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乘客延误的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模型 被引量:4
1
作者 常云涛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26,共5页
研究无公交专用信号的信号交叉口乘客延误的优化问题.以HCM2000中的信号交叉口延误公式和Dual Ring信号模式为基础,考虑公交车辆载客率较高的特性,建立了基于乘客延误的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模型,并利用协调变换方法对模型进行改进,使得... 研究无公交专用信号的信号交叉口乘客延误的优化问题.以HCM2000中的信号交叉口延误公式和Dual Ring信号模式为基础,考虑公交车辆载客率较高的特性,建立了基于乘客延误的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模型,并利用协调变换方法对模型进行改进,使得模型能够采用经典的广义既约梯度法(GRG)进行优化求解.运用本文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分析表明,在较高流量饱和度和公交车混入率的情况下,采用本文模型可以降低交叉口乘客人均延误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交叉口 配时优化 乘客人均延误 协调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延误下的乘客累计延误时间模型
2
作者 郭靖凡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5-213,共9页
城市轨道交通故障区段具有列车满载率高、站台拥挤度高等特点,然而,在应急行车指挥中,通常以降低列车延误为目标,导致只有未清客列车上的乘客较为准点,而未上车及清客列车上的乘客需要很长等待时间才能搭乘列车,进而造成了乘客整体出行... 城市轨道交通故障区段具有列车满载率高、站台拥挤度高等特点,然而,在应急行车指挥中,通常以降低列车延误为目标,导致只有未清客列车上的乘客较为准点,而未上车及清客列车上的乘客需要很长等待时间才能搭乘列车,进而造成了乘客整体出行体验较差。为提高应急行车指挥中乘客的出行体验,引入乘客累计延误时间作为应急情况下行车调整的评价指标;由于传统的人工计算仅通过故障列车乘客数量与延误时间进行估算,难以推演后续列车对乘客造成的影响以及站台乘客数量趋势,为避免人工计算方式的不足,建立了乘客累计延误时间模型,并研发了相应系统;系统以乘客累计延误总时间、车站乘客累计延误时间、车站各时刻站台人数和列车乘客累计延误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同时具备计算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统计分析便捷等优势。通过在广州地铁的应用实践证明,系统能够准确推荐较优的行车方案,并有效降低乘客累计延误时间,进而提高应急情况下的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延误 行车调整 乘客累计延误时间 评价模型 仿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客源信息的地铁客流控制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吕思锐 阳虎 王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0-1541,共12页
随着乘客出行需求的快速增长,地铁高峰时段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缓解地铁客流拥挤,提出了基于客源信息的地铁客流控制模型。首先,利用智能卡刷卡数据识别地铁网络拥挤区间,并定位经过这些区间的乘客的上车站点(客源);接着,利用K-me... 随着乘客出行需求的快速增长,地铁高峰时段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缓解地铁客流拥挤,提出了基于客源信息的地铁客流控制模型。首先,利用智能卡刷卡数据识别地铁网络拥挤区间,并定位经过这些区间的乘客的上车站点(客源);接着,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客源进行聚类,将其中客流贡献量最大的一类客源定义为主要客源;然后,将主要客源站点作为候选客流控制站点,以最小化乘客总等待时间为目标,并引入列车容量约束、乘客等待时间约束和客流约束,构建客流控制模型;最后,应用遗传算法求解客流控制方案,方案包括:控制站点、控制时间窗和客流控制率。以2016年8月的深圳地铁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生成的多站协同的客流控制方案能够有效缓解深圳地铁客流早高峰拥挤。通过对比延误乘客人数、总等待时间、平均上车率和控制站点总数这4个评价指标,发现基于客源信息的客流控制模型综合性能最优。基于客源信息的客流控制模型能够应用于大规模地铁网络,有效缓解客流拥挤,减少延误乘客数量,保障站点上车率。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地铁拥挤区间的大部分乘客来源于少数站点,在这些站点实施客流控制能够更加高效地缓解地铁客流拥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拥挤区间 客源 客流控制 延误乘客 等待时间 拥挤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信号多相位智能优化控制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邝先验 吴翠琴 +1 位作者 许伦辉 黄艳国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205-207,共3页
提出一种以乘客平均延误最小为评价指标的变相序交通信号多相位模糊智能优化控制方法。在相位的选择上同时考虑相位的车辆排队长度和乘客量,使得乘客量大的相位优先通行,体现了交通系统公交优先的思想。采用模糊控制方法获得绿灯增益时... 提出一种以乘客平均延误最小为评价指标的变相序交通信号多相位模糊智能优化控制方法。在相位的选择上同时考虑相位的车辆排队长度和乘客量,使得乘客量大的相位优先通行,体现了交通系统公交优先的思想。采用模糊控制方法获得绿灯增益时间。仿真实验分析表明,与传统模糊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更有效地减少乘客平均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信号控制 变相位 乘客延误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交优先下交叉口配时优化的双层模型与遗传算法 被引量:8
5
作者 孙煦 陆化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9-864,共6页
