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0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韧聚乳酸/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周正 夏艺玮 +3 位作者 金杰 郑松祺 周思宇 赵桂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37,共9页
向聚乳酸(PLA)和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BA-GMA)接枝共聚物的共混物PLA/EBA-GMA(质量比,70/30)中引入催化剂(N,N-二甲基十八胺,DMSA),通过促进PLA与EBA-GMA的原位反应增容来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韧性,并研究了DMSA质量分数... 向聚乳酸(PLA)和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BA-GMA)接枝共聚物的共混物PLA/EBA-GMA(质量比,70/30)中引入催化剂(N,N-二甲基十八胺,DMSA),通过促进PLA与EBA-GMA的原位反应增容来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韧性,并研究了DMSA质量分数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未添加DMSA时,PLA/EBA-GMA(70/3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仅为10.9 kJ/m^(2)。当DMSA质量分数为0.5%时,PLA/EBA-GMA(70/3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高达63.1 kJ/m^(2)。共混物结构与形态表征结果表明,添加少量DMSA就能有效促进EBA-GMA上环氧基团与聚乳酸端基的反应活性,提高PLA/EBA-GMA共混物的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共聚物 催化剂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分散剂在氟铃脲颗粒界面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4
2
作者 庄占兴 路福绥 +2 位作者 陈甜甜 刘月 罗万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2-336,共5页
利用残余质量浓度法、ζ电位测定、红外光谱和XPS法系统地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MOTAS)分散剂在氟铃脲颗粒界面的吸附量、吸附状态、ζ电位、吸附作用力和吸附层厚度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OTAS分散剂在氟铃脲界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 利用残余质量浓度法、ζ电位测定、红外光谱和XPS法系统地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MOTAS)分散剂在氟铃脲颗粒界面的吸附量、吸附状态、ζ电位、吸附作用力和吸附层厚度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OTAS分散剂在氟铃脲界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平衡常数k、ζ电位和吸附层厚度均随MOTAS分散剂相对分子量增加而增大,MOTAS分散剂在氟铃脲界面呈多点吸附,氢键是分散剂分子与氟铃脲界面结合的重要作用力.分析实验结果发现,MOTAS分散剂在氟铃脲颗粒界面吸附后具有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铃脲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分散剂 吸附 Ζ电位 吸附层厚度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松香为功能单体的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SAE)表面施胶剂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4
3
作者 徐建峰 胡惠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利用低黏度阳离子淀粉(CS-8)的乳化、分散作用,采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原料,引入松香作为功能单体,合成了核壳型阳离子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SAE)。讨论了其合成影响因素,并优... 利用低黏度阳离子淀粉(CS-8)的乳化、分散作用,采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原料,引入松香作为功能单体,合成了核壳型阳离子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SAE)。讨论了其合成影响因素,并优化了合成工艺条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和电荷密度测定仪(PC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当w(CS-8)=8%,w(APS)=0.5%,w(松香)=2%时,所制SAE无皂乳液性能优异,施胶效果良好。在SAE制备过程中添加松香作为功能性单体,能明显改善经SAE表面施胶后纸页的抗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酯乳液 松香 功能单体 表面施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在表面施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惠仁 徐建峰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16,共6页
利用高分子质量、低黏度淀粉(CS-8)的乳化、分散作用,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原料,引入功能性单体,采用核壳聚合法制备了阳离子苯乙烯丙烯酸酯(SAE)乳液。重点研究了功能性单体对SAE乳液性能及表面施... 利用高分子质量、低黏度淀粉(CS-8)的乳化、分散作用,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原料,引入功能性单体,采用核壳聚合法制备了阳离子苯乙烯丙烯酸酯(SAE)乳液。重点研究了功能性单体对SAE乳液性能及表面施胶效果的影响,并与商品苯丙类施胶剂8906及AKD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选用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DM)为阳离子单体(用量2%),松香为抗水性功能单体,SAE乳液的综合性能较佳。经SAE施胶后,喷墨打印纸的抗水性能和抗张强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将以DM、松香为功能性单体所制SAE乳液与苯丙类施胶剂8906及AKD进行比较,发现其对纸张抗水性能和物理强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商品AKD,稍优于苯丙类施胶剂89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酯 无皂乳液 阳离子单体 抗水单体 表面施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阳离子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邢仁卫 陈夫山 秦梦华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34,共5页
