该化合物在治疗HBV感染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具有潜在的研究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金素 芳杂环 合成 乙肝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青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杨雄志 巫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研究三叶青4个提取部位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MTT法检测样品药物导致50%细胞死亡的数值浓度为CC50;用ELISA方法检测样品药物达到抑制HbsAg、HbeAg分泌,以及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样品药物抑制病毒DNA复制量的50%时的浓度... 目的研究三叶青4个提取部位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MTT法检测样品药物导致50%细胞死亡的数值浓度为CC50;用ELISA方法检测样品药物达到抑制HbsAg、HbeAg分泌,以及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样品药物抑制病毒DNA复制量的50%时的浓度数值为IC50。结果三叶青4个提取部位对乙肝病毒分泌的HbsAg、HbeAg均有抑制作用。结论三叶青乙酸乙酯部位对乙肝病毒具有较强活性,能明显降低HBV的DNA复制水平,可进一步从中提取分离具有更强生物活性的物质,为新药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HepG2.2.15细胞 乙肝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昔洛韦棕榈酰酯的高效合成、结构表征及其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蔡钦生 冯美卿 +1 位作者 黄海 周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6-490,共5页
目的提高阿昔洛韦抗乙肝能力,合成其前体药物阿昔洛韦棕榈酰酯并制成脂质体。方法利用阿昔洛韦和棕榈酰氯在60℃吡啶中合成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阿昔洛韦棕榈酰酯,然后应用脱氧胆酸钠法将其制备成脂质体,并通过HepG22.2.15细胞进行体外抗... 目的提高阿昔洛韦抗乙肝能力,合成其前体药物阿昔洛韦棕榈酰酯并制成脂质体。方法利用阿昔洛韦和棕榈酰氯在60℃吡啶中合成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阿昔洛韦棕榈酰酯,然后应用脱氧胆酸钠法将其制备成脂质体,并通过HepG22.2.15细胞进行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结果合成反应的收率为68%,合成化合物通过紫外光谱、质谱、红外光谱、1H NMR谱、13C NMR谱、重水交换NMR谱、1H-1HCOSY谱、1H-1HTOCSY谱、BB-DEPT谱、HSQC谱及HMBC谱进行了结构验证,证明为阿昔洛韦棕榈酰酯。脱氧胆酸钠法制备的阿昔洛韦棕榈酰酯脂质体平均粒径为61nm,粒径分布在20~100nm之间。脂质体中的阿昔洛韦棕榈酰酯在浓度为0.044μmol/mL、0.088μmol/mL、0.222μmol/mL时,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到20.3%、52.6%、68.4%和29.3%、42.4%、53.5%。结论阿昔洛韦和棕榈酰氯在无水吡啶中经60℃24h高效合成了阿昔洛韦棕榈酰酯;脱氧胆酸钠法可将其制备成平均粒径为61nm脂质体;脂质体中阿昔洛韦棕榈酰酯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明显优于其母药阿昔洛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棕榈酰酯 脂质体 乙肝病毒 前体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胜权 罗欣 +3 位作者 陈兵 徐从贞 李宗寅 张在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977-979,共3页
目的 :探讨NAC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以转染了乙肝病毒的HepG2 2 2 15细胞株作为实验对象 ,培养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AC( 0 ,3 ,10 ,3 0mmol/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目的 :探讨NAC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以转染了乙肝病毒的HepG2 2 2 15细胞株作为实验对象 ,培养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AC( 0 ,3 ,10 ,3 0mmol/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 (HBsAg)、e抗原 (HBeAg)。半定量PCR测定细胞内及培养上清液中的HBVDNA的变化 ,RT PCR分析细胞内HBV表面抗原mRNA的变化。结果 :NAC对HBsAg、HBeAg均有抑制作用 ,但NAC对HBsAg的抑制较HBeAg强 ,抑制率达 90 %左右。且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半定量PCR结果显示细胞内的HBVDNA含量随着NAC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而培养上清中的HBVDNA的含量降低。RT PCR结果表明细胞内HBsAgmRNA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NAC体外具有抗HBV活性 ,其抑制作用发生在转录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 HBV 细胞内 乙肝病毒 NAC N-乙酰半胱氨酸 毒作用 RNA DNA RT-PCR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氢胆酸肟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韦卓才 韦万兴 +2 位作者 崔新华 谭洁 周敏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75-786,共12页
为进一步研究新型抗乙肝病毒活性药物,根据活性片段拼接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结构的去氢胆酸肟类衍生物,并预测其抗乙肝病毒活性。以去氢胆酸为原料经过酯化(或酰胺化)、肟化等反应合成8种新化合物和1种已知化合物,其中,肟类3种,肟醚类6... 为进一步研究新型抗乙肝病毒活性药物,根据活性片段拼接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结构的去氢胆酸肟类衍生物,并预测其抗乙肝病毒活性。以去氢胆酸为原料经过酯化(或酰胺化)、肟化等反应合成8种新化合物和1种已知化合物,其中,肟类3种,肟醚类6种,均为E构型。以1H NMR、13C NMR和MS测定其结构,发现肟化反应均发生在去氢胆酸3位的羰基上。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产物对乙肝e型抗原HBe Ag的分泌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a和2c的活性较好,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0.36μmol/L和97.34μmol/L。初步分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发现甲氧肟醚类化合物活性最好。研究结果为该类结构的新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胆酸 肟类衍生物 合成 乙肝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波 陈焕永 邵凤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15-319,共5页
