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6篇文章
< 1 2 2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薄膜驻极体的电荷储存稳定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沈莉莉 夏钟福 冀忠宝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32-1434,共3页
研究了经栅控恒压电晕充电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驻极体的电荷稳定性,并将其与几种重要的驻极体材料的储电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ETFE薄膜驻极体具有优良的电荷储存稳定性,负极性ETFE的电荷稳定性明显优于正极性样品。热处理... 研究了经栅控恒压电晕充电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驻极体的电荷稳定性,并将其与几种重要的驻极体材料的储电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ETFE薄膜驻极体具有优良的电荷储存稳定性,负极性ETFE的电荷稳定性明显优于正极性样品。热处理工艺能明显改善ETFE驻极体的电荷储存寿命。本文还估算出两种极性ETFE驻极体的陷阱能级的活化能,阐明脱阱电荷的输运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空间电荷驻极体 电荷稳定性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航用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绝缘材料表面改性研究
2
作者 刘智伟 路伟涛 +2 位作者 黄倩 路涛 李朦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14-5219,共6页
使用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对ETFE表面进行处理,实现对ETFE的表面改性,并研究了处理后ETFE的粘接性能。采用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镜(SEM)、能量散射光谱(EDS)、水接触角(WCA)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了等离子处... 使用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对ETFE表面进行处理,实现对ETFE的表面改性,并研究了处理后ETFE的粘接性能。采用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镜(SEM)、能量散射光谱(EDS)、水接触角(WCA)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了等离子处理前后ETFE的组成、结构、润湿性和粘接性能的变化;探究了不同处理时间、功率、放置时间对ETFE表面润湿性和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会对ETFE表面进行刻蚀形成粗糙结构,最佳处理条件为650 W等离子体处理30 s,处理后ETFE与环氧树脂的粘接强度从0.22增加至1.78 MPa。此外,将等离子体处理后的ETFE放置336 h后接触角虽升至84°,其粘接强度仍保持在0.93 MPa以上,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可有效提升ETFE的粘接性能并具有长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四氟乙烯 表面改性 等离子体 粘接强度 长时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薄膜氢气透过性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封声飞 周权 赵延广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49,共8页
目的探究并验证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薄膜在0~50℃下的氢气透过性规律。方法首先,根据分子扩散理论分析推导出表征ETFE薄膜透气速率的特征变量——渗透因子fp。其次,通过实验,采用热导法快速测定不同温度下ETFE薄膜对不同浓度氢气... 目的探究并验证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薄膜在0~50℃下的氢气透过性规律。方法首先,根据分子扩散理论分析推导出表征ETFE薄膜透气速率的特征变量——渗透因子fp。其次,通过实验,采用热导法快速测定不同温度下ETFE薄膜对不同浓度氢气的渗透因子。再次,结合反应活化能理论与渗透因子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并通过对比相同温度下实际测定的渗透因子fp与理论计算的渗透因子Fp得出结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结果的正确性。结果温度te和氢气渗透因子fp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在不同氢气浓度下,热力学温度的倒数与fp的自然对数均呈线性关系,在相同温度下,实际fp与理论Fp接近。结论在0~50℃下,温度对ETFE薄膜的氢气透过性影响规律符合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方程,该研究对扩展ETFE薄膜在透气性与防护领域的应用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透气性 阿伦尼乌斯方程 热导法 渗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流变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威 余大洋 包永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PDD-TFE)共聚物是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开展PDD-TFE共聚物平均分子量(MW)、分子量分布(MWD)和流变特性研究对拓展其加工应用有重要意义。