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HBD-1、CHI3L1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预测中的效能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宁 折慧 +1 位作者 屈文静 何学学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8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人β防御素-1(HBD-1)、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疾病进展及预后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HBV-ACLF患者135例(HBV-ACLF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根据HBV-... 目的探讨血清人β防御素-1(HBD-1)、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疾病进展及预后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HBV-ACLF患者135例(HBV-ACLF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根据HBV-ACLF患者不同疾病分期分为早期组(54例)、中期组(48例)、晚期组(33例),观察28 d疾病转归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BD-1、CHI3L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BD-1、CHI3L1水平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BV-ACLF组血清HBD-1、CHI3L1水平升高(P均<0.05)。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血清HBD-1、CHI3L1水平依次升高(P均<0.05)。28 d死亡55例,存活80例,135例HBV-ACLF患者28 d病死率为40.74%(55/135)。与存活者比较,死亡者血清HBD-1、CHI3L1水平升高(P均<0.05)。疾病晚期、肝性脑病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Child-Turcotte-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MELD-血钠评分、HBD-1、CHI3L1升高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白蛋白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HBD-1联合CHI3L1水平评估HBV-ACLF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86,大于血清HBD-1、CHI3L1水平单独预测的0.779、0.786(P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血清HBD-1、CHI3L1水平升高,与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血清HBD-1联合CHI3L1检测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人β防御素-1 壳多糖酶3样蛋白1 疾病进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法构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生存预测模型
2
作者 方玲 钱湘云 +2 位作者 杨建梅 徐静 陈雪英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0期1257-1262,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死亡的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HBV-ACLF患者3个月内生存情况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8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112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3个月内...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死亡的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HBV-ACLF患者3个月内生存情况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8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112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3个月内患者是否无死亡分为生存组(n=62)和死亡组(n=50),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logistic回归、决策分类回归树(CRT)、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算法构建HBV-ACLF患者3个月内生存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3种方法构建的模型对HBV-ACLF患者3个月内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吸烟史、乙肝病程、高血压史、合并肝性脑病、合并肝肾综合征、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清蛋白(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肝病程、高血压史、合并肝肾综合征、ALT水平升高、Alb水平升高均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采用决策树CRT法构建的生存预测模型显示,合并肝肾综合征、HBV-DNA载量升高、ALT水平升高、合并高血压、Alb水平升高均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BP神经网络模型中自变量的重要性标准化后的结果,影响HBV-ACLF患者死亡前3位的因素是Alb、乙肝病程、ALT。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0,非参数DeLong检验结果显示,3种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HBV-ACLF生存预测模型对患者短期生存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3种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以验证预测模型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急性衰竭 预后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赵玉杰 李婷 +3 位作者 关林萌 姜丹丹 王辉 杨军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12期947-951,共5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00例,按照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为DPMAS+半量PE组(n=49)和PE组(n=51),比较2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28天生存时间,采用K-M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治疗后,DPMAS+半量PE组C反应蛋白(CRP)(t=-3.214,P=0.002)、白蛋白(t=-5.064,P<0.001)、直接胆红素(t=-2.007,P=0.045)、间接胆红素水平(t=-2.310,P=0.021)均低于PE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DPMAS+半量PE组和PE组总胆红素(t=-6.974,P<0.001;t=-7.693,P<0.001)、直接胆红素(t=-6.711,P<0.001;t=-6.649,P<0.001)、间接胆红素(t=-7.365,P<0.001;t=-7.713,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Z=-3.509,P=0.002;Z=-4.067,P<0.001)、CRP(t=6.602,P<0.001;t=5.12,P<0.001)、白细胞介素6(Z=-5.347,P<0.001;Z=-4.615,P<0.001)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t=-3.322,P<0.001;t=-5.201,P<0.001)升高。DPMAS+半量PE组28d生存率高于PE组(χ^(2)=4.209,P=0.04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PMAS+半量PE治疗(HR=0.832,95%CI:0.685~0.994,P=0.043)、并发症(HR=4.595,95%CI:1.328~7.395,P=0.005)、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HR=3.258,95%CI:1.247~5.593,P=0.009)、肝衰竭分期(HR=4.852,95%CI:1.352~7.529,P=0.002)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DPMAS+半量PE组和PE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指标,DPMAS+半量PE组可以改善患者28天生存率,作为患者预后保护因素,可以减轻临床用血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相关急性衰竭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晨 王慧芬 +6 位作者 林芳 苏海滨 赵鸿 李雷 牟劲松 闫涛 万谟彬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1985年1月至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1985年1月至2006年6月发生院内真菌感染的353例患者,HBV相关ACLF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有257例(72.80%)患者在真菌感染前发生了细菌感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前使用过抗生素者319例(90.37%),以三代头孢类、喹诺酮类多见。