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断陷湖盆斜坡区类型划分及油气富集规律——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蒙启安 吴海波 +3 位作者 李军辉 刘赫 李跃 邹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68,共10页
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发,乌尔逊—贝尔凹陷己进入高勘探阶段,寻找大规模构造油气藏越来越难,赋存在斜坡区的构造—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勘探的重点。本次研究在凹陷整体研究解剖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型斜坡区的地质分异特征,根据斜坡产状、构... 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发,乌尔逊—贝尔凹陷己进入高勘探阶段,寻找大规模构造油气藏越来越难,赋存在斜坡区的构造—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勘探的重点。本次研究在凹陷整体研究解剖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型斜坡区的地质分异特征,根据斜坡产状、构造活动强度、供源强度、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将乌尔逊—贝尔凹陷斜坡区划分为6种类型,分别为:强供源高坡度顺向断阶型、强供源中坡度复合断阶型、强供源中坡度反向断阶型、弱供源低坡度顺向断阶型、弱供源低坡度反向断阶型和弱供源中坡度顺向断阶型,不同类型的斜坡具有不同的控砂机制和成藏特征。物源供应强度和斜坡倾角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发育类型,同沉积断裂与沟谷的组合方式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断裂—砂体—烃源岩的时空配置决定着主要发育的油藏类型。经勘探实践,在乌尔逊—贝尔凹陷贝西南、乌东南和乌北斜坡均获重大发现,证实了斜坡区是陆相断陷湖盆内油气预探与规模增储的主要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陆相断陷湖盆 斜坡区 构造—岩性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尔逊—贝尔凹陷岩性-地层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4
2
作者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78-2187,共10页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主区域,其剩余资源潜力较大。根据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有利勘探区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发育3套主力烃源岩、6种沉积体系,发育4类储层及多个高孔隙带,经历5...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主区域,其剩余资源潜力较大。根据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有利勘探区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发育3套主力烃源岩、6种沉积体系,发育4类储层及多个高孔隙带,经历5期构造运动,形成6次沉积间断,在垂向上形成3套生储盖组合,为岩性-地层油藏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地质条件。按照圈闭成因及其几何形态,将其发育的岩性-地层油藏划分为岩性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3种类型油藏。油气主要沿不整合面及不同级次湖泛面上下分布,平面上围绕生油洼槽分布,不同的构造带上岩性-地层油藏类型特征不同。经钻探新发现3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岩性-地层油藏,勘探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沉积体系 岩性-地层油藏 形成条件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调节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秦雁群 邓宏文 丁寒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2-879,共8页
综合运用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期断层特征分析,建立研究区调节带识别标志并圈定其发育范围,最终划分了2个Ⅰ级和18个Ⅱ级构造调节带,分为横向调节型、同向叠覆型、同向趋近型和背向平行型4类。研究结果认为,区域... 综合运用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期断层特征分析,建立研究区调节带识别标志并圈定其发育范围,最终划分了2个Ⅰ级和18个Ⅱ级构造调节带,分为横向调节型、同向叠覆型、同向趋近型和背向平行型4类。研究结果认为,区域不协调伸展应变以及侧列断层发育模式导致在沿伸展断层走向基底相对脆弱地带发育构造调节带。这些地带不仅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而且控制凹陷"S"型平面展布和沉降中心迁移以及沉积物厚度变化。构造调节带通过侧列断层、走向斜坡、纵向凸起及双向调节等模式控制各次凹物源体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构造调节带 侧列断层 物源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尔逊—贝尔凹陷优质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海波 任延广 +3 位作者 李军辉 刘赫 邓海 张海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4-161,共8页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的两大主力富油凹陷,其中南一段下部“特殊岩性段”中发育的暗色泥岩、泥灰岩、油页岩和含钙泥岩是优质烃源岩,但此前一直被忽视.借鉴贝尔凹陷勘探发现,重新对“特殊岩性段”中源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的两大主力富油凹陷,其中南一段下部“特殊岩性段”中发育的暗色泥岩、泥灰岩、油页岩和含钙泥岩是优质烃源岩,但此前一直被忽视.借鉴贝尔凹陷勘探发现,重新对“特殊岩性段”中源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组,特别是南一段下部“特殊岩性段”发育高丰度的优质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高达2%,平均生烃潜量为13.74 mg/g;有机质类型以I一Ⅱ1型母质为主;镜质体反射率0.7% ~ 1.5%;无定形体和藻质体是烃源岩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有效烃源岩厚度为30~70 m,该套烃源岩不仅类型好、丰度高,而且排烃效率高,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研究认为,微生物化石以藻类为主且含量丰富,表征优质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与藻类勃发事件有关;构造沉降与沉积充填、火山喷发活动等对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发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优质烃源岩对油藏有明显的源控作用,已发现的油藏纵向上多位于优质烃源岩层上下,平面上位于其内部或者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优质烃源岩 特殊岩性段 藻类勃发事件 火山喷发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与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子顺 彭威 +3 位作者 申文静 王江 张海桥 李敬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1-137,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的油气地质条件,加快勘探进程,立足乌尔逊—贝尔凹陷与外围凹陷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认识,从石油地质特征人手剖析了二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相似性为都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凹陷内具有“分块、分带、分层”... 为了深入研究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的油气地质条件,加快勘探进程,立足乌尔逊—贝尔凹陷与外围凹陷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认识,从石油地质特征人手剖析了二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相似性为都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凹陷内具有“分块、分带、分层”的特点,南屯组及以下地层是主要烃源层,储集相带类型、有机质丰度、油气聚集受断裂带控制明显;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凹陷结构、构造演化、构造带类型、油气性质、烃源岩及其热演化、沉积储层、成藏组合和成藏模式等8个方面.石油地质类比表明,外围凹陷的油气勘探需要利用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勘探成果与经验,结合自身石油地质特征,构建新的勘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构造 烃源岩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层序构成样式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9
