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烯咔唑/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碳纳米管气敏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邸宏伟 董俊玲 +4 位作者 何花 张楠 范超 王雅婷 曹江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0-465,共6页
该文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碳纳米管为导电填料,以N-乙烯基咔唑为聚合单体,采用原位溶液聚合方法,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作用下聚合制得聚乙烯咔唑/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碳纳米管复合导电胶糊(PVK/VTEO-MWCNT-OH).通过红外光谱测其... 该文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碳纳米管为导电填料,以N-乙烯基咔唑为聚合单体,采用原位溶液聚合方法,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作用下聚合制得聚乙烯咔唑/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碳纳米管复合导电胶糊(PVK/VTEO-MWCNT-OH).通过红外光谱测其化学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聚合物包覆碳纳米管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咔唑包覆在碳纳米管上,改善了碳纳米管的分散性.用制得的复合导电胶糊涂覆在电极片上,制得气敏传感元件,并测其在不同的有机溶剂中的气敏响应性.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气敏传感薄膜对四氢呋喃蒸汽响应强度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气敏传感器 乙烯咔唑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碳纳米管 气敏传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与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2
作者 张丹枫 仝鑫 +1 位作者 黄海林 高春旋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1-488,共8页
采用一系列结构不同的α-二亚胺镍催化剂,在倍半乙基氯化铝(EASC)作用下,以配位共聚的方法制备乙烯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S)共聚物。研究了VTEoS的浓度、催化剂用量、n(Al)/n(Ni)、乙烯压力、聚合时间、溶剂以及催化剂结构对共聚反... 采用一系列结构不同的α-二亚胺镍催化剂,在倍半乙基氯化铝(EASC)作用下,以配位共聚的方法制备乙烯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S)共聚物。研究了VTEoS的浓度、催化剂用量、n(Al)/n(Ni)、乙烯压力、聚合时间、溶剂以及催化剂结构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化的聚合条件。通过核磁共振(NMR)、哀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热失重分析(TGA)、焙烧法、聚合物膜的接触角测试等方法分别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热稳定性、硅质量分数和聚合物膜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以C4为催化剂,二氯甲烷为溶剂时,共聚活性(以1 mol Ni计)最高达9.10×10^(5) g/(mol·h),共聚物中硅的质量分数为0.74%~3.39%。含硅单体的引入,能够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二亚胺镍催化剂 乙烯 乙烯基乙氧基 共聚 功能化聚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真丝织物阻燃改性的工艺条件及样品性能测试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云朋 关晋平 陈国强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9-304,共6页
为了制备环保及阻燃性能优良的真丝织物,采用低毒性的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ETS)对真丝织物进行化学接枝。以极限氧指数为考核指标,经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接枝工艺为:单体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织物的质量分数150%,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对单... 为了制备环保及阻燃性能优良的真丝织物,采用低毒性的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ETS)对真丝织物进行化学接枝。以极限氧指数为考核指标,经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接枝工艺为:单体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织物的质量分数150%,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对单体的质量分数1%,整理液pH 4,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90 min,浴比1∶20,单体水溶液超声波处理时间9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阻燃整理的真丝织物的接枝率为27.1%,极限氧指数为25.8%,提高2.7个百分点。对接枝真丝织物样品的红外光谱表征及热重分析认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单体与真丝织物发生接枝反应后通过提高织物燃烧后的成炭量增强其阻燃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枝真丝织物样品燃烧后的炭渣残留量高,起泡现象不明显。研究结果显示,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接枝后真丝织物的阻燃性能得到一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乙氧基 接枝 阻燃 真丝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原位乳液接枝丁苯橡胶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尹常杰 张秋禹 +1 位作者 尹德忠 顾军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0-683,共4页
