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钛系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与1-辛烯共聚研究
1
作者 袁颖 张丽锋 +4 位作者 孙彦民 蔡巷 段兴宇 周立山 韩恩山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共5页
以茂金属/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异丁基铝为催化剂,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备乙烯-1-辛烯共聚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高温凝胶渗透色谱法、核磁共振碳谱法等对共聚物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助催化剂、反应温度和1-辛烯用量对共聚物的... 以茂金属/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异丁基铝为催化剂,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备乙烯-1-辛烯共聚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高温凝胶渗透色谱法、核磁共振碳谱法等对共聚物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助催化剂、反应温度和1-辛烯用量对共聚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为1μmol,n(Ti)∶n(Al)∶n(B)为1.0∶300.0∶1.2,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15 min,1-辛烯用量为20 mL。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乙烯-1-辛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3.39×10^(5),1-辛烯含量达26.61%(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金属催化剂 乙烯-1-辛烯共聚物 聚合条件 相对分子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1-丁烯共聚物为橡胶相的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结构 被引量:3
2
作者 邹发生 宋文波 +1 位作者 胡慧杰 张晓萌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57,共4页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乙烯-1-丁烯共聚物为橡胶相的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其模塑收缩率及耐应力发白性能。结果表明:乙烯-1-丁烯共聚物可溶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乙烯-1-丁烯共聚物为橡胶相的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其模塑收缩率及耐应力发白性能。结果表明:乙烯-1-丁烯共聚物可溶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时,所制抗冲共聚聚丙烯在注塑过程中易受到剪切应力作用而沿熔体流动方向形成柱状取向结构,此橡胶相取向结构赋予抗冲共聚聚丙烯低模塑收缩率和良好的耐应力发白性能;乙烯-1-丁烯共聚物可溶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时,所制抗冲共聚聚丙烯在注塑过程中则呈现典型的“海-岛”状橡胶形态,因而表现出较高的模塑收缩率和较差的耐应力发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冲共聚聚丙烯 乙烯-1-丁烯共聚物 橡胶相 收缩率 应力发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酐接枝乙烯-1-辛烯共聚物及其应用 被引量:22
3
作者 黄华 程莹 张隐西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4-78,共5页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乙烯 1 辛烯共聚物 (POE)接枝马来酸酐 (MAH) ,讨论了引发剂、单体、交联抑制剂用量对接枝率和凝胶率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引发剂双 2 ,5、过氧化二异丙苯 (DCP)、及自制复配引发剂的比较 ,发现采用自制复配引发剂并加...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乙烯 1 辛烯共聚物 (POE)接枝马来酸酐 (MAH) ,讨论了引发剂、单体、交联抑制剂用量对接枝率和凝胶率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引发剂双 2 ,5、过氧化二异丙苯 (DCP)、及自制复配引发剂的比较 ,发现采用自制复配引发剂并加入适量交联抑制剂可以在获得较高接枝率的同时 ,降低接枝产物的凝胶率 ,得到流动性好的无色或浅黄色的POE g MAH。接枝改性产物应用于氢氧化铝填充聚乙烯体系和超强超韧尼龙体系 ,均获得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1-辛烯共聚物 熔融接枝 马来酸酐 引发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催化丙烯/1-丁烯共聚及其共聚物的表征 被引量:8
4
作者 秦亚伟 牛慧 董金勇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59-1164,共6页