鉴于溶液法测定PDD-TFE共聚物MW及MWD存在难度,建立了由动... 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PDD-TFE)共聚物是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开展PDD-TFE共聚物平均分子量(MW)、分子量分布(MWD)和流变特性研究对拓展其加工应用有重要意义。鉴于溶液法测定PDD-TFE共聚物MW及MWD存在难度,建立了由动态流变法和动态黏弹法获得PDD-TFE共聚物MW及MWD的改进方法。根据Fox方程、共聚物结构和性能参数得到了PDD-TFE共聚物的零切黏度与MW之间的关系;通过Carreau-Yasuda方程拟合PDD-TFE共聚物的复数黏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零切黏度。在实验测定PDD-TFE共聚物的储能模量与频率关系基础上,应用动态黏弹法得到其MW及MWD,并进一步研究了220℃时PDD-TFE共聚物的MW及MWD对共聚物熔体流变特性的影响,发现共聚物的MWD越宽,共聚物熔体的“剪切变稀”行为越明显;随着共聚物MW增大,共聚物熔体的非牛顿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2 2-二甲基-1 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平均分子量 流变特性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原位增强聚丙烯的制备及其性能
5
作者 刘巧宾 胡雪纯 万乐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4,共5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将聚四氟乙烯(PTFE)引入到聚丙烯(PP)基体中,制备了PTFE原位纤维化增强PP(PP/PTFE)复合材料,实现了加工过程中在PP基体中生成增强相的目的。研究了PTFE粒径和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 采用熔融共混法将聚四氟乙烯(PTFE)引入到聚丙烯(PP)基体中,制备了PTFE原位纤维化增强PP(PP/PTFE)复合材料,实现了加工过程中在PP基体中生成增强相的目的。研究了PTFE粒径和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TFE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PP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硬度等;PTFE粒径对PP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当PTFE粒径为500μm,添加量为3.0%(w)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拉伸强度、维卡软化温度和熔体流动速率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四氟乙烯 原位增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B_(4)C与h-BN协同提升聚四氟乙烯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郭永刚 李智 +1 位作者 王依 高懂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7,共7页
【目的】提升聚四氟乙烯复合涂层在风电滑动轴承的严苛工况下的适用性。【方法】通过引入改性碳化硼(B_(4)C)和六方氮化硼(h-BN),制备了一种聚四氟乙烯(PTFE)基复合涂层,采用喷涂-热固化法制备于锡青铜基材表面,并研究了填充材料比例对... 【目的】提升聚四氟乙烯复合涂层在风电滑动轴承的严苛工况下的适用性。【方法】通过引入改性碳化硼(B_(4)C)和六方氮化硼(h-BN),制备了一种聚四氟乙烯(PTFE)基复合涂层,采用喷涂-热固化法制备于锡青铜基材表面,并研究了填充材料比例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B_(4)C通过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处理后,提高了颗粒分散性和与基体的相容性,而h-BN作为固体润滑剂,凭借其层状结构在摩擦界面形成稳定的润滑转移膜,两者共同作用改善了复合涂层表面的润湿性、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添加4%h-BN和6%改性B_(4)C的复合涂层表现出最佳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系数降低了35%,磨损质量降低了约50%。通过三维轮廓图、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发现添加的B_(4)C和h-BN有效降低了磨损表面的裂纹密度和磨粒堆积。此外,改性B_(4)C颗粒的高硬度增强了涂层的承载能力,而h-BN的润滑作用显著减少了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复合涂层中观察到的主要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结论】建立了基于多种颗粒增强和润滑膜保护的减摩耐磨机理,为PTFE基复合涂层在风电滑动轴承领域扩大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乙烯 六方氮化硼 改性碳化硼 自润滑涂层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锌-聚四氟乙烯基复合陶瓷材料的冷烧结及电气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侯欣源 肖永健 +2 位作者 杨洋 任成君 赵学童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680-3690,共11页