患者发生院内真菌感染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抗生素使用时间、种类均呈正相关(P<0.05),抗生素使用时间与距院内真菌感染时间呈正相关(P<0.01)。不符合抗生素联合用药标准比例为18.81%。激素使用时间与距院内真菌感染时间呈正相关(P<0.01)。共发生院内真菌感染510例次,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后323例患者(91.50%)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以氟康唑、大蒜素多见,死亡率为37.59%。患者抗真菌感染疗效与最终的转归呈正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6455。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由于存在机体抵抗力差、并发症、细菌感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导致容易合并院内真菌感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后患者预后差,抗真菌感染疗效与其总体预后情况密切相关,临床需要重视此类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医院内 真菌感染 感染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氨基酸谱变化及特点 被引量:7
5
作者 孔明 时红波 +3 位作者 白丽 姚佳 陈煜 段钟平 《临床荟萃》 CAS 2016年第7期732-735,740,共5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变化及特点,为肝病严重程度判断和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5例HBV相关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和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变化及特点,为肝病严重程度判断和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5例HBV相关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质谱方法检测其血浆氨基酸、肝功能和血氨,分析以上不同类型肝病氨基酸谱变化及其特点,同时观察尿素循环中重要氨基酸代谢产物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与血氨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尚无明显氨基酸代谢失衡;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升高,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血浆鸟氨酸、瓜氨酸、血氨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氨基酸谱尚无明显变化,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则变化明显,尤其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鸟氨酸、瓜氨酸与血氨变化显著。基于血氨升高和氨基酸失衡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再次提示,血浆氨基酸谱、鸟氨酸、瓜氨酸与血氨检测可以用于肝病严重程度判断、肝性脑病的预测,并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硬化 急性衰竭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分析
6
作者 罗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3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与乙肝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此类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现实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3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 目的:探讨与乙肝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此类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现实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3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抗感染用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79名患者中,有59例(74.68%)在出现真菌感染前有细菌感染史,并有54例(91.53%)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主要用药为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真菌感染的部位为呼吸道39例(49.36%),消化道19例(24.05%),泌尿系统10例(12.66%),腹腔6例(7.59%)和血液系统5例(6.33%)。共分离出菌株192株,其中白色念珠菌98株(51.04%),热带念珠菌14例(7.29%),光滑念珠菌7例(3.65%)。共有73例(92.41%)患者接受了抗真菌药物治疗,使用总例次为158例次,其中使用例次最多为氟康唑,其次为硝酸咪康唑和大蒜素。其中有32例患者出现死亡(43.83%),其中有13例确定是死于继发真菌感染(18.06%)。结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常并发院内真菌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见,白色念珠菌病是最常见的菌株。多种抗生素使用史、病情较重、血象降低或为此类患者并发院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院内真菌感染 感染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林格 《内科》 2014年第5期558-559,共2页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非抗病毒疗法,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肝功能、血清HBeAg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存活42例,观察组存活48例,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HBV DNA拷贝量、MELD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的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急性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联合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水平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品青 姚煜 +2 位作者 丁凯 薛晨祺 邱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1期97-100,10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MIP-3α)联合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7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46例HBV-ACLF患者,检测血清MI... 目的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MIP-3α)联合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7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46例HBV-ACLF患者,检测血清MIP-3α、RIPK3水平,根据患者30 d内存活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73例)和存活组(17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及MIP-3α、RIPK3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国际标准化比值、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并发脑病比例及血清总胆红素、MIP-3α、RIPK3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MELD评分(OR=3.347,95%CI:1.844~6.073)及血清MIP-3α(OR=2.079,95%CI:1.307~3.309)、RIPK3(OR=2.004,95%CI:1.312~3.060)是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MELD评分及血清MIP-3α、RIPK3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高于三者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HBV-ACLF患者血清MIP-3α、RIPK3水平升高,且与短期内死亡有关,MELD评分及血清MIP-3α、RIPK3联合分析有助于提示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急性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吸附灌流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梁彦玲 张全会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0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吸附灌流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84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采用血浆吸附灌流+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和生化... 