关键词 乙肝病毒 恩替卡韦 临床应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复制 阿德福韦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异噁唑基莽草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13
作者 杨冬 梁正诚 +3 位作者 谢梓悦 韦万兴 梁桃源 王勉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36-1650,共15页
针对市场上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存在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为进一步研发新的抗乙肝病毒有效药物,以莽草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22个苯异噁唑基莽草酰胺类化合物,用1H NMR、13C NMR和MS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合成得到的化合物进行... 针对市场上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存在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为进一步研发新的抗乙肝病毒有效药物,以莽草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22个苯异噁唑基莽草酰胺类化合物,用1H NMR、13C NMR和MS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合成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乙肝病毒体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苯异噁唑基莽草酰胺衍生物的毒性低,化合物11、14、15、17较好地抑制乙肝病毒HBeAg和HBsAg的分泌。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与核心蛋白片段(PDB ID 3KXS)具有较好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莽草酰胺 异噁唑衍生物 合成 乙肝病毒活性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乙肝病毒合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14
作者 陈鸿 王军 +1 位作者 刘萍 陶峥辉 《中医药学刊》 2003年第5期827-827,共1页
抗乙肝病毒合剂由苦参、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重楼、茵陈、栀子、黄芪、白术等十四味中药经提取加工制成.具有扶正解毒,理血化瘀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乙肝病毒携带及由乙肝病毒所致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为进一步控制药品质量,本... 抗乙肝病毒合剂由苦参、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重楼、茵陈、栀子、黄芪、白术等十四味中药经提取加工制成.具有扶正解毒,理血化瘀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乙肝病毒携带及由乙肝病毒所致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为进一步控制药品质量,本实验采用TLC法对制剂中的苦参、虎杖进行了定性鉴别.并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虎杖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黄素进行了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合剂质量标准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木榄生境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15
作者 候师师 梁考云 +4 位作者 高程海 蒋翠萍 唐倩倩 刘永宏 易湘茜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6-625,共10页
红树生境中微生物菌群丰富,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是挖掘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该研究利用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细菌种属,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和PCR技术测试细菌代谢产物的抗乙... 红树生境中微生物菌群丰富,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是挖掘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该研究利用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细菌种属,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和PCR技术测试细菌代谢产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使用LC-HRMS技术对活性菌株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析,初步评价木榄沉积物、根、叶以及胚轴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以及细菌代谢物生物活性,寻找抗乙肝病毒的药源菌株。结果表明:(1)共获得细菌59种,分属于4门5纲14目23科36属,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属;菌株GXIMD07402、GXIMD07665、GXIMD07384分别为Pseudooceanicola属、Thioclava属和Aestuariibaculum属的潜在新种。(2)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显示GXIMD07366、GXIMD07616、GXIMD07384、GXIMD07550、GXIMD07445X提取物能显著降低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P<0.05),抑制率分别为51%、47%、63%、52%、47%。(3)初步鉴定强活性菌株GXIMD07384的4个主要代谢产物有adenosine、cyclo(L-Pro-L-OMet)、acremine G和7,8-dimethylbenzo[g]pteridine-2,4(1H,3H)-dione。综上认为,木榄生境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丰富且含有能产生抗乙肝病毒活性化合物的菌株。该研究结果为后续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榄 可培养细菌 物种多样性 代谢产物 乙肝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干扰素血清浓度对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选择性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程海林 胡旭东 +3 位作者 宋斌 夏冰 柏涛 田德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1-714,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监测γ干扰素(IFN-γ)血清浓度指导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6例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治疗前检测的IFN-γ血清浓度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半定量积分(SSS)进行相关分析,并依据IFN-γ... 