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意识探析——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例
1
作者 张琢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5年第4期48-51,共4页
乔治·艾略特因其深刻的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描述而被称为“小说中的思想家”。《米德尔马契》作为她后期的经典作品,主要描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时期,为寻求自我解放而做出的种种斗争与妥协。本文试图从女性主... 乔治·艾略特因其深刻的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描述而被称为“小说中的思想家”。《米德尔马契》作为她后期的经典作品,主要描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时期,为寻求自我解放而做出的种种斗争与妥协。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结合书中具体角色来阐述艾略特的女性意识,透过《米德尔马契》中艾略特塑造的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探究书中角色折射出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意识 《米德尔马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乔治·艾略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道德观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谡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27,共4页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女性小说家,她一生创作了多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而宗教道德的探讨和诠释一直贯穿作品始终。从艾略特的生活背景、宗教道德观形成过程以及对宗教的认知形式等方面,探讨艾略特文学作品中的宗...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女性小说家,她一生创作了多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而宗教道德的探讨和诠释一直贯穿作品始终。从艾略特的生活背景、宗教道德观形成过程以及对宗教的认知形式等方面,探讨艾略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道德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文学作品 宗教道德观 人本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宗教”观照下成长的新女性——重读乔治·艾略特笔下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征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87-88,共2页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宗教情结和道德说教艺术在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道德关怀一直是乔治.艾略特小说中关注的主题,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康德的实证主义对其自身的"人本宗教"道德观树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宗教情结和道德说教艺术在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道德关怀一直是乔治.艾略特小说中关注的主题,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康德的实证主义对其自身的"人本宗教"道德观树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她借助艺术的表现力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对社会道德的关怀,因而被看做维多利亚时代的伦理道德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人本宗教”道德观 因果关系说 女性基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治·艾略特研究新热点——《丹尼尔·德容达》及其研究述评 被引量:2
4
作者 牛红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45-49,共5页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英美评论界对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容达》的看法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对它的评论也已成为西方艾略特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对此,国内评论家尚未加以认真关注。对这部长久以来被国人忽略的杰作及其评论...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英美评论界对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容达》的看法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对它的评论也已成为西方艾略特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对此,国内评论家尚未加以认真关注。对这部长久以来被国人忽略的杰作及其评论进行介绍和梳理,并对这个课题在当前的动态加以分析,将填补国内艾略特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新热点 《丹尼尔·德容达》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奥斯丁与乔治·艾略特小说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如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8-62,共5页
简·奥斯丁与乔治·艾略特都以女性特有的目光来审视社会现实,生动描绘女性在男权统治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并深刻地揭示了妇女的心理情感,开创了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但是,相比而言,简·奥斯丁小说中体现出的妇... 简·奥斯丁与乔治·艾略特都以女性特有的目光来审视社会现实,生动描绘女性在男权统治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并深刻地揭示了妇女的心理情感,开创了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但是,相比而言,简·奥斯丁小说中体现出的妇女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明显带有18世纪的传统思想特征,而乔治·艾略特的小说则以宏大的历史目光和开阔的思想视野,对社会与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更加细腻地展示了19世纪女性的内在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奥斯丁 乔治·艾略特 思想 英国女性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卜赛形象与乔治·艾略特作品的文化叛逆意识
6
作者 李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8-53,共6页
乔治·艾略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与众不同的吉卜赛人形象,并借他们表达了强烈的文化叛逆意识。艾略特作品对神秘的吉卜赛文化进行了揭秘,还表现出对西方主流社会对其丑化的不认同态度,揭示了造成19世纪吉卜赛人生存困境的社会根... 乔治·艾略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与众不同的吉卜赛人形象,并借他们表达了强烈的文化叛逆意识。艾略特作品对神秘的吉卜赛文化进行了揭秘,还表现出对西方主流社会对其丑化的不认同态度,揭示了造成19世纪吉卜赛人生存困境的社会根源。艾略特作品让吉卜赛人成为非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他们的存在使社会规范本身都有遭质疑的意味。此外,艾略特作品对吉卜赛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了道德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作家本人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种族观。通过吉卜赛人形象,艾略特作品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从内部捣毁霸权文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吉卜赛人种族 叛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