目的探讨血浆吸附灌流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84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采用血浆吸附灌流+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LT、TBIL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吸附灌流治疗,不良反应轻微,提示该方法安全性较好。结论血浆吸附灌流是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血浆吸附灌流 疗效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宇 王瑞烈 《内科》 2016年第4期585-587,共3页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9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9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9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9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肝利胆、补充能量、血浆、白蛋白,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调节酸碱、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LDT治疗,60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血生化血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载量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LT、TBIL、PA、CHE、PTA、及HBV-DNA载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ALT,TBIL,PA,CHE,PTA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HBV-DNA载量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周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周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转阴率(56.4%)显著高于对照组(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DT治疗HBV-ACLF,能有效改善患者ALT、TBIL等生化学指标,抑制HBV复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不良反应轻微,是治疗HBV-ACLF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急性衰竭 治疗 替比夫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Beclin1水平联合PN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海兰 李凤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8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Beclin1水平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184例(观察组),经规范治疗临床好转出院,随访90天,其中预后不良65例、预后良好119例,同期选择体检... 目的探讨血清Beclin1水平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184例(观察组),经规范治疗临床好转出院,随访90天,其中预后不良65例、预后良好119例,同期选择体检健康的志愿者57例(对照组)。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Beclin1、白蛋白以及全血淋巴细胞计数,计算PNI。收集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eclin1水平和PNI对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Beclin1水平高于对照组,PNI低于对照组(t/U分别为8.576、-9.785,P均<0.01)。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者血清Beclin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者,PNI低于预后良好者(t/U分别为7.817、-6.491,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OR=1.185,95%CI:1.009~1.391)、Beclin1(OR=1.717,95%CI:1.378~2.139)升高为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甲胎蛋白(OR=0.982,95%CI:0.965~0.998)、PNI(OR=0.771,95%CI:0.693~0.859)升高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Beclin1水平和PNI单独与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0.790、0.886,血清Beclin1水平联合PNI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高于二者单独(Z分别为3.744、3.630,P均<0.01)。结论血清Beclin1水平升高、PNI降低与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血清Beclin1水平和PNI对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时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急性衰竭 BECLIN1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DC-1、ZEB1表达水平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胡瑞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315-319,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30例HBV-ACLF患者和1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 目的分析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30例HBV-ACLF患者和1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纳入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SDC-1、ZEB1水平。对HBV-ACLF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分为生存组(76例)和死亡组(54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SDC-1、ZEB1水平;分析血清SDC-1、ZEB1、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HBV-ACLF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CHB组、HBV-ACLF组患者血清SDC-1、ZEB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BV-ACLF组高于CHB组(P<0.05)。死亡组HBV-ACLF患者白蛋白低于生存组(P<0.05),血清SDC-1、ZEB1水平及MELD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血清SDC-1、ZEB1、MELD评分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独预测。MELD评分、SDC-1、ZEB1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BV-ACLF患者血清SDC-1、ZEB1水平均与近期预后相关,且血清SDC-1、ZEB1与MELD评分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配体蛋白聚糖-1 乙型肝炎病毒 E盒结合锌指蛋白1 急性衰竭 近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治疗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慧慧 罗长柳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3期7-11,共5页
