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屠宰猪肝脏中人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被引量:6
1
作者 许江城 佘锐萍 +6 位作者 林剑波 王彩虹 呼格吉乐图 王传武 刘玉如 彭开松 胡艳欣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屠宰猪 乙型肝炎病毒 阳性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肝脏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C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沉积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晨 曾德华 +2 位作者 谢飞来 曲利娟 郑智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8-1122,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沉积(endocapillary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antigen deposition,HBV-ECPG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BV-ECP... 目的探讨儿童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沉积(endocapillary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antigen deposition,HBV-ECPG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BV-ECPGN(实验组)与13例儿童经典急性链球菌感染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cute poststreptococcal infection endocapillary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APS-ECPGN)(对照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参数、肾病病程和临床预后等。肾穿刺标本均经光镜、免疫组化检查,3例同时送电镜检查。光镜检查包括石蜡切片HE、PAS和PAM-Masson染色,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Ig G、Ig A、Ig M、C3d、C4d、C1q、HBs Ag、HBc Ag染色。结果实验组9例中男女比为7∶2,平均年龄10.3岁;血清学C4下降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肾病病程平均11.2周,明显长于对照组(平均3.8周)(P<0.05);实验组平均随访53.55个月,均未见肾炎复发。免疫组化C4d沉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 G、Ig M、Ig A、C3d和C1q的沉积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实验组病例均有HBs Ag沉积,沉积部位以肾小球旁器部位最为明显。结论与APS-ECPGN不同,HBV-ECPGN更多见血清学C4下降和更强的肾组织内C4d沉积,临床上多以急性肾炎发病,肾病病程较长。提示二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差异。血清学C4下降可能与HBs Ag沉积有关,HBs Ag沉积则可能与HBV-ECPGN发病机制相关;HBs Ag在肾小球旁器部位的沉积是HBV-ECPGN的特征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实验室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方法学关联及效能分析
3
作者 汪海霞 张舒林 +4 位作者 赵莹莹 冯扬帆 杜伟鹏 梁靖宜 李佳蔚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2-1776,1781,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在临床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之间存在的关联及检测效能分析,进而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使临床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临床科室(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在临床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之间存在的关联及检测效能分析,进而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使临床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临床科室(感染肝病科为主)送检的筛查、疑似及确诊HBV感染患者标本100425例,检测方法学为HBsAg定量(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法)、定性(金标法)、半定量(ELISA法)和高灵敏HBV-DNA(RT-PCR法),分析各方法学之间的优劣及密切程度。罗氏HBsAg两套检测系统之间存在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方法。HBsAg效能分析采用Cut/Off值设定和检出限验证,进而分析假阳性和假阴性报告模型的分布。结果:低浓度和中浓度HBsAg的检测结果在电化学发光半定量法与ELISA法之间有相关性。ELISA法检测HBsAg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仍具有检测优势,与国内外HBsAg定量检测系统相比无显著差异。依据CNAS-GL038文件进行性能验证显示,本实验室ELISA法检测HBsAg计算所得HBsAg最低检出限至0.1U/ml,ROC曲线设定Cut/Off值=0.105时,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86)。以罗氏电化学发光半定量检测和患者病史为依据,ELISA法检测HBsAg假阳性的发生例数在乙肝五项常见报告模型中,以单独HBsAg阳性出现的频次最高,HBsAg在OD值小于0.5区间内出现假阳性频次最高。在ELISA法检测HBsAg报告阴性结果中,随着OD值由0.01到0.10逐渐增大,假阴性结果发生例数随之增多。罗氏Elecsys HBsAgⅡquantⅡ和Elecsys HBsAgⅡ两套检测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倍数约为1/0.18。在ElecsysHBsAgⅡquantⅡ检测系统下,HBsAg待测标本经400倍稀释后的检测结果与原倍检测结果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判定系数R^(2)=0.9938。结论:HBsAg多检测系统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密切联系,且ELISA法检测HBsAg可以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方法学 效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
