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gA水平升高且补体C3和C4含量降低 被引量:12
1
作者 童杨 管世鹤 +4 位作者 周强 杨凯 方亚平 韦玉 潘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02-1705,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IgA和补体C3、C4的含量,并评估其在预测HBV-ACLF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例HBV-ACLF患者及同期28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CHB组...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IgA和补体C3、C4的含量,并评估其在预测HBV-ACLF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例HBV-ACLF患者及同期28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CHB组、HBV-ACLF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分析各组血清IgA和补体C3、C4含量,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gA、C3和C4评估CHB患者发生HBV-ACLF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CHB组和HBV-ACLF组血清IgA含量显著增高,且HBV-ACLF组血清IgA含量高于CHB组,而HBV-ACLF组血清C3、C4含量较CHB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显著降低。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显示,血清IgA、C3及C4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898和0.791,即C3的AUC最大,当C3的截断值(cut off)为0.71时,评估HBV-ACLF风险值的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90%。结论CHB患者与HBV-ACLF患者血清IgA水平升高,C3、C4含量降低,对CHB发生HBV-ACLF有潜在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 IGA 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恢复期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蔡哲凯 徐龙 +4 位作者 刘文丽 肖影群 钟青梅 张伟 吴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9例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作为对照组,检测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联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92±0.70)log10 copies/cell vs(−0.13±0.91)log10 copies/cell,t=2.761,P=0.009]。肝衰竭组中,血清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0~G2级、G3级、G4级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S2期、S3期、S4期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阴性与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与肝组织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426,P=0.043),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在HBV-ACLF恢复期明显降低,肝组织HBV cccDNA持续稳定存在,较血清及肝组织HBV DNA更能反映HBV的持续感染与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功能衰竭 恢复期 共价闭合环状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胎蛋白联合前白蛋白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美娟 李春燕 +1 位作者 徐华谦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5-861,共7页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216)和死亡组(n=155)。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AFP和PAB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AFP和PAB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二者的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生存组Hb、PAB、AFP和PLT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值均<0.05);年龄、TBil、WBC、胱抑素、肌酐、尿素、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Child-Pugh C级患者占比、2级腹水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B(OR=0.985,95%CI:0.972~0.998,P=0.024)、AFP(OR=0.998,95%CI:0.996~1.000,P=0.028)、PLT(OR=0.989,95%CI:0.982~0.996,P=0.003)、年龄(OR=1.046,95%CI:1.018~1.075,P=0.001)、TBil(OR=1.004,95%CI:1.002~1.006,P<0.001)和WBC(OR=1.237,95%CI:1.110~1.379,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AFP及PAB的ROC曲线截断值将患者分为A组102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B组170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和C组99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3组间比较,年龄、Hb、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A组患者90 d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χ^(2)=19.825,P<0.001)。结论AFP联合PAB能较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90 d预后,其中高AFP及高PAB水平的患者90 d病死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功能衰竭 甲胎蛋白类 前白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预后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赖曼 徐曼曼 +2 位作者 王鑫 栗光明 陈煜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2-488,共7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肝外器官衰竭,短期病死率高。肝移植是ACLF患者的唯一治愈方法,但供肝短缺和分配系统的限制使得只有少数患者能接受移植。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肝外器官衰竭,短期病死率高。肝移植是ACLF患者的唯一治愈方法,但供肝短缺和分配系统的限制使得只有少数患者能接受移植。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器官分配体系存在低估ACLF患者肝移植紧迫性的风险,开发更好的评估工具以确定哪些ACLF患者最有可能从肝移植中受益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就目前国内外主流的ACLF定义、ACLF肝移植治疗适应人群的选择以及ACLF肝移植预后的评分进行综述,以期为ACLF患者肝移植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急性衰竭 器官衰竭 终末期病模型评分 预后 静态评估 动态评估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慧敏 张绪清 +2 位作者 郭艳 刘明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412-2417,共6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研究所住院的早期HBV-ACLF患者618例,其中男性568例,女性50例,年龄12~77(41.29±11.38)岁。根据有无联合NAs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抗病毒组(546例)和对照组(72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比较基线特征和治疗6个月后的自然生存率。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抗病毒治疗、性别、年龄、血浆Na+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和白细胞是影响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抗病毒组的自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0%vs36.1%,P<0.05)。不同抗病毒方案的自然生存率依次为:恩替卡韦(56.4%)>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55.2%)>拉米夫定(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HBV-ACLF患者使用NAs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自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核苷(酸)类似物 抗病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6