目的 观察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121例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MELD评分中位数分为高MELD评分组... 目的 观察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121例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MELD评分中位数分为高MELD评分组(MELD评分>中位数,61例)和低MELD评分组(MELD评分≤中位数,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生化指标、MELD评分,治疗后短期疗效。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人工肝治疗次数、人工肝治疗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MELD评分组治疗后好转率为81.67%(49/60),高于高MELD评分组的63.93%(3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2,P=0.047<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高MELD评分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钾离子(K^(+))、钙离子(Ca^(2+))、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及MELD评分均较低MELD评分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高MELD评分组ALT、AST、TBil、TBA、CHE、PLT、MELD评分分别为(254.98±99.90)U/L、(264.53±63.08)U/L、(346.17±148.27)μmol/L、(226.23±90.29)μmol/L、(3582.48±1533.18)U/L、(135.11±75.80)×10^(9)/L、(77.98±5.51)分。低MELD评分组ALT、AST、TBil、TBA、CHE、PLT、MELD评分分别为(218.02±101.92)U/L、(192.77±87.92)U/L、(271.92±107.56)μmol/L、(189.17±74.62)μmol/L、(4209.23±1718.67)U/L、(170.47±90.36)×10^(9)/L、(68.09±4.45)分。治疗后,高MELD评分组ALT、AST、TBil、TBA、CHE、PLT、MELD评分分别为(104.33±121.85)U/L、(98.05±84.17)U/L、(197.89±116.60)μmol/L、(155.39±76.57)μmol/L、(5428.87±1674.44)U/L、(172.38±66.49)×10^(9)/L、(72.35±7.89)分。低MELD评分组ALT、AST、TBil、TBA、CHE、PLT、MELD评分分别为(93.47±94.12)U/L、(87.88±71.63)U/L、(132.61±63.45)μmol/L、(142.16±63.04)μmol/L、(5603.73±1504.30)U/L、(206.47±82.91)×10^(9)/L、(65.51±5.89)分。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TBA、MELD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CHE、PLT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MELD评分高低,HBV-ACLF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均有显著疗效,低MELD评分患者的治疗好转率高于高MELD评分患者。建议临床对HBV-ACLF患者应该及早行人工肝治疗,具有更大的治疗收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急性衰竭 人工 终末期病模型 血浆置换疗法 短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瑞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0期5673-567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水平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ACHBLF患者(A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组)和60名健康体检者(C...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水平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ACHBLF患者(A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组)和60名健康体检者(C组)。比较3组血清ST2、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的差异。分析ST2水平与PTA、GOT、Alb、T-Bil、GPT、3个月病死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评估ST2水平和MELD评分对ACHBLF患者3个月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A组ST2、HBeAg、GOT、T-Bil、Alb水平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GPT、PTA水平低于B组(P<0.05)。血清ST2水平与3个月病死率、MELD评分、log 10(HBV DNA)、T-Bil呈正相关(P<0.05)。ST2水平和MELD评分对ACHBLF患者3个月内病死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77,敏感性分别为85.3%、87.5%,特异性分别为87.6%、89.8%。结论ACHBLF患者血清ST2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乙型肝炎衰竭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严重程度 预后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及血小板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扬 《北方药学》 2017年第2期145-146,共2页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及血小板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17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观察组6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抗病毒...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及血小板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17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观察组6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BPC)、凝血比值(INR)及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PC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小板,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药物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生存率 血小板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阳化瘀退黄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吕超 毛德文 +2 位作者 覃倩 石清兰 柏文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30期142-146,共5页
目的观察温阳化瘀退黄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就诊的70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予... 目的观察温阳化瘀退黄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就诊的70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予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退黄方,疗程均为8周,观察期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实验室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水平、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24周后生存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TBiL、ALT、AST及血氨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LB、PT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24周后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化瘀退黄方有助于改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疗效,且存活率高,适宜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乙型肝炎 温阳化瘀退黄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沈扬林 李孟英 +4 位作者 谭可平 陈婵 陆晖 覃国琦 甘琼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2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早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HBV-ACLF患者262例,对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随访,终止时间为2017年1月,所有患者均进行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人工肝置换治疗或给予核苷酸...