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固沙灌木群落的土壤质量评价
1
作者 马媛 辛智鸣 +5 位作者 蔺方春 白珍 李青茂 庞嘉诚 李彬州 敖亚宁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1,共11页
以乌兰布和沙漠典型固沙灌木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6种群落中0~150 cm土层的化学性质差异。结果显示:(1)各群落有机质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ov)+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Pall.) Moq.)群落在pH值、... 以乌兰布和沙漠典型固沙灌木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6种群落中0~150 cm土层的化学性质差异。结果显示:(1)各群落有机质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ov)+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Pall.) Moq.)群落在pH值、电导率等多项指标上表现最优;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 ex Kom.) S. H. Cheng)+白刺群落全氮最高;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L.)Gueldenst.)群落碱解氮最高;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 (Bunge) Maxim.)群落全钾最高。(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H值、电导率、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与多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3)土壤综合质量指数SQI评价中,白刺+盐爪爪群落的土壤质量最优,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 A. Mey.) Bunge)+白刺群落和沙冬青+白刺群落次之,均显著优于其他群落及对照。此3种灌木群落在改善乌兰布和沙漠土壤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沙漠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性质 土壤质量 固沙灌木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白刺叶片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苗雨君 杨光 +1 位作者 王健 李锦荣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8-15,共8页
为明确叶片功能性状反映植物对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白刺叶片结构、生理性状和土壤理... 为明确叶片功能性状反映植物对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白刺叶片结构、生理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叶片的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过氧化氢酶含量变异系数最为显著,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较大波动,但其变动范围未超过40%;叶片面积、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片磷含量变异系数均大于15%,也是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比叶面积、比叶重、可溶性糖含量、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均小于15%。白刺主要通过改变过氧化氢酶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片面积、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来适应环境。(2)叶片含水量与过氧化氢酶含量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比叶重显著负相关(P<0.05);比叶重与过氧化氢酶含量正相关,与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可溶性糖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叶片碳含量正相关,与叶片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过氧化氢酶含量负相关。(3)土壤理化因子中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pH、土壤电导率对白刺叶片功能性状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是影响叶片功能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叶片功能性状与土壤理化因子存在密切联系,对土壤环境差异有明显的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白刺 叶片功能性状 立地条件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GIS的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
3
作者 董佳奇 杨制国 +5 位作者 许宏斌 胡永宁 张雷 李兰花 付飞龙 黄海广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26-32,共7页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分析区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可为沙漠地区开展分区治沙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以乌兰布和沙漠为研究地,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土地荒漠化、土地覆盖利用6个因子构建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分析区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可为沙漠地区开展分区治沙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以乌兰布和沙漠为研究地,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土地荒漠化、土地覆盖利用6个因子构建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及地理信息系统(Gr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开展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共分成5类敏感性等级。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整体生态敏感性较低,且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规律,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其次为土地覆盖利用;轻度敏感占53.12%,其次为不敏感,占34.44%,中度、高度和极度敏感占比依次为8.70%、2.50%和1.24%;高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部,与水体、植被和人类活动程度分布趋势相似。研究结果有望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因地制宜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生态敏感性 AHP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水交互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
