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流层NAM异常对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孔文文 胡永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5-455,共11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53年(1958—2010年)冬季的平流层北半球环状模(NAM)正、负异常下传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活动特征分别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流层NAM负异常下传期间,阻塞高压事件的发生频次更高,生命期更长,并且在空...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53年(1958—2010年)冬季的平流层北半球环状模(NAM)正、负异常下传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活动特征分别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流层NAM负异常下传期间,阻塞高压事件的发生频次更高,生命期更长,并且在空间上发展得更加深厚。阻塞高压崩溃之后,冷空气主体偏北,所造成的我国北方地区降温也更强。通过对E-P通量分析发现,在NAM负异常下传期间,乌拉尔山区域的波动更容易向上传播,更有助于对流层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维持和发展。这些结果对利用平流层环流异常信号预测我国北方冬季短期气候变率,尤其是寒潮天气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北半球环状模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E-P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协同作用与东亚冬季风之间的联系 被引量:5
2
作者 胡思乐 李艳 +1 位作者 方从羲 陈志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0-452,共13页
利用1948-2016年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选取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二维指数(UBI)、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I)和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EAWMII),定量化的验证了乌拉尔山阻塞高压(UB)和西伯利亚高压... 利用1948-2016年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选取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二维指数(UBI)、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I)和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EAWMII),定量化的验证了乌拉尔山阻塞高压(UB)和西伯利亚高压(SH)发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了该变化对东亚冬季风(EAWM)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UBI、SHI和EAWMII两两之间呈显著相关.其中UBI与SHI之间30 a滑动相关除1988年以后UB和SH两者联系增强外,UBI、SHI和EAWMII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也表明,3者均出现了两次气候突变,第1次突变分别发生在1950-1960年、1960-1970年、1970-1980年;第2次突变发生在2000-2010年,但第2次突变可能不真.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UB与EAWM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发现在UBI强的年份各要素场距平值对UBI的回归比UBI弱的年份更加明显;在UBI强的两个时段(1948-1985年,2001-2016年)各要素场距平回归值有所差异,后者呈现更加显著的变化,说明2000年以后UBI和EAWMII的相关性增加导致UB对EAWM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利用合成分析验证了UB和SH协同作用与EAWM之间的联系.UBI高与SH强的年份,当东亚冬季表面温度呈现负异常时,在位势高度降低的同时,东亚大槽加深增强,中纬度3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增强,有利于形成寒潮天气.在UBI低与SH弱的年份,各要素异常分布情况与上述基本相反.单一的UB和SH变化对东亚冬季各要素场虽然都有一定影响,两者的共同作用对东亚冬季表面温度、500 hP位势高度和300 hPa高空风场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冬季风 气候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2022年2月19—24日的极端冷事件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晏红明 孔祥吉 +1 位作者 字俣丞 舒康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29-1044,共16页
2022年2月19—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云南全省发生了一次极端冷事件,该事件降温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利用云南124个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和ERA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过程期间高低层大气... 2022年2月19—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云南全省发生了一次极端冷事件,该事件降温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利用云南124个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和ERA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过程期间高低层大气环流异常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较强,是云南省近10年第二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全省有69个站达到中等以上强度寒潮标准,有10个站日平均气温达到或突破2月最低纪录。过程期间雨雪天气突出,过程累计降水接近2月常年,单日降雪范围为近20年以来最大。影响此次冷事件的因子极其复杂,冷空气活动与乌拉尔山高压脊、东亚槽、亚洲高空西风急流、西伯利亚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加强演变密切联系,并与起源于北大西洋地区的副热带异常波列的东传有关,该异常波列对于青藏高原地区波能量的向南频散和冷空气的南下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并对南支槽前的西南水汽输送加强有一定影响;同时,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也对东亚地区冷空气的加强南下有一定影响。过程期间,冷空气沿东北路径南下影响云南,云南区域冷暖空气的交汇作用十分显著,导致过程期间出现明显低温雨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冷事件 乌拉尔山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空西风急流 冷空气路径 波能量频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年代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姜韬 路瑶 李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7-346,355,共11页