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早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HBV-ACLF患者262例,对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随访,终止时间为2017年1月,所有患者均进行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人工肝置换治疗或给予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分析比较患者的早期及远期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截止2017年1月,262例HBV-ACLF患者中,存活49例,存活率为18.70%;死亡190例,死亡率为72.52%;失访23例,失访率为8.78%。平均生存时间为(48.6±3.6)个月,95%可信区间(43.7,55.7)个月。HBV-ACLF早期(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从小到大依次是总胆红素(TBIL)水平、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次数、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水平、NAs抗病毒治疗、合并肝性脑病、中性粒细胞比率、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ACLF远期(10年)预后的影响因素从小到大依次是合并肝性脑病、性别、外周血白细胞(WBC)水平、合并感染、CHE水平、MELD评分、NAs抗病毒治疗、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ACLF早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比较有明显差异,早期以及远期的随访中,应给予患者NAs抗病毒药物持续治疗,这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感染,并改善肝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急性衰竭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评分系统评价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心怡 刘心怡 +2 位作者 甘建和 陈丽 黄建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2期17-21,72,共6页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MELD血清钠比值(MESO)、年龄-胆红素-...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MELD血清钠比值(MESO)、年龄-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肌酐(ABIC)、慢性肝衰竭联盟(CLIF-C)ACLF评分、CLIF-C脏器衰竭(CLIF-C OF)评分、COSSH-ACLF评分对于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20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及感染重症监护室收治的HBV-ACLF患者共166例,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的CTP、MELD、MELD-Na、iMELD、MESO、ABIC、CLIF-C OF、CLIF-C ACLF、COSSH-ACLF评分。依据入院后90 d生存情况将所有患者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找出与90 d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9种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从而比较各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肝性脑病和感染为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BV-ACLF患者90 d预后,COSSH-ACLF的AUC(AUC=0.868)最大,其预测价值显著高于除CLIF-C ACLF评分(AUC=0.867)和ABIC评分(AUC=0.832)之外其他所有评分。MELD评分及其衍生评分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4种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感染、肝性脑病为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9种预后模型对于患者短期预后均有预测价值,COSSH-ACLF评分和CLIF-C ACLF评分是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理想指标,COSSH-ACLF评分是评价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最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急性衰竭 预后 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19
作者 丁艾昆 郭利伟 董格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77-78,共2页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治疗乙肝病毒(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HBV相关的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LAM治疗28例(LAM组),接受ETV治疗52例(ETV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周检测两...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治疗乙肝病毒(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HBV相关的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LAM治疗28例(LAM组),接受ETV治疗52例(ETV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周检测两组肝功能指标和生化指标,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观察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时ETV组有效率优于LAM组;治疗4、12、24周时ETV组HBV 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LAM组;治疗4周时LAM组PTA水平低于ETA组,治疗12周及24周时ETV组总胆红素、白蛋白、PTA及MELD评分均优于LAM组(P均<0.05)。结论 ETV较LAM能更好地改善HBV相关的ACLF患者的各项指标,ETV近期疗效优于L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血浆透析滤过干预启动时间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院内预后之间的关联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建辉 陈丽霞 +4 位作者 蓝丽琴 刘宝荣 林銮锋 俞晓玲 刘海钰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3年第3期222-227,共6页
目的探索人工肝血浆透析滤过(plasma diafifiltration,PDF)干预启动时间与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院内预后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2017年01月01日~2021年12月31日确诊HBV-A... 目的探索人工肝血浆透析滤过(plasma diafifiltration,PDF)干预启动时间与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院内预后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2017年01月01日~2021年12月31日确诊HBV-ACLF的患者,按院内预后分为改善组与未改善组,对2组人口统计学、基线实验室检查及院内预后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独立影响因素,平滑曲线拟合探索PDF干预启动时间与院内预后的关联。结果共纳入88例患者,改善组60例(68.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F干预启动时间(OR=1.03,95%CI:1.01~1.04,P<0.001)、年龄(OR=1.06,95%CI:1.02~1.11,P=0.005)、基线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0,95%CI:1.00~1.00,P=0.012)、基线合并腹腔感染(OR=3.13,95%CI:1.20~8.14,P=0.019)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F干预启动时间(OR=1.04,95%CI:1.02~1.05,P<0.001)、年龄(OR=1.08,95%CI:1.01~1.14,P=0.038)、HBV-ACLF早期(OR=0.13,95%CI:0.02~0.98,P=0.048)是院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DF干预启动时间与院内不良预后之间可能存在阈值效应;分段回归模型显示最佳阈值为72小时,小于72小时OR=0.75,95%CI:0.53~1.05,P=0.089;大于72小时OR=1.04,95%CI:1.02~1.06,P<0.001。结论PDF干预启动时间与患者院内不良预后之间存在阈值效应,确诊HBV-ACLF后72小时以内完善手术前评估并立即启动PDF干预可能是潜在的临床救治时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急性衰竭 人工 血浆透析滤过 干预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