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不舒适的地带到疗伤之所——乔纳森·弗兰岑小说家庭主题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路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86,共6页
乔纳森·弗兰岑小说作品中家庭主题的显现经历了由不适、逃避到接纳、回归的曲折过程。通过对作品的剖析,可见其家庭主题的发展轨迹是从第一阶段对家庭怀疑与不信任转变为第二阶段中多层次、立体化的家庭构架。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乔纳森·弗兰岑小说作品中家庭主题的显现经历了由不适、逃避到接纳、回归的曲折过程。通过对作品的剖析,可见其家庭主题的发展轨迹是从第一阶段对家庭怀疑与不信任转变为第二阶段中多层次、立体化的家庭构架。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母亲形象的描写,对死亡的理解与表达,情感表达的丰富与细化等多个方面。身处后"9.11"时代,弗兰岑小说的家庭主题变化顺应了后"9.11"文学的家庭转向,弗兰岑作品的惊人销量及其受到的广泛关注表明,家庭转向已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一次具有史学意义的转向,应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弗兰岑 家庭主题 后“9.11”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成功转型与推广——以乔纳森·弗兰岑《自由》的出版为例
2
作者 王静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64,共3页
乔纳森·弗兰岑是当今美国的重要作家,其小说《自由》的发表是美国文坛2010年度最重大的文学事件,弗兰岑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他的成功在于创作了现实主义的"皇皇巨著",不仅顺应了美国文学的... 乔纳森·弗兰岑是当今美国的重要作家,其小说《自由》的发表是美国文坛2010年度最重大的文学事件,弗兰岑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他的成功在于创作了现实主义的"皇皇巨著",不仅顺应了美国文学的现实主义转向,而且迎合了美国文坛的巨著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弗兰岑 《自由》 出版 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的奥德赛:从弗兰岑的“纠正”看当代美国文化走向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4-160,共7页
面对大众传媒及消费社会对传统小说身份的冲击,当代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发出重构社会小说的文学宣言,并在其代表作《纠正》中进行了诠释。弗兰岑主张以"悲剧现实主义"作为社会小说的新方向,通过真实呈现世界的本真面... 面对大众传媒及消费社会对传统小说身份的冲击,当代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发出重构社会小说的文学宣言,并在其代表作《纠正》中进行了诠释。弗兰岑主张以"悲剧现实主义"作为社会小说的新方向,通过真实呈现世界的本真面目维护小说的艺术主体性,在此理念下,《纠正》以微缩的家庭视角和聚焦个体人物"自我"的危机,展现了当代美国社会传统价值观式微的文化危机。从弗兰岑的文学创作观、《纠正》的人物刻画、当代消费社会危机及后现代主义身份文学与多元文化现状等多个层面,以及不同领域对"自我"主题的共同关注与不同指涉中,可以看出当代美国文学及文化界"回归传统"的保守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弗兰岑 《纠正》 社会小说 当代美国文学 多元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洁》中数字媒介时代的流散与共同体危机
4
作者 陈广兴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7,共8页
乔纳森·弗兰岑在其长篇小说《纯洁》中描绘了一个被数字媒介操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际沟通面临着重大挑战。首先,人们在数字媒介的塑造下,丧失了个体独特性,失去了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其次,人们追求数字媒介提供的虚拟的... 乔纳森·弗兰岑在其长篇小说《纯洁》中描绘了一个被数字媒介操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际沟通面临着重大挑战。首先,人们在数字媒介的塑造下,丧失了个体独特性,失去了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其次,人们追求数字媒介提供的虚拟的人机关系,逃避真实而复杂的人际互动,失去了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意愿。最后,在数字媒介时代,人们时刻面临着隐私暴露的危险,没有了对自己信息的流通控制权,失去了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条件。《纯洁》揭示了数字时代人类经验的根本转变,由于数字媒介所造成的普遍沟通障碍,几乎所有人都无法找到或构建能够为其提供安全感和认同感的家园,陷入新型的精神流离失所和共同体危机之中,成为精神上的流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弗兰岑 《纯洁》 数字化媒介 沟通 流散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文学呈现中国的三种方式
5
作者 陈广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美国作家对中国的书写从美国建国之初就已开始。第一类是对中国的想象性书写。这类书写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将中国或想象成为繁荣富庶的人间乐土,希望发展中美贸易交流,促进美国发展;或将中国想象成为异教徒的负面国度,以彰显美国的... 美国作家对中国的书写从美国建国之初就已开始。第一类是对中国的想象性书写。这类书写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将中国或想象成为繁荣富庶的人间乐土,希望发展中美贸易交流,促进美国发展;或将中国想象成为异教徒的负面国度,以彰显美国的优越性。第二类是亲历者的见证。一些美国作家在中国长期生活过,他们书写中国的作品基于其亲身体验,具有真实的细节。有些亲历者的书写力图将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以增进相互了解;而有些则努力迎合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以赢得图书市场的份额。第三类是对中国的隐性书写。一些美国文学作品讲述美国白人的故事,与中国毫无关系,却在字里行间,潜藏着对中国的影射,形成对中国的隐性书写,并因其隐蔽性而产生极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美国文学 富兰克林 赛珍珠 乔纳森·弗兰岑 《纯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