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的图像研究——以大同沙岭七号墓乐舞图像为中心
1
作者 孙天慧 程金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共12页
3—6世纪期间,我国中原音乐文化经历了先向周围传播而后又回流到中原的过程,而在此期间河西走廊一带是保存中原文化与接纳西域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枢纽。通过对大同沙岭七号墓中以乐舞图像为中心的相关历史事实的具体考证,并将其与同时期... 3—6世纪期间,我国中原音乐文化经历了先向周围传播而后又回流到中原的过程,而在此期间河西走廊一带是保存中原文化与接纳西域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枢纽。通过对大同沙岭七号墓中以乐舞图像为中心的相关历史事实的具体考证,并将其与同时期丝绸之路出现的相似图像进行对比,可知大同沙岭七号北魏墓中的乐舞图像的具体内容应是来源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这进一步体现了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大同沙岭七号墓 乐舞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述略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晓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6-48,共13页
经变画所绘乐舞图像是整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极具特点和风格的部分,尤其是在唐代经变画绘制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乐舞图像不仅成为经变画表现佛教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唐代乐舞史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本文从乐舞图像的分类、表... 经变画所绘乐舞图像是整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极具特点和风格的部分,尤其是在唐代经变画绘制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乐舞图像不仅成为经变画表现佛教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唐代乐舞史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本文从乐舞图像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加以耙梳,以期对经变画乐舞图像绘制动机、乐舞图像与佛经文本对应、乐舞图像与经变画关系等问题得出一定的结论,为敦煌乐舞和唐代乐舞史研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与学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莫高窟 经变画 乐舞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岭南少数民族的乐舞图像及其文化阐释
3
作者 别志安 李莉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3-144,共2页
古代岭南少数民族乐舞图像,通过考古证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萌生符号再次证明,音乐是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键词 古代岭南 乐舞图像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本来样貌与真实重构——榆林窟第25窟乐舞图像研究
4
作者 朱晓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7,167,共14页
第25窟位于榆林窟窟区东侧崖面北段第一层,乐舞图像主要集中在主室南壁所绘《观无量寿经变》中,包括不鼓自鸣乐器、迦陵频伽乐伎和乐舞组合,其中部分乐器图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且能够与传世乐器实物对应,乐舞组合反映的用乐特征与同时期... 第25窟位于榆林窟窟区东侧崖面北段第一层,乐舞图像主要集中在主室南壁所绘《观无量寿经变》中,包括不鼓自鸣乐器、迦陵频伽乐伎和乐舞组合,其中部分乐器图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且能够与传世乐器实物对应,乐舞组合反映的用乐特征与同时期莫高窟经变画乐舞组合保持了一定的近似性,该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乐舞图像管窥唐代经变画乐舞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第25窟 乐舞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图像人物造型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桑茂林 梁爽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4-245,共2页
徐州汉画像石作为汉墓的装饰绘画,有着很高的考古、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乐舞题材的汉画像石是徐州汉画像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物造型的刻画中高度凝炼着汉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特征。文章通过大量图像及文字资料查阅... 徐州汉画像石作为汉墓的装饰绘画,有着很高的考古、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乐舞题材的汉画像石是徐州汉画像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物造型的刻画中高度凝炼着汉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特征。文章通过大量图像及文字资料查阅总结出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图像人物造型体现的美学特征主要有:雄浑壮阔、温婉飘逸、古着质朴和诙谐幽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考古 徐州汉画像石 乐舞图像 人物造型 美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画》乐舞图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6-160,共5页
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画》是唐代乐舞场面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壁画中呈现的乐队及乐器组合,反映的是在继承秦汉乐府音乐的基础上,经北朝以来吸收大量外来音乐而形成的燕乐。这种带有浓厚西域音乐文化色彩的乐队和乐器组合,可能常用于... 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画》是唐代乐舞场面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壁画中呈现的乐队及乐器组合,反映的是在继承秦汉乐府音乐的基础上,经北朝以来吸收大量外来音乐而形成的燕乐。这种带有浓厚西域音乐文化色彩的乐队和乐器组合,可能常用于胡旋舞这种舞蹈形式中。胡乐、胡舞在唐代融入中国乐舞之中,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唐代音乐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220窟 《东方药师经变画》 乐舞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研究院朱晓峰著《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研究》出版
7
作者 何僖仁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89,共1页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朱晓峰博士著《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研究》于2023年6月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成果之一。全书主要分《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内容总录》《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内容分类统计》和《榆林...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朱晓峰博士著《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研究》于2023年6月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成果之一。全书主要分《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内容总录》《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内容分类统计》和《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研究》三部分,共35万字,图版645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研究院 榆林窟壁画 副研究馆员 文物出版社 出版发行 乐舞图像 内容总录 朱晓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燕乐在宋元时期的发展变化——以陕西地区出土文物图像为中心
8
作者 杨洪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7-176,共10页
唐代宫廷燕乐在中国艺术史上掀起了巨大波澜。唐末五代后,随着行政中枢东移,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衰落,长安终被有地域概念的'陕西'所替代,燕乐在陕西的发展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宋代队舞、金元时散曲、杂剧等一些... 唐代宫廷燕乐在中国艺术史上掀起了巨大波澜。唐末五代后,随着行政中枢东移,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衰落,长安终被有地域概念的'陕西'所替代,燕乐在陕西的发展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宋代队舞、金元时散曲、杂剧等一些艺术形式中均包含燕乐的遗痕。陕西地区出土文物中五代、宋金元时期乐舞图像不仅是社会变革的真实反映,更是乐舞艺术宛转分流时的瞬间再现,其文物价值、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燕乐 五代乐舞 宋金元乐舞 乐舞图像 古代艺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风与胡风:东魏、北齐上层社会音乐生活探赜
9
作者 张杭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6,共8页
在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已经表现出适于胡、汉政权的不同音乐形态,在既有“胡化”又有“汉化”的南北朝音乐文化形态下,帝王对于胡、汉文化的选择尤为重要,决定了其音乐文化的特点与整体面貌,并可以从中看出帝王的政治意图与用乐观念,以... 在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已经表现出适于胡、汉政权的不同音乐形态,在既有“胡化”又有“汉化”的南北朝音乐文化形态下,帝王对于胡、汉文化的选择尤为重要,决定了其音乐文化的特点与整体面貌,并可以从中看出帝王的政治意图与用乐观念,以及上层社会的音乐生活。北齐承自北魏,在东魏北齐之际社会风气还留有北魏末的“汉化”倾向,在音乐上的表现即是士人的雅集活动,然而传世文献以及考古文物几乎反映的是胡乐在北齐时代的兴盛,究其原因与帝王的心态与政治用人有关。从《北齐书》各列传的零碎史料中,可见北齐后期士人对胡乐的推崇,以证出土的乐舞扁壶图像之普遍性,并管窥北齐社会之胡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北齐 士人 雅集活动 胡乐 乐舞扁壶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宜宾僰人音乐研究世纪回眸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宇统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109,共3页
僰人音乐研究是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绵延至今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有大量的研究性专著、论文集、专业论文等研究成果。本文从铜鼓研究和乐舞图像研究这两个中心着手,结合现在僰人音乐复兴的文化事象,梳理僰僰僰了僰人音乐... 僰人音乐研究是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绵延至今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有大量的研究性专著、论文集、专业论文等研究成果。本文从铜鼓研究和乐舞图像研究这两个中心着手,结合现在僰人音乐复兴的文化事象,梳理僰僰僰了僰人音乐研究的主要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僰人 铜鼓 乐舞图像 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