研究了阳离子SAE(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表明,通过调节合成单体的配比,可以赋予SAE微乳液不同的用途。当SAE微乳液用作文化纸表面施胶剂时,用量为绝干纤维的0.25%~0.40%时即可使纸张油墨吸收性达到47%,表面强度达到3... 研究了阳离子SAE(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表明,通过调节合成单体的配比,可以赋予SAE微乳液不同的用途。当SAE微乳液用作文化纸表面施胶剂时,用量为绝干纤维的0.25%~0.40%时即可使纸张油墨吸收性达到47%,表面强度达到3.4m/s,吸水性(Cobb法)达到38g/m2;当SAE微乳液用作瓦楞原纸表面施胶剂时,用量为绝干纤维的0.20%时,瓦楞原纸正反面的吸水性即可达到40g/m2和44g/m2;当SAE微乳液用作AKD乳化剂时,得到的该AKD乳液应用于瓦楞原纸表面施胶时,下机复卷完即可达到施胶要求,熟化速度快,且用量仅为绝干纤维的0.15%,施胶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苯乙烯丙烯酸酯(SAE) 表面施胶 乳化剂 文化用纸 瓦楞原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饰原纸用自乳化苯乙烯丙烯酸酯表面处理剂的制备及表征(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建峰 龙玲 于家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6-123,共8页
【目的】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一种自乳化苯乙烯丙烯酸酯(SAE)表面处理剂。在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过程中,引入带有亲水性羧基的丙烯酸作为乳化剂,丙烯酸既与其他单体发生交联反应,赋予最终产品良好的机械强度,其羧基的存在又赋予最... 【目的】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一种自乳化苯乙烯丙烯酸酯(SAE)表面处理剂。在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过程中,引入带有亲水性羧基的丙烯酸作为乳化剂,丙烯酸既与其他单体发生交联反应,赋予最终产品良好的机械强度,其羧基的存在又赋予最终产品一定的亲水性。这样既可保证传统表面处理对装饰原纸纸张性能、尤其是关键参数适印性的提高,又能保持装饰原纸的吸收性。【方法】采用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单体,引入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制备自乳化型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用作装饰原纸表面处理剂,考察丙烯酸用量、引发剂用量以及硬、软单体质量比对乳液性能及表面处理效果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微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旋转黏度计、电荷密度测试仪等对所制乳液进行表征。【结果】当丙烯酸用量为8wt%、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0.3%、m St/m BA为1.5∶1时,所制乳液性能优良,乳液粒径130 nm左右,黏度20 m Pa·s,电荷密度0.7 mmol·L-1。装饰原纸经所制乳液配制表面处理剂处理后,纸页表面形成一层膜,且有羧基存在;在吸收性保持的前提下,装饰原纸的适印性显著改善。【结论】引入带有亲水性、反应性羧基的丙烯酸作为功能单体制备苯乙烯丙烯酸酯类装饰原纸表面处理剂,有别于传统的表面处理剂,同时解决了提高装饰原纸表面性能、适印性,且保证装饰原纸吸收性两大难题,是改善装饰原纸产品品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乳化苯乙烯丙烯酸酯 装饰原纸 表面处理 适印性 吸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乙烯丙烯共聚及熔体流动指数软测量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怀改平 成卫戍 徐用懋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43-746,共4页
以Hypol工艺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平衡、物料平衡和聚合反应动力学,建立了乙烯丙烯共聚反应机理模型。通过聚丙烯生产过程中的丙烯进料、乙烯进料、催化剂进料、反应温度、压力、丙烯分析值、乙烯分析值以及氢气分析值等物理量,实现对聚丙... 以Hypol工艺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平衡、物料平衡和聚合反应动力学,建立了乙烯丙烯共聚反应机理模型。通过聚丙烯生产过程中的丙烯进料、乙烯进料、催化剂进料、反应温度、压力、丙烯分析值、乙烯分析值以及氢气分析值等物理量,实现对聚丙烯的熔体流动指数(MI)的软测量。利用工业现场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针对聚丙烯PP1647牌号的计算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报误差为8.27%,可以用来指导实际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乙烯丙烯共聚 熔体流动指数 软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型不可逆示温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季锦卫 邓新华 +2 位作者 岳海生 韩宇洋 李俊领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27,共5页
以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为原料,以低毒性溶剂正庚烷为溶剂,在低温下通过加热和搅拌,制备了环保型低温不可逆示温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测试和分析不可逆示温材料的粒径及结晶规整度。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不可逆示温材料的结晶性能和熔点... 以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为原料,以低毒性溶剂正庚烷为溶剂,在低温下通过加热和搅拌,制备了环保型低温不可逆示温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测试和分析不可逆示温材料的粒径及结晶规整度。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不可逆示温材料的结晶性能和熔点熔限。通过单因素法讨论制备工艺对不可逆示温材料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实验的最佳组成。结果表明,EAA580起始变色温度为82℃,变色温度区间为3℃,而EAA540起始变色温度为86℃,变色温度区间为10℃;由EAA580制备的示温贴片具有起始变色温度低、变色温度窄、灵敏度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示温 熔融 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全氟乙烯丙烯的挤塑成型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敬镛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1989年第4期18-21,共4页