作者 邓凯 崔佳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1-676,共6页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采用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35例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血浆交换...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采用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35例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血浆交换人工肝组(54例)和常规组(81例)。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治疗,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组根据患者肝功能与凝血功能情况,选择以血浆交换为中心的人工肝治疗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疗效、细胞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527.96±1504.21)显著高于常规组(1854.75±940.23)(P=0.004);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前合并糖尿病和肝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30、0.030);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介素-6、C反应蛋白、甲胎蛋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以及直接胆红素/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值分别为<0.001、<0.001、0.040、0.030、0.040、0.006),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40);人工肝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感染、腹水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0、0.020);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白介素-6、C反应蛋白、甲胎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病情复杂的ACLF患者更推荐直接采取以血浆交换为中心的人工肝治疗,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动态监测白介素-6、C反应蛋白、甲胎蛋白可作为人工肝疗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治疗 急性衰竭(ACLF) 终末期病模型(MELD)评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sPD-1/sPD-L1与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古丽沙提·海米提 朱玥洁 +4 位作者 谢忻汝 郭文宏 丁剑冰 鲁晓擘 张峰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7-823,共7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sPD-L1)、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水平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1例确诊为HBV-ACLF患者的资料及外周血标本,根据研究对象28 d的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40例和死亡组3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及CD8+T细胞的比例。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技术检测sPD-1和sPD-L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TGF-β和IL-10的表达。Pearson法分析HBVACLF患者血清中sPD-1/sPD-L1与患者MELD评分、T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外周血及血清中CD4+T细胞百分比、sPD-1、sPD-L1、IL-10和TGF-β高于存活组,而CD8+T细胞百分比低于存活组(P均<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sPD-1水平与IL-10、TGF-β和CD4+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sPD-L1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IL-10、TGF-β和CD4+T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sPD-1/sPDL1可能参与了HBV-ACL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应答,通过综合考虑患者sPD-1和sPD-L1水平可以为HBV-ACLF患者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T细胞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和预后模型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吴静 刘荷蕾 +4 位作者 夏红 杨强 时志鹏 邓敏 雷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探讨青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感染科青年(15~44岁)HBV-ACLF患者113例,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64... 目的探讨青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感染科青年(15~44岁)HBV-ACLF患者113例,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64例)和存活组(49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青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预后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113例患者总病死率为56.64%(64/113)。单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血钾、血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酸激酶同工酶、降钙素原、甲胎蛋白、HBV-DNA定量及乙型肝炎e抗原定量水平可能影响HBV-ACLF患者的预后(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DNA定量≥1×10^(6)IU/mL(OR=19.85,95%CI 1.64~239.84,P<0.05)、低白蛋白(OR=0.71,95%CI 0.53~0.96,P<0.05)和低甲胎蛋白(OR=0.58,95%CI 0.42~0.81,P<0.05)是青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预后模型为P_(预后)=1/(1+e^(-X)),其中X=5.82+2.99×HBV-DNA定量(≥1×10^(6)IU/mL为1,<1×10^(6)IU/mL为0)-0.35×白蛋白(g/L)-0.54×甲胎蛋白(ng/mL),该模型预测青年HBV-ACLF预后的ROC AUC值为0.98(95%CI 0.97~1.00,P<0.001)。结论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及HBV-DNA定量是青年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预后模型预测价值较高,可为青年HBV-ACLF患者提前进行肝移植准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青年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晨 王慧芬 +6 位作者 林芳 苏海滨 赵鸿 李雷 牟劲松 闫涛 万谟彬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1985年1月至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1985年1月至2006年6月发生院内真菌感染的353例患者,HBV相关ACLF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有257例(72.80%)患者在真菌感染前发生了细菌感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前使用过抗生素者319例(90.37%),以三代头孢类、喹诺酮类多见。患者发生院内真菌感染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抗生素使用时间、种类均呈正相关(P<0.05),抗生素使用时间与距院内真菌感染时间呈正相关(P<0.01)。不符合抗生素联合用药标准比例为18.81%。激素使用时间与距院内真菌感染时间呈正相关(P<0.01)。