采用原位乳液接枝法,制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接枝的丁苯橡胶。分别用凝胶含量和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接枝产物的形成机理。考察了VTES的接枝效率和橡胶中的硅含量,并比较了接枝产物机械性能和热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VTES的接枝... 采用原位乳液接枝法,制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接枝的丁苯橡胶。分别用凝胶含量和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接枝产物的形成机理。考察了VTES的接枝效率和橡胶中的硅含量,并比较了接枝产物机械性能和热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VTES的接枝效率高达87%,接枝丁苯橡胶的拉伸强度提高了30.3%,耐热温度提高了5.1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橡胶胶乳 乙烯基乙氧基 原位乳液接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钠与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二维相关近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符小慧 张文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2-786,共5页
关于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有许多研究,其中硅衍生物涂层是一个重点,然而硅衍生物形成机理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硅酸钠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作为硅衍生物的反应物,利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NIR)和二维相关分析(2D-correlation an... 关于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有许多研究,其中硅衍生物涂层是一个重点,然而硅衍生物形成机理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硅酸钠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作为硅衍生物的反应物,利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NIR)和二维相关分析(2D-correlation analysis, 2DCorr)方法探讨硅衍生物的反应机理。首先,采用德国Bruker公司的MPA型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样品的光谱信息,分析了17 Wt%硅酸钠、 97 Wt%VTES以及两者1:5摩尔比混合体系的分子结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混合体系在5 176~4 250 cm^-1范围内出现了Si-O-H和Si-O-Si基团的吸收峰,说明溶液中两者混合后发生了水解缩合反应;并发现10 262 cm^-1处的游离羟基减少并向低频方向偏移, 8 905 cm^-1处以氢键缔合的羟基增加;含氢键的醇从7 203 cm^-1偏移到6 846 cm^-1。将硅酸钠和VTES按照7种不同摩尔比混合并搅拌成溶胶凝胶状,采集这些样品的光谱信息,并且对吸收峰进行归属,结果发现:随着VTES的比例增加,游离羟基以及含氢键的醇减少,结合羟基增加,含硅基团也在增加。最后,对不同摩尔比的混合体系的光谱数据进行基线校正,运用软件Matlab 6.5计算基于摩尔比例扰动的二维相关光谱,提高近红外光谱的分辨率和分析不同官能团之间的变化顺序。结果发现:10 262 cm^-1处吸收峰的变化先于8 905 cm^-1处吸收峰的变化, 7 026(6 846) cm^-1处吸收峰的变化晚于5 859 cm^-1处吸收峰的变化, 5 264(5 176) cm^-1处吸收峰的变化晚于4 397 cm^-1处吸收峰的变化, 4 667 cm^-1处吸收峰的变化晚于4 397 cm^-1处吸收峰的变化。不同波数的吸收峰变化顺序对应其归属的官能团的变化顺序,进而揭示了近红外光谱中基团变化的原因。硅酸钠和VTES两种溶液混合后形成的溶胶凝胶是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硅-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具有疏水性质能被广泛应用。研究结果将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硅酸钠和VTES混合体系水解缩合反应过程以及分子结构变化,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二维相关光谱 酸钠 乙烯基乙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S)水解关键工艺 被引量:6
6
作者 冯军 杨丽霞 +2 位作者 张文广 顾涛 林伟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64,共3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金属进行预处理是一种新型、环保的表面处理工艺,可以显著提高涂层的结合力及金属耐蚀性能,有望替代传统的磷化和钝化处理,而水解过程是决定金属表面硅烷化预处理好坏的关键。采用反射吸收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温度、pH、...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金属进行预处理是一种新型、环保的表面处理工艺,可以显著提高涂层的结合力及金属耐蚀性能,有望替代传统的磷化和钝化处理,而水解过程是决定金属表面硅烷化预处理好坏的关键。采用反射吸收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温度、pH、醇水比及硅烷体积分数等关键因素对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水解的影响,确定了水解液中获得最多硅醇单体时的水解工艺参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硅烷溶液水解程度随着水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过比较Si—O—Fe与Si—O—Si峰强的变化,确定Si—O—Fe与Si—O—Si在金属表面存在竞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乙氧基 偶联剂 水解 金属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铑催化吲哚与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C—H烯基化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鹏杰 周春妮 +4 位作者 王泽田 郑子昂 张玉敏 王亮 肖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50-2457,共8页