6
作者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5-160,共6页
明确不同构造背景下所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可以使油气藏的预测变得更加有效。利用岩心、测井、钻井和地震等资料,依据各层序界面的相关特征,将乌尔逊—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和5个三级层序。依据构造背景分析,在研究区划分... 明确不同构造背景下所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可以使油气藏的预测变得更加有效。利用岩心、测井、钻井和地震等资料,依据各层序界面的相关特征,将乌尔逊—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和5个三级层序。依据构造背景分析,在研究区划分出断控陡坡带、缓坡断阶带和洼槽带3种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基于不同的构造单元,相应建立了断控陡坡型、缓坡断阶型和洼槽型3种层序构成样式。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各异,沉积体系域构成模式不同,其油气成藏模式也有所差异。断控陡坡带主要发育断层-岩性和断鼻型油气藏,缓坡断阶带主要发育断层-岩性和地层超覆型油气藏,洼槽带主要发育透镜体型油气藏,此外,洼槽边缘带常发育断层-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构成样式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藏 乌尔逊—贝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古地貌对沉积砂体的控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占东 鲍楚慧 +1 位作者 王殿举 张海翔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57-2365,共9页
基于分析盆地构造活动对沉积充填的响应关系可以明确构造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展布规律的控制,从而可以预测油气藏分布,为此,通过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古地貌对砂体和油气藏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合油气勘探成果,探讨构造-古地貌背景下发育... 基于分析盆地构造活动对沉积充填的响应关系可以明确构造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展布规律的控制,从而可以预测油气藏分布,为此,通过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古地貌对砂体和油气藏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合油气勘探成果,探讨构造-古地貌背景下发育的砂体与油气聚集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演化控制沉积演化,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育的沉积砂体类型不同;缓坡、陡坡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带为主要物源方向,局部隆起为次要物源方向;依据古地貌的形态特征及成因机制,划分陡坡同向断阶型、缓坡同向断阶型、缓坡反向断阶型及洼槽边缘型4种古坡折类型,不同构造带位置、不同类型坡折带所发育的沉积砂体类型迥异;洼槽边缘断裂坡折带是最有利的勘探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构造-古地貌 断裂坡折带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德丰 刘赫 +3 位作者 高春文 李军辉 龚永杰 侯艳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7-153,共7页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两个主要的二级构造单元,是海拉尔盆地勘探主要领域.从构造演化各个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分析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生储盖的配置关系,探讨了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两个主要的二级构造单元,是海拉尔盆地勘探主要领域.从构造演化各个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分析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生储盖的配置关系,探讨了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了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特征,进而控制着生储盖的配置关系;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沉积充填特征决定了不同构造带具有不同的油藏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构建了构造沉积耦合控制油气成藏的3种模式,即复式箕状断陷凹中隆起带成藏模式、大型缓坡断阶带成藏模式和深小稳定洼槽型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构造演化 沉积体系 构造对沉积控制作用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尔逊—贝尔凹陷断砂组合类型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丛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22,共7页
在各构造单元的断裂和砂体分布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断裂和砂体的空间组合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乌尔逊—贝尔凹陷断砂组合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主要有反向阶梯状、顺向阶梯状、牙刷状和树叶状4... 在各构造单元的断裂和砂体分布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断裂和砂体的空间组合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乌尔逊—贝尔凹陷断砂组合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主要有反向阶梯状、顺向阶梯状、牙刷状和树叶状4种断砂组合,其中反向阶梯状断砂组合控制着陡坡带和洼中隆南屯组的油气成藏,顺向阶梯状断砂组合控制着缓坡带南屯组的油气成藏,牙刷状断砂组合控制着次凹边部南屯组油气成藏,树叶状断砂组合控制着次凹边部之上大磨拐河组的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断砂组合 油气成藏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97
10
