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1
作者 王凤梅 王钰 +3 位作者 唐海涛 贾文玲 梁春辉 张文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53-656,共4页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患者22例,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基础上给予PEG-IFNα-2b治疗12~48周,剂量为135或180μg/次,1次/周。结果显示,肝功能较好...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患者22例,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基础上给予PEG-IFNα-2b治疗12~48周,剂量为135或180μg/次,1次/周。结果显示,肝功能较好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患者可尝试PEG-IFNα-2b治疗,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高敏乙型肝炎病毒DNA变化情况,特别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肝功能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许丹青 木唤 +7 位作者 张映媛 常丽仙 王远珍 李卫昆 董智坚 张丽华 程怡菁 刘立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6,共8页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再代偿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217例,至少1年之内再住院无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即再代偿组(n=63),...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再代偿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217例,至少1年之内再住院无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即再代偿组(n=63),未再代偿者为对照组(n=154)。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再代偿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再代偿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21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63例发生再代偿(29.03%)。再代偿组与对照组相比,HIV史(χ^(2)=4.566,P=0.034)、部分脾栓塞史(χ^(2)=6.687,P=0.014)、Child-Pugh评分(χ^(2)=11.978,P=0.003)、腹水分级(χ^(2)=14.229,P<0.001)、Alb(t=4.063,P<0.001)、前白蛋白(Z=−3.077,P=0.002)、HDL(t=2.854,P=0.011)、超敏C反应蛋白(Z=−2.447,P=0.014)、凝血酶原时间(Z=−2.441,P=0.015)、CEA(Z=−2.113,P=0.035)、AFP(Z=−2.063,P=0.039)、CA125(Z=−2.270,P=0.023)、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Z=−3.304,P<0.001)、甲状腺素(Z=−2.221,P=0.026)、CD45+(Z=−2.278,P=0.023)、IL-5(Z=−2.845,P=0.004)、TNF-α(Z=−2.176,P=0.030)、门静脉宽度(Z=−5.283,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部分脾栓塞史(OR=3.064,P=0.049)、HIV史(OR=0.195,P=0.027)、少量腹水(OR=3.390,P=0.017)、AFP(OR=1.003,P=0.004)及门静脉宽度(OR=0.600,P<0.001)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再代偿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HIV史、腹水分级、部分脾脏栓塞史、AFP、门静脉宽度、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556、0.641、0.560、0.589、0.745、0.817。结论部分脾栓塞史、少量腹水及AFP水平升高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更容易出现再代偿,有HIV史、门静脉宽度增加的患者不易出现再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肝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的2年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华忠 林希 余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拉米夫定治疗 疗效观察 乙型肝炎肝硬化 患者 乙肝病毒 反复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散结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杨丽 张艳春 刘晓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讨益气散结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给予保肝、对症、支持疗... 目的:探讨益气散结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给予保肝、对症、支持疗法等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联合益气散结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以及白蛋白(ALB)的的水平的变化。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门静脉内径(PVD)、脾静脉血管内径(SVD)、门静脉血流量(PVQ)以及脾静脉血流量(SVQ),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腹水消失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VD、SVD、PVQ和SVQ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hild-Pug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转率和腹水消失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散结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值得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散结方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肝硬化 腹水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对肝硬化失代偿期、代偿期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2年抗病毒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6
5
作者 司慧远 靳雁斌 +1 位作者 李晓娟 周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9期33-35,共3页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代偿期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不同阶段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提供正确指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8例及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代偿期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不同阶段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提供正确指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8例及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8例,三组患者均采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观察。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HBV DNA定量、胆碱酯酶(CHE)、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各指标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ALT、AST、HBV DNA、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HBeAg、CHE、AL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代偿期及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较好的恢复肝功能、降低病毒载量的功效,且治疗各期肝硬化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占国清 江山 彭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10-211,共2页
关键词 拉米夫定 副反应 乙型肝炎肝硬化 HBV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治疗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程的长期影响