研究了铑催化N-嘧啶吲哚与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C—H烯基化反应.在以二氯(五甲基环戊二烯基)合铑(Ⅲ)二聚体{[RhCp^(*)Cl_(2)]_2(Cp^(*):五甲基环戊二烯基)}为催化剂,Cu(OAc)_(2)为氧化剂,Ag F为添加剂,1,2-二氯乙烷为溶剂及反应温度为9... 研究了铑催化N-嘧啶吲哚与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C—H烯基化反应.在以二氯(五甲基环戊二烯基)合铑(Ⅲ)二聚体{[RhCp^(*)Cl_(2)]_2(Cp^(*):五甲基环戊二烯基)}为催化剂,Cu(OAc)_(2)为氧化剂,Ag F为添加剂,1,2-二氯乙烷为溶剂及反应温度为90℃条件下,以42%~88%的收率得到末端吲哚乙烯衍生物.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结果为K_(H)/K_(D)=5.7∶1,表明C—H键断裂可能是反应过程中的决速步骤.竞争性实验结果表明,含有供电子取代基的底物比吸电子取代基的底物反应活性高,反应可能经历亲电性C—H键活化过程.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主要包括配位、C—H键活化、转金属化、还原消除和氧化等步骤.将此方法应用于一种δ-咔啉衍生物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铑催化剂 C—H烯基化 吲哚 乙烯基乙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共聚物膜的制备及乙醇/水中的溶胀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鸣 董永全 唐星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40,共6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共聚乳液.用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ATR-FTIR)对共聚物膜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VTES与丙烯酸酯用量比对共聚乳液的绝对黏度、共聚物膜的交联度及亲水性、溶胀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后计...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共聚乳液.用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ATR-FTIR)对共聚物膜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VTES与丙烯酸酯用量比对共聚乳液的绝对黏度、共聚物膜的交联度及亲水性、溶胀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后计算了共聚物膜在乙醇和水中的扩散系数.实验结果表明:VTES与丙烯酸酯发生自由基聚合;随着VTES与丙烯酸酯用量比的增大,共聚乳液的绝对黏度逐渐增加,共聚物膜的交联度及接触角逐渐增大.提高乙醇浓度或者增加温度,都可以提高共聚物膜在乙醇/水体系中的溶胀度;VTES与丙烯酸酯用量比为0.15的共聚物膜在乙醇中的扩散系数最大,为0.023 09×10-4m2/s;VTES与丙烯酸酯用量比为0.02的共聚物膜在水中的扩散系数最大,为0.023 57×10-4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乙烯基乙氧基 共聚物膜 溶胀度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基三(2,2,2-三氟)乙氧基硅烷的合成及疏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2-174,共3页
以乙烯基三(2,2,2-三氟)乙氧基硅烷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腈为溶剂,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乙烯基三(2,2,2-三氟)乙氧基硅烷。考察了溶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并运用F... 以乙烯基三(2,2,2-三氟)乙氧基硅烷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腈为溶剂,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乙烯基三(2,2,2-三氟)乙氧基硅烷。考察了溶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并运用FT-IR、1 H-NMR、GPC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合成聚合物疏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投料质量配合比为乙烯基三(2,2,2-三氟)乙氧基硅烷∶乙腈∶偶氮二异丁腈=1∶2.8∶0.00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9h,产品收率达91.3%,数均分子量为2.3×104。用制得的聚合物修饰经化学刻蚀的铝合金片的水滴接触角为155°,滚动角<2°,具有优异超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2 2 2-氟)乙氧基 偶氮二异丁腈 乙腈 乙烯基(2 2 2-氟)乙氧基 超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SiO_2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贵安 叶录元 +3 位作者 朱庭良 邓仲勋 焦飞 张亚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37,共4页
应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APS)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制备了表面负载有活性基团的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并用激光粒度仪(laserparticle size analyzer,LPS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应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APS)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制备了表面负载有活性基团的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并用激光粒度仪(laserparticle size analyzer,LPS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等研究了粒子的粒径分布、表面化学结构、形态和分散性以及其负载率.实验表明,粒子基本呈单分散状态,发生聚集的倾向显著降低,且含有大量的APS功能性基团,改性剂APS与正硅酸乙酯(tetraethyl orthosilioate,TEOS)的体积比在0.04-0.22时,随着改性剂用量的增加,粒子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负载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丙基乙氧基(APS) 改性 纳米二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晶晶 朱传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5-718,共4页
以共聚方式与掺混方式加入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脂肪族异氰酸酯、聚酯二元醇等,对水性聚氨酯进行交联改性.用IR、DSC、TGA及其它物理方法分析研究了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3.0... 以共聚方式与掺混方式加入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脂肪族异氰酸酯、聚酯二元醇等,对水性聚氨酯进行交联改性.用IR、DSC、TGA及其它物理方法分析研究了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3.0g/100gγ-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100g指起始物原料)时,无论以共混还是共聚方式加入,均能提高水性聚氨酯的防水性、耐热性、硬度及抗冲击性能,而以共聚方式加入时其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异氰酸酯-丙基乙氧基 水性聚氨酯 交联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蒙脱石对Sr^(2+)的去除研究