在综合分析各类城市交叉口特性基础上,对传统的信号配时方法进行了理论改进,针对设有公交专用道的交叉口建立了公交优先交叉口配时的双层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定量求解.VISSIM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配时方法相比,该模型... 在综合分析各类城市交叉口特性基础上,对传统的信号配时方法进行了理论改进,针对设有公交专用道的交叉口建立了公交优先交叉口配时的双层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定量求解.VISSIM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配时方法相比,该模型不仅降低了乘客在交叉口的人均延误和车辆在车道上的平均运行延误,而且在保障交叉口交通顺畅的前提下实现了公交优先,同时未过多损害社会车辆的通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公交优先 交叉口 双层规划模型 乘客延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交叉口进口道上游公交停靠站设置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杨龙海 李丽兰 钟绍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2-295,共4页
信号交叉口进口道上游适当位置设置公交停靠站,可方便乘客集散、减少公交车辆上下客对社会车辆的影响,进而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在对进口道前公交停靠站处公交车辆停靠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无公交专用道的两相位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 信号交叉口进口道上游适当位置设置公交停靠站,可方便乘客集散、减少公交车辆上下客对社会车辆的影响,进而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在对进口道前公交停靠站处公交车辆停靠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无公交专用道的两相位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条件下交叉口总乘客延误模型,并以乘客总延误最小原则建立了信号优化模型.给出了两相位十字交叉口最佳红灯时间的解法,并根据最佳红灯时间与公交到达时间、停靠服务损失时间及其引起的绿灯损失时间之间的关系,得出公交停靠站与信号交叉口停车线之间的最佳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停靠损失时间 乘客延误最小 最佳红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发布晚点信息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建议 被引量:2
7
作者 宋雨洁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7-164,共8页
通过持续改进设备和优化人员运作,地铁发生5min以上晚点的事件已经大幅减少,但是晚点无法完全避免。地铁受设备故障或者外部事件影响造成列车晚点时,要及时发布晚点信息。发布晚点信息既要保证乘客知情权,便于乘客调整出行计划,同时要... 通过持续改进设备和优化人员运作,地铁发生5min以上晚点的事件已经大幅减少,但是晚点无法完全避免。地铁受设备故障或者外部事件影响造成列车晚点时,要及时发布晚点信息。发布晚点信息既要保证乘客知情权,便于乘客调整出行计划,同时要确定合理发布范围,不扩大负面影响。以广州地铁为例,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量化计算晚点乘客延误总量的方法,提出按照乘客实际感受发布晚点信息、优化晚点信息发布预案、引导乘客绕行晚点地点等措施,有效减少故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晚点信息 广州地铁 计算乘客延误总量 优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imula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rain and passenger delays in large-scale rail transit networks 被引量:5
8
作者 江志彬 李锋 +1 位作者 徐瑞华 高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603-3613,共11页
A simul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 delays and passenger delays an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passenger distribution in a large-scale rail transit network. It was assumed that th... A simul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 delays and passenger delays an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passenger distribution in a large-scale rail transit network. It was assumed that the time varying original-destination demand and passenger path choice probability were given. Passengers were assumed not to change their destinations and travel paths after delay occurs. CapaciW constraints of train and queue rules of alighting and boarding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By using the time-driven simulation, the states of passengers, trains and other facilities in the network were updated every time step.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was also tested in a real network, for demonstrat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short train delay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passenger delays, while, on the contrary, some passengers may get benefits from the short delay. However, large initial train delay may result in not only knock-on train and passenger delays along the same line, but also the passenger delays across the entire rail transit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ay simulation passenger delay train delay rail transit network TIMETAB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