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的测定
1
作者 张冬霞 徐传和 李琳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7期24-25,共2页
目的通过对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sAgcarrier,CASC)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的分析,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CASC血清中的TBA、CHE与正常对照组血... 目的通过对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sAgcarrier,CASC)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的分析,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CASC血清中的TBA、CHE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TBA、CHE结果。结果在156例CASC的试验组中,TBA为(19.87±7.34)μmol/L,CHE为(4.12±1.88)kU/L;对照组TBA为(6.05±3.34)μmol/L,CHE为(10.29±1.26)kU/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TBA高于正常参考值者47例,占30.8%;CHE低于正常参考值者25例,占16.0%。结论CASC应定期作包括TBA、CHE等多项肝功能指标的检测,并进行综合分析、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CASC) 总胆汁酸(TBA) 胆碱酯酶(CHE)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前S1抗原对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柳健 丁昌平 +1 位作者 张敏 赵江燕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6期9-9,共1页
临床上区分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往往依靠转氨酶水平和血清HBVDNA定量,然而大多数基层医院目前还没有条件开展HBVDNA定量。前s1抗原是HBV复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表达不受e抗原状态的影响。2007年3月~2008... 临床上区分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往往依靠转氨酶水平和血清HBVDNA定量,然而大多数基层医院目前还没有条件开展HBVDNA定量。前s1抗原是HBV复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表达不受e抗原状态的影响。2007年3月~2008年3月,我们对前s1抗原区分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与HBV携带者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血清前S1抗原 E抗原阴性 阴性乙型肝炎 诊断价值 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DNA定量 前S1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的下调基因
3
作者 纪冬 成军 +3 位作者 郭江 刘妍 陈国凤 王琳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5年第4期282-286,共5页
目的筛选与克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的下调基因,以阐明H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LHBs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LHBs。将 pcDNA3.1(-)-LHBs与pCAT3-promoter共转染肝癌... 目的筛选与克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的下调基因,以阐明H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LHBs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LHBs。将 pcDNA3.1(-)-LHBs与pCAT3-promoter共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AT)的表达活性。分别以pcDNA3.1(-)-LHBs以及pcDNA3.1(-)转染HepG2细胞,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来源于pcDNA3.1(-)-LHBs转染细胞的cDNA为驱动(driver),来源于pcDNA3.1(-)的cDNA为测试(tester),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分析,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①成功构建pcDNA3.1(-)-LHBs真核表达载体;②pcDNA3.1(-)-LHBs与pCAT3-promoter共转染HeoG2细胞的CAT 表达活性较对照组的活性明显下降(P<0.01),抑制率达93.9%;③成功构建人LHBs下调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14种编码基因。结论 LHBs是HBV基因组编码的一种反式调节因子,可以下调SV40 早期启动子的活性。筛选到的LHBs下调的cDNA全长序列,包括与抗氧化防御、细胞生长调节、免疫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以此可以推测LHBs存在的调控机制以及HBV的致病(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反式调节 下调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照射光动力疗法对转基因鼠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作用
4
作者 李迎新 董霞 王欢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S1期50-51,共2页
目的光敏化法可灭活血液中病毒,尤其是对包膜病毒的灭活作用效果较好。但是大多数实验都是基于体外的,还存在特定的病毒对光敏剂选择的问题。由此,提出用光动力疗法对体内血液中病毒进行处理的方法。笔者研究目的是探讨光动力疗法(PDT)... 目的光敏化法可灭活血液中病毒,尤其是对包膜病毒的灭活作用效果较好。但是大多数实验都是基于体外的,还存在特定的病毒对光敏剂选择的问题。由此,提出用光动力疗法对体内血液中病毒进行处理的方法。笔者研究目的是探讨光动力疗法(PDT)对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的灭活作用。方法应用清洁级C57 BL/6J-HBV转基因小鼠10只,8~10周龄,体质量18~25 g。光敏剂为血卟啉衍生物(HpD),含量5 mg/ml。选用血管内照射He-Ne激光治疗仪,波长630 nm,输出功率为5 mW。将实验用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分别注射剂量为25、50 mg/kg的HpD。治疗前,内眦取血0.5 ml,分离血清,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含量。1 d后,进行治疗。将鼠固定,尾静脉给药,注射完毕后将光针埋入尾静脉进行血管内照射,功率为5 mW,照射时间为30 min。观察照射过程中小鼠行为状态的变化。治疗后2 h内眦取血,同样进行血清中表面抗原的检测,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和结论血清中表面抗原的数量有一定下降,且程度不同,高剂量组效果较好,但具体机制还未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 戴恩颗粒 光动力疗法 表面抗原 血液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琼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9期44-44,46,共2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不同阶段乙肝表面抗原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27例分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n=24)、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n=22)、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21)、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2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不同阶段乙肝表面抗原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27例分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n=24)、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n=22)、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21)、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24)、HBeAg阳性乙肝肝硬化组(n=20)以及HBeAg阴性乙肝肝硬化组(n=16),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HBV