12
作者 代亚平 吴平霄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33-134,共2页
粘土矿物由于其表面活性高、性质稳定、价格便宜等特点,作为一种很好的环境修复材料而得到广泛应用。蒙脱石是典型的2:1型层状粘土矿物,具有吸附性、粘结性、阳离子交换性、分散悬浮性、纳-微米级粒径等多种性质,改性后的蒙脱石性能更好。
关键词 改性蒙脱石 氨丙基乙氧基 层状粘土矿物 改性 阳离子交换性 表面活性 改性材料 修复材料 吸附性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凹凸棒土固定化菠萝蛋白酶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荣 单良 王兴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5期10739-10741,共3页
[目的]确定利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凹凸棒土(3-APTS-凹凸棒土)固定菠萝蛋白酶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3-APTS凹凸棒土为基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研究用固定菠萝蛋白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确定菠萝蛋白酶固定化的条... [目的]确定利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凹凸棒土(3-APTS-凹凸棒土)固定菠萝蛋白酶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3-APTS凹凸棒土为基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研究用固定菠萝蛋白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确定菠萝蛋白酶固定化的条件为:0.4%戊二醛交联,温度38—44℃,pH值6.4,固定化时间4.5h,最终产品的酶活为3900U/g,酶活回收率达80%。[结论]利用3-APIS-凹凸棒土固定的菠萝蛋白酶稳定性和利用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蛋白酶 3-氨基丙基乙氧基改性凹凸棒土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PTES)改性粘土岩的制备及其对铀U(Ⅵ)的吸附 被引量:1
14
作者 阳刚 潘跃龙 +3 位作者 刘羽 冷阳春 王彦惠 李东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90-3597,共8页
本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PTES)改性粘土岩,并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3-APTES改性粘土岩没有固定的表面结构,多为呈不规则多边型的薄片状晶体.以3-APTES... 本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PTES)改性粘土岩,并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3-APTES改性粘土岩没有固定的表面结构,多为呈不规则多边型的薄片状晶体.以3-APTES改性粘土岩为吸附介质,探讨了反应时间、初始浓度、水相pH值、固液比、实验温度和离子种类等对该材料吸附U(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为5、U(Ⅵ)初始浓度为50μg·mL^(-1)、固液比为1:200时,经过120 min 3-APTES改性粘土岩对U(Ⅵ)的吸附达到平衡,吸附效果最佳.升温有助于提高其吸附性能;溶液中Ca^(2+)、HCO_(3)^(-)、CO_(3)^(2-)等3种离子极大的抑制了3-APTES改性粘土岩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氨基丙基乙氧基(3-APTES) 改性 粘土岩 吸附 U(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H_3PW_(12)O_(40)/MCM-41在蓖麻油脱水反应中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建飞 严翠霞 +1 位作者 许伟 邵荣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64-570,共7页
采用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DTES)改性H_3PW_(12)O_(40)/MCM-41催化剂,研究了硅氧烷偶联剂改性对催化剂上蓖麻油脱水制备脱水蓖麻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氧烷偶联剂改性有利于显著提高催化剂上H_3PW_(12)O_(40)物相的分散度,主要... 采用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DTES)改性H_3PW_(12)O_(40)/MCM-41催化剂,研究了硅氧烷偶联剂改性对催化剂上蓖麻油脱水制备脱水蓖麻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氧烷偶联剂改性有利于显著提高催化剂上H_3PW_(12)O_(40)物相的分散度,主要原因是由于硅氧烷偶联剂增加了相邻H_3PW_(12)O_(40)分子的空间位阻;分散度的提高导致了催化剂上总酸量以及Brnsted酸占总酸量的比值显著增加,且酸强度减弱,从而有利于蓖麻油转化率、脱水蓖麻油选择性和催化剂稳定性的提高。在220℃,H_3PW_(12)O_(40)和DTES最佳负载量分别为15%和9%的条件下反应1. 5 h,羟值、碘值分别达到8. 3 mg KOH/g和149. 3 g I_2/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乙氧基 改性 蓖麻油 催化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9
16
作者 荆蓉 温演庆 +1 位作者 俞凌云 朱谱新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2015年第5期45-49,共5页
通过氧化-还原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实现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水性聚氨酯共聚反应。应用红外光谱测试(FTIR-ATR)表征了共聚产物,根据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热失重分析(TG)、X-射线衍射分析(XRD)测试分析了改性前后水性聚氨酯的热... 通过氧化-还原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实现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水性聚氨酯共聚反应。应用红外光谱测试(FTIR-ATR)表征了共聚产物,根据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热失重分析(TG)、X-射线衍射分析(XRD)测试分析了改性前后水性聚氨酯的热性能、结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偶联剂单体加入量为水性聚氨酯质量的2%时,体系交联度可达到12%,明显改善了水性聚氨酯疏水性,其耐水性提高了54%,耐丙酮性提高21%,断裂强度提高2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乙烯基乙氧基 自由基聚合 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硅烷偶联剂对多壁碳纳米管表面改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桑亚非 赫玉欣 +4 位作者 张丽 张黎明 姚大虎 高喜平 张玉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71,共3页