采用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制得丙烯/1-丁烯共聚物。利用13C NMR,DSC,DMA等方法对该共聚物的微观序列结构、熔融结晶性能、热力学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过程中1-丁烯单体的插入速率小于丙烯单体,1-丁烯单元无... 采用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制得丙烯/1-丁烯共聚物。利用13C NMR,DSC,DMA等方法对该共聚物的微观序列结构、熔融结晶性能、热力学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过程中1-丁烯单体的插入速率小于丙烯单体,1-丁烯单元无规地分布于共聚物链中;当反应单体中1-丁烯的含量为80.00%(x)时,共聚物中1-丁烯单元的含量可达58.86%(x);1-丁烯单元的插入可降低共聚物的熔点与结晶度,当共聚物中1-丁烯单元含量为5.79%(x)时,共聚物的熔点较均聚物低约20℃;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1-丁烯单元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温度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时,共聚物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共聚物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柔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1-丁烯共聚物 共聚反应 ZIEGLER-NATTA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康酸接枝乙烯-1-辛烯共聚物的制备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克俭 涂剑刚 王小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6-48,53,共4页
采用双螺杆挤出法,制备了衣康酸接枝乙烯-1-辛烯共聚物(ITA-g-POE)。形成的新弹性体的红外谱图上有接枝单体ITA的特征峰,即POE接枝上ITA。考虑引发剂半衰期随温度的变化,为保证充分反应,必须控制螺杆转速使停留时间在60 s^120 s之间的... 采用双螺杆挤出法,制备了衣康酸接枝乙烯-1-辛烯共聚物(ITA-g-POE)。形成的新弹性体的红外谱图上有接枝单体ITA的特征峰,即POE接枝上ITA。考虑引发剂半衰期随温度的变化,为保证充分反应,必须控制螺杆转速使停留时间在60 s^120 s之间的接枝温度为180℃,螺杆转速200 r/min。分别增大单体ITA含量和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含量,接枝物的接枝率及熔体流动性先增加后下降,这些是DCP分解及引发接枝、交联和ITA自聚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使然;最佳的配比是m(POE)/m(ITA)/m(DCP)=100/2/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1-辛烯共聚物 衣康酸 熔融接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和乙烯-1-辛烯共聚物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超勤 张勇 +2 位作者 毛季红 李明 黄凤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19,共3页
研究了聚碳酸酯 (PC)与乙烯 1 辛烯共聚物 (POE)的便金 (PC/POE)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 ,合金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POE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POE可有效地提高合金的低温 (-3 0℃以下 )冲击强度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PC与PO... 研究了聚碳酸酯 (PC)与乙烯 1 辛烯共聚物 (POE)的便金 (PC/POE)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 ,合金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POE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POE可有效地提高合金的低温 (-3 0℃以下 )冲击强度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PC与POE是不相容体系 ,两相存在明显的界面。PC/POE比例极大地影响合金的微观结构。POE质量分数为 5 %时 ,分散相为规则的球形 ;POE质量分数为 2 0 %时 ,分散相形状不规则。在 2 3℃时 ,PC及PC/POE (90 /10 )冲击断面均表现为韧性断裂的特征 ,表面上分布有大量的剪切带 ;在 -3 0℃时 ,PC表现为脆性断裂 ,而在PC/POE (90 /1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乙烯-1-辛烯共聚物 塑料合金 结构 性能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的二维核磁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梁红文 周涛 +2 位作者 李波 李林 张爱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97,共5页
利用二维核磁方法对苯乙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的链段微结构进行了定性。利用普通一维1H和13C核磁得到了共聚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信息;利用1H-1H-COSY二维核磁确定了共聚物中同核氢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利用13C-1H-HSQC和13C-1H-HMBC二维... 利用二维核磁方法对苯乙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的链段微结构进行了定性。利用普通一维1H和13C核磁得到了共聚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信息;利用1H-1H-COSY二维核磁确定了共聚物中同核氢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利用13C-1H-HSQC和13C-1H-HMBC二维核磁确定了共聚物异核碳氢原子的单键相关性,明确了直接相连接的C-H化学位移,为微结构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归属了苯乙烯嵌段结构中的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化学位移;同时归属了乙烯-丁烯嵌段链段结构中的甲基、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化学位移,并确定了重复单元的链段结构状态。二维核磁方法可以得到很多在普通一维核磁中难以解析的信息。二维核磁是对苯乙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链结构定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二聚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 二维核磁 -氢直接相关谱 碳氢直接相关谱 碳氢远程相关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1-己烯共聚物多元序列结构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凌雁 王群涛 +3 位作者 郭锐 唐岩 侯斌 裴小静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58,共4页
