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CT对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王雅杰 崔文静 +5 位作者 陈晓 陈馨 崔灿 刘永康 周浩 王中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32-736,共5页
目的目前对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Hypo-PNETs)及肿块型胰腺炎(MFPs)的鉴别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MSCT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9例Hypo-PNETs患者(PNETs组)与21例MFPs... 目的目前对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Hypo-PNETs)及肿块型胰腺炎(MFPs)的鉴别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MSCT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9例Hypo-PNETs患者(PNETs组)与21例MFPs患者(MFPs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术前增强CT检查。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大小、边界、密度、各期扫描CT值、是否有胰胆管扩张、转移等差异性。结果MFPs组男性多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5.7%vs 52.6%,P<0.05);PNETs组边界清晰者多见(52.4%vs 47.6%,P=0.032);而实性肿块更多见在MFPs组(95.2%vs 47.4%,P<0.05);MFPs静脉CT值更高(P<0.05)。联合多因素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4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9.5%和95.2%。结论MFPs常见于男性;病灶边界、密度、静脉期CT值、转移征象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肿块型胰腺 胰腺肿瘤 增强CT 鉴别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乏血供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成 崔文静 +3 位作者 王建华 刘永康 周浩 王中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5-529,共5页
目的:探讨MS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与胰腺乏血供神经内分泌肿瘤(hypoPNE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SPN与14例hypo-PN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密... 目的:探讨MS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与胰腺乏血供神经内分泌肿瘤(hypoPNE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SPN与14例hypo-PN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密度、各期增强扫描CT值、特征性征象(如"浮云征"、钙化、胰胆管扩张等)的显示率、邻近组织受侵或远处转移情况等。结果:SPN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2岁,hypo-PNET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2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N组患者出现"浮云征"(42.3%)及钙化(42.3%)的概率均高于hypo-PNET组患者(7.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ypo-PNET组患者发生转移或局部侵犯的概率(28.6%)高于SPN组患者(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胰胆管扩张、病灶各期CT值在两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年龄、"浮云征"、钙化、转移等多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其ROC图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对于鉴别两种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9%、65.4%。结论:SPN组患者较hypo-PNET组患者更年轻;两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像征象重叠,容易误诊;"浮云征"、钙化、转移等征象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