7
作者 彭姗姗 王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1131-1131,共1页
【据《Hepatology》2015年6月报道】题:抗病毒治疗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程的长期影响(作者Jang JW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毒抑制对于疾病结局的长期影响尚未知。为了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 【据《Hepatology》2015年6月报道】题:抗病毒治疗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程的长期影响(作者Jang JW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毒抑制对于疾病结局的长期影响尚未知。为了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长期预后,来自韩国天主教大学医学院的Jang JW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的队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期患者 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 病程 HEPATOLOGY 病毒抑制 长期预后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在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学斌 周建 肖绍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56-458,共3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型肝炎 抑制HBV 有效药物 防治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周血Th/Treg平衡及淋巴细胞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黄风雷 张国梁 李永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450-1454,1460,共6页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周血Th/Treg平衡及淋巴细胞影响性,以期提高疗效,丰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周血Th/Treg平衡及淋巴细胞影响性,以期提高疗效,丰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予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补充白蛋白和血浆、放腹水、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每日1剂,均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淋巴细胞指标CD3^+、CD4^+、CD8^+、CD4^+/CD8^+、CD19、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指标白细胞介素-17(IL-17)、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白球比(A/G)、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层黏蛋白(LN)变化并比较;治疗过程中进行不良反应监测,并及时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统计比较。结果:1)2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CD4^+/CD8^+、CD19、NK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CD3^+、CD4^+、CD4^+/CD8^+、CD19、NK细胞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CD8^+则显著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CD19、NK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2组患者治疗前Th17、IL-17、IL-6、Treg、TGF-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Th17、IL-17、IL-6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reg、TGF-β显著升高(P<0.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Th17、IL-17、IL-6显著低于对照组、Treg、TGF-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患者治疗前ALT、ALB、A/G、γ-GT、HA、Ⅳ型胶原、L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ALT、ALB、γ-GT、HA、Ⅳ型胶原、LN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A/G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A/G显著高于对照组,余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疲乏无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周血Th/Treg平衡,提供淋巴细胞水平,改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乙型肝炎肝硬化 外周血Th/Treg平衡 淋巴细胞 肝功能 肝纤维化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肖基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426-1429,共4页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6例,均处于失代偿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常规给予保肝、利尿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使用拉夫米定治疗,观察组使...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6例,均处于失代偿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常规给予保肝、利尿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使用拉夫米定治疗,观察组使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临床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等。结果:(1)观察组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死亡;对照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3例,电解质平衡紊乱2例,肝性脑病1例,肝肾综合征2例,其中3例多脏器衰竭死亡。两组预后及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ALT、TBIL、ALB、PT以及Child-Pugh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ALT及TBIL较治疗前改善(P<0.05),ALB、PT以及Child-Pugh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3)观察组HBV DNA转阴22例,HbeAg转阴9例,HbeAg血清转换6例,对照组分别为13例,2例和2例,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观察组不良反应以肝区不适为主,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异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抗病毒作用明显,提高早期病毒学应答,促进HBeAg/HBeAb血清转换,持续抑制HBV DNA复制,防止严重并发症,长期治疗有可能进一步稳定患者的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鳖甲煎丸治疗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妍妍 冯振清 周乐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 探讨鳖甲煎丸治疗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代偿期CHB肝硬化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联合恩替卡韦片治... 目的 探讨鳖甲煎丸治疗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代偿期CHB肝硬化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联合恩替卡韦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鳖甲煎丸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12、24周后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治疗前、治疗24周后肝硬度值及超声影像学检查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24周后,观察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复常率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两组脾脏长度、门静脉内径短于治疗前,观察组短于对照组,脾脏厚度、肝硬度值及血清Ⅲ型前胶原(PC-原)、Ⅳ型胶原(IV-C)、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鳖甲煎丸治疗代偿期CHB肝硬化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缓解肝纤维化进程,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肝脏和脾脏情况,促进病毒转阴,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鳖甲煎丸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唐海涛 王娴 +4 位作者 晁廷霞 王凤梅 贾文玲 梁春辉 张文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249-3254,共6页