共发生院内真菌感染510例次,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后323例患者(91.50%)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以氟康唑、大蒜素多见,死亡率为37.59%。患者抗真菌感染疗效与最终的转归呈正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6455。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由于存在机体抵抗力差、并发症、细菌感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导致容易合并院内真菌感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后患者预后差,抗真菌感染疗效与其总体预后情况密切相关,临床需要重视此类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医院内 真菌感染 抗感染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游离DNA用于判断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先锋试验结果(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梵 闫涛 +3 位作者 李克 牟劲松 苏海滨 王慧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目的血浆游离DNA(cfDNA)的升高在多种疾病状态下(肿瘤、外伤等)与不良预后相关。进一步研究cfDNA在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中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 38名入住ICU的HBV-ACLF患者,根据出院时预后,分为好转组与恶化组。收集住院时... 目的血浆游离DNA(cfDNA)的升高在多种疾病状态下(肿瘤、外伤等)与不良预后相关。进一步研究cfDNA在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中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 38名入住ICU的HBV-ACLF患者,根据出院时预后,分为好转组与恶化组。收集住院时和出院时外周血标本,应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血浆cfDNA,同时计算患者MELD分值。结果住院时好转组患者cfDNA水平低于恶化组患者(P=0.044),在出院时两组差异更加明显(P<0.001)。但住院时两组MELD分值无显著差别。患者cfDNA水平与MELD分值、TBIL及INR等水平有显著相关。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出院时cfDNA对HBV-ACLF的诊断能力最强(曲线下面积0.960),随后是出院和入院cfDNA水平的差值(ΔcfDNA)(曲线下面积0.923)和住院时cfDNA水平(曲线下面积0.667)。结论 cfDNA有希望成为HBV-ACLF新的诊断和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 乙型肝炎 急性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炳亮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195-1195,共1页
【据《Hepatology》2017年4月报道】题: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作者Lin BL等)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死率高,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 急性衰竭 乙型肝炎 临床观察 动物实验 累计生存率 损伤 感染科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上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son病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露露 陈怀珍 +4 位作者 张静 董婷 李俊 江海林 杨文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讨Wilson病(WD)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70例WD-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2周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 目的探讨Wilson病(WD)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70例WD-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2周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36)与死亡组(n=3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WD-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对模型整体系数进行综合检验,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拟合度。采用ROC曲线分析新建模型以及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CLIF-SOFA)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硬化分级(CTP)评分对WD-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70例WD-ACLF患者,生存组36例,男22例,女14例,中位年龄30.0(17.3,40.0)岁;死亡组34例,男25例,女9例,中位年龄34.0(28.8,41.0)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组病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于死亡组,白细胞计数(WBC)、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铜蓝蛋白(CER)水平,以及感染、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比例低于死亡组,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Na^(+)、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1.176,95%CI1.043~1.325)、INR(OR=7.635,95%CI1.767~32.980)、TBIL(OR=1.012,95%CI1.003~1.021)、上消化道出血(OR=11.654,95%CI 1.029~131.980)是影响WD-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WD-ACLF预后联合模型,该模型评估WD-ACLF预后的AUC为0.941,大于CLIF-SOFA评分(AUC=0.802)、MELD评分(AUC=0.897)、CTP评分(AUC=0.722)。结论病程、INR、TBIL、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WD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预后模型能更为准确地预测WD-ACLF患者的预后,其预测价值优于CLIF-SOFA评分、MELD评分和CTP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急性衰竭 预后 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 终末期病模型 硬化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大晴 黄燕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87)和死亡组(n=43);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93)。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当天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入院当天、住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Alb、PT,计算CC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营养指数(PNI)、CCR5(入院后第5天CCR)、ΔCCR5(入院后第5天CCR-入院当天CCR)、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Δ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入院后第5天CCR)、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Δ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入院后第10天CCR),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CR对HBV-ACLF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治疗组基线CCR、NLR、PNI、PT和Al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当天CCR、NLR、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30例HBV-ACLF患者中,有25例处于前期,48例处于早期,32例处于中期,25例处于晚期。各分期HBV-ACLF患者基线CCR、PLR及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基线ΔCCR5、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入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生存组与死亡组ΔCCR5、CCR10、CCR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ΔCCR5(OR=1.175,95%CI:1.098~1.256,P<0.001)、NLR(OR=0.921,95%CI:0.880~0.964,P<0.001)和PT(OR=0.921,95%CI:0.873~0.973,P=0.003)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ΔCCR5的AUC为0.774,敏感度为0.687,特异度为0.757;ΔCCR5+PT+NLR联合的AUC为0.824,高于ΔCCR5、NLR、PT单独预测时的AUC(P值均<0.05)。结论ΔCCR5、NLR、PT可反映HBV-ACLF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是HBV-ACLF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ΔCCR5+PT+NLR联合时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功能衰竭 肌酸酐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及生存质量 被引量:24