作者 刘永振 廖昊 鲁凤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6-1256,共11页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是潜在的HBV传染源,可通过输血等方式传播。同时,OBI还可使乙肝相关疾病慢性进展,并维持乙肝慢性感染的状态,在免疫机能下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情况下可能导致HBV感染...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是潜在的HBV传染源,可通过输血等方式传播。同时,OBI还可使乙肝相关疾病慢性进展,并维持乙肝慢性感染的状态,在免疫机能下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情况下可能导致HBV感染再激活,引发急性肝炎或肝衰竭等严重肝病。因而,OBI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该人群生命健康和我国HBV感染防控。OBI的核心特征是用灵敏的试剂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但肝内存在复制全能性(replication competent)HBV基因组,以致循环血中的HBV DNA可呈间歇低值阳性(通常<200 IU/mL),HBV存在再激活风险。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不断扩大,国内外各大指南对功能性治愈的定义也在不断完善,其中均提到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消失的功能性治愈者肝组织内仍可能有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的存在,提示这部分功能性治愈者的病毒学指征类似于隐匿性感染状态。本文围绕OBI定义、分类、对公共卫生影响、发生机制和临床再激活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梳理OBI相关研究进展,更新对OBI的认知,以期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从业者对新形势下OBI人群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功能性治愈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与金属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陆荫英 王琳 +4 位作者 刘妍 李克 成军 张玲霞 李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1-453,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被认为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引起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有关。为探讨HBe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寻找防治HBV感染的有效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构建HBeAg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10 9后 ,与...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被认为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引起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有关。为探讨HBe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寻找防治HBV感染的有效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构建HBeAg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10 9后 ,与含肝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双杂交 ,在营养缺陷培养基 (SD/ Trp Leu His Ade)上及X α 半乳糖苷酶 (X α gal)蓝白斑双重筛选与肝细胞蛋白结合的蛋白 ,结果获得真阳性菌落 39个 ,提取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现其中含金属硫蛋白(MT)基因的菌落有 3个。进一步用网织红细胞裂解物体外翻译、蛋白间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 ,金属硫蛋白与HBeAg间有确切的结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金属硫蛋白 相互作用 研究 双杂交系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T7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兵 马晓宇 +1 位作者 李响 罗恩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84-87,共4页
构建T7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库筛选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从抗-HBs阳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1条链,PCR分别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VH)和轻链可变区基因(VL),经重叠延伸拼接(SOE)PCR组成scFv基因,并... 构建T7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库筛选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从抗-HBs阳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1条链,PCR分别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VH)和轻链可变区基因(VL),经重叠延伸拼接(SOE)PCR组成scFv基因,并将其与T7噬菌体载体的2个臂相连接。体外包装后,在宿主菌BLT5403中,扩增重组噬菌体抗体库。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酶免疫实验检测抗体活性。所建抗体库库容为1.53×107,扩增后初级库滴度为2.42×1010pfu/mL。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筛选后抗体出现特异性富集,经酶免疫实验鉴定,得到2株与HBsAg抗原特异结合的噬菌体抗体,成功构建了抗HBsAg蛋白T7噬菌体抗体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SCFV T7噬菌体抗体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Flt3配体双表达核酸疫苗的构建与体外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永林 张学光 黄祖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构建可同时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方法:将HBcAg和FL胞外段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并分别引入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然后克隆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获得含双基因片段的表达质... 目的:构建可同时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方法:将HBcAg和FL胞外段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并分别引入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然后克隆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获得含双基因片段的表达质粒;再取该表达质粒中的内部核糖体切入位点(IRES)序列和基因片段克隆入pJW4303载体中,获得相应的双表达核酸疫苗,经筛选鉴定后,以293T细胞瞬时表达检测两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构建成功以pIRES、pJW4303为载体的4种HBcAg和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体外表达证实HBcAg和FL胞外段均能高效表达,基因位于IRES上游时表达水平较高。结论:用IRES元件实现了HBcAg和FL胞外段双表达核酸疫苗的构建,pJW4303为载体的核酸疫苗两基因表达水平优于pIRES为载体的核酸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FLT3配体 双表达载体 核酸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调控Fas介导的肝癌细胞株凋亡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磊 费锐 +1 位作者 仝巧云 刘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8-393,共6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对Fas介导的人肝癌细胞株细胞毒性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3.1-HBsAg重组载体并筛选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实验检测HBsAg对Fas激动型抗体(antiFas CH11)介导的HepG2、Huh7、Hep3B细胞毒...