目的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TAF)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例,给予TAF 25 mg/d治疗24周。... 目的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TAF)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例,给予TAF 25 mg/d治疗24周。主要疗效终点为第24周达到病毒学应答(HBV DNA<20 IU/mL)的患者比例。其他疗效终点包括自基线至24周ALT、AST、TBIL、CTP评分和MELD评分的变化。安全性方面,观察自基线至24周Scr、e GFR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结果41例患者中,男30例73.2%,年龄(53.49±9.27)岁,TAF治疗24周后,90.2%的患者HBV DNA均检测不到,基线时ALT、AST和TBil中位值分别为50.70、48.70 U/L和26.40μmol/L,治疗24周后,ALT、AST和TBil显著降低,分别为31.50、37.80 U/L和23.80μmol/L(P<0.05)。58.5%(n=24)和63.4%(n=26)的患者CTP评分和MELD评分改善。基线时中位Scr和e GFR分别为58.50μmol/L和106.15 mL/(min·1.73 m^(2)),治疗期间Scr和e GFR稳定,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也未发生肝移植、肝癌或死亡。结论TAF在真实世界中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乙型肝炎 肝硬化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冲 王运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8-40,共3页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其改善肝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病历单双号随机分为观...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其改善肝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病历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HBV-DNA载量、血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HBV-DNA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5.709,P<0.01),HBV-DNA转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864,P<0.05);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4.620-9.715,P<0.05,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7.874-11.374,P<0.05,P<0.01);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t=4.312-12.579,P<0.05,P<0.01).结论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抑制HBV-DNA复制,改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恩替卡韦 炎性因子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合理营养规划的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燕灵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6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合理营养规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护肝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拉米夫定...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合理营养规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护肝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合理营养规划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和血清病理学指标,同时随访12、24、36个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肝癌发病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血清病毒学指标均有好转,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eAg转阴率(54.9%)和HBV-DNA转阴率(58.8%))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2、24、36个月,观察组的病死率和肝癌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合理营养规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其营养状况,降低肝癌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肝硬化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普新治疗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58例临床分析
15
作者 葛秀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3期1092-1093,共2页
目的探讨迈普新治疗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给予迈普新,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HBVDNA、Child-Pugh分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8例... 目的探讨迈普新治疗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给予迈普新,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HBVDNA、Child-Pugh分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8例患者死亡(13·8%),治疗后TBil、ALT和Child-Pugh分值、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BVDNA阴转24例(48%)。结论迈普新治疗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普新 乙型肝炎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33例
16
作者 邵寿祺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6期521-521,共1页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代偿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护肝降酶作用。方法代偿性乙肝肝硬化患者63例,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每天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 mL,对照组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 mg、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20 mL...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代偿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护肝降酶作用。方法代偿性乙肝肝硬化患者63例,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每天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 mL,对照组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 mg、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20 mL,均静脉滴注,qd,用药4周后观察两组的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 iL)下降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有明显护肝、降酶、退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苷 复方 肝硬化 乙型肝炎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再代偿: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6
17
作者 冯巩 宋娟娟 +6 位作者 叶峰 马永红 任艺琳 张子怡 贺娜 李雪萍 弥曼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64-2469,共6页