7
作者 郝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71-173,共3页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深刻的道德说教和折中的女性主义,将艾略特作品中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研究的还不多见。本文将艾略特的女性观和宗教观结合起来分析小说《亚当·贝德》,在小说的细节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以...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深刻的道德说教和折中的女性主义,将艾略特作品中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研究的还不多见。本文将艾略特的女性观和宗教观结合起来分析小说《亚当·贝德》,在小说的细节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以此来探析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和宗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亚当·贝德》 女性主义 宗教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魂之语——解读乔治·艾略特的《亚当·贝德》
8
作者 张雪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0年第4期71-73,共3页
乔治·艾略特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在《亚当·贝德》中借助音乐艺术 ,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对比两个女性形象 ,使音乐这种客观载体披上了一层浓厚的道德外衣 ,展现了人物独特的个性魅力。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现实主义 道德 音乐 声音 灵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庄园文化--以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和乔治·艾略特为代表
9
作者 冯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1年第1期82-87,共6页
描写西欧封建庄园是19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和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都有对庄园风物的整体性描写,它们既是爱情和婚姻萌芽、发展、破灭的特定时空,也是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人生追求的象征隐喻。1... 描写西欧封建庄园是19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和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都有对庄园风物的整体性描写,它们既是爱情和婚姻萌芽、发展、破灭的特定时空,也是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人生追求的象征隐喻。19世纪的英国人生活在“日不落帝国”的黄金时期,社会充满了自信膨胀,人们急切地炫耀与张扬金钱财产、阶级地位、身份权力等等,庄园成为这种炫耀的工具和途径,庄园也因此衍生出一种神话故事中“失乐园”的隐喻,庄园正是阶级、财富、权力的化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园 女性小说 简·奥斯丁 勃朗特姐妹 乔治·艾略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治·艾略特叙事策略的“进”与“退”——以《米德尔马契》为例
10
作者 杨采婷 欧阳思璇 《海外英语》 2022年第19期202-204,共3页
乔治·艾略特作为一名跻身英国“伟大的传统”的女性作者,作品影视化后广受好评并造成轰动。她在女性的叙述权威的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这或是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看来,她对于英国小说传统中的女性形象... 乔治·艾略特作为一名跻身英国“伟大的传统”的女性作者,作品影视化后广受好评并造成轰动。她在女性的叙述权威的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这或是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看来,她对于英国小说传统中的女性形象“天使与恶魔”范式进行了解构。在叙述声音上,她利用了男性的言辞来传递作者的女性叙述声音。在叙事视角上她将女性从“被凝视”的客体变成了“观察”的主体。她从这些方面对于女性叙事权威进行建构,但是却受制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环境,她又不得不对其进行了削弱,似是相当矛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学视阈下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11
作者 和岩岩 《海外英语》 2024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化浪潮席卷英国,乔治·艾略特静观社会变化,并在文学创作中融入关切和思考。《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展现了乡村田园生活与新兴工业文明之间的矛盾,氤氲着艾略特对过往的眷恋之情。文章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切入,从生态环... 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化浪潮席卷英国,乔治·艾略特静观社会变化,并在文学创作中融入关切和思考。《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展现了乡村田园生活与新兴工业文明之间的矛盾,氤氲着艾略特对过往的眷恋之情。文章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切入,从生态环境破坏、人际关系失调和个体迷失自我之维展开论述,呼吁人们重拾爱与责任,走向自我回归之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对于二者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学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乔治·艾略特 和谐共生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在跳动——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琼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53-155,共3页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乔治·艾略特敢于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从"内在力量"VS"...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乔治·艾略特敢于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从"内在力量"VS"外部法则"的角度入手来揭示其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女性主义观 内在力量 外部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走与回归
13
作者 符亦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89-91,共3页
《佛洛斯河磨坊》是英国作家乔治·爱略特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它自问世以来便广受赞誉。但是,评论家们对其中玛姬和表妹露茜的未婚夫斯蒂芬出走这章却一直众说纷纭,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玛姬为什么会出走?玛姬为什么同... 《佛洛斯河磨坊》是英国作家乔治·爱略特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它自问世以来便广受赞誉。但是,评论家们对其中玛姬和表妹露茜的未婚夫斯蒂芬出走这章却一直众说纷纭,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玛姬为什么会出走?玛姬为什么同斯蒂芬出走?玛姬出走后为什么又闪电返回?本文试图通过对玛姬个性和艾略特创作手法的分析以及作者本人和玛姬的比较,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出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玛姬 冲突 心理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织工马南传》中的“出走”主题