通过分析"塑料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组成的定量分析碳-13核磁共振谱法(SH/T 1775—2012)",得出了一种与标准区间划分相同而且可以计算乙烯-1-己烯共聚物多元序列结构含量的方法,通过与国外计算方法进行实例对比从而验证其合理性... 通过分析"塑料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组成的定量分析碳-13核磁共振谱法(SH/T 1775—2012)",得出了一种与标准区间划分相同而且可以计算乙烯-1-己烯共聚物多元序列结构含量的方法,通过与国外计算方法进行实例对比从而验证其合理性。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出共聚单体含量和支化点个数后可以直接用同样的区间划分来计算序列结构含量;而且既可以直接计算多元序列结构含量,更加直观地表达乙烯链段的链接方式,又可以计算三元序列结构含量;该方法与国外计算方法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1-己烯共聚物 多元序列结构 定量研究 共聚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三元共聚物固定葡萄糖淀粉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书香 王振华 +1 位作者 康海彦 张贺迎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356-359,共4页
利用自由基沉淀聚合反应合成了不同组成的、具有可逆溶解 -沉淀性能的甲基丙烯酸 -苯乙烯 -顺丁烯二酸酐三元共聚物载体 ,并测定了其临界 pH值 (2 .4 7~ 3.5 1) .利用载体上的酸酐基团固定葡萄糖淀粉酶 ,得到了具有液相酶和固相酶两者... 利用自由基沉淀聚合反应合成了不同组成的、具有可逆溶解 -沉淀性能的甲基丙烯酸 -苯乙烯 -顺丁烯二酸酐三元共聚物载体 ,并测定了其临界 pH值 (2 .4 7~ 3.5 1) .利用载体上的酸酐基团固定葡萄糖淀粉酶 ,得到了具有液相酶和固相酶两者优点的固定化酶 .考察了单体组成、固定化反应时间对固定化酶酶活的影响和可回收利用性 .固定化酶 (湿 )酶活可达 2 347u/ g ,经溶解 -沉淀循环 3次回收后的固定化酶酶活可保留 7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 乙烯 丁烯二酸酐 三元共聚物 固定化酶 葡萄糖淀粉酶 可逆沉淀-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级碳酸钙高填充丙烯-1-丁烯共聚物的制备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朋朋 伍剑 程鹏飞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24,29,共4页
用微米级碳酸钙对丙烯-1-丁烯共聚物进行了填充改性,研究了高填充量碳酸钙对试样物理性能、结晶性能、熔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丙烯-1-丁烯共聚物中填充其质量20%~40%的微米级碳酸钙可以提高基体树脂的弯曲模量、冲击强度,减小注塑... 用微米级碳酸钙对丙烯-1-丁烯共聚物进行了填充改性,研究了高填充量碳酸钙对试样物理性能、结晶性能、熔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丙烯-1-丁烯共聚物中填充其质量20%~40%的微米级碳酸钙可以提高基体树脂的弯曲模量、冲击强度,减小注塑试样收缩率的各向异性,提升尺寸均匀性,但对丙烯-1-丁烯共聚物熔体的流动性有不利影响。高填充量微米级碳酸钙可通过对丙烯-1-丁烯共聚物分子链运动的限制调控共聚物的结晶形态,使其在不出现明显β晶的条件下同时提高共聚物的刚性和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1-丁烯共聚物 碳酸钙 结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和/或1-丁烯与丙烯共聚合的工业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东波 赵爱利 于国滨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39,共4页
分析了Sphripol-Ⅱ环管工艺引入丙烯、乙烯及1-丁烯共聚单体后的聚合特性。引入乙烯后催化剂活性增加,氢调敏感性变差。引入1-丁烯后,催化剂活性变化不大,链转移速率增加,需降低H2用量以确保无规共聚PP的熔体流动速率合格。引入乙烯和1... 分析了Sphripol-Ⅱ环管工艺引入丙烯、乙烯及1-丁烯共聚单体后的聚合特性。引入乙烯后催化剂活性增加,氢调敏感性变差。引入1-丁烯后,催化剂活性变化不大,链转移速率增加,需降低H2用量以确保无规共聚PP的熔体流动速率合格。引入乙烯和1-丁烯的三元共聚合催化剂活性提高,氢调敏感性与乙烯和丙烯的二元共聚合时相当;因闪蒸线蒸汽压力的限制,装置负荷降低30%;控制环管反应器内淤浆中可溶物的含量,调整反应温度为60.0℃,乙烯质量分数≤2.5%;控制汽蒸器内温度低于105.0℃,避免低分子物料熔融黏附在汽蒸器表面及干燥器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乙烯 1-丁烯 无规共聚 氢调敏感性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二亚胺配合物-TiCl_4复合催化剂制备新型乙烯/1-丁烯共聚产物结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少全 萧翼之 +1 位作者 胡锦民 王海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44,48,共4页