冷烧结技术可实现陶瓷材料在300℃以下低温致密化烧结,这为以陶瓷材料为基体,利用有机聚合物和/或无机氧化物为填料进行陶瓷晶界设计提供了可能。该文基于冷烧结工艺制备了氧化锌(ZnO)-聚四氟乙烯(PTFE)基陶瓷复合材料,探究了金属氧化... 冷烧结技术可实现陶瓷材料在300℃以下低温致密化烧结,这为以陶瓷材料为基体,利用有机聚合物和/或无机氧化物为填料进行陶瓷晶界设计提供了可能。该文基于冷烧结工艺制备了氧化锌(ZnO)-聚四氟乙烯(PTFE)基陶瓷复合材料,探究了金属氧化物对其微观结构、电气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冷烧结技术,PTFE单掺杂、PTFE和金属氧化物(CoO、Mn_(2)O_(3))共掺杂均可实现使ZnO-PTFE基复合陶瓷材料的致密度高达97%以上。研究发现,PTFE与CoO、Mn_(2)O_(3)共掺杂显著提升了ZnO-PTFE基复合陶瓷的电气性能,其击穿场强和非线性系数分别可达3555.56 V/mm和13.55。伏安特性(J-E)测量结果表明,ZnO-PTFE基复合陶瓷材料的电导过程符合晶界场致热发射机制。此外,该复合陶瓷的弹性模量在掺杂PTFE后明显减小,而共掺杂金属氧化物(CoO、Mn_(2)O_(3))后呈现升高的趋势。该研究表明,冷烧结技术可为制备陶瓷-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调控其性能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四氟乙烯 冷烧结 晶界设计 非线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功能化聚四氟乙烯稠化剂构筑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樊小强 韦骁峰 朱旻昊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50,共14页
调控稠化剂的组成和结构是开发高性能工业润滑脂的重要前提,本文中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MoS_(2)负载聚四氟乙烯(PTFE)杂化体系,将可极化的Mo原子与活化的PTFE基体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偶联,得到二硫化钼功能化聚四氟乙烯(PTFE/MoS_(2))杂化... 调控稠化剂的组成和结构是开发高性能工业润滑脂的重要前提,本文中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MoS_(2)负载聚四氟乙烯(PTFE)杂化体系,将可极化的Mo原子与活化的PTFE基体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偶联,得到二硫化钼功能化聚四氟乙烯(PTFE/MoS_(2))杂化物.以此杂化物来稠化聚α烯烃基础油(PAO40)制备功能润滑脂,所制备的PTFE/MoS_(2)润滑脂显著降低了四球点接触下的摩擦(392 N载荷下平均摩擦系数降低33.3%)和磨损(588 N载荷下磨斑直径降低27.9%),PTFE/MoS_(2)稠化剂具有优异的稠化和润滑功能.优异的摩擦学性能主要取决于PTFE上均匀分布的MoS_(2)层间滑移和界面摩擦化学膜的形成,所制备的二硫化钼功能化聚四氟乙烯稠化剂为开发新型高性能润滑脂带来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稠化剂 润滑脂 四氟乙烯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改性对聚四氟乙烯结构和耐磨性研究
9
作者 黄庚 Sagin Abay Bekbolatovich +6 位作者 吴大鸣 王晓杰 高小龙 孙靖尧 黄尧 许红 郑秀婷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6,共5页
采用了熔点以上温度的γ射线辐照改性技术,对聚四氟乙烯(PTFE)进行辐照改性,研究辐照改性对PTFE耐磨性的影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广角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仪(FTIR)和摩擦磨损实验机... 采用了熔点以上温度的γ射线辐照改性技术,对聚四氟乙烯(PTFE)进行辐照改性,研究辐照改性对PTFE耐磨性的影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广角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仪(FTIR)和摩擦磨损实验机设备,对辐照前后材料的结晶结构和摩擦磨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辐照改性技术显著提高了PTFE的结晶度,改性后的PTFE在一定的测试条件下耐磨性提高了约3.31倍,摩擦系数降低了约78%,表现出了很好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乙烯 辐照改性 结晶结构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填充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界面调控及性能提升
10
作者 张昆 孔雨婷 +4 位作者 周茜 沈佳斌 蔡醇洋 陈蓉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聚四氟乙烯(PTFE)及其复合材料是特种密封、高频通讯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但是,受限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PTFE树脂粒子难以与无机材料形成有效复配,易劣化复合材料综合性能,因此需要提升基体与功能粒子之间的界面协同作用。采用团队自主研... 聚四氟乙烯(PTFE)及其复合材料是特种密封、高频通讯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但是,受限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PTFE树脂粒子难以与无机材料形成有效复配,易劣化复合材料综合性能,因此需要提升基体与功能粒子之间的界面协同作用。采用团队自主研发的乳液成膜技术可制备PTFE复合膜材料,但填料与PTFE界面调控对复合膜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还未见研究。