4
作者 李思瑶 蒙仲举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7,共9页
[目的]为揭示黄河上游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入黄的物质输运特征与空间分异模式。[方法]选取沙漠-河流直接接触的典型过渡区,基于地表湿度梯度与沉积物粒度分异,将研究区域细分为边缘区(X1)、过渡区(X2)和近岸区(X3)3个子区域,系统分... [目的]为揭示黄河上游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入黄的物质输运特征与空间分异模式。[方法]选取沙漠-河流直接接触的典型过渡区,基于地表湿度梯度与沉积物粒度分异,将研究区域细分为边缘区(X1)、过渡区(X2)和近岸区(X3)3个子区域,系统分析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和输沙特征。[结果]边缘区以中细沙为主,平均粒径145.03μm,风蚀作用强烈;过渡区中沙主导,平均粒径217.13μm;近岸区以粉粒为主,平均粒径24.95μm,水动力影响明显。各区域地表沉积物分选性差,偏度为极负偏-近对称-极负偏,峰态为尖窄-中等-尖窄。边缘区跃移组分占比>95%,呈两段式分布,表征长距离风沙搬运,过渡区以跃移为主,悬移组分仅占3%,近岸区悬移、跃移和蠕移组分分别占26.1%、67.2%和6.7%。风沙流垂向分选显著,输沙量随高度呈指数衰减,0~10 cm土层贡献率达62%~78%。边缘区、过渡区和近岸区易蚀颗粒粒径分别为170.3~446.5、137.5~401.2、123.6~291.0μm。[结论]边缘区是风蚀治理的重点区域,可通过布设沙障和提高植被盖度等方式削弱其风蚀作用,减少颗粒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风水复合侵蚀 粒度特征 风蚀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恢复实践
5
作者 侯宇 《内蒙古林业》 2025年第7期21-22,共2页
乌兰布和沙漠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主体分布于巴彦淖尔市与阿拉善盟交界地带,总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贺兰山与狼山之间的过渡地带构成西沙东输的主要通道,强风裹挟的沙粒通过这一廊道不断侵袭黄河河道,威胁黄河... 乌兰布和沙漠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主体分布于巴彦淖尔市与阿拉善盟交界地带,总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贺兰山与狼山之间的过渡地带构成西沙东输的主要通道,强风裹挟的沙粒通过这一廊道不断侵袭黄河河道,威胁黄河河道稳定与华北平原生态安全,叠加防护林老化、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加剧了区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特殊区位使乌兰布和沙漠成为国家防沙治沙工程的重点区域,承担着阻断沙源、守护黄河安澜的双重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沙治沙 黄河河道 生态恢复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禾本科饲料植物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丽丽 罗宗志 +8 位作者 余世葵 苏德伟 郑丹 李春晓 易超 林辉 谢晶 林冬梅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6-703,共8页
【目的】筛选对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适应性良好的饲料植物,旨在为挖掘沿黄沙漠地区高产优质牧草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巨菌草、玉米、苏丹草、红高粱、‘绿洲1号’、紫象草、甜高粱、高丹草、华南象草9种禾本科饲料植物为研究对象,生长1... 【目的】筛选对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适应性良好的饲料植物,旨在为挖掘沿黄沙漠地区高产优质牧草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巨菌草、玉米、苏丹草、红高粱、‘绿洲1号’、紫象草、甜高粱、高丹草、华南象草9种禾本科饲料植物为研究对象,生长107 d后测定其农艺性状、产量、营养成分及经济效益,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巨菌草的株高最高,达298.89 cm,其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168.18、38.68 t·hm^(-2),显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9种植物的茎叶比为0.79~3.00,干鲜比为15.29~44.10,其中,紫象草的茎叶比、干鲜比最低;巨菌草单位耗水量下的鲜草产量最高;紫象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甜高粱的粗脂肪含量最高,玉米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而巨菌草的木质素含量最低;玉米、红高粱的总可消化养分含量、产奶净能较高;巨菌草净利润最高,为28888元·hm^(-2);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排名前3位的植物依次为巨菌草、紫象草、甜高粱。【结论】巨菌草产量大、水肥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最高,在沿黄沙漠地区具有较广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饲料植物 适应性 生产性能 灰色关联分析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植物多样性及绿洲-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辛智鸣 邵琪雯 +7 位作者 王湘 李新乐 马媛 李星 罗凤敏 肖辉杰 董树斌 程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34-8246,共13页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30个样地152个样方进行调查,利用MAPGIS软件绘制了乌兰布和沙漠首个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图,利用经典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乌兰布和沙漠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对绿洲区和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土...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30个样地152个样方进行调查,利用MAPGIS软件绘制了乌兰布和沙漠首个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图,利用经典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乌兰布和沙漠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对绿洲区和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进行了显著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记录94种植物,隶属于21科58属,物种数量最多的3个科依次为菊科、禾本科和苋科。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被主要由16个群系35个群丛组成,以旱生、超旱生或盐生的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主导地位。分布面积最大的前三植物群系分别是:梭梭群系(1728.24 km^(2)),白刺群系(1278.27 km^(2))和沙冬青群系(746.79 km^(2))。群落优势层为灌木层,以小灌木和半灌木为主,白刺为样地出现频次最多的物种。整体上乌兰布和沙漠植物多样性水平较低,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2.1086和0.8158。目前人工绿洲对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不明显,但绿洲区植被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荒漠区。绿洲区和荒漠区在6个土层深度8个土壤养分指标上几乎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关调查和研究结果能够为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植物群落类型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公路“麦草沙障-梭梭”的防护效益 被引量:5