14
作者 王烨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62-64,共3页
在著名文学家乔治·爱略特的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传》中,"出走"是其重要的主题。主人公马南通过出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最终获得拯救。在叙事策略上,小说通过圆形叙事结构以及与"出走"相关的两种意象... 在著名文学家乔治·爱略特的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传》中,"出走"是其重要的主题。主人公马南通过出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最终获得拯救。在叙事策略上,小说通过圆形叙事结构以及与"出走"相关的两种意象,即织机和宗教迷狂,来寻找这一主题的人文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织工马南传 出走 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省人”意象与英格兰共同体形塑——再读《米德尔马契》
15
作者 赵婧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69-75,共7页
《米德尔马契》的众多人物组合成了"外省人"意象,即外省小镇周边生活的普通、平庸、理想破灭、忍受生活、享受关爱、默默无闻的非英雄人物。19世纪英国的许多知识分子通过写作参与共同体建构,也是其中之一。虽然金钱联结和工... 《米德尔马契》的众多人物组合成了"外省人"意象,即外省小镇周边生活的普通、平庸、理想破灭、忍受生活、享受关爱、默默无闻的非英雄人物。19世纪英国的许多知识分子通过写作参与共同体建构,也是其中之一。虽然金钱联结和工具理性主宰并异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但外省人保持了坚忍、奉献和同情之心,维护传统,构筑共同体基石。通过书写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路历程,艾略特强调非英雄小人物为主体的新历史观念,明确了英格兰共同体的主体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省人 《米德尔马契》 乔治·艾略特 共同体 新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格与环境——《米德尔马契》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凤华 《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3年第3期108-109,共2页
性格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乔治·艾略特的作品《米德尔马契》中,男女主人公理想破灭的过程反映出环境主导性格的关系。
关键词 《米德尔马契》 主要人物 形象分析 乔治·艾略特 破灭 女主人公 性格形成 主导性 公理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米德尔马契》看作者的现代婚恋观
17
作者 张晓昆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2,共3页
以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品《米德尔马契》为例,通过分析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婚恋经历,从理想婚姻、世俗婚姻、婚姻的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探讨乔治·艾略特文学作品及作家本人的现代婚恋观念,指出乔治·艾略特对不同性质的婚姻及... 以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品《米德尔马契》为例,通过分析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婚恋经历,从理想婚姻、世俗婚姻、婚姻的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探讨乔治·艾略特文学作品及作家本人的现代婚恋观念,指出乔治·艾略特对不同性质的婚姻及婚姻的社会属性的相应态度和现代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理想婚姻 世俗婚姻 婚姻的社会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起的面纱》中的异化
18
作者 谷邱 郭海平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9期165-166,168,共3页
乔治·艾略特创作于1859年的《揭起的面纱》,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现状,探索了小说中家庭伦理关系,发现乔治·艾略特呈现了一个"异化"的世界: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 乔治·艾略特创作于1859年的《揭起的面纱》,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现状,探索了小说中家庭伦理关系,发现乔治·艾略特呈现了一个"异化"的世界: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异化"状态,正是这种异化的状态导致了拉蒂默的悲剧。乔治·艾略特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成为‘异化的人’而无法享受作为人的快乐与幸福,以此来呼吁人性、家庭伦理、爱情婚姻伦理等的回归,从而恢复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揭起的面纱》 文学伦理学批评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里的意义
19
作者 都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X期75-76,共2页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19世纪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通过弗洛斯河上的一座磨坊变迁,描写了两个仇家的儿女感情在家仇中的纠葛,最后成为悲剧的故事。小说除了刻画人物之外,还使用了大量音乐来衬托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加了小说的...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19世纪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通过弗洛斯河上的一座磨坊变迁,描写了两个仇家的儿女感情在家仇中的纠葛,最后成为悲剧的故事。小说除了刻画人物之外,还使用了大量音乐来衬托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小说中的音乐曾经带给主人公麦琪快乐,后来又是歌声让麦琪在两个深爱的男人之间进行选择,因此音乐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麦琪 乔治·艾略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忌与救赎:《织工马南》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
作者 李慧君 杨敏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93-96,共4页
道德伦理问题一直是乔治·艾略特作品的核心问题之一。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对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心理观察和分析,刻画了主人公马南触犯的伦理禁忌、乡绅之子高德夫雷做出的伦理背叛等,将他们置于伦理混乱中。由于两人... 道德伦理问题一直是乔治·艾略特作品的核心问题之一。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对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心理观察和分析,刻画了主人公马南触犯的伦理禁忌、乡绅之子高德夫雷做出的伦理背叛等,将他们置于伦理混乱中。由于两人不同的伦理选择,最终获得不同的伦理身份和不同的人生结局。对伦理和道德怀有强烈关照的艾略特,最终通过马南的伦理救赎强调了以爱和奉献为基础而产生的生命感知和伦理关系对人的救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乔治·艾略特 禁忌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