因此,文中采用不同尺寸及含量的SiO_(2)与PTFE乳液复配,探究了PTFE/SiO_(2)界面对复合膜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制备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在优选填充量和粒径下,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较好,拉伸强度可达7.9 MPa,断裂伸长率为153.3%;与纯PTFE膜相比,线性热膨胀系数下降了43%。研究成果为优化PTFE复配界面,制备性能优异的PTFE复合材料提供了必要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乙烯乳液 二氧化硅 粒径 含量 界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粉特性和热处理对聚四氟乙烯车削膜均匀性的影响
11
作者 姜梦瑶 孟庆文 +2 位作者 徐文玉 侯明鹏 李秋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在聚四氟乙烯(PTFE)车削膜的制备过程中,因PTFE原料微粉形态、粒径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云斑现象,导致其结晶度、密度和透光率的均匀性较差。对具有云斑缺陷的2种PTFE车削膜进行了热处理,通过密度测试发现热处理后其密度均... 在聚四氟乙烯(PTFE)车削膜的制备过程中,因PTFE原料微粉形态、粒径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云斑现象,导致其结晶度、密度和透光率的均匀性较差。对具有云斑缺陷的2种PTFE车削膜进行了热处理,通过密度测试发现热处理后其密度均匀性得到提高;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其结晶度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过热处理后,其结晶度之差分别由2.22%和12.79%降至0.38%和0.47%,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其透光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透光率之差分别由18.04%和8.28%降至0.54%和1.08%,云斑膜的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乙烯 车削膜 结晶 均匀性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基复合材料油润滑下往复摩擦学行为
12
作者 张航 李国一 +4 位作者 窦志伟 肖风亮 吕晓仁 熊文杰 王勇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8-175,共8页
在液压系统中,聚四氟乙烯(PTFE)及其填充物组成的密封件与金属活塞杆件发生摩擦磨损时,对摩副之间将发生材料的转移及相互的刮擦,其磨损机制尚不清晰;同时在摩擦过程中液压油变色的原因也亟待探究。以15#航空液压油为润滑介质,选用镀铬... 在液压系统中,聚四氟乙烯(PTFE)及其填充物组成的密封件与金属活塞杆件发生摩擦磨损时,对摩副之间将发生材料的转移及相互的刮擦,其磨损机制尚不清晰;同时在摩擦过程中液压油变色的原因也亟待探究。以15#航空液压油为润滑介质,选用镀铬和超音速火焰喷涂WC-10Co-4Cr的钢为对摩副,利用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填充改性的PTFE基复合材料开展摩擦学行为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损表面进行分析,并对液压油中的金属颗粒进行分析,探究复合材料密封件磨损失效机制和油液变色原因。结果表明:PEEK/PTFE复合材料与镀铬表面、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与WC-10Co-4Cr表面配副时性能最好;镀铬表面粗糙度的降低,使得PTFE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和摩擦因数下降;液压油颜色变黑的原因是由磨损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离子和微小颗粒导致的;与镀铬涂层相比,陶瓷涂层表面与PTFE复合材料摩擦时不容易形成剪切润滑膜,造成PTFE材料磨损较大,产生的PTFE磨屑容易进入润滑油形成油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乙烯 往复摩擦 复合材料 液压油 磨损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摩擦学改性研究进展
13
作者 朱巧思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7-104,共18页
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一种特种工程塑料具有自润滑性优异、化学稳定性良好、使用温度范围广泛等诸多优点,但核心缺点是耐磨性差、易磨损,严重缩短其使用寿命。本文从PTFE分子结构特点出发,以转移膜理论为主线,深入分析了PTFE摩擦磨损机... 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一种特种工程塑料具有自润滑性优异、化学稳定性良好、使用温度范围广泛等诸多优点,但核心缺点是耐磨性差、易磨损,严重缩短其使用寿命。本文从PTFE分子结构特点出发,以转移膜理论为主线,深入分析了PTFE摩擦磨损机理及研究发展历程,综述了PTFE摩擦学改性方法,分析了表面改性、填充改性、共混改性及复合改性的常见方法,深入对比了这4类改性方法的内在机理,并总结了复合改性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及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PTFE摩擦学改性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对转移膜的定量研究、多方式协同复合改性的工业化可行性、实际工况下的改性体系选择及应用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乙烯 摩擦学 转移膜 复合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对填充改性聚四氟乙烯及其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影响