8
作者 崔健 高君亮 +2 位作者 乔靖然 于猛 许亚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0-259,共10页
[目的]研究公路防护体系的防风固沙作用为区域公路沙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磴—额线沙漠公路防护体系为研究对象,并对防护体系的输沙量和风速进行了同步观测。[结果](1)风沙流穿过防护体系后各高度风速和总输... [目的]研究公路防护体系的防风固沙作用为区域公路沙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磴—额线沙漠公路防护体系为研究对象,并对防护体系的输沙量和风速进行了同步观测。[结果](1)风沙流穿过防护体系后各高度风速和总输沙量降低,地表粗糙度增大,防护体系上风向(B点)和下风向(C点)风速由高到低较A点降低分别48.7%,14.4%和3.9%;总输沙率分别较A点降低86.4%和98.3%,地表粗糙度约由0 cm增大到4.92 cm。(2)沙物质粒径的垂直分布表现出中砂含量显著降低,细砂含量显著增加;表层沉积物颗粒粒级变小,频率分布曲线部分波段变窄,分选性变差,颗粒分布均匀且颗粒向着细粒化方向发展,易风蚀颗粒范围在180~200μm。[结论]对于道路防沙工程要有“以阻为主,阻固结合”的建设思想,同时本研究区道路防风固沙体系实践可以为其他区域公路防沙提供重要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沙害 防风固沙体系 防护效益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平茬强度梭梭叶功能性状 被引量:1
9
作者 郝需婷 黄雅茹 +6 位作者 崔健 张帅 刘亚楠 郑东升 郝惠忠 李雪明 马迎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9,共11页
【目的】为揭示梭梭在不同平茬强度下叶片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并为更好地抚育退化人工梭梭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附近20年生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比例平茬后测定叶片功能性状共9个指标,探讨平茬对梭梭叶功... 【目的】为揭示梭梭在不同平茬强度下叶片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并为更好地抚育退化人工梭梭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附近20年生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比例平茬后测定叶片功能性状共9个指标,探讨平茬对梭梭叶功能性状的影响,并分析平茬后不同生长时期之间的差异性,旨在揭示梭梭平茬后对干旱荒漠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不同比例平茬梭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补偿性生长,留茬0%的超补偿生长现象最为明显;所测的9个叶性状在相同比例平茬处理下,不同生长时期间的差异性较大;在同一生长时期内,留茬0%与其他(25%、50%、75%)平茬强度和CK之间的叶鲜质量、饱和鲜质量、干质量、叶面积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除留茬0%外,其他处理及CK的叶性状变异系数均<50%,属于中等变异,留茬0%的叶性状最易出现强变异。梭梭各个叶功能性状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平茬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叶性状间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鲜质量和叶饱和鲜质量可作为平茬梭梭叶功能性状评价的主要指标。【结论】研究表明对退化、干枯衰老的梭梭有必要进行适当合理的平茬,乌兰布和沙漠人工梭梭林可采取留茬0%的高度进行平茬,以促进林分生长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恢复其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乌兰布和沙漠 平茬 叶功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沿黄段格状沙障防风固沙效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泽 蒙仲举 +2 位作者 罗建国 阿拉腾陶格苏 赵东颖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21,共11页
[目的]探究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沿黄段机械沙障的固沙效果,为沙区沿黄段的沙障合理配置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参考。[方法]以2 m×2 m规格的纱网沙障、聚乳酸(PLA)沙障、麦草沙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格状沙障近地表10,20,50,100和20... [目的]探究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沿黄段机械沙障的固沙效果,为沙区沿黄段的沙障合理配置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参考。[方法]以2 m×2 m规格的纱网沙障、聚乳酸(PLA)沙障、麦草沙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格状沙障近地表10,20,50,100和200 cm处的风速,同步收集近地表0—50 cm处的风蚀物颗粒,对3种格状沙障在形成稳定障面后的防风固沙效应进行研究。[结果]①纱网沙障、PLA沙障和麦草沙障均有效降低了近地表风速,尤以距地表10 cm高度处最为明显。在10.32 m/s风速下,其防风效能分别达到了49.73%,39.92%和38.33%。②PLA沙障的风速廓线呈现S形曲线特征,3种沙障的粗糙度均较裸沙丘有较大提升。③与裸沙丘相比,3种沙障降低了近地表10 cm处风的扰动度。④纱网沙障、PLA沙障和麦草沙障的输沙率随高度均呈指数关系,固沙效应分别为94.37%,44.80%和53.16%。3种沙障相较于裸沙丘有效抬升了沙粒的平均跃移高度,纱网沙障提升为对照的5.35倍。[结论]结合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风沙活动程度及材料获取度,沿岸向流动沙丘垂向上依次为麦草沙障固沙、PLA沙障固沙促生、纱网沙障防风固沙优化配置,可以实现3种格状沙障防风固沙效益的最大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状沙障 稳定障面 防风固沙 风的扰动度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山药机械化种植技术及存在问题探究
11
作者 张勇 张晓蒙 +4 位作者 张艳芳 菅志亮 霍秀文 边学忠 赵瑞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期47-49,52,共4页