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对Fas介导的人肝癌细胞株细胞毒性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3.1-HBsAg重组载体并筛选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实验检测HBsAg对Fas激动型抗体(antiFas CH11)介导的HepG2、Huh7、Hep3B细胞毒性的影响;通过TUNEL和AnnexinⅤ实验检测HBsAg对CH11介导的HepG2、Huh7、Hep3B细胞凋亡的影响;自噬抑制剂3-MA预处理后,观察HBsAg对CH11介导的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HBsAg以表达量依赖的方式促进CH11介导的HepG2细胞毒性(P<0.05);HBsAg促进CH11介导的HepG2细胞凋亡可以被Fas封闭性抗体(anti-Fas ZB4)完全阻断(P<0.05);过表达mFas受体后HBsAg可促进CH11介导的Huh7和Hep3B细胞毒性及凋亡(P<0.05);CH11介导的HBsAg促凋亡效应可被3-MA抑制(P<0.05)。结论 HBsAg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依赖于mFas受体,可能与HBsAg诱导自噬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mFas 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陆荫英 王琳 +4 位作者 刘妍 李克 成军 张玲霞 李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6-168,共3页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e抗原 (HBeAg)的功能 ,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的方法以HBVayw亚型全序质粒pCP10为模板扩增HBeAg基因 ,克隆到pGEM -T载体中扩增并测序 ,鉴定符合GenBank报告序列。用EcoRI和PstI双酶切后回收片段 ,连接到真核表...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e抗原 (HBeAg)的功能 ,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的方法以HBVayw亚型全序质粒pCP10为模板扩增HBeAg基因 ,克隆到pGEM -T载体中扩增并测序 ,鉴定符合GenBank报告序列。用EcoRI和PstI双酶切后回收片段 ,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GBKT7中并转化酵母AH10 9,在色氨酸缺陷型培养基 (SD/-Trp)上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阳性酵母菌的蛋白质 ,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 ,显示HBeAg基因在酵母细胞中表达 ,表达产物在胞内存在 ,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43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真核表达载体 构建 酵母 表达 酵母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培养人肝细胞体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黏附模型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桃 唐莉 +3 位作者 习东 魏来 明长生 陈知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9-482,共4页
目的研究建立人肝细胞体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型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黏附模型,为后期研究小分子抗体Fab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肝细胞,对人原代肝细胞进行HBsAg黏附实验及HBV感染实验。采用正常人胎肝细胞系(L-... 目的研究建立人肝细胞体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型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黏附模型,为后期研究小分子抗体Fab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肝细胞,对人原代肝细胞进行HBsAg黏附实验及HBV感染实验。采用正常人胎肝细胞系(L-02)及鼠原代肝细胞进行实验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生化法检测其白蛋白分泌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HBsAg黏附情况和HBV感染肝细胞内HBsAg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细胞感染HBV后HBsAg的持续表达。PCR检测肝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闭合环状双链DNA(cccDNA)。结果人原代肝细胞体外培养达2周以上。HBsAg黏附实验检测到HBsAg可黏附于人原代肝细胞、L-02、鼠原代肝细胞胞膜。HBV体外仅感染人原代肝细胞,从第2天起即可检测到细胞培养上清中存在HBsAg,并持续到观察结束第16天,免疫组化检测人原代肝细胞内HBsAg呈阳性;PCR检测到人原代肝细胞内存在HBV-cccDNA,而L-02及鼠原代肝细胞实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人原代肝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成功,HBsAg黏附和HBV感染模型初步建立于人原代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原代肝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纯化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霓 黄爱龙 +1 位作者 郭树华 张定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从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鸭血清中纯化表面抗原(DHBsAg),初步应用于病毒感染后复制的研究。 方法: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病毒表面抗原,经Bradford法定量血清中该蛋白含量; 建立DHBsAg ELISA检测方法, 并与DHBV DNA... 目的:从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鸭血清中纯化表面抗原(DHBsAg),初步应用于病毒感染后复制的研究。 方法: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病毒表面抗原,经Bradford法定量血清中该蛋白含量; 建立DHBsAg ELISA检测方法, 并与DHBV DNA斑点杂交相比较。 结果:纯化DHBsAg 经ELISA检测OD490nm≥1.0,Western杂交显示主要肽分子量为17KDa和35KDa;Bradford法定量血清蛋白含量为2.85~5.10μg/ml, DHBsAg ELISA检测100份血清标本阳性数为84例, 斑点杂交检测阳性数为88例,两者吻合率为94%。 结论:DHBsAg 的制备及ELISA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感染后复制及体内免疫应答状况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Western杂交 纯化 DHB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白桂芹 付逢萍 唐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1-635,639,共6页