14
作者 诸聪妍 卢观婷 +5 位作者 祁婷婷 何钦俊 陈永鹏 文维群 周福元 陈金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6-741,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存活者长期预后及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6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存活时间超过90 d的HBV-ACLF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随访,记录肝硬化发展、肝...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存活者长期预后及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6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存活时间超过90 d的HBV-ACLF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随访,记录肝硬化发展、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发生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并选择同期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F-36量表对ACLF存活者与常模及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共入组ACLF患者223例,根据入院时是否合并肝硬化分为乙型肝炎组(CHB-ACLF,n=130)和乙肝肝硬化组(CIR-ACLF,n=93)。CHB-ACLF组12个月、24个月、50个月的累计生存率为97%、95.7%和93.9%,高于CIR-ACLF组的91%、86%和74%(P=0.007)。CHB-ACLF存活者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肝硬化进展率分别是37.9%、58.4%和68.7%。Cox回归结果发现,患者入院时钠水平(HR=0.84,P=0.035)、发病28 d内肌酐最高值(HR=1.015,P=0.026)及INR最高值(HR=2.032,P=0.006)是影响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CLF恢复者SF-36量表的心理健康评分低于常模,其他维度与常模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相比,ACLF患者在一般健康和躯体疼痛维度得分更高,其余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疾病基础不同可导致ACLF患者长期预后有所差别。严重的急性打击事件可增加CHB-ACLF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可能与肝衰竭时各器官的损害程度有关。ACLF长期存活患者生活、社会能力无显著降低,但心理状态受到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急性衰竭 长期预后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腹血糖水平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海斌 李晖 +9 位作者 陈晓蕾 刘娜 李全美 邹玉 李春梅 甘井泉 吴长会 陈华仙 刘向 龚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373-2378,共6页
目的 探索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抽取曾于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109例... 目的 探索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抽取曾于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109例HBV相关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FPG水平、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prothrombin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PT-INR)分组后,运用单因素ANOVA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FPG水平对HBV相关ACLF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 低FPG组HBV相关ACLF并发症(HE、低钠血症、SBP)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高于正常FPG、高FPG组(P <0.05);中-晚期组低FPG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均高于前-早期组(P <0.05);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与PT-INR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 <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低FPG、正常FPG是HBV相关ACLF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OR=0.174,95%CI:0.066~0.461)。结论 低FPG增加了HBV相关ACLF患者疾病进展恶化的风险,而高FPG有可能起到了保护肝脏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空腹血糖 危险因素 保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6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汪静 王琴 +4 位作者 杨凯 张浩 黄程荣 谢然 管世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2-617,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白细胞介素-26(IL-26)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3例HBV-ACLF患者,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以及18例健康对照血清IL-26水平。统计一般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白细胞介素-26(IL-26)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3例HBV-ACLF患者,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以及18例健康对照血清IL-26水平。统计一般资料,分析相关临床指标与IL-26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和生存曲线评价IL-26判断患者预后的性能。结果HBV-ACLF患者血清IL-26水平明显高于非HBV-ACLF患者。IL-26表达水平与肌酐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发现总胆红素和IL-26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IL-26联合MELD建立预后模型(AUC:0.933)相较于单个指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血清IL-26>1019.68 pg/ml对预测HBV-ACLF患者90 d死亡率具有可靠的预后准确性。结论IL-26水平在HBV-ACLF患者中明显升高,对监测HBV-ACLF患者病情及治疗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IL-26 乙型肝炎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PMN-MDSC的表达及意义
17
