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和之美:儒家审美理想及其当代意义
- 1
-
-
作者
尹德锦
-
机构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200,共9页
-
文摘
“中和之美”以“中庸”哲学为原则,以“中和”尺度为标准,倡导凡事叩其两端而取其中的“贵和持中”思想。“中和之美”在儒家美学思想中占有独特地位,成为中华美学精神鲜活的审美因子和价值内核。“中和之美”已融入中华文化,在艺术上表现为“非和弗美与温柔敦厚”的审美特征,追求和合和谐、温和温情、宽厚厚道为主的审美意味,真切表达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情感,体现不过不及、和谐协调等美学原则。“中和之美”的“广其节奏与省其文采”的艺术方式,表现出一种古朴、简洁、静穆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形成了儒家艺术特有的话语系统和审美理想。这对根除当代文艺浮躁功利、偏激片面、放纵欲望、消沉颓废等弊病具有现实意义。
-
关键词
儒家
贵和持中
温柔敦厚
乐而不淫
中和之美
-
Keywords
Confucianism
valuing harmony and maintaining balance
gentle and sincere
joy without indulgence
the beauty of harmony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I0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孔子的功利诗学观及以情为教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钱钢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3-26,共4页
-
文摘
孔子评论《诗》,着眼于《诗》的教育对培养仁义之人的功用。其中兴观群怨说受事父事君目的的统摄,道德与政治功用的意图十分明显,"思无邪"也体现孔子本人的学《诗》方法,即以"思无邪"为一观念要求,学《诗》中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主观上都要符合这一观念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中庸思想,重点在以礼规范情。从审美看,这能使普通情感升华,使情感表达维持比较理性的控制。"文质彬彬"无论就人就文,都应是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审美追求。孔子更看重质,后代诗学难以兼得而需有所轩轾时,一般也是质重于文。孔子论《诗》不见情的概念,但功利诗学的核心恰在以情为教。
-
关键词
《诗》
孔子仁学
《诗经》
思无邪
孔子诗学
诗学观
兴观群怨
乐而不淫
观念要求
中庸思想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古代鉴赏理论溯源──孔子的鉴赏观研究
- 3
-
-
作者
张利群
黄小明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6-50,共5页
-
文摘
中国古代鉴赏理论溯源──孔子的鉴赏观研究张利群,黄小明探溯中国鉴赏理论的源头,自然就会寻根至孔子。孔子的《论语》以三言两语的语录式阐经说理,尤其是对文艺作品的评价,可谓开启鉴赏实践之先河,引导出后来的诗话、词话、曲话,小说评点等文艺批评形式的出现,并...
-
关键词
孔子
鉴赏者
理论溯源
中国古代
评价作品
“乐”
鉴赏主体性
内容与形式
《韶》乐
乐而不淫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孔子《诗》说探赜
- 4
-
-
作者
邹然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33-39,共7页
-
文摘
孔子与《诗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论语》记载他整理《诗》,切磋《诗》,雅言《诗》;《史记》本传记载他删选《诗》,弦歌《诗》,传授《诗》;先秦两汉其他文献记载他品评《诗》,征引《诗》,以《诗》为据而证言证行,议人议事,等等。孔子对于《诗经》
-
关键词
《诗》说
《诗经》
孔子
温柔敦厚
“思无邪”
《论语》
《史记》
乐而不淫
“兴观群怨”说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