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表达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被引量:2
1
作者 高琳琳 王晓燕 +4 位作者 张颖慧 李岩 邓菲 张艳芳 林菊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7-790,共4页
目的利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制备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方法构建含有HBV C基因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 Dual-HBV core,转化大肠埃希菌DH10Bac进行转座,提取重组Bacmid DNA转染昆虫细胞Sf9,获得含有HBV C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 目的利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制备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方法构建含有HBV C基因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 Dual-HBV core,转化大肠埃希菌DH10Bac进行转座,提取重组Bacmid DNA转染昆虫细胞Sf9,获得含有HBV C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表达,然后通过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含HBV C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而且在昆虫细胞Sf9中表达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论利用Bac to 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地表达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 昆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颗粒性肽展示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海杰 陈敏 +5 位作者 何水珍 程通 顾颖 管保全 张军 夏宁邵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6-440,共5页
为提高HBVpreS1aa21 47的免疫原性,将1~6拷贝的preS1(21 47)片段以串联方式插入HBcAg的aa78和aa82之间,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和纯化.携带1~3拷贝的重组抗原CI、CII和CIII的表达产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而携带4~6拷贝的重组抗原则未... 为提高HBVpreS1aa21 47的免疫原性,将1~6拷贝的preS1(21 47)片段以串联方式插入HBcAg的aa78和aa82之间,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和纯化.携带1~3拷贝的重组抗原CI、CII和CIII的表达产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而携带4~6拷贝的重组抗原则未见明显表达.电镜检测显示重组抗原CI、CII和CIII可以形成形态与HBcAg类似的类病毒颗粒,颗粒直径在30~34nm之间.ELISA分析显示这3种VLP抗原具有很强的preS1抗原的免疫反应性,而对HBc单克隆抗体则基本失去反应性.提示外源多肽pre(21 47)可被有效地递呈至类HBc颗粒的表面,且外源多肽的插入使HBc主要的免疫优势表位遭到了破坏.这些证据表明利用HBcAg的专一性呈递能力来构建多价抗原可作为免疫原设计时的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颗粒性肽 展示载体 preSl 免疫原性 病毒颗粒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短型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超 田拥军 +5 位作者 张娥娟 吴洪坤 刘嘉 王宝菊 赵西平 杨东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7-470,共4页
目的:构建截短型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核心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截短型DHBV核心蛋白(DH-BcAg 1~214aa)的基因片段装入原核表达载体pRSET-B内,在宿主菌Rosetta(... 目的:构建截短型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核心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截短型DHBV核心蛋白(DH-BcAg 1~214aa)的基因片段装入原核表达载体pRSET-B内,在宿主菌Rosetta(DE3)pLacI内进行诱导表达,运用Ni-NTA方法纯化目的蛋白。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成功地构建了含截短型DHBV核心区基因的质粒,并纯化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8000的目的蛋白,用之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效价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结论:获得的重组截短型DHBV核心抗原纯度高,免疫反应性强;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有较高的效价和较好的特异性,为DHBV的检测和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原核表达载体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发和应用前景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慧 鲁凤民 郭巨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26-1732,共7页
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若不及时、有效地规范治疗,将有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的风险。临床现有的两类抗病毒药物皆无法彻底抑制病毒复制和清除病毒转录模板,即感染肝细胞内长期存在的共价闭合环状DNA... 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若不及时、有效地规范治疗,将有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的风险。临床现有的两类抗病毒药物皆无法彻底抑制病毒复制和清除病毒转录模板,即感染肝细胞内长期存在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因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因此,研发新型抗HBV药物显得尤为重要。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CpAM)是一类新型抗HBV药物,其干扰HBV核衣壳装配过程,并对成熟核衣壳解聚、cccDNA形成和HBeAg的产生及分泌发挥抑制作用。因其广泛作用于病毒复制的多个环节,具备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阐述CpAM靶蛋白-核心蛋白的功能、CpAM分类、作用靶点及抗HBV机理、CpAM临床试验现状及进一步研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短型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5