以乌兰布和沙漠种植山药生产实践为依据,从品种选择、选地、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存等方面分析,以山药种植农艺和农机融合为技术路线,总结了乌兰布和沙漠山药机械化种植技术关键要点,旨在为乌兰布和沙漠山药种植提供技术支... 以乌兰布和沙漠种植山药生产实践为依据,从品种选择、选地、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存等方面分析,以山药种植农艺和农机融合为技术路线,总结了乌兰布和沙漠山药机械化种植技术关键要点,旨在为乌兰布和沙漠山药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对当前乌兰布和沙漠种植山药存在的制约因素、瓶颈性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急需在山药播种一体机、山药收获机具、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方面开展攻关研究的建议,以实现山药的全程机械化和绿色高质量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机械化 种植技术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巨菌草生长及土壤养分研究
12
作者 王丹阳 孔垂玖 +3 位作者 牧仁 安景源 刘雅婧 尚敏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目的】了解巨菌草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的适应性及对土壤状况的影响,为解决该区域流沙入侵黄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的巨菌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沙丘不同坡位(坡底、坡中和坡顶)巨菌草生长情况... 【目的】了解巨菌草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的适应性及对土壤状况的影响,为解决该区域流沙入侵黄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的巨菌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沙丘不同坡位(坡底、坡中和坡顶)巨菌草生长情况,探讨巨菌草与土壤养分的协同作用。【结果】(1)坡底巨菌草株高、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较坡顶分别增加22.88%、264.75%、55.73%和99.79%(P<0.05),坡顶巨菌草基径、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较坡底分别增加6.25%、36.16%和132.14%(P<0.05)。(2)从巨菌草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来看,坡顶0~1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较20~30 cm增加96.15%(P<0.05),水平分布下,坡底和坡中15 cm处根系生物量是45 cm处的3.54和1.88倍(P<0.05)。(3)巨菌草表层土壤养分表聚现象明显,坡底0~10 cm土壤速效氮达到最小值,较10~20 cm减少12.15%(P<0.05)。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裸沙地最低,分别在坡底和坡中达到最大值,较其增加16.42%和13.22%(P<0.05)。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较裸沙地增加30.34%(P<0.05)。(4)主成分分析表明,基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氮是影响巨菌草生长和土壤养分主要指标,且与巨菌草不同部分生物量和土壤全量养分呈极显著或显著关系(P<0.01或P<0.05)。【结论】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裸沙地种植巨菌草可以有效固定流沙,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巨菌草 植物生长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风口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13
作者 金岩 《国土绿化》 2024年第2期40-43,共4页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至巴彦淖尔市的狼山,西至阿拉善盟吉兰泰盐池,南至贺兰山麓,东至黄河边缘,总面积约135.2平方公里,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一、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现状,乌兰布和沙漠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至巴彦淖尔市的狼山,西至阿拉善盟吉兰泰盐池,南至贺兰山麓,东至黄河边缘,总面积约135.2平方公里,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一、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现状,乌兰布和沙漠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大草原。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叠加的原因,沙化、荒漠化日趋严重,逐渐形成了横跨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广大地区,以流动沙丘为主的大沙漠。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20世纪初,乌兰布和沙漠就跨过黄河进入内蒙古西部的另一座城市——乌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内蒙古西部 巴彦淖尔市 流动沙丘 治理现状 阿拉善盟 调查与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流结构与沙丘移动规律 被引量:39
14
作者 何京丽 郭建英 +2 位作者 邢恩德 崔崴 李锦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71-77,共7页
为明确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风沙活动及沙丘移动特征,该文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沿岸沙丘的起沙风况、沙物质组成、风沙流结构及沙丘移动规律进行初步的定量研究。... 为明确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风沙活动及沙丘移动特征,该文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沿岸沙丘的起沙风况、沙物质组成、风沙流结构及沙丘移动规律进行初步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起沙风的主风为西南—西风,集中于3-5月份,且5~6m/s风占起沙风的50.26%;沙物质粒径以细砂(0.1~0.25mm)为主,沿黄段沙丘粒径极细砂以下(≤0.1mm)的沙物质粒径组成比沙漠腹地减少8.92%;距地60cm高度范围内,81.75%的沙物质在0~10cm高的气层中通过。在沙丘的不同部位上,相对输沙量与高程之间有着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沙丘向前移动的距离为8.19m/a,主要发生在3-5月份。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计算入黄风积沙量及完善黄河沿岸综合防护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 沙丘移动 风积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起沙风风况及输沙特征 被引量:31
15
作者 罗凤敏 高君亮 +3 位作者 辛智鸣 边凯 郝玉光 刘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5-152,共8页