目的研究高复制水平HBV血清感染人绒毛膜滋养细胞株JEG-3后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HBxAg)及其下游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探讨HBxAg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人早孕绒毛膜滋养细胞株JEG-3进行传代培养,将高复制水平乙型肝炎病... 目的研究高复制水平HBV血清感染人绒毛膜滋养细胞株JEG-3后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HBxAg)及其下游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探讨HBxAg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人早孕绒毛膜滋养细胞株JEG-3进行传代培养,将高复制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HBV-DNA定量为107~108拷贝/mL)与传代培养的JEG-3细胞共同孵育48~72h;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细胞内HBx-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BxAg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HBxAg表达以及细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3(PI3K)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pAKT的表达。结果 HBV感染JEG-3细胞后,在细胞中检测到HBx-mRNA,并检测到HBxAg的表达,同时发现细胞内PI3K及pAKT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xAg/PI3K/pAKT抗细胞凋亡途径是高复制水平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HBV) 体外感染 宫内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位阻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新铭 李文琦 +5 位作者 李益民 阎伟 高鸿瑞 谢溱 蔡玲民 彭学芳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89年第2期17-21,共5页
本文报告获得28株分泌抗HBsAg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均为抗HBsAg“a”决定簇抗体。产生鼠IgM抗体的有一个细胞系;IgG1 18个系;IgG 2a 1个系;IgG 2b 6个系;IgG 3两个系。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法测定了其中24种McAb的交互抑制现象。24... 本文报告获得28株分泌抗HBsAg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均为抗HBsAg“a”决定簇抗体。产生鼠IgM抗体的有一个细胞系;IgG1 18个系;IgG 2a 1个系;IgG 2b 6个系;IgG 3两个系。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法测定了其中24种McAb的交互抑制现象。24种McAb可分为10个不同的抑制群。并对这种简单易行的位阻分析方法在实用中的价值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 单克隆抗体 抗HBSAG 杂交瘤细胞系 IgM抗体 血凝抑制法 IgG MeAb McAb 决定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相关抗原在评价病毒复制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王强 汪光蓉 +4 位作者 凡瞿明 赵明才 唐中 何兰 张国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058-2060,共3页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 related antigen,HBV NRAg)与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之间的比较,探讨HBV NRAg在评价病毒复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7例HBsAg...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 related antigen,HBV NRAg)与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之间的比较,探讨HBV NRAg在评价病毒复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7例HBsAg阳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CMIA)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对血清进行HBV NRAg、HBeAg和HBV DNA含量检测。同时对188例HBsAg阴性血清进行HBV NRAg特异性检测。结果 157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V NRAg,HBeAg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75.79%(119/157)、37.57%(59/157)和51.59%(81/157),HBV NRAg与HBeAg和HBV DNA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9.88,P=0.000;χ2=46.69,P=0.000)。分别在HBeAg和HBV DNA阳性病例中,HBV NRAg S/CO值与HBeAg S/CO值和HBV DNA基因组拷贝数呈正相关(r=0.506,P=0.000;r=0.499,P=0.000)。在一致性评价中,HBV NRAg同HBeAg和HBV DNA两个指标联合用于评价病毒复制的一致性较好(Kappa=0.52),其阳性符合率为94.79%,总符合率为78.98%。HBV NRAgELISA检测特异性为99.40%。结论 HBV NRAg可作为临床评价HBV复制以及乙肝治疗效果监测的初筛指标,适合在各个层次的医院开展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相关抗原 HBEAG HBV DNA HBV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B细胞表位预测
15
作者 曹宝华 李朝霞 +2 位作者 罗敏琪 邹冬兰 李林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249-251,256,共4页
【目的】预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B细胞表位。【方法】用Lasergene软件包中的Protean软件和吴玉章的氨基酸抗原指数预测法对HBeAg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其B细胞表位。【结果】推测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位于HBeAgN-端第50~63... 【目的】预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B细胞表位。【方法】用Lasergene软件包中的Protean软件和吴玉章的氨基酸抗原指数预测法对HBeAg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其B细胞表位。【结果】推测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位于HBeAgN-端第50~63、85~94区段和第137~146区段内或它们的附近,其他区段如HBeAgN-端第12~18、24~32、37~43、118~124区段和第150~157区段内或它们的附近也可能存在B细胞表位。【结论】用多种方法预测HBeAg的B细胞表位,为制备更好的HBV感染者血清学检测相关诊断用品的研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B细胞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丹氏颗粒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应用的研究
16