采用混酸体系(浓硫酸与浓硝酸体积比为3∶1)对碳纳米管进行氧化处理,再采用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KH-304)对氧化碳纳米管进行表面改性,制得表面改性的碳纳米管。改性后的碳纳米管在乙醇和二氯甲烷的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得到了提高,吸油量... 采用混酸体系(浓硫酸与浓硝酸体积比为3∶1)对碳纳米管进行氧化处理,再采用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KH-304)对氧化碳纳米管进行表面改性,制得表面改性的碳纳米管。改性后的碳纳米管在乙醇和二氯甲烷的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得到了提高,吸油量从300mL/100g降到210mL/100g,水接触角从57.5°提高到了102.5°。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热失重分析(TG)对改性前后的碳纳米管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长链硅烷偶联剂成功接枝到氧化碳纳米管的表面,接枝量约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十二氧基 疏水改性 吸油量 水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乙酸基硫代-1-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居超 张志康 +1 位作者 李军 闫培松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74-276,281,共4页
新型抗湿滑、抗老化硅烷偶联剂可以极大地促进"绿色轮胎"的发展。目前常用于提高轮胎性能的硅烷偶联剂多为多硫硅烷偶联剂,如二硫硅烷偶联剂(Si75)、四硫硅烷偶联剂(Si69)等,此类偶联剂在实际应用中大多存在多硫键容易断链、... 新型抗湿滑、抗老化硅烷偶联剂可以极大地促进"绿色轮胎"的发展。目前常用于提高轮胎性能的硅烷偶联剂多为多硫硅烷偶联剂,如二硫硅烷偶联剂(Si75)、四硫硅烷偶联剂(Si69)等,此类偶联剂在实际应用中大多存在多硫键容易断链、参与硫化反应从而容易烧焦造成抗老化性能差等缺点,并且其滚动阻力较低,抗湿滑性能也较差。为改善上述缺点,利用巯基乙酸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合成了一种新的单硫硅烷偶联剂2-乙酸基硫代-1-乙基三乙氧基硅烷,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联剂 巯基乙酸 乙烯基乙氧基 加成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硅烷-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丽琼 刘杰 +1 位作者 李玮 张黎明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6-170,共5页
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丙烯酸酯为单体,乙氧基醇磺基琥珀酸二钠(A—102)为乳化剂,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VTES、反应温度以及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对乳液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结... 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丙烯酸酯为单体,乙氧基醇磺基琥珀酸二钠(A—102)为乳化剂,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VTES、反应温度以及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对乳液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速率随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HEMA浓度的增大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VTES浓度增大而逐渐减小。由实验得出恒速阶段聚合反应速率R_p与乳化剂浓度C_E、引发剂浓度C_1及有机硅单体浓度C_(VTES)的关系为R_p∝C_E^(0.35)C_I^(0.48)C_(VTES)^(-0.64),表观活化能E_a为81.1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乙氧基 丙烯酸酯 乳液共聚 反应动力学 有机改性 乙烯基乙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硅溶胶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游胜勇 陈衍华 +1 位作者 谌开红 程斌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硅溶胶进行表面改性,使其表面接枝上可反应的乙烯基官能团,以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与乙烯基有机硅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制备纳米硅溶胶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系统研究了聚合温度、乳化剂... 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硅溶胶进行表面改性,使其表面接枝上可反应的乙烯基官能团,以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与乙烯基有机硅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制备纳米硅溶胶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系统研究了聚合温度、乳化剂对聚合反应过程中乳液稳定性、乳胶膜吸水率以及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中反应温度分别控制在80℃、90℃,转化率最高;烷基聚氧乙烯醚(AEO)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质量比为1.5:1~2:1,乳化剂用量为1.5%~2.0%时,制备的乳液稳定性最好,乳胶膜的吸水率低于3%,与其他共混乳液、聚硅氧烷乳液相比,吸水率显著降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结果显示:乳液中存在以纳米SiO2为核、聚硅氧烷聚合物为壳的结构形态,与共混乳液相比,改性乳液中游离的纳米SiO2粒子数大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溶胶 原位聚合法 乙烯基乙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