作者 王超 田拥军 +5 位作者 龚劲松 张娥娟 刘嘉 王宝菊 赵西平 杨东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40-742,共3页
目的:制备能与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HB-cAg)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mAb),使之能特异性地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进行检测。方法:以原核表达的截短型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HBcAg1-214)免疫BALB/c小鼠后常规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 目的:制备能与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HB-cAg)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mAb),使之能特异性地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进行检测。方法:以原核表达的截短型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HBcAg1-214)免疫BALB/c小鼠后常规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有限稀释法克隆化,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IHC)筛选、鉴定。结果:筛选出3株(3H4、4A11、5A12)能有效分泌抗鸭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杂交瘤细胞株。该mAb可用于ELISA、IHC和Westernblot研究。结论:获得了3株有效分泌抗核心抗原的mAb,可用于鸭乙肝病毒相关肝病组织与血清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基因C1反式调节基因
6
作者 蔺淑梅 成军 +3 位作者 杨媛 刘敏 张黎颖 郭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对未知功能基因C1转染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后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探索该基因的表达对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功能线索。方法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C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1,以表达质粒pcDNA3.1(-)-C1转... 目的对未知功能基因C1转染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后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探索该基因的表达对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功能线索。方法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C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1,以表达质粒pcDNA3.1(-)-C1转染HepG2细胞,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逆转录为cDNA。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HepG2细胞经转染C1表达质粒后,有26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4条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条基因表达水平上调。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与细胞信号转导、凋亡、细胞增生分化及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成功筛选了C1转染细胞后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阐明C1蛋白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反式激活基因 基因表达谱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SF1通过增加P53的稳定性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7
作者 刘佳俊 龙少媛 +1 位作者 胡接力 崔静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75-1483,共9页
目的探究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接因子1(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1,SRSF1)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通过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ELISA实验在不同的HBV复制细胞模型中检测SRSF1... 目的探究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接因子1(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1,SRSF1)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通过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ELISA实验在不同的HBV复制细胞模型中检测SRSF1对HBV复制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ChIP实验在HepG2细胞中研究SRSF1对HBV核心启动子/增强子活性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和泛素化检测实验探索SRSF1与P53的关系,同时在不同的HBV复制细胞模型中验证P53对HBV复制的影响,之后明确P53在SRSF1抑制HBV中的作用。结果过表达SRSF1可以在多种HBV复制细胞模型中显著抑制HBV DNA和HBV RNA,降低HBeAg和HBsAg的分泌水平(P<0.0001)。SRSF1还可以抑制HBV核心启动子活性,尽管这种抑制是通过间接机制调控的。此外,SRSF1通过保护P53免受泛素化和随后的蛋白酶体降解从而增强P53的稳定性。同时,过表达P53或敲低P53对HBV的调控作用也在不同的细胞模型中得到了验证(P<0.0001)。结论剪接因子SRSF1的过表达可以显著抑制HBV的复制,且该抑制效应在多种肝癌细胞模型中均有重现性,这一抑制效应由其增强P53的稳定性来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复制 SRSF1 P53 SR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黄芩素对乙型肝炎病毒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刘海燕 付明月 +1 位作者 孙海珍 曾玉英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大鼠肝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BV模型组,IFN-α组,汉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尾静... 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大鼠肝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BV模型组,IFN-α组,汉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HBV抗原构建HBV大鼠模型。