研究了三种负载型镍的二亚胺配合物与 Ti Cl4组成的新型复合催化体系 ,在不用 MAO,以烷基铝为助催化剂的条件下 ,催化乙烯 / 1-丁烯淤浆共聚制备的一系列塑性体和弹性体共聚物的结构性能。发现由于催化体系具有齐聚及原位共聚性能 ,制... 研究了三种负载型镍的二亚胺配合物与 Ti Cl4组成的新型复合催化体系 ,在不用 MAO,以烷基铝为助催化剂的条件下 ,催化乙烯 / 1-丁烯淤浆共聚制备的一系列塑性体和弹性体共聚物的结构性能。发现由于催化体系具有齐聚及原位共聚性能 ,制得的共聚产物是一种高支化度 (2 1.1~ 70 .3branch num-ber/ 10 0 0 C)、低密度和极低密度 (0 .880 g/ cm3 ~ 0 .911g/ cm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二亚胺 配合物 复合催化剂 制备 新型 乙烯/1-丁烯共聚物 结构 性能 研究 齐聚 原位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苯乙烯-异丁烯酸甲酯共聚物中苯乙烯单元含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俞雄飞 林振兴 莫卫民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7-269,共3页
取0.013g共聚物样品,用压片机在压力30MPa和温度(150±10)℃的条件下压制成厚度为0.05mm的样品膜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用。根据苯乙烯-异丁烯酸甲酯共聚物的红外光谱特征性,分别选择波数700cm叫和1730cm叫作为苯乙烯和... 取0.013g共聚物样品,用压片机在压力30MPa和温度(150±10)℃的条件下压制成厚度为0.05mm的样品膜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用。根据苯乙烯-异丁烯酸甲酯共聚物的红外光谱特征性,分别选择波数700cm叫和1730cm叫作为苯乙烯和异丁烯酸甲酯的定量峰位。选用已知苯乙烯单元的共聚物样品,按方法分析并测得相关数据。以苯乙烯单元的质量分数(%)作为纵坐标,以特征峰面积比值(A700/A1730)为横坐标制作标准曲线。根据所测得未知样品的A700/A1730比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得其苯乙烯单元的含量。该法测定聚合物中苯乙烯单元的范围为40%~85%。测得不同苯乙烯单元含量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0.9%~1.9%。将红外光谱法分析结果与核磁共振法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相对误差在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乙烯-丁烯酸甲酯共聚物 乙烯单元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冲击改性剂茂金属乙烯-1-辛烯共聚物的特性及应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馥梅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19,共5页
简述了乙烯 -1-辛烯共聚物 (POE)的性能特点 ,重点介绍了POE对PP、尼龙、PBT、PET。
关键词 新型 抗冲击改性剂 茂金属 特性 应用 乙烯-1-辛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1-丁烯共聚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朋朋 伍剑 +1 位作者 程鹏飞 吴冬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22年第1期21-23,27,共4页
用无水硫酸钙/二氧化硅复合无机物对丙烯/1-丁烯共聚物进行填充改性,研究了丙烯/1-丁烯共聚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结晶熔融性能。结果表明:与丙烯/1-丁烯共聚物相比,改性后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和维卡软化温度均升高,冲击强度和... 用无水硫酸钙/二氧化硅复合无机物对丙烯/1-丁烯共聚物进行填充改性,研究了丙烯/1-丁烯共聚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结晶熔融性能。结果表明:与丙烯/1-丁烯共聚物相比,改性后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和维卡软化温度均升高,冲击强度和熔体流动速率均下降,注塑样品收缩率的各向异性减小,结晶峰温度和结晶起始温度均升高,结晶温度范围缩小。由于高填充无机物限制了丙烯/1-丁烯共聚物分子链的运动,形成了不完善α晶,在熔融曲线上显示出2个熔融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1-丁烯共聚物 无水硫酸钙 二氧化硅 结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臭氧化茂金属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对聚碳酸酯进行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5-158,共4页
聚碳酸酯(PC)与经臭氧化处理的POE共混后,其力学性能、低温冲击性能、抗溶剂性能以及冲击性能对壁厚的依赖性显著改善。在PC中加入经120 m in臭氧化处理的POE后,PC/POE(90/1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与PC相比从24.6 kJ/m2提高到72.5 kJ/m2,低... 聚碳酸酯(PC)与经臭氧化处理的POE共混后,其力学性能、低温冲击性能、抗溶剂性能以及冲击性能对壁厚的依赖性显著改善。在PC中加入经120 m in臭氧化处理的POE后,PC/POE(90/1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与PC相比从24.6 kJ/m2提高到72.5 kJ/m2,低温(-20℃)冲击强度从18.8 kJ/m2提高到68.6 kJ/m2。在丙酮中浸泡4 h后,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与PC(降至3.2 kJ/m2)相比仅降至43.7 kJ/m2。未经改性处理的PC冲击强度从67.7 kJ/m2(壁厚3.2 mm)迅速下降到11.5 kJ/m2(壁厚6.4 mm);经120m in臭氧化处理,PC/POE(90/1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从75.5 kJ/m2(壁厚3.2 mm)仅下降到58.0 kJ/m2(壁厚6.4 mm)。PC/POE(90/10)共混体系的加工流变性能与PC相比也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化 茂金属乙烯-1-辛烯共聚物 聚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egler-Natta催化剂合成丙烯/1-丁烯共聚物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心志 许云波 +3 位作者 张长军 陈旭 尹文静 牛慧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共8页