DNA,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对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患者血清HBsAg定量值中位数50 982(5 133~204 878)lgIU/mL,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患者HBsAg定量值中位数2 206(24.06~23 283)lgIU/mL,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HBsAg定量值中位数11 057(286~167 741)lgIU/mL,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HBsAg定量值中位数3 173(472~27 094)lgIU/mL,HBeAg阳性乙肝肝硬化组患者HBsAg定量值中位数1 428(323~8 314)lgIU/mL,HBeAg阴性乙肝肝硬化组患者HBsAg定量值中位数1 802(70~7 544)lgIU/mL,对比分析6组患者HBsAg定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阶段患者血清HBsAg定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HBeAg阴性患者,HBeAg阳性患者中HBsAg定量与HBV DNA相关性明显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临床不同阶段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肝功能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文兴 李山 +7 位作者 秦雪 徐明辉 覃锦耀 陈志坚 蒋杰球 黄军强 潘敏 梁余莉 《内科》 2008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中HBV-DNA载量与反映肝脏损伤的相关肝功能指标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载量,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时间分辨法(TRFIA)测表面抗原,然后做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外周血中HBV-DNA载量与反映肝脏损伤的相关肝功能指标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载量,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时间分辨法(TRFIA)测表面抗原,然后做统计分析。结果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HBV-DNA含量以及表面抗原经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肝细胞损伤程度与HBV-DNA复制水平以及血清感染标志物HBsAg水平并无明显的关系。结论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是评定HBV复制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肝功能以及表面抗原定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HBV—DNA 肝功能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不同阶段的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翟爱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3期27-28,共2页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不同阶段的变化。方法 5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免疫耐受期(14例)、免疫清除期(13例)、低复制期(13例)、再活动期(10例)。根据...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不同阶段的变化。方法 5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免疫耐受期(14例)、免疫清除期(13例)、低复制期(13例)、再活动期(10例)。根据荧光定量法检测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以及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水平,分析研究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不同阶段的变化。结果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不同阶段有明显的差异变化。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的感染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值分别为46722.49、8542.27、1294.26、1964.51 IU/ml。乙肝表面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水平仅在免疫清除期呈正相关(r=0.324,P<0.01)。结论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这四个时期中,乙肝表面抗原有明显的差异变化,但只在免疫清除期,乙肝表面抗原才与乙型肝炎病毒DNA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不同阶段 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检测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结果呈灰区及弱反应性标本复检的必要性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军杰 《中国医学工程》 2017年第7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呈灰区、弱反应性标本采用核酸检测(NAT)的复检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该院就诊并经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结果呈灰区及弱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呈灰区、弱反应性标本采用核酸检测(NAT)的复检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该院就诊并经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结果呈灰区及弱反应性的标本74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复检,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双试剂灰区标本HBV-DNA、HCV-RNA阳性率均高于单试剂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HBsAg和抗-HCV单试剂、双试剂弱反应性标本NAT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结果呈灰区、弱反应性标本存在一定的HBV-DNA、HCV-RNA阳性漏检和误诊,NAT检测对于HBV和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灰区 弱反应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河口市中小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调查
9
作者 陈贵财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3期261-262,共2页