IFN-α组大鼠高压尾静脉注射10μg pKCMvint.IFN-α,汉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汉黄芩素10 mg/kg、20 mg/kg、40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d),持续2周。2周后处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HBV标志物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分别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纤维化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匀浆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HBV模型组比较,汉黄芩素中、高剂量组大鼠饮食和排泄基本正常,腹腔积液消失,肝组织损伤缓解,肝纤维化减少,血清HBeAg、HBsAg、GOT、GPT水平和肝组织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汉黄芩素可保护HBV大鼠肝功能,其可能的机制是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黄芩素 乙型肝炎病毒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 肝功能 大鼠模型 病理损伤 纤维化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结合蛋白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忠东 成军 +6 位作者 钟彦伟 王业东 董菁 陈天艳 杨倩 张树林 刘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 通过筛选乙型肝炎病毒 (HBV)核心启动子 (corepromoter)结合蛋白 ,为HBV复制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应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以HBV核心启动子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作为固相筛选分子 ,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 5轮“吸... 目的 通过筛选乙型肝炎病毒 (HBV)核心启动子 (corepromoter)结合蛋白 ,为HBV复制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应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以HBV核心启动子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作为固相筛选分子 ,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 5轮“吸附 洗脱 扩增”的筛选过程 ,经噬斑的PCR扩增后 ,构建克隆载体 ,最后对所筛选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搜索。结果 噬菌体经富集后 ,从随机筛选的 2 0个克隆中得到 6个阳性克隆 ,成功构建了克隆载体。序列测定后经过同源性搜索 ,确定了和HBV核心启动子结合的肝细胞蛋白———羧肽酶N(CPN)。结论 用噬菌体人肝cDNA文库筛选得到HBV核心启动子的结合蛋白 ,分析了该蛋白的编码基因 ,为进一步研究HBV的复制机制创造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展示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寡糖链、甲胎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风险筛查与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芸 蔡欣奕 +5 位作者 丁靖诺 陆圣威 陈萃英 吴婷婷 张军利 赵卫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55-1860,共6页
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PLC)的主要病理分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CC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多进展至中晚期阶段,有肝内、门静脉或其他部位转移,预后较差。在疾病早期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期诊断,对临床... 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PLC)的主要病理分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CC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多进展至中晚期阶段,有肝内、门静脉或其他部位转移,预后较差。在疾病早期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目的 探究寡糖链和甲胎蛋白(AFP)在HBV相关HCC的风险人群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2年1—1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HCC患者123例,HCC患者42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肝硬化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AFP],计算慢性肝病患者肝癌风险预测模型评分(aMAP评分),收集寡糖链标志物检测结果(G-Test)。将HCC患者作为HCC组(42例),非HCC患者根据aMAP评分进行分组,<50分为低风险组(40例)、50~60分为中风险组(44例)、>60分为高风险组(39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FP、G-Test及两者联合诊断HCC的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用DeLong检验比较联合指标与单个指标AUC的差异。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AFP、G-Test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HCC组患者AFP、G-Test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年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ALB低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TB低于高风险组,PLT低于低风险组(P<0.05);高风险组患者年龄、TB、G-Test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ALB、PLT低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P<0.05);中风险组患者的年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PLT低于低风险组(P<0.05)。AFP和G-Test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796(95%CI=0.706~0.886,P<0.001)、0.878(95%CI=0.813~0.943,P<0.001),两者联合诊断HCC的AUC为0.901(95%CI=0.844~0.957,P<0.00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诊断HCC的AUC高于AFP(Z=2.104,P=0.03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AFP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率为84.8%(140/165),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39,P<0.001),G-Test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率为89.5%(145/165),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04,P<0.001)。