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结构的1H NMR和13C NMR表征 被引量:7
1
作者 张丹枫 喻国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4-738,共5页
采用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技术对由双[N-(2,6-二异丙基苯基)-3-异丙基水杨醛亚胺]镍(Ⅱ)配合物/甲基铝氧烷(Methylaluminoxane,MAO)催化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得到的共聚物(EMMA-a)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表征,同时... 采用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技术对由双[N-(2,6-二异丙基苯基)-3-异丙基水杨醛亚胺]镍(Ⅱ)配合物/甲基铝氧烷(Methylaluminoxane,MAO)催化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得到的共聚物(EMMA-a)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表征,同时对自由基聚合制得的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b)作了相应的分析与表征。通过1H NMR数据,计算得到两种共聚物样品中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插入率分别为14.10%和10.26%(摩尔百分数)。基于13C NMR数据,分析比较了由配位共聚与自由基共聚所得共聚物样品在微观结构上的区别,结果发现,在共聚物的乙烯链段部分,由配位共聚得到的共聚物样品EMMA-a主要含有甲基型支链,而由自由基共聚所得共聚物样品EMMA-b具有长链型支链。另外,在共聚物的MMA链节部分,EMMA-a中的MMA单元的羰基(C‖O)碳的化学位移为177.27,而EMMA-b中的MMA单元的羰基(C‖O)碳的化学位移为175.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NMR)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 微观结构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分布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雅琼 许文林 鲁萍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27-529,共3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 ,研究了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极性溶剂中分散聚合的工艺条件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表明 ,通过控制工艺条件 ,可以制得粒径均匀的共聚物微球。
关键词 窄分布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 微球 制备 分散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酰胺-酯)对聚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刁建志 巴信武 +1 位作者 王素娟 丁海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4-17,共4页
研究了超支化聚 (酰胺 -酯 ) (HBP)对聚丙烯 /聚氯乙烯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PP/PVC/PP g (St co MMA) ]的增容作用。讨论了HBP的用量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剪切应力、剪切速... 研究了超支化聚 (酰胺 -酯 ) (HBP)对聚丙烯 /聚氯乙烯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PP/PVC/PP g (St co MMA) ]的增容作用。讨论了HBP的用量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剪切应力、剪切速率和温度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熔体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P/PVC/PP g (St co MMA) ( 80 / 2 0 / 6)共混物中加入 1份HBP时 ,就可以很好改善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使共混物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 ,同时使熔体表观黏度达到较小值。该共混物熔体属于假塑性流体。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研究结果证明了HBP增强了PP/PVC/PP g (St co MMA)的界面粘结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酰胺-酯) 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增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法制备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 被引量:3
4
作者 宋晓峰 张德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18,共3页
先制备出粒径均匀、形态一致的乳胶粒 ,采用后处理过程得到大量带有微孔的颗粒 ,并对共聚物进行测试分析。
关键词 乳液聚合法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 微孔粒子 纳米材料 增韧剂 填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与酚醛树脂共混体系相形态控制研究
5
作者 李求进 张世杰 +1 位作者 樊晓华 焦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7期2864-2866,共3页
用溶液浇铸膜法制备一系列不同比例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酚醛树脂共混物,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酚醛树脂共混体系由于氢键作用存在相容窗口... 用溶液浇铸膜法制备一系列不同比例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酚醛树脂共混物,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酚醛树脂共混体系由于氢键作用存在相容窗口,在其相容窗口内可以通过改变共聚物的共聚比或共混比来控制相形态结构,获得预期的纳米形态结构;在相容窗口中,共混物存在分散的颗粒,它源于聚合物分子链间的分凝结构,共混物中PS含量的增加会增加分子链间的分凝结构,致使分散颗粒出现,当分凝程度越来越大时,最终会导致共混体系进入相分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氢键 相容性 分凝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乙烯基吡啶-甲基丙烯酸甲酯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
6
作者 蔡庆华 孙建中 周其云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6-140,共5页
采用阴离子活性聚合方法合成了聚2-乙烯基吡啶(P2V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两嵌段共聚物(P2VP-b-PMMA),并采用GPC、FT-IR、NMR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聚合产物为数均分子量103166、多分散指数1.08的单分散P2VP-b-PMMA。