FEP树脂由于加工温度高,熔体粘度大等原因.在挤塑成型时出现不同于一般塑料的现象和困难,本文讨论了FEP挤出的挤出机、螺杆设计,树脂的流动特性,热老化和熔体破裂现象等.测定了MFI-温度,MFI-不同温度下树脂停留时间的关系等.推荐了挤塑... FEP树脂由于加工温度高,熔体粘度大等原因.在挤塑成型时出现不同于一般塑料的现象和困难,本文讨论了FEP挤出的挤出机、螺杆设计,树脂的流动特性,热老化和熔体破裂现象等.测定了MFI-温度,MFI-不同温度下树脂停留时间的关系等.推荐了挤塑薄膜的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 聚氟乙烯丙烯 挤出成型 F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直径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薄壁管的热弯成型工艺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东亮 刘贵 +1 位作者 裴雷振 李夕晨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64,共6页
为了解决小直径热塑性塑料薄壁管热弯成型过程中易发生凹陷变形及成型后回弹问题,以外径12mm、壁厚1mm的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EP) 90°弯管为例,通过研究一次热成型温度、穿芯工艺、弯曲半径及二次热处理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弯管成型... 为了解决小直径热塑性塑料薄壁管热弯成型过程中易发生凹陷变形及成型后回弹问题,以外径12mm、壁厚1mm的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EP) 90°弯管为例,通过研究一次热成型温度、穿芯工艺、弯曲半径及二次热处理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弯管成型角度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热弯成型工艺。该工艺流程为:FEP管坯经直径9.5mm的聚四氟乙烯软轴穿芯后,以一定的弯曲半径限位定型并加热至240℃,保温30min;空冷至170℃,再水冷至常温,于装夹状态下去芯处理;二次加热至90℃,并保温30min后水冷至常温。通过该工艺成型的FEP弯管具有较高的成型精度,且无凹陷、无褶皱、并在70℃的模拟工况下应用30min无回弹。经分析FEP成型管性能,成型时的两次加热均未对其力学和电气应用性能造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管 回弹 热弯成型 二次热处理 穿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丙烯酸对PVDF膜的共混改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晓吉 张迪 +2 位作者 刘天澍 沈舒苏 白仁碧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64,80,共8页
在不同溶剂条件下,以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膜材料,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一系列的聚乙烯丙烯酸(EAA)共混的改性PVDF膜,并通过测定改性PVDF膜的形态结构、接触角、机械强度以及蛋白质静态吸附量,考察了溶剂的种类及添加剂的加入对... 在不同溶剂条件下,以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膜材料,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一系列的聚乙烯丙烯酸(EAA)共混的改性PVDF膜,并通过测定改性PVDF膜的形态结构、接触角、机械强度以及蛋白质静态吸附量,考察了溶剂的种类及添加剂的加入对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AA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膜的亲水性及疏油性,以DMAc作为溶剂所制备的共混改性膜具有较优的亲水疏油性能.与未改性膜相比,改性膜过滤BSA溶液和SA溶液相对通量衰减率降低,通量恢复率上升,膜的抗污染性能得到提高.其中过滤BSA溶液时的通量恢复率达100%,不可逆污染指数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乙烯丙烯 共混改性 抗污染性能 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氯乙烯丙烯酸防腐涂料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师丽华 何桂兰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65,共3页
以过氯乙烯树脂、热塑性丙烯酸树脂为基料,分别对树脂的比例、增塑剂的种类及加入量、润湿分散剂的种类及加入量、溶剂的种类及加入量等进行了研究讨论,制备出附着力、外观良好,防腐性和耐候性等优异的室外重防腐涂料。
关键词 过氯乙烯树脂 热塑性丙烯酸树脂 防腐性 耐候性 过氯乙烯丙烯酸防腐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含量及其分布对丙烯-乙烯共聚物热输运性质的影响
13
作者 符明恒 高建树 +4 位作者 杨啸 邵磊山 李静静 蒋文军 刘振宇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1,共5页
通过将等规聚丙烯分子链中丙烯链段替代为乙烯链段,建立了丙烯-乙烯共聚物的物理模型,利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乙烯含量及其分布对共聚物热输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度为50的分析模型可反映聚合物的真实性质且计算量适中;... 通过将等规聚丙烯分子链中丙烯链段替代为乙烯链段,建立了丙烯-乙烯共聚物的物理模型,利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乙烯含量及其分布对共聚物热输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度为50的分析模型可反映聚合物的真实性质且计算量适中;随着乙烯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热导率逐渐增加;相同乙烯含量时,共聚物中乙烯链段数越小,对其声子振动态密度的影响越小,有助于提升其热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乙烯共聚物 分子动力学模拟 乙烯含量 热导率 振动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14