14
作者 朱巧思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5-166,共12页
研究石墨烯含量为0.5%、1%、3%、5%、7%(质量分数,下同)时对聚四氟乙烯(PTFE)填充改性的摩擦学效果及摩擦磨损机制,同时对比分析传统改性填料二硫化钼(MoS_(2))在5%、10%、15%、20%、25%含量时对PTFE填充改性的摩擦学效果及摩擦磨损机制... 研究石墨烯含量为0.5%、1%、3%、5%、7%(质量分数,下同)时对聚四氟乙烯(PTFE)填充改性的摩擦学效果及摩擦磨损机制,同时对比分析传统改性填料二硫化钼(MoS_(2))在5%、10%、15%、20%、25%含量时对PTFE填充改性的摩擦学效果及摩擦磨损机制;进一步进行“石墨烯+MoS_(2)”对PTFE的协同改性,深入探讨当MoS_(2)含量为15%时,石墨烯含量为1%、3%、5%时对PTFE的协同改性效果,以及石墨烯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填充可以有效提升PTFE及其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填充5%的石墨烯时,摩擦学性能最优,平均摩擦因数降低至0.0763,摩擦曲线平稳;体积磨损率降低至230.34×10^(-9) mm^(3)·N^(-1)·m^(-1),主要磨损形式由黏着磨损转变为疲劳磨损;石墨烯用于协同改性时,可以有效改善MoS_(2)与PTFE相容性差以及对磨过程中易磨出形成磨粒磨损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四氟乙烯 二硫化钼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四氟乙烯的干法电极性能
15
作者 徐美玲 汪宇 +4 位作者 邹娜 姜会 何美琪 李风海 邱介山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0-2027,共8页
干法电极技术是目前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之一,但目前研究报道的文献较少,且研究中黏结剂聚四氟乙烯(PTFE)质量分数均大于5%。为此,本文采用物料均纤维化后热压法制备了不同PTFE质量分数的140μm及180μm三元干法电极膜片,探究了PTF... 干法电极技术是目前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之一,但目前研究报道的文献较少,且研究中黏结剂聚四氟乙烯(PTFE)质量分数均大于5%。为此,本文采用物料均纤维化后热压法制备了不同PTFE质量分数的140μm及180μm三元干法电极膜片,探究了PTFE的质量分数对三元材料纤维化、膜片结构形貌、接触角、拉伸强度、电阻率、充放电等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宏观上PTFE质量分数不影响物料的均纤维化,微观上膜片扫描电镜截面中的细纤维状黏结剂数量远多于表面,2.5%PTFE膜片具有最小的接触角68°左右、最低的电阻率10.35Ω·cm和较高的拉断力4.512MPa,180μm厚的膜片具有最好的倍率性能,1C放电容量达到149.13mAh/g。通过以上研究,认为干法电极技术是一种非常可行性的产业化电极制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电极 四氟乙烯 锂离子电池 三元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进 刘长春 +1 位作者 单玉华 薛叙明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6,50,共6页
以2,6-二羟基碘苯为分子架构骨架,通过铃木宫浦反应得到末端为双(2-溴代丙烯酸)的聚芴,再利用聚芴引发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并将该嵌段共聚物与均聚芴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 以2,6-二羟基碘苯为分子架构骨架,通过铃木宫浦反应得到末端为双(2-溴代丙烯酸)的聚芴,再利用聚芴引发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并将该嵌段共聚物与均聚芴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热性能和光致发光稳定性,嵌段共聚物表现出略高的β相(即平面化高分子链结构)组成,其电子迁移率也从均聚芴的4.5×10^(-7)cm^(2)/(V·s)上升到了AB2型嵌段共聚物的1.3×10^(-6)cm^(2)/(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_(2)型 聚芴 聚苯乙烯 嵌段共聚物 热性能 电子迁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的耐候聚丙烯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17
作者 赖金梅 郭照琰 +3 位作者 茹越 戚桂村 蔡传伦 宋志海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共5页