作者 孙健 戚健君 +4 位作者 杨剑 全斌 黄建军 余雪平 侯为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8-844,共7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中多核型髓源性抑制细胞(polymorphonuclea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PMN-MDS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中多核型髓源性抑制细胞(polymorphonuclea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PMN-MDS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8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40例为研究组,同期在该院诊治或体检的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1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留取血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入院当日外周血PMN-MDSC频率,比较研究组和两个对照组外周血PMN-MDSC频率的差异。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HBV-ACLF外周血PMN-MDSC频率与炎症指标、疾病严重度的相关性。分别根据是否合并或继发感染及访视期第28天预后情况对HBV-ACLF患者分组,比较各组外周血PMN-MDSC频率的差异。结果:HBV-ACLF组外周血PMN-MDSC频率显著高于CHB组和HC组(P均<0.001),CHB组和HC组之间PMN-MDSC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ACLF外周血PMN-MDSC频率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降钙素原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总胆红素水平、Child-Turcotte-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呈正相关(r=0.347、0.799、0.506、0.450、0.462、0.470、0.481,P均<0.05),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28,P<0.01)。40例HBV-ACLF患者中,合并感染18例,继发感染17例,28 d预后差21例,其外周血PMN-MDSC频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HBV-ACLF患者外周血富集PMN-MDSC,其频率与感染风险、疾病严重度及患者短期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感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免疫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芳 卢建华 +2 位作者 刘勇钢 张新羽 闫会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探讨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分泌IL-17的CD4(Th17)和CD8 T淋巴细胞(Tc17)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pre-ACHBLF)的表达,为ACHBLF的早期治疗提供思路。方法纳入2018年8月—2019年5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 目的探讨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分泌IL-17的CD4(Th17)和CD8 T淋巴细胞(Tc17)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pre-ACHBLF)的表达,为ACHBLF的早期治疗提供思路。方法纳入2018年8月—2019年5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pre-ACHBLF和ACHBLF患者各15例,同时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例和健康体检者(HC)15例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MDSC、Th17、Treg和Tc17细胞水平,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RS)评估患者炎症程度,分析免疫细胞表达与炎症程度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方差分析,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与CHB组比较,ACHBLF和pre-ACHBLF组的Th17、Treg和Tc17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同时pre-ACHBLF患者的MDSC细胞水平也明显升高(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pre-ACHBLF患者中,MDSC与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NLR、MLR、SIR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75、0.727、0.571、0.786、0.846,P值均<0.05),Treg细胞仅与白细胞数呈正相关(r=0.618,P=0.043),而Th17/Treg值和Tc17细胞水平与淋巴细胞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90、-0.795,P值均<0.05)。结论pre-ACHBLF患者已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MDSC表达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应早期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时克 侯艺鑫 +3 位作者 侯杰 李玉鑫 冉崇平 王宪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65-1069,共5页
目的探究解毒凉血健脾方对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6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中西... 目的探究解毒凉血健脾方对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6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健脾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累积有效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一元方差分析或多元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第4周,中西医结合组累积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7%vs 53.8%,χ2=4.734,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第1、2周时中西医结合组白蛋白明显升高(P值均<0.05);治疗第1周时中西医结合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第3、8周时,中西医结合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结论解毒凉血健脾方能提高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急性功能衰竭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雨琪 李春燕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9-2405,共7页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Δ总胆红素)及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新的评分模型,与MELD等评分模型对比分析新模型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Δ总胆红素)及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新的评分模型,与MELD等评分模型对比分析新模型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队列。收集所有患者入院24 h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天后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新模型对于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61例患者,90天生存率为67.3%(243/361),死亡组(n=118)年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INR、PT、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肌酐、Δ总胆红素、MELD评分、ALBI评分均高于生存组(n=243)(P值均<0.05);TC、HDL、LDL、白蛋白、甲胎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Na^(+)均显著低于生存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P、PT、Na^(+)、Δ总胆红素是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获得新的预测模型,即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11.987^(+)1.168×Δ总胆红素(%)-0.095×Na^(+)(mmol/L)^(+)0.25×PT(s)-0.002×AFP(ng/mL),由此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AUC为0.796,敏感度0.766,特异度0.723),决策曲线提示获益较好。结论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与MELD评分、ALBI等常用预测模型相比,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胆红素 甲胎蛋白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