关键词 2-乙烯基吡啶 甲基丙烯酸甲酯 阴离子活性聚合 嵌段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共混一步法制备具有优异水氧阻隔性能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量子点扩散板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博文 段宇豪 +3 位作者 葛伟新 朱家铭 熊英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28,共7页
为了同时增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SMMA)的光扩散性能和水氧阻隔性能,首次将阻隔性能优异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作为光扩散粒子,通过简单的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EVOH含量的SMMA/EVOH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光率... 为了同时增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SMMA)的光扩散性能和水氧阻隔性能,首次将阻隔性能优异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作为光扩散粒子,通过简单的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EVOH含量的SMMA/EVOH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光率雾度仪、气体渗透仪、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等详细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光扩散性能、水氧阻隔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EVOH与SMMA不完全相容,质量分数40%以下的EVOH在SMMA体系中以球形分散相形式存在,可将雾度从纯SMMA的0.3%提高至80%以上,起到光散射粒子的作用,透光率依然保持在60%以上;随着EVOH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水氧阻隔性能逐渐提高。将量子点加入阻隔扩散板中,能够有效延长量子点的荧光寿命,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乙烯-乙烯共聚物 荧光寿命 水氧阻隔性能 量子点扩散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己二酸二甘醇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生物降解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吉丽 张会良 +1 位作者 高歌 董丽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58,共7页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对聚乳酸(PLA)进行增韧改性,增韧后的PLA再与增塑剂聚己二酸二甘醇酯(PDEGA)熔融共混挤出并吹膜。将PDEGA的质量分数固定为8%,改变PLA和MBS的比例,探讨了不同含量的MBS对PLA/PDEGA/MBS薄膜...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对聚乳酸(PLA)进行增韧改性,增韧后的PLA再与增塑剂聚己二酸二甘醇酯(PDEGA)熔融共混挤出并吹膜。将PDEGA的质量分数固定为8%,改变PLA和MBS的比例,探讨了不同含量的MBS对PLA/PDEGA/MBS薄膜力学性能、光学性能、流变性能以及结晶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薄膜撕裂断面形态,用偏光显微镜观察PLA的结晶形貌。结果表明,加入PDEGA后,薄膜的Tg下降了近8℃,Tcc下降了约17℃;随着MBS的不断加入,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分别在25MPa和120kN/m以上,PLA薄膜的断裂伸长率由PLA的3.5%提高到薄膜的40%以上,薄膜的模量、黏度都有所增加;随着MBS含量的增加,PLA球晶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球晶数量增加,球晶尺寸明显变小,但PLA的结晶类型没有改变;薄膜保持了良好的透明性和降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乙烯共聚物 聚己二酸二甘醇酯 吹塑薄膜 增韧 生物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贾宝山 白福臣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92,共4页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混物(PC/MBS),研究了温度和MBS含量对PC/MBS共混物主要流变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BS能有效改善PC的加工性能。共混物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MBS质量分数低于...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混物(PC/MBS),研究了温度和MBS含量对PC/MBS共混物主要流变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BS能有效改善PC的加工性能。共混物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MBS质量分数低于15%时,随着MBS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表观黏度和粘流活化能降低,同时非牛顿指数增加。MBS质量分数为15%时,共混体系流变性能最好。继续增加MBS含量,流变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乙烯共聚物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聚苯乙烯—丙烯酸酯
10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透明聚苯乙烯-丙烯酸 冲击改性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 劲度 耐热性 相对密度 模塑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共聚物对光盘级聚碳酸酯的增韧研究
11
作者 徐晓琳 郭宝华 徐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5-38,共4页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 (MBS)对光盘级聚碳酸酯的增韧作用。结果表明 ,MBS对PC增韧效果显著。且MBS分散性越好 ,达到脆 -韧转变时所需的MBS含量越少。求得达到脆 -韧转变时的临界粒间距为 5 0nm。对共混物损伤机...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 (MBS)对光盘级聚碳酸酯的增韧作用。结果表明 ,MBS对PC增韧效果显著。且MBS分散性越好 ,达到脆 -韧转变时所需的MBS含量越少。求得达到脆 -韧转变时的临界粒间距为 5 0nm。对共混物损伤机制的研究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光盘级 聚碳酸酯 增韧 研究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乙烯共聚物 临界粒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MSAN共聚物的组成对PMMA/α-MSAN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
12