作者 谢放 林尊慧 +7 位作者 靳海英 郭向华 黄雁翔 殷继明 严艳 郝娃 牛京勤 李卓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五项检测方法和乙肝病毒丹氏颗粒抗原检测试剂在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一致性,探讨丹氏颗粒抗原检测试剂在检测慢性乙肝感染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方法ELISA方法检测134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和丹氏颗粒抗原,荧光...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五项检测方法和乙肝病毒丹氏颗粒抗原检测试剂在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一致性,探讨丹氏颗粒抗原检测试剂在检测慢性乙肝感染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方法ELISA方法检测134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和丹氏颗粒抗原,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比较各组丹氏颗粒抗原水平及HBVDNA定量水平和乙肝五项的相互关系。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sAg、HBeAg、HBcAb阳性组、HBsAg、HBcAb阳性组、HBsAg、HBeAb、HBcAb阳性组和HBsAb、HBeAb、HBcAb阳性组丹氏颗粒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94.3(和0。结论丹氏颗粒抗原试剂在检测慢性乙肝感染中与乙肝五项指标及HBV DNA定量之间具有一致性。丹氏颗粒抗原是一个能较好的反应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对乙肝的诊断、预后及抗病毒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丹氏颗粒抗原 血清标志物 乙肝病毒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抑制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智 仝巧云 刘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对Fas介导的人肝癌细胞株细胞毒作用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3.1-HBeAg重组载体并筛选表达HBeAg的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TUNEL及AnnexinⅤ实验检测HBeAg对Fas激动型抗体(anti-Fas CH11)介导的HepG2、H...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对Fas介导的人肝癌细胞株细胞毒作用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3.1-HBeAg重组载体并筛选表达HBeAg的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TUNEL及AnnexinⅤ实验检测HBeAg对Fas激动型抗体(anti-Fas CH11)介导的HepG2、Huh7、Hep3B细胞毒作用及凋亡的影响;过表达p53后检测HBeAg对CH11介导的Huh7、Hep3B细胞凋亡的影响;p53基因沉默或过表达后,观察HBeAg对CH11介导的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BeAg对p53及mFas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BeAg可抑制CH11介导的HepG2细胞毒性及凋亡(均P<0.05);过表达p53后,HBeAg可抑制CH11介导的Huh7和Hep3B细胞毒性及凋亡(均P<0.05);p53的促凋亡效应可被HBeAg抑制,且靶向p53基因沉默可阻断CH11介导的细胞凋亡(均P<0.05);HBeAg可下调p53蛋白并抑制mFas转录与表达(均P<0.05)。结论 HBeAg抑制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依赖于p53表达,可能与下调mFas受体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凋亡 mFas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疗效预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淋淋 秦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IHC)的临床结局,探讨此类慢性乙肝特殊人群临床治愈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2019年门诊IHC...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IHC)的临床结局,探讨此类慢性乙肝特殊人群临床治愈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2019年门诊IHC 107例。其中30例IHC未接受治疗干预作为对照组,77例IHC给予Peg-IFNα-2b作为治疗组,疗程不超过96周。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评估相关因素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07例患者纳入研究。治疗48周,治疗组HBsAg清除率、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4.7%(19/77)、9.1%(7/77);治疗96周,分别上升为40.3%(31/77)、19.5%(15/77)。对照组在治疗48周及96周HBsAg清除率、血清学转换率均为0(0/30)。治疗组HBsAg清除率、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水平、治疗第12周HBsAg下降值、治疗第13~36周HBsAg下降值、治疗第4周丙氨酸转氨酶(ALT)等因素可能是治疗后HBsAg清除的关键指标(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以上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9、0.868、0.855、0.783,且临界值分别为基线HBsAg <1.96 lg IU/mL、第12周HBsAg下降>0.70 lg IU/mL、第13~36周HBsAg下降>1.20 lg IU/mL、第4周ALT>40.5 U/L。结论用Peg-IFNα-2b治疗IHC可清除部分患者HBsAg,甚至达到HBsAg血清学转换的目的,且基线低水平HBsAg、治疗第12周及第13~36周HBsAg显著下降、第4周ALT升高预示着HBsAg清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清除 非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 聚乙二醇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NK92MI细胞的制备
19
作者 董莎莎 黄敏 +3 位作者 李冬冬 高宇 李正红 刘传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8-793,共6页
目的构建识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CAR)慢病毒表达载体,并使其在NK92MI细胞表达,制备识别HBsAg的CAR-NK92MI细胞。方法根据单链抗体(scFv)的序列,设计并合成CAR,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将其包装、浓缩、测定滴度。... 目的构建识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CAR)慢病毒表达载体,并使其在NK92MI细胞表达,制备识别HBsAg的CAR-NK92MI细胞。方法根据单链抗体(scFv)的序列,设计并合成CAR,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将其包装、浓缩、测定滴度。然后用浓缩的慢病毒感染HEK293T细胞、Western blot法验证CD3ζ链的表达及在NK92MI细胞中的感染效率。结果成功构建识别HBsAg的CAR慢病毒表达载体,测得滴度≥10^(7)转导单位(TU)/mL。感染NK92MI细胞后,可表达CD3ζ蛋白。结论成功制备了识别HBsAg的CAR-NK92MI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嵌合抗原受体(CAR) NK92MI细胞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三种检测方法的经济学分析
20
作者 苏春康 苏榕生 《卫生经济研究》 2006年第6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检测项目 经济学分析 ANALYSIS 成本-效果分析 HBSAG检测 检测成本 药物经济学 临床常用 价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