传统上,从代偿性肝硬化到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进展被认为是疾病自然史中的一个不可逆转点,然而,随着潜在病因的抑制、治愈与疾病消退,越来越多的新证据挑战了这一观点,“肝硬化再代偿”的观点逐渐被接受。近年来,关于肝硬化再代偿具体可行... 传统上,从代偿性肝硬化到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进展被认为是疾病自然史中的一个不可逆转点,然而,随着潜在病因的抑制、治愈与疾病消退,越来越多的新证据挑战了这一观点,“肝硬化再代偿”的观点逐渐被接受。近年来,关于肝硬化再代偿具体可行的定义及患者的临床特征引发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探索。本文通过总结近期国内外对“肝硬化再代偿”的研究,整合已有观点并梳理研究证据,指出现阶段再代偿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缺乏深层次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需定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背景下的再代偿,以及面临的伦理方面的问题,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病理状态 体征和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失代偿与“再代偿”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何志颖 王冰琼 尤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2-1005,共4页
肝硬化分期评价体系从关注疾病进展规律到进一步细化急性失代偿时疾病状态分类,提出病因治疗后失代偿期肝硬化可再代偿的概念,系统补充了失代偿期肝硬化分期评价体系,其中门静脉高压、系统性炎症变化等多种因素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的... 肝硬化分期评价体系从关注疾病进展规律到进一步细化急性失代偿时疾病状态分类,提出病因治疗后失代偿期肝硬化可再代偿的概念,系统补充了失代偿期肝硬化分期评价体系,其中门静脉高压、系统性炎症变化等多种因素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转归。肝硬化再代偿这一新概念的提出,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去阐明包括病毒性肝炎等在内的病因治疗后获得“再代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潜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功能性肝脏成像评分和自发性门体分流在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评估及首次失代偿事件预测中的研究
19
作者 邹婕 姜艳丽 +5 位作者 樊凤仙 杨品 杨文霞 李大瑞 刘阳 张静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38,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 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增强的MRI功能性肝脏成像评分(functional liver imaging score,FLIS)和自发性门体分流(spontaneous portosystemic shunts,SPSS)对... 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 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增强的MRI功能性肝脏成像评分(functional liver imaging score,FLIS)和自发性门体分流(spontaneous portosystemic shunts,SPSS)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功能评估的价值;同时构建CHB患者首次失代偿事件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接受Gd-EOB-DTPA增强MRI扫描的268例CHB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268例患者中,男192例,女76例,年龄21~77(48.5±9.4)岁。患者均在MR检查前后1周内有完整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依据纤维化4(fibrosis 4,FIB-4)指数、Child-Pugh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4组:肝硬化前期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组、早期肝硬化(Child-Pugh A,CP A)组、中期肝硬化(Child-Pugh B,CP B)组、晚期肝硬化(Child-Pugh C,CP C)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及FLIS、SPSS、脾脏头尾径(spleen craniocaudal diameter,SCCD)、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等影像学参数,采用Friedman检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评价不同观察者间FLIS及其3个参数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影像学参数对不同分组患者诊断效能;采用Cox回归分析不同分组间有差异的实验室及影像学参数,评估各参数对CHB患者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的预测效能。结果(1)FLIS及其3个参数与临床分组中度-强相关(r=−0.464~−0.671,P<0.001)。(2)不同观察者间测量FLIS及其3个定量参数的一致性显著(一致性系数范围:0.931~1.000,P<0.001)。(3)区分CLD组与CP A组间的最优参数为SCCD,AUC为0.873(95%CI:0.769~0.904)。预测CLD组与CP A组及预测CP A与CP B组的FLIS最佳标准均为≥5分,而区分CP B与CP C组的最优标准是FLIS≥4分。预测CLD/CP A组与CP B/CP C区分的AUC为0.839(95%CI:0.790~0.889),而预测CP B与CP C的AUC为0.872(95%CI:0.820~0.924)。(4)FLIS不能作为CHB患者首次失代偿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P=0.203);单因素分析发现存在SPSS及SCCD≥13.4 cm均是首次失代偿发生的预测因子(风险比分别为:4.49、4.81,P<0.05)。二分法的SPSS结合SCCD可以提供对CHB患者首次失代偿事件更好的预测价值,AUC为0.708(95%CI:0.631~0.785)。结论FLIS在CHB患者肝功能分级中的诊断效能最佳,在对CHB患者首次失代偿事件预测中,SPSS及SCCD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肝硬化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功能性肝脏成像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 被引量:34
20
作者 袁刚 胡爱荣 +3 位作者 胡耀仁 曾传莉 朱德东 石小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ADV组和ETV组,分别给予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 目的:评价应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ADV组和ETV组,分别给予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8周和3年后的肝脏纤维化弹性指数、肝纤维化治疗疗效,病毒学指标[如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HBV-DNA转阴率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转换率]以及远期预后(3年死亡率、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率)。结果:治疗48周后,ETV组患者的肝脏纤维化弹性指数[(1.89±0.23)m/s和(1.49±0.28)m/s,P=0.000 16];ADV组和ETV组肝纤维化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6.25%和81.25%,ETV组明显高于ADV组(P=0.033)。治疗3年后,ETV组患者的HBV-DNA载量[(2.91±0.90)log10 IU/mL和(2.26±0.68)log10 IU/mL,P=0.000 007 5]和无应答率明显低于ADV组(2.50%和11.25%,P=0.029),HBV-DNA转阴率(86.25%和68.75%,P=0.008)和HBe Ag转换率显著高于ADV组(27.50%和11.25%,P=0.009)。ETV组患者的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6.25%和6.25%均明显低于ADV组(43.75%和17.50%,P=0.020,P=0.028);两组患者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分别为13.75%和5.00%(P=0.058),ADV组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明显高于ETV组[HR=2.996,95%CI(1.009,7.656),P=0.048]。ADV组和ETV组患者相关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13.75%和11.25%,P>0.05)。结论:与阿德福韦酯相比,应用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病毒学应答,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期乙肝肝硬化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原发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