作者 孟婷 任亮 +2 位作者 张立新 马晓琳 张明耀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29,共3页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一系列配比不同的α-甲基苯乙烯和丙烯腈共聚物粉料(α-MSAN),将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熔融共混,利用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力学黏弹谱仪(DMA)考察了PMMA/α-MSAN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当α-MSAN共聚物中...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一系列配比不同的α-甲基苯乙烯和丙烯腈共聚物粉料(α-MSAN),将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熔融共混,利用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力学黏弹谱仪(DMA)考察了PMMA/α-MSAN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当α-MSAN共聚物中丙烯腈含量为15%~25%时,α-MSAN与PMMA形成相容体系,其相容性随丙烯腈含量的增加而变好;当丙烯腈含量大于30%时,共混物均为不相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甲基乙烯/丙烯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 乳液聚合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装材料用EMMA的性能分析
13
作者 赵晔 刘瑞 +1 位作者 封水彬 蒋文军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5,共4页
以目前市面上主要用于包装材料的2种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分别记为EMMA 1,EMMA 2)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拉力试验机、... 以目前市面上主要用于包装材料的2种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分别记为EMMA 1,EMMA 2)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拉力试验机、接触角测试仪、熔体流动速率仪(MFR)等研究了两者的综合性能,为EMMA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结果表明:2种EMMA产品均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MMA的插入率为10%,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41000,熔体流动速率(MFR)在22.00~24.00 g/10 min。2种EMMA产品的熔融温度(T m)均明显低于乙烯均聚物,表明插入的MMA单元抑制了聚乙烯的结晶行为。此外,EMMA 1的MMA含量较高,导致其T m和结晶温度(T c)均低于EMMA 2。与EMMA 2相比,EMMA 1的MFR略低,但EMMA 1的拉伸性能、外观及浸润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相对分子质量 力学性能 浸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DM-g-MAN增韧聚氯乙烯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勇平 付锦锋 +2 位作者 王炼石 张安强 吴敌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52,共5页
用悬浮法合成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丙烯腈(AN)接枝共聚物(EPDM-g—MAN),用其增韧聚氯乙烯(PVC)树脂。研究了PVC/EPDM-g-MAN共混物的冲击性能、增韧机理、相结构以及热稳定性,并与PVC/氯化聚乙烯(CP... 用悬浮法合成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丙烯腈(AN)接枝共聚物(EPDM-g—MAN),用其增韧聚氯乙烯(PVC)树脂。研究了PVC/EPDM-g-MAN共混物的冲击性能、增韧机理、相结构以及热稳定性,并与PVC/氯化聚乙烯(CPE)共混物的冲击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EPDM含量为17.5%时,PVC/EPDM-g-MAN缺口冲击强度达到91.9kJ/m^2;而CPE在含量为25%时,PVC/CPE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可达到84.9kJ/m^2,说明EPDM-g-MAN具有更好的增韧效果。SEM分析表明,随着EPDM-g-MAN用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增韧机理由裂纹支化终止转变为剪切屈服兼有空穴化。TEM分析表明,EPDM以分散相均匀分散于PVC连续相中,两相界面模糊,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随着EPDM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相结构由“海-岛”结构转变为近连续相结构。热重分析表明,EPDM-g—MAN的加入提高了PVC的热稳定性,使其分解温度提高了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乙丙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接枝共聚物 聚氯乙烯 相结构 增韧机理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MMA共聚物的热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安全福 高俊刚 +2 位作者 李德玲 杨丽庭 刘国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5-108,共4页
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 (St)、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二元共聚物 (PMS) ,并分别利用 α-甲基苯乙烯 (α- MSt)、丙烯酸乙酯 (EA)作为改性单体代替部分苯乙烯 (或 MMA)合成了三元共聚物。用凝胶渗透色谱 (GPC)测定了聚合物的分子量... 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 (St)、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二元共聚物 (PMS) ,并分别利用 α-甲基苯乙烯 (α- MSt)、丙烯酸乙酯 (EA)作为改性单体代替部分苯乙烯 (或 MMA)合成了三元共聚物。用凝胶渗透色谱 (GPC)测定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利用热分析仪测定了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及分解温度。结果表明 ,二元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随 St质量分数的增加成曲线变化 ,在 St占 5 0 %时玻璃化温度达到最高值。α- MSt的加入 ,使玻璃化温度升高 ,EA的加入使玻璃化温度降低。二元共聚物的热分解起始温度和半衰期温度随 St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在 St占 5 0 %时二者均达到最高值 ;三元共聚物中 ,加入 α- MSt后 ,热分解起始温度升高 ,半衰期温度降低 ,EA的加入降低了起始分解温度和分解半衰期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Α-甲基乙烯 丙烯酸乙酯 热性能 St/MMA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MA-DVB三元共聚大孔吸附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亚宁 王槐三 +1 位作者 刘德荣 黄文强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8-120,共3页