G-Test诊断AFP阴性HCC的AUC为0.895(95%CI=0.839~0.952,P<0.001)。结论 寡糖链作为一种潜在血清生物标志物,对HBV相关HCC患者的诊断效能优于AFP,可作为AFP阴性HCC患者的补充检测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甲胎蛋白 寡糖链检测 癌症筛查 早期诊断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与金属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陆荫英 王琳 +4 位作者 刘妍 李克 成军 张玲霞 李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163,共3页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HBc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寻找防治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有效方法。应用改进的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HBcAg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10 9后 ,与含肝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双杂交 ,经营养...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HBc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寻找防治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有效方法。应用改进的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HBcAg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10 9后 ,与含肝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双杂交 ,经营养缺陷培养基(SD/ Trp Leu His Ade)及X gal双重筛选 ,获得真阳性菌落 16个 ,PCR扩增出靶基因 ,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现其中含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菌落有 2个。进一步用网织红细胞裂解物体外翻译、蛋白间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 ,金属硫蛋白与HBcAg间有确切的结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金属硫蛋白 双杂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x蛋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诱导肝细胞表达Ⅰ型干扰素的研究
12
作者 潘颖 杨凯 +3 位作者 陈谨 孙蓓蓓 田平平 张发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5,共4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对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和稳转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为模型,转染针对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HBx-siRNA]至HepG2.2.15细胞,转染HBx蛋白表达...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对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和稳转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为模型,转染针对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HBx-siRNA]至HepG2.2.15细胞,转染HBx蛋白表达质粒pEGFP-HBx至HepG2细胞,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各细胞中的IFN-α、IFN-β mRNA含量,荧光显微镜观察HepG2细胞内质粒pEGFP-HBx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分析各细胞中HBx和p-IRF3蛋白含量变化,以探讨HBV通过HBx蛋白对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结果:IFN-α和IFN-β mRNA在HepG2.2.15细胞中的含量略高于HepG2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A干扰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x蛋白的表达后,细胞中IFN-α、IFN-β mRNA含量显著升高,转染pEGFP-HBx的HepG2细胞中Ⅰ型干扰素的基因表达量和p-IRF3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结论:HBV通过HBx蛋白抑制IRF3蛋白的活化,从而抑制Ⅰ型干扰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BX蛋白 Ⅰ型干扰素 IRF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乙型肝炎核心病毒蛋白为载体融合金黄色葡萄球菌IsdA表位多肽的免疫原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白靓 成岩 +2 位作者 刘燕 张树军 曹瑞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95,共4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是一种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类疾病,感染牛导致的牛乳房炎给奶牛产业造成巨大损失;感染人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肺炎、菌血症、脓毒血症、心内...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是一种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类疾病,感染牛导致的牛乳房炎给奶牛产业造成巨大损失;感染人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肺炎、菌血症、脓毒血症、心内膜炎及骨髓炎。S aureus中存在大量的耐药株,尤其是耐甲氧西林S aureus,降低了抗生素疗法的可靠性。疫苗可以通过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途径切断感染辅助抗生素疗法,但至今还没有商品化的S aureus疫苗上市,研发竞赛已在全世界范围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IsdA 免疫原性 牛乳房炎 抗生素疗法 奶牛产业 主动免疫 脓毒血症 乙型肝炎 病毒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C蛋白和X蛋白的修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钱冠华 段昌柱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33,37,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作为一个外来入侵的病毒可以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人体一系列与HBV感染有关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HBC和HBX是由HBV基因编码的两种重要蛋白。