输沙势(DP)是衡量区域风沙活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为探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风沙活动强度特征,评估区域风能状况,该论文基于"内蒙古磴口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3-2017年监测的风速、风向及输沙量数据,对乌兰布和沙... 输沙势(DP)是衡量区域风沙活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为探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风沙活动强度特征,评估区域风能状况,该论文基于"内蒙古磴口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3-2017年监测的风速、风向及输沙量数据,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的起沙风风况、输沙势及输沙率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77 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19.74%,最大风速为20.76 m/s,三者均以春季最高,是主要的风沙活动期,秋季次之,夏季与秋季较为接近,冬季最小;2)研究区四季起沙风风向与全年起沙风风向一致,均以偏东风(NNE,NE,ENE,E)和偏西风(SW,WSW,W,WNW)为主;3)研究区年输沙势(DP)和年合成输沙势(RDP)分别为183.38和73.41 VU,属于低风能环境,年方向变率指数(RDP/DP)为0.40,属于中比率,年合成输沙势方向(RDD)111.15°,为ESE方向,表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沙物质主要朝东南偏东方向输移;年输沙势和年合成输沙势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月变化特征均为春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4)16方位实测输沙率为35.11 kg/m·d,WNW方向的输沙率最大,春季输沙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起沙风 输沙势 输沙量 输沙率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5种灌木的水分利用策略 被引量:41
16
作者 朱雅娟 贾志清 +4 位作者 卢琦 郝玉光 张景波 李磊 綦艳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1,共7页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测定乌兰布和沙漠黑沙蒿、沙冬青、白刺、柠条锦鸡儿和梭梭5种灌木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水分的δD值,分析它们在不同季节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选择性利用;并通过测定灌木叶片(同化枝)的δ13C值,分析4种C3植物的水...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测定乌兰布和沙漠黑沙蒿、沙冬青、白刺、柠条锦鸡儿和梭梭5种灌木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水分的δD值,分析它们在不同季节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选择性利用;并通过测定灌木叶片(同化枝)的δ13C值,分析4种C3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白刺在夏初和秋末主要利用土壤浅层30~60cm的水分,而其他4种灌木则随着季节的变化选择性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白刺在夏初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秋末(P<0.05),黑沙蒿、沙冬青和柠条锦鸡儿的水分利用效率则比较稳定;沙冬青、白刺和柠条锦鸡儿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黑沙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的选择性利用 水分利用效率 稳定同位素 乌兰布和沙漠 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近地层风速和降尘量特征 被引量:20
17
作者 罗凤敏 辛智鸣 +3 位作者 高君亮 郝玉光 葛根巴图 李新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47-154,共8页
选择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为定位监测点,基于磴口生态站近地层(0~50 m)风沙监测塔2013年全年的风速和降尘数据,分析了沙漠东北缘近地层风沙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的风速均随着高度... 选择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为定位监测点,基于磴口生态站近地层(0~50 m)风沙监测塔2013年全年的风速和降尘数据,分析了沙漠东北缘近地层风沙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的风速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风速廓线特征可用幂函数表示;过渡带风速显著高于绿洲内风速。2)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其分布特征遵循幂函数关系;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显著高于绿洲内,说明绿洲防护体系对沙尘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与降尘量之间为线性关系,而绿洲内二者之间为指数函数关系。3)在春、夏、秋、冬季,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春季是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集中的季节,其次为夏季,秋季和冬季相对较低;一年四季中,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均高于绿洲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 沙尘 近地层 水平通量 降尘量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灌木群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6
18
作者 董雪 辛智鸣 +5 位作者 黄雅茹 李新乐 郝玉光 刘芳 刘明虎 李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247-6256,共10页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典型灌木群落类型对荒漠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体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重要依据。研究不同灌木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乌兰...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典型灌木群落类型对荒漠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体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重要依据。研究不同灌木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灌木植被生长与修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准确评价植被生态环境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乌兰布和沙漠8个主要建群种天然植被类型灌木林地内设置10 m×10 m的标准样方进行调查,在灌丛边缘(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行土壤分层采样,取样深度分别为0-20、20-40、40-60、60-80、80-100 cm,共5层。