本文用酶联免疫法以我市城乡中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感染率进行比较。城市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感染严重高于农村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感染率。其原因除母婴围产期传播、输液传播外,接触传染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加... 本文用酶联免疫法以我市城乡中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感染率进行比较。城市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感染严重高于农村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感染率。其原因除母婴围产期传播、输液传播外,接触传染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加强餐茶具及公共场所设施的消毒工作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城乡中小学生 表面抗原携带 梅河口市 围产期传播 调查 酶联免疫法 感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况的调查报告
10
作者 张凤 刘穿燕 《华夏医学》 CAS 1993年第1期49-51,共3页
病毒性乙型肝炎,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约有10%~15%发展为慢性。因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视,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笔者分别在1989年3~5月和1990年3~5月,对本院职工和外单位职工(红星印刷厂、液压件厂、美术中心、四药厂、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阳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低水平阳性与乙肝病毒核酸载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正南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2期174-175,共2页
目的 :探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低水平阳性与乙肝病毒核酸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HBs Ag低水平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目的 :探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低水平阳性与乙肝病毒核酸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HBs Ag低水平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这些患者进行HBs Ag检测。然后,再采用PCR-荧光探针法对被诊断为HBs Ag低水平阳性的患者进行HBV-DNA(乙肝病毒-DNA)载量检测。结果 :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这80例患者进行HBs Ag检测的结果显示,在这80例患者中,仅有23例患者的HBs Ag呈低水平阳性(占28.75%)。然后,再采用PCR-荧光探针法对上述23例患者进行HBV-DNA载量检测。结果显示,在这23例患者中,只有15例患者的血清中含有HBV-DNA(占65.22%),其HBV-DNA的平均核酸载量值为7.306。结论 :当患者的HBs Ag呈低水平阳性时,并不能表明其已感染了HBV,只能推断出其体内含有HBV的外壳,而HBV外壳的核心内是否具有HBV-DNA,还需要结合血清病毒核酸载量检测来判断。因此,只有患者HBs Ag呈低水平阳性或阳性,且合并病毒核酸载量值异常时,才可诊断其患上了乙型病毒性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低水平阳性 病毒核酸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血清中类人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志鑫 李泰 《湖南畜牧兽医》 1992年第2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类人乙型肝炎 病毒 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危险因素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生 于青 +3 位作者 张政 尚明花 包瑾芳 袁伟杰 《中国血液净化》 2009年第11期601-604,621,共5页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探讨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探讨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6月的3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透析时间6~372月,平均血液透析时间(64.13±61.00)月。所有患者每半年复查一次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并分为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患者血液透析前用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BV感染指标,自动生化仪测定肝功能,血球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3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20例(6.64%),如果包括乙型肝炎感染其他指标(HBVM任何一项)则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率是42.52%,其中5例(25.00%)有输血史,HBsAg阴性患者中6例(2.14%)有输血史。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输血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存在相关性(r=16.597,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乙型肝炎感染率提高,HBsAg阳性对血液透析患者肝功能影响并不显著,其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也少见。定期检测及对HBsAg阳性患者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是预防透析中心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确认试剂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王新明 吴文娟 +2 位作者 赵兵杰 许东勤 王洁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12期100-103,共4页
目的对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确认试剂盒(中和实验法)进行初步临床研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以Abbott Ireland Diagnostics Division(雅培)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确认试剂盒(化学发... 目的对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确认试剂盒(中和实验法)进行初步临床研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以Abbott Ireland Diagnostics Division(雅培)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确认试剂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为对照,完成1186例临床血清样本的平行测定及统计分析,1087例可重复样本的确认试验及215例血清血浆样本的对比试验。结果1186例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样本1086例,阴性样本100例,考核配套试剂与对比配套试剂阳性符合率为99.91%(95%CI:99.48%~99.98%),阴性符合率为99.00%(95%CI:94.55%~99.82%),总符合率为99.83%(95%CI:99.39%~99.95%);对检测结果进行Kappa检验,Kappa值为0.989,结果基本一致。考核试剂与对比试剂1087例确认试验显示,其确认阳性符合率为99.82%(95%CI:99.33%~99.95%),总符合率为99.72%(95%CI:99.19%~99.91%)。210例血清血浆对比试验显示,考核试剂血清血浆对比结果确认阳性符合率为100.00%(95%CI:98.20%~100.00%),无未确认阳性结果,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BsAg确认试剂盒可以对HBsAg检测结果呈可重复阳性的样本进行确认,适用于临床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确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512例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