分别采用2种工业用Ziegler-Natta催化剂进行丙烯/1-丁烯淤浆共聚合研究,结果发现内给电子体结构对共聚合活性、共聚物组成、序列分布和产物相对分子质量都具有一定影响。通过调节反应物中丙烯/1-丁烯比例,分别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较高(... 分别采用2种工业用Ziegler-Natta催化剂进行丙烯/1-丁烯淤浆共聚合研究,结果发现内给电子体结构对共聚合活性、共聚物组成、序列分布和产物相对分子质量都具有一定影响。通过调节反应物中丙烯/1-丁烯比例,分别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较高(重均相对分子质量30万~50万)和相对分子质量较低(重均相对分子质量10万~15万)且组成递变的2组丙丁共聚物。2组共聚物的结晶性能、热性能、拉伸性能和光学性能都随共聚物组成和序列分布的变化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1-丁烯 共聚物 ZIEGLER-NATTA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丁烯共聚物中发泡剂AC的分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帆 彭宗林 姜述芹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0-84,共5页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方法对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及其在乙烯-丁烯共聚物基体中的分解特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等速升温条件下AC的热分解有3个阶段,产生63%的气体;在乙烯-丁烯共聚物...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方法对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及其在乙烯-丁烯共聚物基体中的分解特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等速升温条件下AC的热分解有3个阶段,产生63%的气体;在乙烯-丁烯共聚物基体中,氧化锌和硬脂酸锌均能降低AC的起始分解温度,但后者还能使AC分解的峰值温度降低,硬脂酸锌是比氧化锌更有效的活化助剂;氧化锌/硬脂酸并用的活化效果应归功于形成的硬脂酸锌;交联剂DCP使AC的起始分解温度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丁烯共聚物 偶氮二甲酰胺 发泡剂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1-丁烯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小婷 谢昕 +3 位作者 陈振斌 张云飞 刘欣 彭文理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3-97,共5页
综述了丙烯-1-丁烯共聚物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催化剂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其中, Ti/MgCl2催化剂活性和效率较高,而茂金属催化剂能够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设计。介绍了丙烯-1-丁烯共聚物的聚合方法,主要包括液相本体聚合、气相聚合和悬浮聚... 综述了丙烯-1-丁烯共聚物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催化剂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其中, Ti/MgCl2催化剂活性和效率较高,而茂金属催化剂能够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设计。介绍了丙烯-1-丁烯共聚物的聚合方法,主要包括液相本体聚合、气相聚合和悬浮聚合等。其中,液相本体聚合和气相聚合技术相对成熟,在现今的研究和生产中运用居多。对丙烯-1-丁烯共聚物结晶行为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丙烯-1-丁烯共聚物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1-丁烯 共聚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乙烯-1-辛烯共聚物微孔发泡 被引量:3
20
作者 龙俊 冯连芳 +1 位作者 顾雪萍 张才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117,共8页
针对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发泡过程中泡孔易破裂的问题,提出将马来酸酐(MAH)接枝到POE上、然后与多氨基硅油(PDMS-NH_(2))反应的方法,形成具有支化结构并部分交联的改性POE(POE-PDMS),并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发泡剂进行微孔发泡,系统考... 针对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发泡过程中泡孔易破裂的问题,提出将马来酸酐(MAH)接枝到POE上、然后与多氨基硅油(PDMS-NH_(2))反应的方法,形成具有支化结构并部分交联的改性POE(POE-PDMS),并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发泡剂进行微孔发泡,系统考察了上述改性POE的发泡行为及发泡材料压缩性能,结果表明,PDMS的引入可以大幅提高熔体强度、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拓宽发泡温度范围、改善发泡性能,得到了泡孔密度为1.76×10^(9) cells×cm^(-3)、平均泡孔直径为7.3μm的POE-PDMS微孔发泡材料,其压缩强度也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1-辛烯共聚物 氨基硅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 微孔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