以液体石蜡、甲苯和环己酮作致孔剂 ,采用悬浮聚合合成S -MMA -DVB大孔吸附树脂 ,研究单体和致孔剂组成对孔结构的影响 ,液体石蜡和环己酮分别适宜于使树脂内部生成起扩散通道作用的大孔和发挥物理吸附作用的微孔 ,两者的比例一般控制... 以液体石蜡、甲苯和环己酮作致孔剂 ,采用悬浮聚合合成S -MMA -DVB大孔吸附树脂 ,研究单体和致孔剂组成对孔结构的影响 ,液体石蜡和环己酮分别适宜于使树脂内部生成起扩散通道作用的大孔和发挥物理吸附作用的微孔 ,两者的比例一般控制在致孔剂总量的 2 0 %~ 30 %和 12 %~ 15 %。并测定了树脂对水中维生素C的吸附能力为 17.6mg/g ,该树脂与日本产类似树脂的化学组成、孔结构以及对维生素C的吸附能力相似或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S-MMA-DVB共聚物 维生素C 合成 孔结构 吸附性能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烯基苯 致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S接枝共聚物对PMMA树脂的增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丽春 任亮 +3 位作者 李明远 刘毅梅 张明耀 张会轩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2,共5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在聚丁二烯(PB)乳胶粒子上接枝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合成了一系列MBS接枝共聚物(简称MBS),将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进行熔融共混制备PMMA/MBS共混物,研究了PB及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叔十二烷基硫醇(TDDM)... 采用乳液聚合法在聚丁二烯(PB)乳胶粒子上接枝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合成了一系列MBS接枝共聚物(简称MBS),将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进行熔融共混制备PMMA/MBS共混物,研究了PB及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叔十二烷基硫醇(TDDM)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BS中PB所占比例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PB所占比例为50%(质量分数,下同)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达到200J/m,而拉伸强度表现出上升的趋势;随着TDDM用量的增加,MBS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降低,导致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先增加后减小;随着MBS中PB所占比例的增加,接枝率逐渐降低,MBS在PMMA基体中的分散程度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乙烯接枝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 乳液聚合 力学性能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V三元共聚物/PMMA共混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帅 金涛 +1 位作者 谭志勇 张会轩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4,60,共5页
将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三元共聚物(THV)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进行熔融共混,考察了共混物THV/PMMA的组成对流变特性、动态力学行为和热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物的组成对共混物的平衡扭矩值和平衡温度影响不大.共... 将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三元共聚物(THV)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进行熔融共混,考察了共混物THV/PMMA的组成对流变特性、动态力学行为和热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物的组成对共混物的平衡扭矩值和平衡温度影响不大.共混物组成对共混物中THV的结晶和PMMA树脂的玻璃化转变过程没有影响.随组成不同,共混物熔融行为在两个不同组分的典型熔融特征之间逐渐变化.不同组成的THV/PMMA共混物均呈现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对应于两组成各自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位置.在THV/PMMA质量比为70/30的共混物中,PMMA呈球状分散在连续相THV基体中,分散相粒子的尺寸在1-10μm之间.二者为典型的不相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SBS分散纳米P(MMA-St)对聚丙烯增强增韧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田丽芳 吴大鸣 +2 位作者 郭安儒 张勇杰 孟庆云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0-33,共4页
将0.5%~4.0%的P(MMA-St)粉体作为改性剂加入到聚丙烯(PP)中,利用原位气泡拉伸法(ISBS)进行纳米分散。采用力学性能和SEM研究了共聚物粉体用量对PP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及弯曲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ISBS方法,可以将P(MMA-St)很好地分... 将0.5%~4.0%的P(MMA-St)粉体作为改性剂加入到聚丙烯(PP)中,利用原位气泡拉伸法(ISBS)进行纳米分散。采用力学性能和SEM研究了共聚物粉体用量对PP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及弯曲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ISBS方法,可以将P(MMA-St)很好地分散到PP中,P(MMA-St)的加入提高了PP/P(MMA-St)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其中拉伸强度提高了7.50%,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03.77%。利用XRD对共混物的结晶形态和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共聚物粉体的加入可以诱导β晶型的产生,使得共混物的韧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改性 原位气泡拉伸法 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乙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官能团大分子引发剂引发制备三嵌段共聚物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建峰 黄志斌 张可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7-80,共4页
合成了以聚乙二醇400和聚氨酯预聚物为主体,两端各带有2-溴丙酰氧基的两种大分子引发剂,并以此分别对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得到了PS-PEG-PS,PS-PU-PS,PMMA-PEG-PMMA,PMMA-PU-PMMA四种"大-小-大&qu... 合成了以聚乙二醇400和聚氨酯预聚物为主体,两端各带有2-溴丙酰氧基的两种大分子引发剂,并以此分别对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得到了PS-PEG-PS,PS-PU-PS,PMMA-PEG-PMMA,PMMA-PU-PMMA四种"大-小-大"三嵌段共聚物,用1H-NMR、GPC、DSC、TGA分别对其进行了表征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大分子引发剂均能引发合成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嵌段共聚物,两种大分子引发剂对MMA的聚合速度明显高于St。热分析表明,三嵌段中的小嵌段,无论是较软的PEG-400或较硬的PU,均可使PS及PMMA的Tg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醉400 聚氨酯预聚物 2-溴丙酰氧基 嵌段共聚物 大分子引发剂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