作者 任红星 王雨欣 +2 位作者 易凡丰 赵宝建 袁才登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2,共8页
针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存所在的环境问题,选取两种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分别与两种绿色环保型非离子乳化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100)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的乳化剂复... 针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存所在的环境问题,选取两种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分别与两种绿色环保型非离子乳化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100)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的乳化剂复配体系。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聚合物乳液,探究了复合乳化剂种类、阴/非离子乳化剂比例以及乳化剂用量对水性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及乳胶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ES与X-100的比例为1∶2且用量为单体总量的2%(质量分数)时,所得到的苯丙共聚乳液综合性能最佳。此时乳液聚合的单体转化率96%以上,凝胶率低于0.5%,乳胶粒平均粒径为123 nm,乳液稳定性良好,尤其是钙离子稳定性优异,乳胶膜的吸水率为2.48%,水接触角为7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 乳液聚合 钙离子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纤维与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多孔吸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5
作者 王容容 周洲 +3 位作者 冯祥 申莹 刘峰 邢剑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8,共8页
针对噪声污染问题,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PET)和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ES)为原料,采用针刺工艺,结合热风黏合技术,制备PET/ES纤维多孔吸声非织造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毛细流孔径分析仪、电子织物强力仪、噪声振动测试系... 针对噪声污染问题,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PET)和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ES)为原料,采用针刺工艺,结合热风黏合技术,制备PET/ES纤维多孔吸声非织造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毛细流孔径分析仪、电子织物强力仪、噪声振动测试系统对PET/ES纤维多孔吸声非织造材料结构形貌特征、孔径及其分布、力学性能和吸声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吸声材料孔隙率最高可达91.22%,且随着热风黏合温度和黏合时间的增加,吸声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相较于热加固前提升了2044%;此外,PET/ES纤维的配比和喂入量对材料的吸声系数有显著影响;ES纤维混入比例较低时材料对低频呈现较好的吸声系数,随着ES纤维含量增加可显著提升材料对高频段的吸声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 多孔结构 非织造材料 吸声性能 热风黏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纤化纤维素/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6
作者 彭旋华 陈京环 +5 位作者 刘金刚 赵涛 肖贵华 刘文波 许传波 杜秀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7,共8页
目的以阔叶浆为原料制备改性微纤化纤维素,并将其用于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方法采用共研磨的方式,以Ca(OH)_(2)为研磨助剂和润胀剂,将阔叶浆解离成微纤化纤维素(MFC),再经碳酸化和硬脂酸钠改性后制得硬脂酸钙包覆的微... 目的以阔叶浆为原料制备改性微纤化纤维素,并将其用于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方法采用共研磨的方式,以Ca(OH)_(2)为研磨助剂和润胀剂,将阔叶浆解离成微纤化纤维素(MFC),再经碳酸化和硬脂酸钠改性后制得硬脂酸钙包覆的微纤化纤维素(CS-MFC)。然后采用溶剂浇铸法将CS-MFC以不同比例添加到ABS中,经双螺杆混合挤出和硫化机压片后制得CS-MFC/ABS复合材料,测定MFC、CS-MFC和CS-MFC/ABS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氢氧化钙具有显著的助研磨作用,得到的CS-MFC中硬脂酸钙以物理吸附的方式包覆在MFC表面,水接触角由18.2°提升到72.3°。将CS-MFC添加到ABS基体中,当CS-MFC的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38.0MPa,增幅为15.5%;当CS-MFC的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达到1.72GPa,增幅为5.5%;CS-MFC对ABS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小。结论经共研磨及硬脂酸钠改性得到的CS-MFC能有效提升ABS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有利于提高ABS的应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纤化纤维素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硬脂酸钠改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砜/乙烯-丙烯酸复合膜制备及性能
17
作者 杨胜龙 武晓 罗筑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8,共6页