基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微球制备系列耐候聚丙烯样品,研究了改性聚丙烯在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前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力学性能、黄色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含量为0.1%时,样品经紫外加速老化后的力学性能保持率很高... 基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微球制备系列耐候聚丙烯样品,研究了改性聚丙烯在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前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力学性能、黄色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含量为0.1%时,样品经紫外加速老化后的力学性能保持率很高,与受阻胺光稳定剂改性样品相当;由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尺寸为400 nm左右,均匀分散在树脂基体中,对紫外光能产生强反射;同时其可以吸收紫外光并以低能蓝光的形式辐射,从而减少紫外光对聚丙烯的破坏,所以其可以在含量较低时,提高基体材料的耐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 聚丙烯 抗紫外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动态流变法测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占晓强 包永忠 +1 位作者 黄志明 王树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2-125,共4页
针对溶液法测定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困难,文中建立了由动态流变法测定ETFE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改进方法。采用Carreau-Yasuda方程拟合复数黏度与频率(ω)的关系,得到零剪切黏度并计算分子量。采用广义Maxwel... 针对溶液法测定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困难,文中建立了由动态流变法测定ETFE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改进方法。采用Carreau-Yasuda方程拟合复数黏度与频率(ω)的关系,得到零剪切黏度并计算分子量。采用广义Maxwell模型拟合动态模量与ω的关系,得到平台模量G0N;根据粘弹理论,建立了由G0N计算-Mw-ω关联系数K2(K2=12π2×K1G0N)的新方法。由于实验仪器频率范围的限制,由动态模量-ω关系得到的分子量分布偏窄,由动态模量计算得到的重均分子量与由复数黏度得到的重均分子量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分子量及其分布 黏度 动态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辐射接枝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湿敏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付群 王德庆 +1 位作者 焦正 吴明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111-2114,共4页
利用2 MeV电子加速器,在常温下采用预辐照引发接枝的方法,在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上接枝丙烯酸(AA)和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制备了一种含羧酸基团和磺酸基团的接枝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证明了磺酸基团和羧酸基团的... 利用2 MeV电子加速器,在常温下采用预辐照引发接枝的方法,在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上接枝丙烯酸(AA)和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制备了一种含羧酸基团和磺酸基团的接枝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证明了磺酸基团和羧酸基团的成功引入,并对接枝膜的热力学和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接枝率的增加,接枝膜的结晶度逐渐降低,接触角逐渐减小,接枝膜的亲水性逐渐增强.利用制备的接枝膜构建了电阻型湿度传感器,并测定了传感器的电学特性.在相对湿度(RH)从5%变化到98%时,传感器电阻线性变化范围接近4个数量级,具有响应速度快(吸附<1 min,解吸<2 min),湿滞小(<2%RH)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辐照接枝 丙烯酸 对苯乙烯磺酸钠 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余自力 龚天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14,共3页
作为可熔融加工且性能接近于聚四氟乙烯的全氟聚合物,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聚合物)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已形成了两个系列的商品。其中四氟乙烯-全氟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P)已经为人们熟悉,而另一类品种即四氟乙烯-全氟甲基... 作为可熔融加工且性能接近于聚四氟乙烯的全氟聚合物,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聚合物)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已形成了两个系列的商品。其中四氟乙烯-全氟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P)已经为人们熟悉,而另一类品种即四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M)却少有文献介绍。本研究对PFA-M的结构、性能、加工以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乙烯 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 四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共聚物 熔融可加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