将相同层次土壤样品充分混合,经四分法取样,风干,过0.15 mm筛用于土壤C、N、P含量的测量,分析不同灌木类型各土层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探寻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地区8种天然灌木林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整体水平不高,分别为2.45、0.26、0.28 g/kg,均低于全国水平。由C、N、P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可知三者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C、N元素含量变化几乎同步,但P元素含量变化滞后于二者。各灌木类型表层(0—20cm)土壤C、N、P含量均较高,各灌木类型土壤有机C、全N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不同灌木类型土壤全P含量从上至下分布规律不同,且土层对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8种典型灌木群落土壤整体C∶N、C∶P、N∶P值(9.41、8.70、0.93)低于全国水平,各灌木类型土壤N∶P和C∶P随土壤深度而递减,但不同灌木类型土壤C∶N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不同。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灌木群落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值均低于全国水平,各灌木类型土壤C、N、N∶P和C∶P随土壤深度而递减,但不同灌木类型土壤P、C∶N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不同。有机C、全N、全P与其化学计量比之间具有非线性耦合关系。C∶N和P含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CV=22.45%和24.39%),C∶P和N∶P比值是研究区限制性养分判断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植物 土层深度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 被引量:33
19
作者 靳虎甲 马全林 +2 位作者 张德魁 刘有军 袁洪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灌木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野外样地的调查资料,从各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盖度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方面对乌兰布和沙漠中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物... 灌木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野外样地的调查资料,从各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盖度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方面对乌兰布和沙漠中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梭梭、白刺、沙冬青、沙蒿、油蒿、盐爪爪是乌兰布和沙漠中主要灌木群落类型;各典型灌木植被群落中仅出现12科47属共计58种植物,各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但均以藜科、菊科、禾本科、蒺藜科、豆科等干旱荒漠区的表征科数量居多;(2)沙漠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梭梭群落、白刺群落、沙冬青群落和油蒿群落其生活型谱均以一年生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与研究区干旱的气候特征相吻合;(3)各群落中灌木层植物所占群落盖度的比重均超过了50%,其贡献率大于草本植物;(4)分布于生境条件较好的群落类型其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从整体看各典型灌木群落的H′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98~3.42之间,而D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415 5~0.879 5之间,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物种组成比较简单;(5)各典型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在0.068 2~0.604 7之间,均未达到极相似水平,其中白刺群落、梭梭群落以及沙冬青群落之间呈轻度相似水平,而其他各群落之间相似性系数均低于0.25,表明各群落间生境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群落类型 生活型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沙蒿与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 被引量:21
20
作者 马全林 郑庆中 +9 位作者 贾举杰 袁宏波 张德魁 丁峰 张锦春 魏怀东 靳虎甲 刘有军 孙涛 王继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23-3431,共9页
沙蒿与油蒿群落均是我国最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在沙漠地区发挥了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掌握其分布、组成及其数量特征对沙漠化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调查研究表明,沙蒿与油蒿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其中沙蒿群落多分布... 沙蒿与油蒿群落均是我国最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在沙漠地区发挥了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掌握其分布、组成及其数量特征对沙漠化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调查研究表明,沙蒿与油蒿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其中沙蒿群落多分布于沙漠中东部、南部和东北部,而油蒿群落仅分布于沙漠东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其群落类型可划分为沙蒿群落、油蒿群落、沙蒿+油蒿群落、沙蒿+沙竹群落、沙蒿+花棒+沙拐枣群落、油蒿+白刺群落、沙蒿伴生群落和油蒿伴生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比较简单,其中沙蒿群落共有9科21属22种,油蒿群落共有10科35属37种。草本植物是沙蒿与油蒿群落的主体,所占总物种数的比例均超过70%;Simpson、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反映了沙蒿与油蒿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沙蒿群落相比,油蒿群落物种丰富度、单位面积个体数、盖度、Simpson和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沙蒿群落,而群落相似性显著低于沙蒿,说明乌兰布和沙漠油蒿群落较沙蒿群落具有更丰富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更具保护和人工促进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乌兰布和沙漠沙蒿、油蒿群落的保护及人工促进提供理论基础,对区域沙漠治理物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沙蒿 油蒿 群落类型 物种多样性 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