以聚醚砜(PES)为成膜基材,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为添加剂,同时添加聚乙二醇(PEG)作为致孔剂,将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作为溶液,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PES/EAA复合膜。研究了EAA的添加量对PES/EAA膜的渗透通量、抗污染性能、... 以聚醚砜(PES)为成膜基材,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为添加剂,同时添加聚乙二醇(PEG)作为致孔剂,将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作为溶液,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PES/EAA复合膜。研究了EAA的添加量对PES/EAA膜的渗透通量、抗污染性能、亲水性、拉伸强度等的影响,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孔径分布测试对膜的结构进行表征及测试。结果表明,EAA有效改善了复合膜的亲水性和截留性能。当EAA的质量分数为0.8%时,PES/EAA复合膜的综合性能最佳,与PES基膜相比,PES/EAA复合膜的接触角由68.43°降低至51.81°,纯水通量由8.42 L/(m^(2)·h)提高至153.68 L/(m^(2)·h),对1 g/L的牛血清蛋白溶液的截留率由94.12%提高至9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砜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复合膜 分离性能 牛血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俊宏 孙永强 +4 位作者 周婧洁 刘瑜琦 梁慧斌 孙晋源 刘冠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57,共4页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是由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丙烯酸通过酯化反应直接合成的,使用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对苯二酚作为阻聚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反应物投料比、催化剂用量、催化剂种类、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是由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丙烯酸通过酯化反应直接合成的,使用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对苯二酚作为阻聚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反应物投料比、催化剂用量、催化剂种类、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n(脂肪醇聚氧乙烯醚)∶n(丙烯酸)=1∶3,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用量为1%(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 h,阻聚剂对苯二酚的用量为0.05%(占丙烯酸的质量分数),酯化反应的转化率可达9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醇聚氧乙烯丙烯酸酯 脂肪醇聚氧乙烯 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改性环氧树脂/UHMWPE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典瑞 王伟翰 +3 位作者 高亮 杜宇 吴天宇 张宝艳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57,65,共7页
使用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与环氧树脂复配作为基体,利用水基乳液浸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制备了复合材料,通过在树脂浸润性、树脂耐热性能、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界面结合情况以及微观形貌等方面的测试表征,对比了不同EAA含量... 使用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与环氧树脂复配作为基体,利用水基乳液浸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制备了复合材料,通过在树脂浸润性、树脂耐热性能、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界面结合情况以及微观形貌等方面的测试表征,对比了不同EAA含量的基体树脂对UHMWPE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AA与环氧树脂质量比为25∶75的共混体系一方面可发挥EAA组分与UHMWPE纤维间亲和力强的优势,另一方面还能凭借环氧树脂的刚性交联网络保持较高的耐热性能,体系的层间剪切强度达到8.7 MPa,在60℃下弯曲强度保持率接近80%,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复合材料 界面性能 耐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甲基丙烯酸缝合模式对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影响
20
作者 尹志豪 葛超坤 +3 位作者 徐平 铁瑛 张臻臻 鞠光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8,33,共8页
在航空航天领域,缝合复合材料因其卓越的抗冲击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不同缝合模式会对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产生影响,并且在缝合过程中,缝线对复合材料的层内性能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采用多尺度建模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聚乙烯... 在航空航天领域,缝合复合材料因其卓越的抗冲击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不同缝合模式会对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产生影响,并且在缝合过程中,缝线对复合材料的层内性能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采用多尺度建模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聚乙烯-甲基丙烯酸(EMAA)缝线缝合间距、缝合方向对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和层内性能的影响,验证了缝合复合材料板多尺度模型的有效性。缝合导致复合材料层合板缝线周围面内性能下降,但面外方向抗冲击性能有所提高。不同缝合间距的比较显示,缝合间距越小,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提升越高。对比45°和0°两种不同缝合方向的层合板性能发现,45°缝合方向相较于0°缝合方向,在面内和面外性能方面表现都更为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甲基丙烯酸(EMAA) 复合材料 缝合 机械性能 低速冲击 多尺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