利用中国中央气象台的寒潮过程统计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1970-2019年寒潮的气候特征,探究春季寒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70-2019年寒潮事件发生频次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自1990s开始出现转折,寒潮频次开... 利用中国中央气象台的寒潮过程统计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1970-2019年寒潮的气候特征,探究春季寒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70-2019年寒潮事件发生频次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自1990s开始出现转折,寒潮频次开始呈波动上升趋势.1990s后春季寒潮事件持续时间延长近0.8 d,寒潮期间主要降温区域偏西、偏南.对比1990s前后春季寒潮期间的大气环流形势,1990s后春季寒潮事件过程中,东亚地区极涡的位置偏西,500 hPa上乌拉尔山高压脊位置偏东、偏北且消失时间偏晚4 d,东亚大槽偏强且位置偏东,西伯利亚冷高压偏强、偏西.利用定量化指数研究发现,1990s后东亚大槽减弱消失时间延后2 d,地面西伯利亚冷高压衰亡时间延后2 d,且中心位置经度偏西约7°.大气环流的高低空异常配置可以解释1990 s前后中国大陆春季寒潮强度变强、持续期变长和影响范围偏西、偏南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年代际变化 极涡 东亚大槽 乌拉尔山高压 西伯利亚冷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对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炜 宋文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5-286,共12页
利用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变化对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夏、秋季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与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存在持续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性... 利用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变化对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夏、秋季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与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存在持续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性在年代际尺度上较年际尺度更为显著。这种联系与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海温在对流层中低层激发出的一种类似北美—大西洋—欧亚遥相关型波列有关。当前期关键区海温偏高(低)时,其激发的波列使得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弱(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导致贝加尔湖以南大部地区受正(负)高度距平控制,亚洲地区中高纬以纬(经)向环流为主,有利于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低)。研究表明,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通过激发出一个从关键海区到我国北方地区的跨越东西半球的遥相关型波列,引发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北方冬季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东部 遥相关波列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冬季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两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辛艳辉 王宪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2期15812-15815,15887,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2009年2月12~13日和2010年3月14~15日2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乌拉尔山阻高的稳定维持,有利于中纬度高空槽的生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2009年2月12~13日和2010年3月14~15日2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乌拉尔山阻高的稳定维持,有利于中纬度高空槽的生成,它的东移与辽宁降雪密切相关;2次过程在50°~60°N建立的低涡以及东北西南向的大槽是产生辽宁区域性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如螺旋度、涡度、温度平流和水汽通量散度等为暴雪落区和持续时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暴雪过程 乌拉尔山高压 环流形势 对比分析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8-2017年秋季北极海冰对中国大陆地区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游灿 李艳 宋文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0-520,527,共12页
利用1978-2017年英国Hadley中心的海冰密集度资料、中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系统定量化表征指数,分析北极放大效应背景下前期秋季海冰变化对冬季中国大陆地区极端低温发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 利用1978-2017年英国Hadley中心的海冰密集度资料、中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系统定量化表征指数,分析北极放大效应背景下前期秋季海冰变化对冬季中国大陆地区极端低温发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极地放大效应的背景下,当前期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北部-东西伯利亚海东部-楚科奇海海域的海冰偏少时,中国大陆地区极端低温形势加剧,华南地区极端低温频次显著增多,北方地区低温强度明显增强.相对于海冰高值年,海冰低值年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范围扩张且强度增强,西伯利亚高压指数由-0.48增至0.50;850 hPa风场上中国以北区域的偏北风增强,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由-0.56增至0.72;乌拉尔山地区阻塞形势更明显,瞬时阻塞比高值年高6 d.动力诊断分析显示, 500 hPa等压面上乌拉尔山阻塞关键区和北大西洋区存在相对涡度的显著负异常、中高纬度经向温度梯度异常高值中心和Rossby波作用通量扰动异常,能够解释在极地放大效应背景下,北极海冰减少时,有利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建立、发展以及与极地高压的合并,使得入侵中国大陆地区的极地冷空气增强,极端低温事件增多、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海冰 冬季极端低温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波作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