目的探讨采用监测γ干扰素(IFN-γ)血清浓度指导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6例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治疗前检测的IFN-γ血清浓度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半定量积分(SSS)进行相关分析,并依据IFN-γ血清浓度水平及是否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将受试者分为A组(高IFN-γ血清浓度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B组(高IFN-γ血清浓度)及C组(低IFN-γ血清浓度)。所有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均给予优化抗结核方案(2HTE(S)Lfx/4HT)治疗。结果患者IFN-γ血清浓度与SSS评分呈正相关(r=0.6158,P<0.05),HBV-DNA定量与SSS无相关性(r=0.3265,P>0.05)。A组治疗后,HBV-DNA定量及IFN-γ血清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肝功能损害程度、HBV-DNA定量及IFN-γ血清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均P<0.01);HBV-DNA定量明显低于C组(P<0.01),但肝功能水平及IFN-γ血清浓度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程度、HBV-DNA定量及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C组(P<0.01);乙肝再激活率较C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IFN-γ浓度能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对于高IFN-γ血清浓度的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有效降低肝功能损害率及损害程度,而对低IFN-γ血清浓度患者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仍有较高的安全性,在肝脏穿刺病理检查困难的条件下,IFN-γ血清浓度有望为此类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是否选择抗病毒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乙型肝炎病毒 Γ干扰素 乙肝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白细胞介素29在cos-7细胞中表达及其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兵 罗欣 +2 位作者 鲁云霞 徐从贞 张胜权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1-414,共4页
目的:克隆人细胞因子IL-29全长cDNA及其在cos-7细胞中表达,并初步探讨表达产物体外抗乙肝病毒(HBV)作用。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SV感染后,提取总RNA,通过一步法RT-PCR获得IL-29全长cDNA。DNA测序正确后,将IL-29 cDNA的... 目的:克隆人细胞因子IL-29全长cDNA及其在cos-7细胞中表达,并初步探讨表达产物体外抗乙肝病毒(HBV)作用。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SV感染后,提取总RNA,通过一步法RT-PCR获得IL-29全长cDNA。DNA测序正确后,将IL-29 cDNA的编码框序列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B/His-myc中。氨苄青霉素板筛选及PCR鉴定,挑出阳性克隆进行扩增、转染cos-7细胞并经潮霉素及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表达克隆。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Ni2+亲和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主带分子量为33000组氨酸标签重组人IL-29融合蛋白。体外以HepG2.2.2.15为靶细胞观察rhIL-29对HepG2.2.2.15培养上清液中HBV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HBeAg)影响。结果:成功获得人IL-29全长cDNA并在cos-7细胞中稳定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表达的rhIL-29融合蛋白为几个蛋白质区带,分子量在20000-33000之间纯化的rhIL-29融合蛋白,主带在33000附近。rhIL-29融合蛋白具有抑制HBsAg及HBeAg分泌作用并且具有剂量效应,抑制率分别达85%。结论: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rhIL-29融合蛋白。rhIL-29融合蛋白在体外具有抑制HepG2.2.2.15细胞分泌HBsAg及HBeAg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9(IL-29) 克隆 表达 乙肝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18
作者 汪友永 《医药导报》 CAS 1990年第4期1-7,共7页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人民的健康危害很大。目前全世界估计用于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已达600种以上。但迄今尚未有重大突破性进展。不少药物是按照理论而运用,实际上盲目过多地使用药物反而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肝...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人民的健康危害很大。目前全世界估计用于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已达600种以上。但迄今尚未有重大突破性进展。不少药物是按照理论而运用,实际上盲目过多地使用药物反而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肝细胞恢复,有效的药物治疗,应能清除和控制病毒的复制,并使已受损害的肝细胞得以修复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药物 干扰素治疗 乙型肝炎 肝细胞 药物治疗 临床应用 DNA 慢性活动性 乙肝病毒 HBC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乙肝西红柿育成
19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03年第7期28-28,共1页
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城项目“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乙型肝炎口服疫苗”科研课题小组,继成功研制出转基因植物抗乙肝马铃薯之后,近日又成功地培育出抗乙肝番茄(西红柿)可用于药物生产。
关键词 西红柿 转基因植物 乙肝病毒 口服疫苗 乙型肝炎 “863”计划 马铃薯 转基因疫苗 植物生产 药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乙肝西红柿将面世
20
作者 姚世春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4年第9期44-44,共1页
中国科学家正研制一种抗乙肝西红柿,专家称人吃了种转基因的西红柿后能产生抗乙肝病毒的抗体,用再注射乙肝疫苗。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介绍,区种转基因西红柿在外观、口味、产量。
关键词 西红柿 乙肝病毒 转基因 乙肝疫苗 中国科学家 再注射 生物技术研究 营养含量 中国农科院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