HBC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成熟是必不可少的,其蛋白修饰后的产物对病毒在... 乙型肝炎病毒(HBV)作为一个外来入侵的病毒可以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人体一系列与HBV感染有关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HBC和HBX是由HBV基因编码的两种重要蛋白。HBC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成熟是必不可少的,其蛋白修饰后的产物对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组装、成熟和对外分泌中发挥着作用。HBX能与多种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在HBV的复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影响着肝细胞癌的形成。现有的对HBC和HBX的磷酸化和泛素化过程的研究,为进一步揭示HB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依据,希望最终为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寻找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磷酸化 泛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NA文库噬菌体展示法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结合蛋白筛检 被引量:31
15
作者 董菁 施双双 +4 位作者 王业东 皇甫竞坤 李莉 张玲霞 成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1-322,共2页
为寻找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S1蛋白的结合蛋白 ,将前S1蛋白包被于聚苯乙烯平板 ,经过“包被 吸附 洗脱”筛检过程 ,获得前S1蛋白结合蛋白的cDNA序列 ,并将推断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互比较 ,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结合蛋白的全长序列。共经... 为寻找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S1蛋白的结合蛋白 ,将前S1蛋白包被于聚苯乙烯平板 ,经过“包被 吸附 洗脱”筛检过程 ,获得前S1蛋白结合蛋白的cDNA序列 ,并将推断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互比较 ,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结合蛋白的全长序列。共经过 4轮生物淘洗过程。结果提示 ,神经胶质瘤抑制子候选基因区基因 (GLTSCR) 2上游部分序列存在于与HBV前S1结合的重组T7噬菌体中 ,多个克隆的测序结果发现前S1蛋白结合蛋白具有KxPxKSGxxxL结构域。HBV前S1蛋白的结合蛋白可能是GLTSCR 2的编码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文库 噬菌体展示法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蛋白结合蛋白 筛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协同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妍 成军 +5 位作者 牟劲松 陆荫英 王建军 杨倩 王琳 张玲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7-49,共3页
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 3(NS3)的重组表达质粒pcDNA3 1(- ) NS3和表达乙型肝炎病毒 (HBV)X蛋白的重组质粒pcDNA3 1(- ) X ,分别瞬时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细胞 ,用免疫印记 (Westernblotting)方法鉴定病毒基因的表达。... 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 3(NS3)的重组表达质粒pcDNA3 1(- ) NS3和表达乙型肝炎病毒 (HBV)X蛋白的重组质粒pcDNA3 1(- ) X ,分别瞬时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细胞 ,用免疫印记 (Westernblotting)方法鉴定病毒基因的表达。两个表达质粒分别及同时与报告质粒pCAT3 promoter共转染HepG2细胞 ,检测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AT)的表达水平 ,酶的活性反映了表达的肝炎病毒蛋白对SV4 0病毒早期启动子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两个重组表达载体pcDNA3 1(- ) NS3及pcDNA3 1(- ) X在HepG2细胞均能瞬时表达相应的肝炎病毒蛋白 ;单独共转染实验中 pcDNA3 1(- ) NS3、pcDNA3 1(- ) X组的CAT的表达分别是对照的 3 5倍和 4 4倍 ,两种质粒共同转染时酶的表达是对照的 8 5倍 ;表达质粒对CAT酶表达的激活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研究表明 ,HepG2细胞中表达的HCVNS3蛋白和HBVX蛋白均具有反式激活SV4 0早期启动子的功能 ,并且两种蛋白的反式激活功能具有协同特性。本实验有助于解释HCV、HBV感染 ,尤其是共同感染的致病 (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非结构蛋白 NS3 乙型肝炎病毒 X蛋白 协同反式激活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区基因异质性及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妍 董菁 +5 位作者 皇甫竞坤 成军 韩萍 牟劲松 李克 钟彦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扩增核心启动子 (CP)基因序列 ,克隆入pGEM Teasy质粒 ,随机挑选克隆进行DNA测序以确定病毒的变异程度。结果提示 ,HBV长期携带者体内有准种共存 ,CP区内存在热点缺失突变及散在点突变。为了... 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扩增核心启动子 (CP)基因序列 ,克隆入pGEM Teasy质粒 ,随机挑选克隆进行DNA测序以确定病毒的变异程度。结果提示 ,HBV长期携带者体内有准种共存 ,CP区内存在热点缺失突变及散在点突变。为了进一步探讨CP区基因异质性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 ,将野生株及不同缺失突变的CP基因片段克隆入pcDNA3 1( )载体的EcoRI位点 ,筛选反向克隆 ,经KpnI和XhoI双酶切后克隆入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AT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CAT3 basic上 ,构建重组报告质粒。以Lipofec taminePLUS转染试剂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 ,用ELISA方法检测CAT表达量 ,反映了CAT基因上游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果显示 ,成功构建了重组报告质粒 ,与野生株比较 ,HBVCP区准种群的存在不同程度地降低了CP基因的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启动子 异质性 报告基因 基因转染 HB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b 融合蛋白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伟 代晓朋 +5 位作者 王鲁燕 武福军 祁碧玉 刘志敏 李军锋 周育森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0-555,共6页