15
作者 秦文敬 王加平 +2 位作者 孟晓波 傅美丽 王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5期81-81,共1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高中毕业生 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感染 免疫接种 预防效果 疫苗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DNA的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邢月利 卢鑫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 HBV-DNA PRE-S1抗原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肝细胞损伤 DANE颗粒 氨基酸序列 DNA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肝健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
17
作者 魏东 《江西中医药》 2014年第7期36-37,共2页
目的:通过扶肝健脾方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该方对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HBVDNA)定量变化的影响作用。方法:临床3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加用扶肝健脾方,... 目的:通过扶肝健脾方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该方对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HBVDNA)定量变化的影响作用。方法:临床3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加用扶肝健脾方,观察治疗后4周、12周、24周、36周患者血清HBsAg定量及HBVDNA定量变化。结果:治疗后4周、12周、24周时两组间HBsAg定量及HBVDNA定量无统计学差异,36周治疗结束时检测HBsAg及HBVDNA定量,观察组HBsAg定量有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HBVDNA定量无差异。结论:扶肝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更好降低HBsAg水平,提高抗病毒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肝健脾方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18
作者 岳新颜 宫振芹 张艳玲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59-61,共3页
在肝病当中,尤其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有时可在血清中发现某种特异的抗原和抗体。这些抗原和抗体的发现,不仅对于肝病的特异性做出早期诊断、甚至对许多毫无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异常表现的“正常人”,即肝炎... 在肝病当中,尤其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有时可在血清中发现某种特异的抗原和抗体。这些抗原和抗体的发现,不仅对于肝病的特异性做出早期诊断、甚至对许多毫无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异常表现的“正常人”,即肝炎病毒的携带者的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上述各类肝癌的病毒推断、传染力的大小,预后的好坏以及病变实质的转变,均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意义 特异性抗原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 无临床症状 慢性肝炎 早期诊断 异常表现 重要意义 癌患者 肝细胞 肝硬化 正常人 肝功能 携带者 传染力 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乙肝表面抗原的相关性
19
作者 许敏 邱卫强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39-140,144,共3页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乙肝表面抗原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为低水平组、中等水平组、高水平组,每组40例,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名设为健康组.检...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乙肝表面抗原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为低水平组、中等水平组、高水平组,每组40例,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名设为健康组.检测各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结果患者组促甲状腺激素、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患者组随着乙肝表面抗原表达增加促甲状腺激素、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水平逐渐降低(P<0.01);患者组促甲状腺激素、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水平与乙肝表面抗原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水平与乙肝表面抗原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检测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 甲状腺素 乙肝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BsAg滴度反映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毒应答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20
作者 申恩华 杜娟 +3 位作者 王立红 张晶芬 袁静 付广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7期86-88,9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HBsAg滴度的动态变化反映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毒学应答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四医院接受ETV(0.5 mg/d)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 目的探讨血清HBsAg滴度的动态变化反映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毒学应答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四医院接受ETV(0.5 mg/d)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随访48周。治疗12周,按照患者是否发生病毒学应答分为病毒应答组和非病毒应答组,其中,病毒应答组40例,非病毒应答组22例。比较抗病毒治疗24、36、48周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滴度、谷丙转氨酶(ALT)和HBV DNA的变化情况。ROC曲线预测患者的病毒学应答和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治疗24周时,病毒应答组患者血清HBsAg低于非病毒应答组(P〈0.05);治疗36、48周,病毒应答组与非病毒应答组HBs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36、48周,病毒应答组ALT与非病毒应答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36、48周,病毒应答组HBV DNA低于非病毒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sAg为3.42 lg U/m L时(最佳临界值),对应的约登(Youden)指数(0.631)最大,可以作为预测48周病毒学应答的指标,其诊断敏感度为85.1%,特异度为78.1%。结论 Hbs Ag可以作为ETV治疗48周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恩替卡韦 病毒学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