作者 刘志宏 万传彪 +3 位作者 任延广 李春柏 张宏 柳行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7-534,共8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孢粉组合,确定下白垩统自下而上的地层层序为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研究区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孢粉组合,确定下白垩统自下而上的地层层序为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研究区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南北向断层带形成较早且长期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北西向断层带形成较晚,对上述3个方向构造主要起改造作用。研究区的构造主要是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形成的,不仅控制了油气运移、成藏和分布,而且晚期构造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研究区的不整合面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良好的储集空间。乌尔逊-贝尔凹陷的4个方向构造带和不整合面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层序 构造特征 油气成藏规律 乌尔逊—贝尔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平贵东 吕延防 +3 位作者 范立民 付晓飞 孙永河 高煜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67-4178,共12页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敏组末—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盆地反转,受活动断层调整形成次生油藏。纵向上发育中下部两套含油气系统(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与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一套上部含油组合,油主要分布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1)"断-盖"共控油气富集层位,盆地发育南一段上部和大一段两套区域性优质泥岩盖层,控制了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富集。晚期盆地反转,部分断裂活动使得油气穿越盖层运移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2)"源-储"共控油气分布范围,中下部含油气系统均发育一套烃源岩,其中南一段中部源岩为优质源岩。受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溶蚀作用部分区域发育优质储层,烃源岩与优质储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范围,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洼陷中生成的油气优先在附近优质储层中聚集。(3)"断-隆-扇"共控油气聚集部位,中央背斜带控制潜山油藏聚集,滚动背斜带控制形成构造油藏,反向断层下盘掀斜隆起带与中央隆起带控制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受反转构造影响活动的断裂控制上部含油组合油气聚集,近岸水下扇及三角洲前缘砂体控制洼漕中心油气成藏形成岩性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油气富集规律 主控因素 隆起带 油气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占东 李阳 +2 位作者 张海翔 陈志巍 彭政5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0-487,494,共9页
运用地层学、构造地质以及成藏系统等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乌尔逊—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条件。凹陷断裂经历了铜钵庙组—大磨拐河组沉积期的伸展变形、伊敏组沉积期的走滑变形和青元岗组沉积期—古近纪末期的强烈反转变形3个阶段... 运用地层学、构造地质以及成藏系统等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乌尔逊—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条件。凹陷断裂经历了铜钵庙组—大磨拐河组沉积期的伸展变形、伊敏组沉积期的走滑变形和青元岗组沉积期—古近纪末期的强烈反转变形3个阶段。大磨拐河组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15个砂岩组,各个时期控制着不同沉积演化过程。大磨拐河组原油来源于南屯组,与南一段关系密切,存在2种油气运移方式:1)当断距大于300m时,南屯组生油源岩与大磨拐河组储层对接,从而构成直接侧向运移的旁生侧储型油藏;2)油沿(不整合面)油源断层自南屯组向上垂向运移至大磨拐河组,再短距离侧向运移形成下生上储型油藏,总结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地层及岩性—构造4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盖组合 油气输导 成藏条件 大磨拐河组 乌尔逊—贝尔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7
13
作者 付广 吴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0,共7页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分析,对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主要存在4种油气成藏模式:1源内断层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次...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分析,对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主要存在4种油气成藏模式:1源内断层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次凹南一段地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南一段烃源岩内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砂体;2源外侧断层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斜坡带上南屯组地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发育连接斜坡带上的断层圈闭与次凹南一段烃源岩的砂体输导体系;3源外侧基岩裂缝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与次凹南一段油源区侧接的古潜山基岩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发育与次凹油源区侧接的基岩潜山;4源上断层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次凹南一段油源区之上的大磨拐河组和部分南二段地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次凹南一段油源区长期发育与大磨拐河组及部分南二段地层连接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源内 源外 与源侧接 源上 乌尔逊—贝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型圈闭成藏评价新方法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中振 吴河勇 +1 位作者 庞雄奇 戴国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4,共6页
目前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已发现的油藏几乎都与断层相关,据此将油藏分为4大类10小类。通过对断层相关型油气藏系统统计和研究发现,断层油气藏成藏主要受断层垂向断距(L)、储层砂岩视厚度(R)和盖层泥岩观厚度(M)3个因素控... 目前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已发现的油藏几乎都与断层相关,据此将油藏分为4大类10小类。通过对断层相关型油气藏系统统计和研究发现,断层油气藏成藏主要受断层垂向断距(L)、储层砂岩视厚度(R)和盖层泥岩观厚度(M)3个因素控制。3个因素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决定了1个断层圈闭能否聚集油气,据此提出断层相关型圈闭三元耦合控藏评价方法,分析了6种砂泥对接模式下断层相关型圈闭成藏的差异,认为当M〉L、M〉R时1个断层圈闭成藏条件最好,反之圈闭成藏条件较差。通过对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组二段142个断层圈闭的储层砂岩视厚度、盖层泥岩视厚度和断层垂向断距统计分析,应用三元耦合控藏模式对断层型圈闭进行了初步含油气性评价,提交有利圈闭10个,为研究区下步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断裂体系 三元耦合控藏 断层型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年第38卷总目次
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I0001-I0004,共4页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海拉尔盆地 扶余油层 砂岩储层 大庆油田 乌尔逊—贝尔凹陷 碳酸盐岩储层 南屯组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