目的检测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b融合蛋白(HSA-IFNα-2b)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活性。方法构建含1.6倍HBV基因组及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GFP-HBV),感染人肝细胞系HepG2细胞,构建HBV复制细胞模型;ELISA法检测HBV乙肝病... 目的检测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b融合蛋白(HSA-IFNα-2b)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活性。方法构建含1.6倍HBV基因组及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GFP-HBV),感染人肝细胞系HepG2细胞,构建HBV复制细胞模型;ELISA法检测HBV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表达;MTT法检测HSA-IFNα-2b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HBV RNA的相对表达以及细胞上清中HBV DNA绝对表达水平;双报告基因法检测HSA-IFNα-2b对HBV增强子Ⅰ活性的影响。结果 AdGFP-HBV感染HepG2细胞后可以复制表达HBV。HSA-IFNα-2b 500 kU·L-1加入AdGFP-HBV感染的HepG2细胞,使HBsAg表达降低51.32%(P<0.01),HBeAg降低50.26%(P<0.01),而相同浓度的HSA-IFNα-2b并不抑制细胞的增殖。随HSA-IFNα-2b浓度增加,其对HBsAg表达的抑制作用逐渐升高,HSA-IFNα-2b对HBsAg表达的抑制率(Y)与其浓度(X)的回归方程是Y=21.11 lgX+11.91(r2=0.954),IC50为63.76 kU·L-1。HSA-IFNα-2b 500 kU·L-1使细胞中HBV RNA下降52.83%(P<0.01),培养上清中HBV DNA降低53.07%(P<0.01)。HSA-IFNα-2b 500 kU·L-1使HBV增强子Ⅰ活性下降40.04%(P<0.01)。结论构建了可用于药物评价的HBV复制细胞模型,HSA-IFNα-2b体外具有抗HBV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白蛋白 干扰素Α-2B 融合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子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 被引量:58
19
作者 刘妍 成军 +3 位作者 王刚 李克 段惠娟 李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880-883,共4页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 (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克隆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以HCV核心表达质粒 pcDNA3 1( ) core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 1( )为对照 ;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 (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克隆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以HCV核心表达质粒 pcDNA3 1( ) core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 1( )为对照 ;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 ,从中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 ,经RsaI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 2组 ,分别与 2种不同的接头衔接 ,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 2次消减杂交及 2次抑制性PCR ,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 ,构建cDNA消减文库 ,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 ,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 ,成功构建人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 2 33个白色克隆 ,进行菌落PCR分析 ,其中 2 13个均得到 10 0~ 10 0 0bp插入片段。挑取 6 3个插入片段测序分析 ,其中 6个cDNA片段为未知序列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序列 ,已被GenBank收录。提示 6个新的cDNA全长序列 ,可能是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蛋白质类 反式激活 消减杂交 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对纤维介素基因的激活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梅芳 习东 +1 位作者 罗小平 宁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4,共6页
纤维介素基因(fgl2)在人和小鼠的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编码蛋白对人纤维介素基因(hfgl2)的激活作用,构建了HBV编码蛋白C、S和X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HBc、pcDNA-HBs和pcDNA-HBx,分别与hfgl2启动子... 纤维介素基因(fgl2)在人和小鼠的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编码蛋白对人纤维介素基因(hfgl2)的激活作用,构建了HBV编码蛋白C、S和X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HBc、pcDNA-HBs和pcDNA-HBx,分别与hfgl2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及β半乳糖苷酶基因质粒(-βGal)共转染到CHO细胞和HepG2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记方法(Western blotting)鉴定病毒蛋白的表达.通过检测报告基因荧光素酶(LUC)及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活性,反映病毒蛋白对hfgl2启动子的转录激活作用.结果显示,转染了真核表达质粒的细胞均能瞬时表达相应的肝炎病毒蛋白,在CHO细胞,转染pcDNA-HBc组和pcDNA-HBx组相对荧光素酶的活性是对照组的5.4和6倍,在hepG2细胞,转染pcDNA-HBc组和pcDNA-HBx组相对荧光素酶的活性是对照组的8.7和11倍.研究表明,CHO和HepG2细胞中表达的HBV C蛋白和X蛋白均具有激活hfgl2的功能,而S蛋白则不能激活.进一步揭示了HBV病毒蛋白与宿主基因的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C)蛋白 X蛋白 人纤维介素基因(hfgl2)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